目前我国正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所以更应该回归原点,和谐发展。鉴于此,建构促进每一个学生持续发展的“生态课堂”,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实现教育教学的生态平衡,不仅是现代社会的要求,也是教育本真的体现。
我校校名是富有浓郁生态气息的“常青树实验学校”,如何把“树文化”做大做强,如何把校园建成孩子们幸福成长的绿色天堂?从校名这棵生态树出发,我们不断探索丰厚,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界定,即“新生态体系”下的生命发展教育:
从办学理念出发,以课程为载体,构建一个充满学校特色的教育生态系统,用丰富的课程设置和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来确保每个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既尊重生命个体的现在,又关注生命个体的未来。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为出发点,从课程内容、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等方面推动学校教育方式的变革。
具体来说,就是从生命教育理念出发来提炼学科课程建设的特色,以此为依托来推进本学科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同时构建学科的课程体系、课程发展的支撑平台及特色学科活动,并进行高效生命课堂的研究。在各个学科课程体系基础之上汇聚成学校校本化课程实施体系,即生命教育理念下的校本化课程实施体系。
课程实施(教学及其组织管理):
一、“p+s自能发展课堂”
“p+s自能发展课堂”,即“preview预习”十“show展示”自能发展课堂,意指让学生先在“学习准备课”中对所学的新知识进行自主预习,小组自主选择学习任务分工及汇报准备;在“汇报研讨课”上进行“小组展示——质疑碰撞——深度研讨——总结汇报”等教学流程,真正把课堂交还给学生,从而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学习力和学习兴趣,形成自觉学习的品质,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整体建立知识体系。我们设计了与之相配套的操作模式,概括为“三环节” (课前、课中、课后)、“三版块”(自疑互议、自解互评、自构互拓)、“五步骤”(学、疑、议、评、拓),简称“三三五”模式。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及能力的一线阵地。我们重点抓学生的“五自三能” (“五自”即自由、自主、自信、自为、自省;“三能”即潜能开发、能量释放、能力提升),就是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自能发展”目标的有效策略、操作流程和评价标准,从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态课堂。“生态课堂”:由教师、学生、教学生态环境(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构成,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主要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及其与教学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生态课堂具有开放性、整体性、生命性、生成性和可持续发展等特点,它不否定传统的课堂,而是重构课程理念、师生关系和实践范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一种新型课堂。因此,生态课堂不是“生态+课堂”,而是从生态学的视角来观照课堂,是课堂教学中人与环境之间动态平衡的良性发展课堂。生态课堂的本质是联系、发展、和谐与共生,内涵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创设积极的有利于学生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生态情境,以理解、交往、动态生成等为教学方法,协调课堂生态内部生态主体——师与生、生与生间的关系,使教师与学生成为平等的对话者、合作者,学生与学生成为协同的自主学习者、竞争者,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教师专业得到成长。
二、“四合”的实践路径
1.学科整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校探索实施了“学科打通,重心下移”的策略,根据九年一贯制的教育教学资源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合相近学科及同科异段的教材资源,重新构建知识体系,确保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基础上有效提升学生的发展质量。学科整合关注:学科内上下联通与前后联系的整合;学科内与跨学科整合;课堂内与课堂外整合。课程的整合在于看重课程、看重学生;在于研究和把握学科上下贯通的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横向联系,研究和把握知识的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在于注重学科内的综合和学科间的整合,切实增强教学的整体性。
数学:研发出本土《湿地教材》,体现九年一贯制学习的层次性、趣味性与激励性。
语文:从大语文、大阅读的视角出发,以主题聚集,一篇带多篇的阅读学习方式。
体育、美术、音乐、科学均开展了学科主题性学习。
学生在学习中提升了学习效率,减轻了学习负担,学习主动性加强,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去关注生活、接近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世界。
学生选修的校本课程已然成为提升学生素养的亮点课程。
从小学学段到初中学段,学校共开设了9大类、100门选修拓展型课程。校本课程形成了广阔格局,让每个孩子都有感兴趣的领域,实现个性发展。
2.学段融合。我们利用九年一贯制的学制优势,取消小学升初中的选优、淘汰制度,对小学和初中进行统筹安排,采用小学学段“五点五”学年、中学学段”三点五”学年的学科与校本教材过渡衔接策略。学段融合,让课堂逐渐从“骨感”变得“丰满”,不仅仅是显性知识点的衔接和融合,更重要的是隐性的、看不见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的借鉴和互补。学科能力的提升和迁移,体现出从知识点着手,向能力的培养和迁移过渡;体现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体现出学习效果的高效与学习负担的减轻。
3.学时组合。探索长短课时和班界学时的时空重组,提高学习效率。统筹增补微课、长课,增设上午10-15分钟微课时间以诵读类课程为主,中午10-15分钟微课时间以技能提升型课程如习字、运算、单词、理化周练等为主。整合周一、周二、周四下午40-50分钟为“自主时空”,用于当天的学生自主作业、教师面对面辅导,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周三下午则是学校传统的“无作业日”时间,给予学生参与综合社团、校本课程的个性发展时空。学科连堂设置,打破班界,合班学习。将部分学科进行连堂排课表,如美术、音乐、书法、劳技、信息技术、实验等实践学科,安排连堂教学,设置科任教师和助理教师进行教学指导。我们还专门为此进行了教室的改装,打通相邻两间教室,中间用梭门阻隔,便于合班上课。
4.学生分合。探索分层走班,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我校走班制呈现了一种开放、自主、动态的学习方式,符合孩子们的心理需求,让孩子可以更多地、更大范围地接触到不同的学习伙伴。这样的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会让孩子感受到轻松、自主。我校的走班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1)分类课程小走班。我们将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课时进行科学优化和重新整合,形成了“基础+拓展”分类课程。(2)分层课程中走班。我们在初中数学、英语和物理这三门课程中推行分层教学,即根据学生学情将相邻的三个教学班分为“兴趣激励”“ 巩固拔高”“综合提升”三层学力标准,提供并指导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团队。(3)校本课程大走班。每周三下午,学校的校本超市全面开放,让全年级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选,进到不同的特长空间活动。
走班学习充分尊重学生人生长远发展的诉求,以培养学生选择意识、选择能力为宗旨,让学生能把握自己的主动发展,并作出适宜的选择。
三、新生态生命发展课程的评价
学校带领教师聚焦推进核心素养的评价改革,结合课程体系为每一位学生设计了“核心素养树”特色发展评价手册,手册命名为《我的成长树》,寓意学生精彩人生从这里奠基。整个手册封面是一棵大树分为五部分,即“仁爱之根、强健之干、聪慧之枝、美雅之叶、创造之果”,分别对应这五个评价维度。
除了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外,手册还包括“我的梦想”、家长期盼、老师寄语等;内页采取活页装帧,可按照学期的递增和评价的多寡添加相关评价页。手册以“自评”和“互评”方式为主。与此同时,学生在各类课程学习中所获得的表彰、获奖及过程性作品都可纳入。它不仅仅是一个评价本,更是孩子成长的珍贵记录本。
总之,教育应该培养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的学生。我校新生态体系下“生命发展教育”理念与实践,是以关注生命本体为依据,以差异个性化为特征,以面向整个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改革实践。学校的校本化课程实施体系将支撑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的要素概括为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养六个方面,从这六个方面出发,为学生生命成长规划课程、提供选择、培养特长,确保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坚持做了一件事:在九年的教育中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最终让九年教育来影响他的一生。
论文作者:万玉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10月总第15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6
标签:学生论文; 课程论文; 课堂论文; 学科论文; 生态论文; 生命论文; 素养论文; 《教育学》2018年10月总第15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