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只要你付出爱心、恒心,对学生严中有爱、严中有细,运用教育的智慧,你就能创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和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班主任 班级 管理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和一批批学生成为了永远的良师益友。总结自己的经验,我认为只要你付出爱心、恒心,对学生严中有爱、严中有细,运用教育的智慧,你就能创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和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爱是万物之本,爱是建班之本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行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先生的这一番话,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我天性爱教书、爱学生,从刚任班主任开始我就坚信学生都一样可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从而鼓励学生进一步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完善自我。我相信,只要有爱的付出,就有爱的回报。 我班有一个学生叫李洋,母亲早逝,继母对他不管不问,这造成他性格偏激、敏感,自尊心特强,总认为所有的老师对他的批评都是找他碴、看他不顺眼。针对他这个特点,我转移方向,在平常生活中对他进行关心,利用上下操时和他聊聊天气、饮食、他喜欢的影星等,晚饭时随口问问“吃饭了吗?多吃点哈”……这看似平常简单的对话却使他对我卸下了防备之心,感受到了我对他的关爱,慢慢地他也能和我进行交流,说说家里的事和自己内心的苦闷。在学习上,我也对他以鼓励为主,每次批改试卷,我都给他几句鼓励性的评价,如“有进步”、“这次不错,还可以更好”、“看,你的成绩果然越来越好啦”……他的学习信心重新建立起来,学习热情不断高涨,对人对事也不再那么敏感多疑。你爱学生,学生就爱你,教育的目的就自然而然地达到了。
二、严师出高徒,严是值班之本
在爱护学生的同时,我们一定要把握自己的度。对于老师来说,师生之爱,既是一种爱,更是一种“育”;既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理念。我们一定要清晰地认识到学生的可塑性,我们不仅要传授给他们知识,更要教给他们做人和生活的道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语)。要做好这些,就必须严格要求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工作的严厉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习惯及班风班貌。要想学生成人成才,就必须严格要求学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制定严格的纪律,规范严格的行为,要求有严格的学习计划和严谨的学习态度。班主任要按照学校的要求,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定出严明的纪律。我从接班的第一天始,先制定出非常细致的班规,让学生认识到这个老师要求严、规定多。在第一次班会上,我详细讲解宣读每条班规,让学生举手通过,根据学生的提议适当调整修改。当有学生第一次违反班规时,我就严格地按照班规的具体条款对违纪学生进行奖罚分明的处理。处理了第一个学生后,班上的其他学生就会有一个共同的认识:班主任说话算数,讲到做到。这样,对于一些平时纪律比较懒散的同学起到了一种阻吓作用,平时一些不太符合班规的行为也因此有所收敛,这对形成一个守纪律的班集体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很快,班上就会形成守纪律光荣、违反纪律可耻的风气,良好班风由此形成了。
三、做到民主,尊重和理解学生
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克服一个误区:班主任是居高临下的,学生必须惟命是从,我教你听,我管理你服从,教师永远要有师道尊严的高姿态。对于犯错的学生,一味高声训斥或请家长,这样的做法我向来不赞成。对于温顺的学生也许会点头称是,但对于性格暴躁的有反叛精神的学生则会怒目而视,甚至还有可能出言激烈。这样不但树立不起老师的尊严,反而会使威信扫地,事倍功半。
因此,要采用民主的方式对待班级的学生,当他们出现问题时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想一想问题发生的原因,而不是想当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没有一个学生是故意捣乱的。教师对待学生应该像对待朋友一样,理解他们,尊重他们,适当地宽容他们,在这个前提下引导他们进步。
四、掌握批评学生的艺术
巴班斯基说:“每种管理方式就其本质来说都是相对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都有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一问题,而解决另一问题则无效。”班主任要树立良好的威信还必须掌握批评学生的艺术。由于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因此批评学生也应有所不同。对于性格内向、自尊心强的学生,教师应采取“温和式”的批评;对于脾气不好、自我意识强的学生,教师应采取“商讨式”批评;对于无意识过失或初次犯错误的学生,教师应采取“容忍式”低调处理;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要认真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切不可对学生失去信心。
五、班主任工作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
班主任工作不能抓一段时间,放松一段时间,要贵在“恒心”,坚持日日如是,不放松每一天,不放松每一个细节。持之以恒,就是顽石般的学生,也会终有感召转化的一天。
“要给人以阳光,你心中必须拥有太阳。”班主任是教育者、领路人,只要我们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洞悉学生的心理,对学生的教育能和风细雨、持之以恒,定能润物无声,我们工作就会做得更好,实现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我们的学生就会学会自尊、自立、自律和自强。
论文作者:王海燕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7月总第2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3
标签:学生论文; 班主任论文; 就会论文; 中有论文; 批评论文; 教师论文; 对他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7月总第2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