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论文_罗红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论文_罗红

中共临夏县委党校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 731800

摘要:在新农村建设中,把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探索环境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有效途径;把发展农村经济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倡导开发以环境保护为主的乡土文化建设项目,把生态环境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结合起来。围绕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探索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途径,促进环境保护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有效结合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最具特色的乡村建设理念和建设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现实生活中,各地农村在发展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过程中,过多的采用粗放型的发展方式,高能耗的企业纷纷上马,对于农村的环境保护却没有足够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并且有加剧的趋势,在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癌症村”等令人震惊的现象。农村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危害农村居民健康、破坏农村生态平衡、激化农村社会矛盾的重要诱因,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如何立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提出构建农村环境保护体系,切实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当前农村环境现状

1.农村“两污”问题突出。长期以来,大部分农村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和农业废弃物任意排放的问题严重,“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杂草乱跺、畜禽乱跑”是一些农村环境的真实写照。在集镇及村庄结合部,“脏、乱、差”现象还普遍存在,白色污染严重,有的垃圾难以及时清运,部分乡镇道路两侧还能见到暴露垃圾,废品收购点没有围挡。少数乡镇秸秆乱抛现象比较严重,秸秆仍然堆在田头、沟渠边,影响沟渠正常排灌功能。河塘水面漂浮物清理不彻底,河道、沟渠、水塘坡面还有积存垃圾或杂物堆放,国、省、乡、村道路两侧路边沟、田间渠道、水塘淤积比较严重。

2.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较为严重。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膜等农业生产废弃物逐年增多,秸秆综合利用率水平低、化肥、农药施用量超标,使得农村土壤污染及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所布局普遍不合理,多数依水而建,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形成黑臭水体,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3.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城乡发展不均衡等各种因素制约,目前多数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污水管网不健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造成污水随意排放;垃圾清运设施设备不足,垃圾无法做到及时清运处置。

4.村民环保意识淡薄,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农村群众由于长期生活在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的乡村,对环保法律法规不够了解,导致农村群众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环保意识淡薄,认为环境保护只是政府行为,与自己无关,完全依赖政府,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同时,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与维护缺乏制度,使得已建成的环境基础设施和综合整治项目没能充分发挥其效能作用。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环境问题表现为:

大气污染:秋天收割后大量的秸秆堆放在田间地头,冬季农户们主要靠燃烧秸秆取暖和做饭,到了春季用不了的秸秆也被燃烧掉。在燃烧过程中潮湿的秸秆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颗粒物,不仅对人和牲畜的眼睛、鼻子、呼吸道造成严重伤害,而且由此造成的大气污染还会产生酸雨,对农田土壤和农作物造成重大的伤害。

垃圾污染:现阶段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和管理的缺失,许多地区的农村还处在“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状态,脏乱差的现象严重。新农村建设中的垃圾污染包括乡镇企业排放的固体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和禽畜粪便、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生活垃圾等。农村垃圾因不能得到及时处理,日晒雨淋成为环境污染的二次污染源,堆积如山的垃圾对村民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水污染:水污染是全国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农村缺乏环境保护设施,造成了农村大量生活污水被随意排放,另外,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也会污染水源,为了提高产量,现代农业加大了化肥农药的用量,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会把化肥农药冲刷到附近的河流,使水域富营养化或饮用水源硝酸盐含量超标,对水源造成严重的污染。

土壤污染: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农民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而长期大量施用化肥的结果是地力肥力受损,有效营养元素失衡,土壤大幅度板结,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同时,农业害虫的天敌,如:青蛙、七星瓢虫、赤眼蜂,甚至一些食虫鸟,也由于食物链的关系造成毒害而大量死亡,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三、促进农村环保问题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1.要确实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教育,提升农民环境意识

要解决我国农村环保问题,确实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教育,提升农民环境意识是首要任务。需要通过不懈的宣传教育,促使广大农民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让农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农村环保工作中去,提高他们参与保护家园的意识。只有让农民自己行动起来,农村的环境问题才有望得到根本的解决。

2.建立有效的农村环保管理机制

坚持以城带乡、以镇带村,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城乡统筹范畴。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加大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投入,使城市各项环保基础设施向广大农村延伸,并确定服务内容和配套标准,逐步实现城乡环保一体化。

3.确实健全农村环保机构,加大执法力度

要健全乡镇及每个村的环境保护机构和人员,并定期在农村公布环境信息,使每个村民拥有环境知情权。要对现有乡镇企业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确保企业达标排放。对不达标的企业坚决下令停产治理;对新建乡镇企业要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控制新污染的产生。将农村环保考评列为重要考核内容。

4.发展生态农业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要在农村因地制宜开发低成本、高效率的污水、垃圾处理技术,加强对农村污染治理技术的服务指导。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的生态化处理和粪便、垃圾、秸秆等的资源化利用,并着重推广太阳能、沼气等适合农村使用的清洁能源。加快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建设,着力改变靠大量施用化肥,喷撤农药来提高农产品产量的粗放生产方式,通过实施沃土工程。

5.强化监督和管理,建立农业污染监测体系

各级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强化农村环保监督和管理。确保农业农村环境不受污染。在此基础上对灌溉污水水质、土壤、农产品及基本农田环境污染进行监测。同时,制订农村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把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纳入全民环保行动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广大农民主动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协助他们运用先进生产技术,通过“绿色”生产经营方式,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达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目的。

结束语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有效开发农村环境保护项目,大力发展乡村环境资源优势,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把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与现代农业文明结合起来,科学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环境建设,确保优良的人居环境和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环境,实施资源优势的转化。

参考文献:

[1]刘琼玉.武汉市新农村环境治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06).

[2]张静.以建设新农村为契机全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探讨[J].农技服务,2011(05).

[3]张宝垒.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4]陈霞妹.浅析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法制问题[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2).

论文作者:罗红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30

标签:;  ;  ;  ;  ;  ;  ;  ;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论文_罗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