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真菌感染因素回顾分析论文_陈贤坤

梧州市中医医院ICU 广西 梧州 543002

【摘要】目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真菌感染因素进行回顾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收治的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真菌感染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回顾分析本组临床资料,分析感染因素。结果:本组长时间住院,建立人工气道,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和(或)糖皮质激素,医源性侵袭性操作,低蛋白血症比例较高。结论: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真菌感染因素可知,提高认识,加强防护,切断感染源、科学用药、加强营养、序贯通气,减少住院天数可一定程度上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真菌感染。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感染因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能够进展为肺心病、呼吸衰竭,为较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1]。该病和异常炎症反应(有害气体、颗粒)有关,且致死率、致残率较高。在40岁以上人群中,该病发生率最高可占9%-1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需要住院治疗,继发真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给治疗、护理增加困难[2]。本文旨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真菌感染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预防提高参考,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收治的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真菌感染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57岁-85岁,平均年龄75.59±4.30岁。本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2002 COPD诊断治疗指南标准。继发真菌感染诊断均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两组均无心、肝、肾功能不全,脑血管意外,血液系统恶性疾病,肺结核,糖尿病等疾病。

1.2方法 采集病原学标本,于清晨漱口后取痰液(深部咳出)或下呼吸道痰液(气管插管、切开后吸取)置于于无菌痰杯内送检。涂片(连续3次以上)查真菌孢子、菌丝,或培养出同一种真菌(连续3次)者或血培养证实存在真菌感染,结合临床实际,即确诊为感染。以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患者病历,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版本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X±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X?、(X±S)使用t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本组真菌检出情况: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真菌感染患者中,分离出31株(77.5%)白色念珠菌,4株(10%)热带念珠菌,2株(5%)酵母样菌,2株(5%)曲霉素,1株(2.5%)隐球菌。

2.2本组临床表现:25例发热,24例咳嗽、咳痰(18例为白色粘稠拉丝样痰,3例为黄白粘痰,3例为血痰)。4例呼吸急促,均无影像学异常表现。

2.3本组统计出具体差异如下:

本组长时间住院,建立人工气道,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和(或)糖皮质激素,医源性侵袭性操作,低蛋白血症比例较高。详见表一: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较高,病程较长,患者病情反复,反复住院,

机体长在缺氧、慢性耗氧状态下,极易发生器官损伤(器质性、功能性),导致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发生损害,极易发生感染。在抗感染治疗的过程中,应用高效广谱抗生素和(或)糖皮质激素,使机体免疫功能受损加剧,出现菌群失调,更易发生真菌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具有不典型性和非特异性。相关研究显示,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中有91%的患者存在咳嗽、盗汗、发热、胸痛、呼吸困难等情况,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具体有以下表现,发热,咳嗽、咳痰,发热、咳嗽、咳痰、痰黏稠不易咳出、呼吸困难、呼吸急促。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真菌感染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长时间住院,建立人工气道,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和(或)糖皮质激素,医源性侵袭性操作,低蛋白血症为主要因素[3]。故应给予针对性护理,具体如下:观察、出来呼吸道症状,患者症状表现为高热、咳拉丝痰、白色粘痰,咯血,呼吸急促等。故应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监测呼吸深浅度、频率和呼吸道症状(咳痰、咯血),如发现患者咳痰拉丝粘稠,不易咳出,口腔黏膜溃疡,有白色乳凝样物,舌苔剥脱,体温异常,应高度怀疑为感染,应收集病原学标本,快速送检,避免延误治疗。同时应对呼吸道症状加强管理,以预防、控制真菌感染[4]。给予患者吸氧(持续低流量),指导患者学习有效咳痰,鼓励患者进行缩唇式深呼吸,指导患者少量多次饮水(10-20分钟/次,30-50ml/次),给予定时翻身和拍背。给予雾化治疗,常规应用支气管扩张剂,交替应用碳酸氢

钠(2.5%)[5];将感染途径切断:医护人员规范操作,严格执行无菌化操作,减少侵入性操作,及时更换氧气湿化瓶内水。加强病房消毒,每日定时开窗通风(30分钟/次,2次/天)[6]。保持温湿度适宜。定期对床单用物消毒,每日对地面进行2次消毒,空气消毒1次。定期监测物体表面、空气,预防交叉感染。控制探视时间、人数。序贯通气,对有创通气时间合理缩短,减少呼吸机依赖、给予无创通气,使呼吸肌疲劳缓解, 改善通气功能,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发生。合理应用抗生素和(或)糖皮质激素,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应用抗生素,遵医嘱使用抗生素,严禁滥用。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适应证、疗程、剂量。足疗程、足剂量应用抗真菌药物。加强用药指导,及时复查肝肾功能[7]。本研究显示,本组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感染患者中,长时间住院,建立人工气道,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和(或)糖皮质激素,医源性侵袭性操作,低蛋白血症比例较高。

综上所述,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感染因素可知,提高认识,加强防护,切断感染源、科学用药、加强营养、序贯通气,减少住院天数可一定程度上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感染。

参考文献

[1] 于学勇,姚树娈,王瑞玲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肺部真菌感染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1):3236-3237.

[2] 商鸣宇,李京明,高元明,等.真菌菌血症相关危险因素及药敏试验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304-306.

[3] 邹小凡.COPD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疗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6):134-135.

[4] 许丽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56例临床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22(1):33-34.

[5] 樊永霞,程贵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31例的临床分析[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6):73..

[6] 吴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病原菌感染及耐药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3):5234-5235.

[7] 王树云,路薇薇.EICU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7):3907-3909.

论文作者:陈贤坤

论文发表刊物:《名医》(学术版)2016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1

标签:;  ;  ;  ;  ;  ;  ;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真菌感染因素回顾分析论文_陈贤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