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预控论文_姚荣玉

分析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预控论文_姚荣玉

身份证号码:45032219831027XXXX

摘要:在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工程建设的力度也在不断增大,但受限于地址环境条件,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受关注程度也在不断提升。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预控

引言

不同类型的岩体所引发的地质灾害严重程度也不相同,地质灾害的防治与预控是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地质灾害具有灾害类型繁多、突发性强、分布面积大等特征,要求防治过程中应结合岩土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明确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以采取有针对性、目的性的措施开展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

1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

我国具有非常独特的地理位置,而且地质结构也相对比较复杂,是一个人口较大的农业大国,由于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如果出现自然灾害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和破坏,通过相关数据统计可以发现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在我国非常常见,特别是在一些西南、西北等地区。根据出现的原因可以将灾害分为两类,一类属于是自然环境因素所导致的灾害,这些灾害的出现并非由于人为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所造成的,其二是人类活动导致的灾害。不管是哪种灾害,都会由于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进一步增加。从当前的角度看,人类因素造成的灾害更为严重,这和人们长期以来不保护环境的操作是息息相关的,所以一定要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避免出现大量的地质灾害。

2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主要类型

2.1滑坡

滑坡是地质灾害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是顺着斜坡的岩体或者土体,由于河流或者地下水的活动而出现地质改变,比如说由于地震所造成的影响在其本身相对比较软的面滑落,这也就导致整体顺着坡度向下自然进行滑动,这种情况就被叫做滑坡,出现滑坡的原因非常多,很多因素和岩土工程的建设息息相关,比如说对坡脚进行开挖就有可能导致滑坡的出现,另外在劈山的时候乱砍乱伐或者放炮的行为,也会造成山体由于振动而产生松动的问题,因此岩土工程施工很容易造成滑坡这种地质灾害的产生。

2.2泥石流

在地质灾害当中,泥石流是一种重要的表现,主要是由于长期的降水,比如说积雪、暴雨、降雪的出现了一些携带大量石块和泥沙的固体洪流而出现一种固液混合的状态,逐步从山坡上方流下来而导致泥石流的产生,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一些不合理的弃土或者不合理的开挖而导致这种灾害的大量产生,若是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过分开发土地,也会造成山体出现松动,而砍伐的行为越来越多,这也造成泥石流产生的次数越来越多。

2.3崩塌

崩塌产生的原因主要包含了挖矿的时候影响了山体和地表,或者在进行道路开挖的时候对边坡产生的影响,另外堆砌了很多废石渣,这些因素都会造成货梯或者山体产生强烈震动而出现崩塌等问题,崩塌的特点在于整个岩土体的根部已经中空,所以稳定性较差,如果脱离母体下滑就会造成坡地的地表产生崩塌的问题,和其他两点相比,崩塌的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这也是由于不合理的开挖而造成的。

2.4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也是相对比较常见的一种岩土层地质灾害,主要是地面裂缝、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在某些自然条件下,由于人为破坏而造成地面产生相对位移或者压缩等情况,很容易造成地面产生一些形变,如果这些地面在进行一些工程建设,就会严重威胁这个地区的工程建设安全,甚至会造成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

3.1滑坡治理

对于滑坡的治理措施往往采用几种方法相结合的措施。其中首先以地表排水为主,然后再在地表上进行清方减载和填土反压的措施。在外部的支持过程则以目前较为常用的抗滑挡强为主。此种方法在目前的滑坡方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方法在施工是存在很多的优点,像布置灵活、施工简单、施工面小、施工速度快等。在早些时期,我国铁路建设的过程中采用抗滑桩技术时并未获得成功。在以后的滑坡治理中,改变了治理措施,将地表排水和减方减载等措施来作为主要措施。最后逐渐形成以目前采用比较多的防治措施。具体就是以支挡结构、消方工程、排水过程相结合进行滑坡的综合治理。钢筋混凝土格构锚固作为是滑坡治理的有效措施,目前在三峡工程的地质灾害治理中开始广泛的应用。钢筋混凝土格构锚固技术主要是利用格构梁进行坡面的相关防护,利用预应力锚索或者锚杆(管)进行固定的防治措施。对松散堆积层滑坡的治理来说,格构锚固结构有其独一无二的优点,特别是预应力锚索与钢筋混凝土格构梁复合结构,可顺着地形而设置,变形协调能力很强,施工技术简便,整个过程中不需要大型机械来开挖扰动边坡,适合滑坡区地形条件进行应用。

3.2崩塌防治

简单的理解,崩塌是不同的裂隙面与结构面切割和组合导致的危岩体的脱落而发生的;崩塌防治根据是加固已经形成的危岩体,阻止危岩体滑落,阻止并减缓卸荷裂隙区的扩展和卸荷裂隙的扩张,保持其相对稳定性。因此对崩塌的防治工程主要就是对危岩体进行加固,相比滑坡来说,防治加固显得较为简单。对于那些主要受控于节理裂隙和结构面的组合的陡峻边坡崩塌,其活跃程度是由卸荷裂隙区的扩展与卸荷裂隙的扩张共同决定的。裂隙较为密集的危岩地区、卸荷裂隙区,清除部分危岩体后,危岩体部分用锚杆加挂网喷护锚固,可有效的达到减缓卸荷裂隙区的扩展和卸荷裂隙的产生,以此达到加固已经形成的危岩体的目的。这是崩塌防治普遍采用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加固工程时,应当充分的考虑边坡岩体的结构、和卸荷裂隙的扩展特征、裂隙面特征等影响因素,布置锚固工程时,应该把卸荷裂隙扩展的牵引带作为重点加固区域,有效的牵引区加固后也可以减缓甚至阻止卸荷裂隙区的扩展、扩展区卸荷裂隙的扩张。施工中,对较完整的悬挑危岩体来说,往往采用支撑的方法加固,进行临时性的防治。对那些高陡危岩边坡,直接加固困难,加固的成本很高,综合考虑,可采用遮挡避让防治崩塌危害。这种方式主要针对如公路、铁路等线路工程经过峡谷区,效果可观。

3.3泥石流防治

我国属于多山国家,山脉纵横,地质构造类型多样,复杂多变,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广泛分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泥石流分布广泛,类型多样,频繁活动。我国泥石流分布大体上以大兴安岭一燕山山脉一太行山山脉一巫山山脉一雪峰山山脉一线为界。我们国家对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技术由最开始的被动灾后治理,发展为如今的主动灾前预防与灾后治理结合方式。发展成为当前的局部的单一工程措施到生物防御、工程防御、环境保护、预测与报警相互支撑的综合防治体系。泥石流的防治主要从预防、预警、治理3个方面入手。在泥石流发生前就作出及时的警报,通知泥石流潜在发生的危险区域内的的所有居民及时疏散,是直接减少人员伤亡最有效的措施。而在以往的泥石流防治实践中,泥石流防治技术逐步形发展为岩土工程防治措施结合生态工程、沟、坡都兼治的综合治理方式,对整个流域进行全面整治,逐步达到控制泥石流的发生的目的。

结语

在岩土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固和开挖周围的一些危险岩土,防止地质灾害的出现,主要针对一些岩土施工时的地质问题,有科学性合理性的进行处理,在防治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挡墙技术、抗滑桩技术等,有效的防治地质灾害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刘桂莲.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7,32(01):191~192.

[2]朱钰.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6,31(03):171~172.

[3]陈迎辉.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技术探析[J].硅谷,2015,8(03):145~146.

论文作者:姚荣玉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

标签:;  ;  ;  ;  ;  ;  ;  ;  

分析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预控论文_姚荣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