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策[1]2002年在《《周易》“白贲”美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即从考察《周易·贲卦》中的“贡”与“白贲”蕴涵的美意出发,与中国美学史上“错采楼金”的雕饰美和“初发芙蓉”的天然美的演变过程分析相结合,认为肇端于六朝兴盛于唐宋的对“初发芙蓉”之自然清新的审美风貌倍加推崇的原始心理依据可溯自《贲卦》中的“白贲”思想。 第一章:透过《贲卦》卦爻辞的描述,一副远古的婚礼图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周易》以其特有的辩证思维对婚礼习俗中的“文饰”现象进行了思考,让代表“文饰”的“贲”与重本身质地素雅的“白贲”互为补充,反映出古人对“文与质”的原初理解。 第二章:先秦“礼崩乐坏”造成“文与质”的分裂,诸子纷纷提出解决措施。“文”由于失去了实质的社会意义而导致了内容的空洞,原来一度在礼乐制度中享有的崇高地位渐渐陨落。到了魏晋时期,玄学主要流派对儒道采取调和立场,道家思想大为盛行。“援道入易”丰富了《周易》的美学思想,王弼将道家的“素朴”思想融入《贲卦》的解释中,赋予了白贡“饰终反素”的美学内涵,并展现了新的“文质”观。 第叁章:从六朝开始,“初发芙蓉”的天然美较之“错采镂金”的雕饰美渐品居上位,这场转变对唐宋及唐宋以后审美意趣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前者的审美思维实际上就是“饰终反素”的“白贲”思维。在后人的不断阐释中,这种思维使人们在文艺创作和审美意趣上日趋于形式、内容、感情都追求一种以自然显露自身真实面貌为最高标准的本色境界。
刘珺[2]2005年在《《周易》与中国画审美之渊源》文中提出千百年来,在浩繁的中国典籍中,没有哪部书能够像《周易》那样,影响深远而广泛。解说它的书籍,不下叁千余种,且古人将《周易》推崇为“群经之首,”被称作“天人之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根源,一切学术的源泉。《周易》这部书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是一部占筮用书,《易传》则是一部哲学书。但是《易传》的思想是利用了《易经》占筮的特殊结构和筮法建立起来的,固而这两部分在内容上存在差别而在形式上却有联系,形成了一种哲学思想和宗教巫术的奇妙结合。在《周易》中,形式就是象数,内容就是义理。由于内容同形式密不可分,义理便和象数紧密结合在了一起。我们从审美的角度去研究《周易》,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揭示我们所从事的中国画艺术同周易的渊源。在研究方法上本文注意《周易》这部书是在中外思想史上的一个极为特殊的现象,它的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研究方法是对《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相结合去研究,在这一点上,对《周易》的研究与参悟是和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方法相一致的。《周易》中包括了宝贵的美学思想,如《经》中的“刚建、笃实、辉光”就代表着我们民族的一种建全的美学思想,而阴阳观和象意论对中国美学一直产生着影响。在《周易》上经第二十二卦《贲》卦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古典美学内涵。特别是中国绘画美学的审美精神和中国画发展的规律。比如“六五”象征着山水画的审美,“上九·白贲”象征着孔子“绘事后素”的美学思想。本文将对《周易》与中国画审美的渊源予以的探讨,并诠释《贲》卦所蕴含的丰富美学价值,从而挖撅《周易》深奥的美学内涵。对把握中国艺术发展的脉络,提高艺术的品位,寻绎中国画和《周易》间的内在规律具有实际意义。
吴鑫莹[3]2015年在《极饰反素》文中指出中国自古以来都秉承自然美、本质美、朴素美和简约美。诗词之中见端倪,六朝人的四六骈文,诗词对仗工整,并追求华丽的辞藻,绮丽的修辞雕饰,但并不被后人称为最高境界的诗词艺术,反而是朴实的诗经,凭着自然朴素的语言在诗词历史长河中熠熠夺目。正如孟子曰:“充实谓之美也。”再看中国画,从金碧山水到写意水墨;中国的家具,从漆器错金到质朴明式;中国瓷器,从堆砌雕饰到天青色等烟雨;从欣赏美,到超脱美;从认识美,到懂得美,都是追求一种扬弃的境界——“白贲境界”。“白贲”源自于周易八卦中“贲卦”,即没有任何装饰之意。中国古代哲学体系定义“白贲”为最高境界之美。“白贲”也成为古代文人审美追求。这种对最朴素美的追求从古至今都具有极高相似性,当代人也追求自然朴素的美,铅华洗尽本色展现的美。自从建筑艺术诞生的那一刻,多数设计师都在寻找建筑与自然的最佳临界点,力图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转化。人类发展史上最大杰作当属建筑艺术。当今社会,严重的环境污染敲了人们生存当头一棒,急切需要对环境进行保护。真正需要拯救的不是地球,而是人类自己,爱护环境就是拯救自我的第一途径。建筑是世界上数量庞大的人类活动产物。建筑数目的庞大使得建筑不得不成为受世人关注的对象。建筑物所产生的环境污染更是需要关注的课题。纵观当代建筑界,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例子并不多见。更多的是建筑与自然的矛盾。建筑与环境的对立。只有解决自然和建筑物的矛盾,才能化解建筑物和环境僵持的尴尬局面。欣慰的是,已经有设计师开始关注于这方面问题的研究。寻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这样的研究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研究这些问题根本要从建筑物本质开始。建筑是否存在“自然”的属性?并不是我们贴给建筑“自然”标签的同时就赋予它自然的属性。复杂的建筑外形并不能带来功能上的提升,建筑本色之美才是建筑美的最高标准。持以这样的论点,本文就建筑艺术的白贲之美展开详细的探讨与整理。试图找到建筑艺术中白贲美的所在,让建筑回归其所应具有的建筑功能,而不是一味追求形式的奇特与新颖。因为时代会淘汰建筑奇怪的形式,留存下真正美的建筑,而真正美的建筑就是白贲之美建筑。本文首先从观点来源分析,找出“白责之美”观点来源。对比“贲”与“白贲”分别,展开对“白贲”审美方式肯定。通过对白贲理念赏析,得出白责美的美学类型和审美倾向。从而证明白贲之美为最高的美。既然有了最高美的标准,那么就要找出最高美在各个领域的缩影。本着这样的观点,本文分别在各个领域寻找白贲美的所在。通过对中国家具和中国诗词的分析,找到了白贲美的所在。进而寻求白贲美在建筑中的缩影。建筑的类型多种多样,建筑的美感也应符合白贲美审美要求。建筑中是否存在白贲建筑,本着这样的疑问,对比中外建筑思想与设计理念,找寻白贲建筑,赋予建筑新的审美倾向,让中国古典审美思想在建筑上得以继承与扩展。白贲之美不仅仅存在于文学与工艺,也不仅仅存在于书画与艺术,而是存在于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建筑中。通过对白贲建筑的肯定,唤起人类保护自然,爱护自然,关爱自然的意识。让建筑与自然之间建立起友好的共存关系,倡导对建筑本质功能的回归与还原。
丁朝虹[4]2016年在《“淡美”论》文中研究表明以“淡”为美,是中国传统艺术美学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从“淡”的主要哲学源头来看,道家的“淡”论既指“道”的特征“无味”,又指体道的方式“无为”,还指得道的境界“不与物交”、“游心于淡”。“淡美”理论相应地包括风格之淡,创作方式之淡和审美境界之淡。同时,儒家的“大羹遗味”说与周易的“白贲无咎”说亦对“淡美”理论有深刻影响。魏晋六朝时期是“淡”由哲学概念向美学概念转变的时期,此时“淡”沿用本义,是一种贬抑的艺术批评。“淡美”理论的正式展开是从中唐时期开始。首先在风格论上,一方面有以儒家“大羹遗味”说为理论依托的主寄托之“淡”,另一方面有以道家、周易“白贲”为理论依托,并受到佛教思想催化的主含蓄之“淡”。宋代苏轼以“外枯中膏”的“淡”说综合了二者,使“平淡”成为宋代的流行风格。其次在创作论上,中唐开始在创作上注重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视主体的自由表达为创作的前提,但同时亦视技艺为质量的保证。宋代苏轼借助自己诗文领域内的优势,以“能事毕矣反造疏淡”的理论,在书画领域内推行“平淡”高于“精能”的批评标准,经由米芾“平淡天真”理论的造势,为文人画的兴盛提供了理论基础。再次在境界论上,中唐开始由王维创作、司空图总结的“冲淡”的诗境,在宋代由于理学兴起而获得回应。黄庭坚将“平淡”置于“险怪”之上,元代倪瓒的创作将“淡美”理论与高雅的人格修养联系在一起。明清“淡美”理论因董其昌和王士祯得到了总结和完善,但同时也因落入技法层面而失去了境界论的意义。本文以“风格论”、“创作论”、“境界论”为框架,考察“淡美”理论的不同侧面,同时结合不同时期的思想史和文化史背景,追踪“淡美”理论的发展轨迹,以期较为立体和全面地展现“淡美”理论的丰富性。
余安安[5]2014年在《《周易》“白贲无咎”美学观念的多维启示》文中研究说明《周易》中"白贲无咎"的观念隐含着持正、尚朴、求空的哲学之道,这在儒释道传统思想中都可以寻找到对应的理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渗入到哲学、文艺乃至生存的精神方面,对当今社会文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价值。
于瑾, 方建国[6]2016年在《白贲之美——试释动画中的中国传统美学特征》文中研究指明从周易引申而出的白贲美学思想,体现了朴素的自然观和返璞归真的至纯至真之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思想,在中国古代审美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动画中所表达的无饰质朴之美,是对白贲美学的另一种阐释和印证,这一特质对当下的中国动画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价值。
倪峰[7]2015年在《从白贲美学看日本新生代建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周易引申而出的"白贲"美学思想,体现了朴素的自然观和返璞归真的至纯至真之美,在中国古代审美中占据主导地位。日本新生代建筑所追求的"原始的未来"和"消隐与非物质性"的表达,都在追求无饰质朴之美,也是对白贲美学的阐释与印证。当把建筑放置与"白贲之美"的范畴,白贲的美投射到建筑上就是建筑本身所具有的情感与美感,是除却外形的过度装饰,除却材料的矫作粉饰,除却内部的繁冗雕饰后所呈现的美。这样的美才是建筑本质之美。
时宏宇[8]2006年在《宗白华艺术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宗白华是中国现代美学、文艺学、艺术学的奠基人之一。宗白华的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引来众多研究者的学术兴趣,但是学界更注目他的美学思想,对他的艺术学思想的全面研究至今没有力作产生。本文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运用历史的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宗白华的艺术学思想作全面的阐释,以帮助我们认清宗白华艺术学有哪些方面的创获,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借此反思艺术学建设走过的历程,克服我们自身的研究弊端,建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艺术学。首先,阐释宗白华艺术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突出宗白华艺术学思想在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强调了他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为他的艺术学思想增加了新质。第二,主要阐释宗白华艺术学思想的“形而上”原理,宗白华确立了自己具有民族特色的生命哲学体系,“道、气、象、和”的四维结构与时空意识构成的生命哲学理论成为他生命哲学的基础。“道”是他生命哲学的元点;“气”是他生命哲学的母体;“象”是他生命哲学的形态;“和”是他生命哲学的至境,这是本文对宗白华生命哲学所作的独特阐释。时空意识是宇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宗白华的时空意识是《周易》的时空观和爱因斯坦的“四维空间”论的融合,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批判了西方传统的那种割裂时空,割裂物质和空间的“静止空间”,阐释了他的“四维空间”理论,反复说明了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和场的载体,时空融合成为一个具有四维结构的世界。爱因斯坦的四维空间是时空统一的,大大拓展了人们的思维空间,这种空间理论使得我们的观察由空间的静态转向动态,具有重要的价值,宗白华吸取了爱因斯坦的这一时空观,与中国的《周易》时空意识融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时空意识。第叁,主要阐释宗白华艺术学思想体系的构建,包括艺术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艺术创造论、艺术欣赏论、艺术形式论、艺术价值论等内容;其中分析了宗白华的艺术天才理论,认为宗白华借鉴了康德、叔本华的观点并有所超越。康德认为天才具有想象的能力,独创性是天才的第一特性,并认为这种想象力是自然的天赋;宗白华借鉴了康德的理论,认为艺术天才具有独创的想象力,但不同于康德,他认为这种想象力是艺术家日积月累后的突然贯通,并不是先天的禀赋,天才有待于勤苦的工作。可见,宗白华没有完全照搬康德的观点,他在借鉴中有所超越,有所创见。叔本华认为天才不同于普通人在于天才能摆脱意志,掌握理念,表现出一种对欲求没有任何关系的认识即纯粹认识,天才的智慧占多而意志
刘玉琪[9]2017年在《基于《周易》哲学的产品设计理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制造业向我国的偏移,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产能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下我国经济与综合国力的发展需求,中国面临由制造业大国向设计大国的迫切转型。产品设计作为工业设计的重要分支与主力,担负着国家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一个呼唤“中国设计”的时代,中国的设计需要基于自己本土文化的产品设计创新理论,本土的设计哲学,本土的设计理念与设计风格,体现中国本土的文化底蕴,从而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国际竞争力。《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叁玄之冠”、“六艺之源”,是我国儒道思想的源头,也是我国设计造物思想的文脉之源,对于我国传统设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课题循着中国文化的总源头《周易》,本着“文脉传承、融会创新”的目的,以当代的产品设计理论为落脚点,以产品设计的视角审视《周易》中蕴含的设计哲学,将《周易》哲学思想与现代产品设计方法相结合,在文脉传承的基础上,对《周易》哲学从设计的角度进行再释与创新,意欲构造一套“古”“今”融合的,从“理论”到“实践”的,基于中国传统设计哲学的产品设计创新方法理论。本课题从设计人文观、产品设计方法体系、产品设计评价叁个层面展开研究,涵盖思维方式、审美原则、产品要素、符号要素等方面的方法论内容,其中产品要素部分运用众多古代与现代的产品设计实例,详细分析阐释了产品功能、造型、色彩、选材与装饰等要素在设计中的运用手法。本课题从认识到实践,是哲学、人文、美学、文化、艺术、设计学、心理学、社会科学等学科的整合创新,有利于现有产品设计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完善,亦可用于指导当代产品设计师,从基于传统文脉的角度进行产品的设计与创新,对于中国文化特色的产品设计风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黄黎星[10]2006年在《天地大美 贲饰有道——论《周易》贲卦的美学意蕴》文中研究指明《周易》贲卦,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古代美学思想之蕴涵。历代学者所分析的《贲》卦中象数、义理内涵,涉及美学范畴者颇多,而其中关于“天文”与“人文”的会通,“白贲无咎”与“绘事后素”的联系,以及由《贲》卦引发出的“文”“质”关系的论述,构成了传统美学观念中“文饰之道”的思想要素。
参考文献:
[1]. 《周易》“白贲”美学思想研究[D]. 刘立策. 四川师范大学. 2002
[2]. 《周易》与中国画审美之渊源[D]. 刘珺. 天津大学. 2005
[3]. 极饰反素[D]. 吴鑫莹. 河南大学. 2015
[4]. “淡美”论[D]. 丁朝虹. 南京艺术学院. 2016
[5]. 《周易》“白贲无咎”美学观念的多维启示[J]. 余安安. 云南社会科学. 2014
[6]. 白贲之美——试释动画中的中国传统美学特征[J]. 于瑾, 方建国. 当代电影. 2016
[7]. 从白贲美学看日本新生代建筑[J]. 倪峰. 美术研究. 2015
[8]. 宗白华艺术学思想研究[D]. 时宏宇. 山东师范大学. 2006
[9]. 基于《周易》哲学的产品设计理论研究[D]. 刘玉琪. 合肥工业大学. 2017
[10]. 天地大美 贲饰有道——论《周易》贲卦的美学意蕴[J]. 黄黎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