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目标与指标——兼谈“十三五”教育发展基本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思路论文,指标论文,目标论文,兼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1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15)03-0021-06 DOI:10.14138/j.1001-4519.2015.03.002106 “十三五”时期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五年,其核心任务是全面开发世界上最丰富的人力资源,全面投资全体人民的人力资本,把教育大国建设成教育强国,把高等教育大国建设成高等教育强国,把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把人才资源大国建设成为人才资源强国,为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人力资源和国民素质基础,为2030年主要教育发展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实现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建成终身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十二五”中期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进展评估 这里主要基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教育相关指标进行2011-2013年第三方评估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纲要提出的教育发展主要目标、重点任务进展顺利。预计“十二五”规划教育主要指标将如期或提前完成。具体来看: 教育投入大幅度增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达到4.28%,按时完成2012年达到4%的目标,2013年达到了占GDP比重4.30%,这一比重在世界173个国家和地区中首次进入前100位,为97位,比2010年上升24位,①预计到2015年这一指标创历史新高,超过4.50%。教育投入的增长极大地改善了全国特别是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设施、办学条件、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了教师的经济待遇,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从全社会范围看,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现代服务业之一。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表明,2013年教育行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达到1913.8万人,在全国服务业中排第2位(居批发和零售业之后),教育法人单位资产总计达到5.41万亿元。② 学前毛入园率指标进展良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15年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8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0%。实际上,2013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7.5%,已经提前实现2015目标。 义务教育指标进展良好。2013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2.3%,累计增加了2.6个百分点,与规划提出的约束性目标3.3%仅差0.7个百分点,完全有希望在2015年顺利完成规划目标。 高中教育毛入学率指标进展良好。这一指标的人力资源产出表现为,全国高中文化程度人口由2010年1.88亿人上升至2013年的2.09亿人,净增加2100万人,增长了11.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2010年的82.5%提高至2013年的86.0%,接近“十二五”规划目标(87%),平均每年提高1.17个百分点,2014年会实现目标,到2015年将超过88%,接近2020年实现90%的目标。 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研究生在校生数迅速增加,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2010-2013年,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增加了236万人,研究生在校生数达到179万人,提前实现2015年目标(17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0年的26.5%提高至2013年的34.5%,平均每年提高2.7个百分点。预计到2014年将提前实现2015年规划目标(36%)。全国大专以上人口由2010年的1.19亿人上升至2013年的1.43亿人,③增加了2400万人,增长20.2%,超过世界总人口第10位的俄罗斯(2012年为1.43亿人),④到2015年预计突破1.6亿人。 2010-2014年,进入劳动力队伍的大专以上人数在2500万左右,大大超过了“十一五”时期的2160万大学毕业生,再加上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两者合计在4500-5000万人之间,所产生的教育红利(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及劳动生产率来体现)实际上超过了人口红利减少的负面影响,成为真正发挥教育红利的最好时期。这也说明,随着中国人口红利下降,迎来教育红利迅速扩大时期,教育红利将发挥长期性、基础性作用。 二、“十三五”时期教育发展机遇、挑战与总体目标 (一)“十三五”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中国的教育发展面临着巨大机遇。首先,教育现代化将成为我国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先导。教育发展、人力资本积累、经济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推进之间有一种互动关系。在经济追赶之前人力资本追赶已经开始,而当经济追赶开始启动时,人力资本追赶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这说明成功的经济追赶一般以人力资本追赶为先导。到2030年人均GDP只达到美国的56%时,中国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经与美国基本持平,这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显著的教育先导型追赶。 其次,人力资本红利正在取代人口红利成为中国不断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中国的人力资源红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人力资本红利,主要是指由教育发展产生的直接收益,即国民受教育年限不断增加,进而提升一国的总人力资本。第二,是就业总量红利。教育水平提高有利于提高劳动参与率,特别是可以提高女性的就业参与度,从而扩大了国家就业总量,表现为就业人口与非就业人口之比上升。第三是就业结构红利。教育水平特别是高等教育水平提高,对于促进一个国家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会加速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从低劳动生产率的部门向高劳动生产率的部门转移。 再次,教育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动力。教育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基础。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为经济发展输送一大批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本身对创新也有重要作用。通过基础理论创新和产学研结合,高等院校建立了最重要的创新平台。教育不仅仅是创新的推动者,更是重要的参与者。高等院校和科研教学工作者对于创新的作用是全方位的。高等教育在科技创新、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和研发投入等几个重要的创新指标上都起着关键作用。 与此同时,教育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教育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教育发展的大而不强的格局仍未根本改变。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突出挑战。目前的教育管理制度、工作机制、资源配置仍然更多的是数量导向,而不是质量导向。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也有待提高。其次,教育不均衡问题仍然突出。我国义务教育城乡、地区以及人群间的差异性明显,教育发展不均衡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严重障碍。我国教育呈现城乡二元分割、地区发展悬殊、学校之间差别大的局面,在城市内部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之间享受的教育质量差别较大。第三,教育发展需要加快转变,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经济结构对于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有不同的要求,而社会发展阶段的推进和经济结构的变迁又为教育和人力资本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我国已经进入服务业主导的发展阶段,这意味着教育发展方式要更加注重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驱动,更加注重终身学习型社会的人力资本驱动,更加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更加注重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弹性化、灵活化。 (二)“十三五”时期教育发展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 “十三五”规划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就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具体讲,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强国,全面建成惠及全民的教育公平社会,全面建成体系完备的终身学习型社会,全面发挥教育红利作用,全面建成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全面建成人力资源强国。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⑤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⑥大幅度超过美国。⑦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全面普及高中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⑧,接近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3%,⑨缩小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差距。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4000万人。⑩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2.1-2.2亿人。(11)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12) 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教育水平主要指标接近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教育发展差距,基本满足世界上最大规模教育人口的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 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大力发展教育服务贸易。来华各类留学生数超过50万人次(13),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回国率达到较高水平(14),普通高校来华教师数翻一番。广泛全面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国际交流合作。 全面建成惠及全民的教育公平社会。保障人民共同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办人民共同满意的教育。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非城镇户籍人口教育免学费年限达到12年,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比例超过90%。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分配,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达标率达到95%以上,城乡生均教育经费比显著降低,消除教育贫困,扫除文盲,文盲率接近零。 全面建成终身学习型社会。建成人人学习、时时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普遍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普遍享有终身学习的机会,广泛形成终身学习的社会风气。 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联结,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大体相当,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以上,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工培训人次数。 建成终身学习制度体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构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乡镇。完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完善继续教育评价体系。 全面发挥教育红利作用。教育红利就是指人才红利、创新红利、经济红利等,它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溢出效应更为显著,支撑作用更为强化,引领作用更为突出。 教育的人才红利更为显著,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源源不断地输送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数以亿计的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8亿人,居世界领先水平,高等教育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75%,为中国建成人才强国做出最重要的贡献。 教育的创新红利更为显著,高校研发能力显著增强。鼓励和支持中国大学进入世界500强大学。(15)高校科技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显著增强,高校发明专利授予量达到4万件,高校国际科学论文收录数达到250万篇,为中国建成创新型国家做出重要贡献。 教育的经济红利更为显著,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达到8%。(16)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使劳动力从低劳动生产率的农业向高劳动生产率的非农产业转移。提高教育服务业及相关产业占GDP比重,实现教育服务业及相关产业到2020年翻一番半。 全面建成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加公平的教育体制机制,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人民满意的现代教育。标签:教育现代化论文; 人力资本论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论文; 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大学论文; 十三五规划论文; 人力资源战略论文; 毛入学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