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际关系中的联盟政治:理论与实践考察_政治论文

现代国际关系中的联盟政治:理论与实践考察_政治论文

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同盟政治:理论与实践的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关系论文,同盟论文,理论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同盟政治是国际政治中一个极其普遍和重要的现象。民族国家之间在政治和经济上紧密的相互依赖自它们诞生之日起就有了。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的扩充会引起其他国家的不安,从而引发一场军备的竞赛。结果,“在无政府状态下,一方聊以滋自慰的源泉就成了另一方为之忧虑的根源”。这个例子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安全困境”。这种相互依赖既造就了安全的困境,也成为了国家摆脱困境的手段。也就是说,国家通过进一步加强和某些具有利益共同点的国家的关系,形成同盟。依靠同盟的力量推行一种威慑或者进攻性的政策,使得国家间的利益关系明朗化了,或者说僵化了。

从好的方面说,军事的相互依赖并不一定是零和的。事实上,军事联盟的成员国都积极寻求相互依赖以增强安全。从坏的方面讲,一个同盟的形成往往会加剧本已紧张的国际气氛,使得一个敌对的同盟诞生出来。围绕同盟的形成、运作和影响,国际关系学界发展出了一系列的理论。本文试图通过考察现代国际关系时期的同盟政治,来理解和说明理论。

一 同盟是如何形成的

假设1:同盟的形成可能来源于各国对于共同威胁的认识。通过联盟遏制有可能危害现存秩序的新兴大国,是多极结构里的普遍现象。这个威胁不是单单来自于国家间的力量对比,关键取决于国家的认识。

这个假设主要来自于新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同盟理论,其中主要是沃尔特提出的“威胁均势论”。沃尔兹在《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指出,“二流国家若能自由的进行选择的话,它们会涌向较弱的一方。这是因为,正是较强的一方才对它们产生了威胁”。也就是说,如果即将出现一个试图取得霸权地位或者威胁原有秩序生存的新兴大国,别的国家就将联合起来。与肯尼思·沃尔兹对“制衡”的论述不同之处在于,威胁均势论注意到了除力量增长以外的威胁,包括“地理的邻近性、进攻性能力和意图”。意图是一个主观的概念,这就为建构主义对同盟形成的解释留出了空间。正如亚历山大·温特所指出的,英国拥有500枚核武器美国并不担心什么,但北朝鲜哪怕只拥有5枚核武器也会令美国坐卧不安。从外交决策的角度来看,领导者对于国际形势的判断往往才是关键性的。

假设2:当新兴大国主导的霸权格局已经出现的时候,由于与霸权国家结盟能够有更多的好处,结盟的天平将偏向新兴大国。

这个情况也称为“见风使舵”的结盟,在当今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美国几乎收拢了所有的强国为己用,处于“众星拱月”般的地位。在现代国家关系的同盟政治中,这种情况同样存在,主要表现在德国逐步主宰欧洲过程中同盟关系的变化。

二 同盟是怎样运作的

假设1:当联盟的规模很大,而又成功在望时,如果盟主觉得自己付出的成本和取得的收益不成比例的时候,联盟就有可能瓦解,转而遏制自己联盟中其他强大的成员。

这一假设综合了同盟理论中的“规模效应理论”和结构现实主义对于联盟瓦解的一种认识。所谓“规模效应理论”,认为如果联盟的规模越大,参与收益的成员越多,大家就越不愿意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一旦盟主认为自己打败敌人而付出的维持联盟的成本反而大于可能得到的收益时,盟主就不会再倾向于维持这一规模巨大的联盟,而采取一种收缩政策。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采取的正是这一政策。当联盟的胜利在望时,争夺收益的斗争将导致联盟的顷刻瓦解,甚至埋下祸根。

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凡尔塞会议中关于意大利要求的处理。一战前,英法为了拉拢意大利,许多各种贿赂,终于使意大利背叛了同盟国。意大利的加盟除了在政治上给德意志帝国以打击外,并未给协约国带来多大好处。意大利军队的糟糕战绩反而给协约国带来了不少麻烦。这样一个盟友,在凡尔赛会议上却搬出1915年4月的伦敦秘密条约,试图控制亚得里亚海。意大利对阜姆的要求遭到了南斯拉夫的反对。美国总统也于1919年4月宣布意大利的要求违反了人民自决原则。意大利总理奥兰多一气之下退出了和会。在殖民地问题上,意大利也没有得到很大让步。意大利在和会上所受的冷遇使它成为了积极的“修约国”,并为法西斯势力在意大利的嚣张提供了借口。正是对于收益的复杂分配导致了协约国联盟的分崩离析。

假设2:在一个联盟中,对于强大的成员来说,担心的是被盟友拖入不必要的冲突之中;对于较弱小的成员来说,担心的是被强大的盟友所抛弃。由此将产生两种可能的消极结果。一种是推卸责任,指望第三方来承担遏制强权的风险;一种是错误认为盟国的生存对均势的维持必不可少,从而无条件地把自己与不计后果的盟国拴在一起。

这个假设其实来自于同盟理论中斯奈德的“同盟困境”理论。施奈德指出,任何结盟的国家都不可避免地要在被“抛弃”和“牵连”之间进行权衡。一个想“表忠心”的国家会更容易被其盟国拖进一场它不希望或者不必然发生的战争中去。相反,一个担心遭受“牵连”而打算与盟国拉开距离的国家又要冒被盟国抛弃的风险。国家在这两者之间该如何权衡?权衡不当,就会发生后面的两种灾难性决策。国际关系学界认为,正是由于德国把自己与不计后果的盟友拴在一起,导致了一战的爆发;而正是由于英法都对于德国的扩军备战推卸责任,不敢采取积极的政策,结果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三 同盟的影响是怎么样的

假设1:大国同盟的影响要受到国际结构的限制。在两极结构中,同盟最为稳定,地位也最不重要;在多极结构中,同盟最不稳定,地位也最为重要。

这个方面的论述得益于肯尼思·沃尔兹关于同盟政治的有力论述。他指出,在多极系统中,尽管同盟已经形成,但各自的盟国都可能趋向支持敌对的阵营。如果一个同盟的某一成员国试图与另一盟国消除分歧,或以某种方式进行合作,那么,它便会令自己的盟友忧虑不安。“因此,英德1912年和1913年为缓和巴尔干危机而进行的合作以及它们解决它们之间的一些殖民地问题的努力,可能对其同盟是有害的。它们的盟国的反应阻止了英国和德国在1914年的东南欧扮演同样的角色。”也就是说,多极结构里同盟虽然比较灵活,但是一旦同盟形成,国家反而可能因此陷入外交的僵化中。这是因为多极结构里同盟的地位非常重要。相反,在两极结构里,同盟的地位无足轻重,盟主就有可能根据自己的战略制订政策,保持灵活性,而不受盟友的太大牵制。

假设2:小国同盟的作用只有在大国关系处于既斗争又合作的正常时期才能发挥比较大的影响。如果大国勾结或者斗争异常激烈,小国同盟就没有太大的活动余地。

关于小国联盟的作用问题,一般的理论论述不多。小国通过结盟,“以一个声音说话”,能够提高自己的地位,甚至起到“小国领导大国”的作用,正如冷战后的东盟。在一个区域政治格局中,如果小国团结起来对付某一大国,那么这个大国就处于很不利的地位,正如一战前的两次巴尔干战争所表明的那样。

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日益紧张,大国对抗的不断升级,小协约国越来越成为大国直接争夺的目标。小协约国原本就不强的力量集合就被大国的力量所拉散了。希特勒就曾说:“必须削弱(小协约国)内部团结。”而且“要集中在一个方面——针对捷克斯洛伐克”。小协约国各国没有能挡住德国和其他国家的诱惑,纷纷改弦更张,转而采取“中立”政策,其实是沦为了德国的附庸。可以说,小协约国在现代国际关系时期中只是昙花一现。

最后,简单的总结一下本文。同盟作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现象,受到国内国外诸方面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了国际政治结构和联盟本身规模与联盟的形成、运作和影响之间的关系。由于无政府状态的存在,两极结构下和多极结构下的联盟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而联盟本身的规模也对联盟的存在产生着重要的作用。至于共同利益作为人所共知的原因,就不再涉及;而国内政治的影响由于过于复杂以及本文所依据的主要是新现实主义的理论,也没有过多涉及。笔者还想指出的一点是(这一点也是笔者反复强调过的),发展自己才是最好的战略。通过国内的发展,改变现存的不利于自己的力量对比,才是最重要的,而不必要为计算联盟的得失费尽脑筋,尽管这种计算在许多情况下是应该做的。

标签:;  ;  ;  

现代国际关系中的联盟政治:理论与实践考察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