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网络交往的自我暴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黄一雯
(宝鸡文理学院 教育学院,陕西 宝鸡)
摘 要: 自我暴露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真实地表现出来的过程。由于虚拟网络的特殊性以及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导致青少年在网络交往的过程中提高了自我暴露的频率与程度,遂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针对消极影响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以及青少年自身四方联合,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交往环境,同时引导青少年在网络交往中学会适度自我暴露。
关键词: 虚拟网络交往;自我暴露;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互联网普及率达59.6%,同比增长3.8%,网民规模为8.29亿,其中10-19 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17.5%[1]。由此可见,青少年网民日益成为虚拟网络环境的活动主体。互联网一方面可以拓展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圈,开拓他们的视野,提供情绪的倾诉环境;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的特殊性,青少年在虚拟网络交往中的自我暴露也会导致个人信息的泄露、利益被损害甚至误入歧途等。青少年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和自我表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虚拟网络交往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尤为显著,它既能促进青少年的社会性人格的发展,又会对青少年的自我保护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一 虚拟网络交往的内涵
为信息交换载体,以手机、平板电脑、台式机等作为互联网接入终端,在网络虚拟技术构建的虚拟社会中,凭借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优势进行的人际交往活动[2]。虚拟网络交往克服了传统交往方式过程中受到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得交往变的更加及时和简便。
目前虚拟网络交往的形式主要有电子邮箱、微博、微信、QQ、网络游戏等虚拟交流平台,在虚拟的交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再是一对一的形式,而是将全球的每一个点都连成一体,获得个体与整个世界的平等的交流。在虚拟交往空间中,每个人都是交流的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等组建不同的交际网,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意见的反馈者、新闻的评价者,不受自我职业和能力的限制。
互联网为人际交往提供了一种新方式,与传统交往方式相比,虚拟网络交往是交往主体以互联网
二 虚拟网络交往中的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又称自我提示、自我开发、自我披露等,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西尼朱拉德于1958年提出的,我国学者李林英将自我暴露界定为: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真实地表现出来的过程[3]。由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自我暴露有三个特点:一是自我暴露是自己的主观意愿,是一种自愿的主动行为;二是信息是关于个体自身的,是自我内心的感受;三是信息的真实性,具有一定的信度,不是自己胡编乱造的。JOHN等人提出了自我暴露的“陌生人效应”,他认为人们会倾向于向与自己不会有未来互动的陌生人暴露更多更深的自我信息[4]。
据《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69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7%;其中15.6%的未成年人表示曾遭遇网络暴力,最常见的是网上讽刺或谩骂、自己或亲友在网上被恶意骚扰、个人信息在网上被公开等。网络的虚拟性除了为人们提供安全感之外,也为网络暴力提供了温床,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而青少年习惯挑战权威,崇尚“言论自由”,敢于表达和传播自身观点,但缺乏一定的分辨能力和网络道德观念,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卷入网络暴力之中[9]。青少年在网络暴力中既可能是施暴者也可能是受害者,而这两种身份融合于一体,使得青少年受到网络暴力的几率大大增加。
1.有利于情感的释放
把政府补偿同市场补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补偿方式的多元化、资金渠道的多样化、补偿效益的丰富化,增强造血机能。
勒温[5]在拓扑心理学中用约旦曲线来表示人们的心理空间,约旦曲线即连通人们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边疆,内部环境由需要、欲望与意图等内部个人区域构成,外部环境是由准物理、准社会和准概念的事实所组成的心理环境。因此,人的行为有两个心理场,由约旦曲线将其分割。但在人们的心理空间中,约旦曲线是一个模糊不固定的存在,因外界环境和行为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由于虚拟互联网的出现,虚拟人际交往中个人的自控性增强,同时网络的延时性与匿名性使个人心理安全感提升,约旦曲线呈现收缩的趋势,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外部环境扩大,即自我暴露程度增加。
自我暴露是健康人格的表现,同时又是自我调节的一种方法。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将自我暴露分成三个层次,最浅层的自我暴露是暴露人们的个人基础信息,比如兴趣、爱好等;第二层的自我暴露涉及自己的某些态度、观点等,比如对某新闻的评论或者电影的评析;最深层的自我暴露是隐私,即一些自己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事件、行为、想法等。而自我暴露的程度与人际交往中关系亲密水平密切关联。虚拟网络交往的匿名性弱化了人们在自我暴露时的不安全感以及不安定性,规避了现实人际交流的顾虑,无疑增加了自我暴露的频率,提高了自我暴露的程度。
三 虚拟网络交往中的自我暴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 积极影响
2011年3月,我国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强调:“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青少年在日常校园生活中,学校过于重视学业成绩以及学校升学率,给予学生过重的压力,造成部分青少年产生不良的情绪体验和精神压力。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使得青少年的情绪得不到合理宣泄,而虚拟网络的特殊性正好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场所,青少年在网络人际交往中,可以尽情发泄自我的不良情绪体验,从而缓解精神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家长对青少年口中的“网友”要仔细甄别,不要急于嘲讽或批评孩子,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友观,同时还要多带孩子参与到社会活动、夏令营等各种形式丰富的现实人际交流环境之中,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扩大青少年人际交往圈,使他们不单将目光停留在虚拟网络中,明确网络只是交友的一种工具,而不是唯一途径,网络交友只是现实交友的一种补充。
35℃-40℃的温水,是胃肠道感觉最舒服的温度。晨起喝杯温开水,能帮助缓解便秘,降低脑血栓、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还能帮助吸收早餐中的营养。
自我国政府大力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独生子女数量开始大幅增长,2010年我国独生子女总量约为1.5亿人,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04亿,约占总人数的15%。而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水平, 在各个因子上的表现均差于全国常模, 因而在学校生活中,相对于非独生子女而言难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6]。而虚拟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人际交往的新场所,满足他们渴望与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愿望,结交各种朋友,表露自我的心扉,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简单直接又纯粹,拓宽了青少年人际交往的范围,与社会建立更广泛的联系,增加自我归属感,满足被理解的欲望。
3.提升青少年自尊和自知程度
生理渐渐成熟的青少年,自我认知程度逐渐加强,心理上产生“成人感”,希望能够获得成年人的某些权力,但是由于青少年心理的不成熟,能力往往达不到个人或社会期望,容易丧失自信,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7]。但是脱离了现实世界的虚拟网络,其开放性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全面交往提供了理想环境,他们可以是任何人,可以针对任意一个事件进行评论,可以与任何一个人进行平等且自由的交流。同时,虚拟网络交往所特有的匿名性,使得人们不再受现实环境的束缚,被压抑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自身的主体性和独特性得到尊重与发展,从而加深对自我的深层认知和精神的升华,有利于青少年自尊的发展。
(二) 消极影响
1.个人信息泄露
鸡发生鸡啄癖后,表现为多只鸡相互啄头部,少数啄肛门、羽毛皮肤等。该病导致整个鸡的头部、肛门和皮肤等出血,当鸡看到血后会增加啄的情况,最终导致鸡死亡。因此,诊治鸡啄癖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分析疾病的发生原因,采取有效的诊治措施,在很大程度上能为养殖行业提供有效意见,避免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我不由呆住了。我紧紧地盯着她那张如梦一般美丽的脸。霎那问后的清醒使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的失态。她的美丽远远出乎我的意料。
近年来, 各地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泄露案件频发。北京警方曾成功打掉一个敲诈勒索的犯罪团伙, 犯罪嫌疑人利用掌握的大量学生信息, 打电话给家长, 可以准确说出孩子的姓名、出生年月、就读班级以及家长的姓名、工作单位和地址, 并警告家长花钱“消灾”, 否则孩子将受到伤害[8]。由此可见,青少年在虚拟网络交往中缺乏一定的信息甄别能力和自我信息保护意识,将个人真实信息在网络上传播,结果被不良群体利用,发生类似于勒索、敲诈等危害人身安全的事件。
2.网络暴力
第五,商业银行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商业银行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爱的开放力度,中小企业融资主要依赖于商业银行,因此,商业银行要重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强信贷融资对中小型企业在商行的改革势在必行。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商业银行有必要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链条问题,帮助中小企业制定贷款投向计划,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这也是与国家自主创业政策相吻合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中小型企业的健康发展推动了地方经济建设的进步,因此,商业银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放宽,对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审批制度的权限创设了良好的信贷环境,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能够有效促进地方经济建设。
3.弱化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能力
虚拟网络世界为青少年提供了与陌生人畅所欲言的机会,使得青少年与陌生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直接、隐蔽。这切合了青少年的心理:渴望情感的交流又害怕情感受到伤害[10]。正因为青少年在虚拟网络的人际交往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认同感,对维系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失去了动力,遂造成部分青少年在网上畅所欲言热情开朗,但在现实生活中沉默寡言冷漠自闭。这种不平衡的人际交往模式,会弱化青少年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对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处理产生倦怠与厌倦,而一味的依赖虚拟网络的人际交往。
四 应对措施
(一) 学校方面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的主要场所,对于网络交往中青少年所遇到的问题,学校应该采取积极应对而不是敷衍躲避。
1.通过讲座、课堂等形式宣传相关知识
学校应该定期举行关于网络安全的讲座,聘请有关专业人士向学生讲解如何在网络交往中保护自我,同时在日常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向青少年宣传关于网络安全和自我保护的相关知识,提升他们信息的甄别能力,避免伤害,促进个体的良性成长。
2.加强校园网络管理
学校应加强对校园机房网络的监管,设立网页“白名单”与“黑名单”,净化校园网络环境,鼓励青少年在浏览网页过程中丰富“白、黑名单”,提升自我防范能力。对于受到网络侵害的学生,学校要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法,切实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若有因受网络侵害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应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其尽快从受伤害的阴影之中走出来,从而更好的投入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首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水资源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也应引入市场机制作为水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为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必须建立作为市场机制的前提的水权制度。只有在水权明晰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水权的交易,从而发挥市场的水资源配置功能。
3.组织各种兴趣活动促进现实人际交往
[9] Tuomas Räsänen, Simo Laakkonen:《冷战和环境:芬兰在波罗的海地区国际环境政治方面的角色》,翟伟康译,《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7年第1期,第220页。
学校应该多设置一些课余活动或兴趣班,促进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多交流、多合作、多沟通,让学生体会到来自身边同学所带来的温暖;同时学校应注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积极健康的现实人际交往关系,提供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交友平台,积极探索青少年的正向群体效应。
(二) 家庭方面
政府需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为青少年创设健康的上网环境,积极探索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网络保护的有效途径;加强对网络市场的监管,彻查隐藏在学校附近或者城中村中的黑网吧,取消其营业执照;净化网络环境,针对不良信息的发布者要采取强有力的惩戒措施;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减少青少年在网络中受伤害的几率,为其在网络中的交往活动保驾护航。
1.家长树立好榜样形象
家长要树立良好的网络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网络媒介素养水平,避免过度分享孩子的照片和其他信息,保护青少年的隐私,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树立榜样。
由此看来,印刷企业不应被现时所谓的低迷而震慑,根据产品的销量决定资金的投入,淘汰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有意识地去调节品种,开拓新市场,往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方向发展,或可让印刷企业活得更久,活得更好。
家长要加强对青少年网络交往行为的引导和监管,合理安排青少年上网时间,建立青少年自我防范意识,提高网络信息的筛查能力,防止青少年接触到色情、欺诈等不良网站或信息。
3.丰富青少年的交友方式
2.拓宽了人际交往范围
2.引导监管青少年上网行为
平流雾是暖而湿的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在我国沿海地区,当海洋上的暖湿空气流向较冷的海面或陆地时,常常形成平流雾。平流雾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十分常见[1-3],华东沿海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受平流雾影响频繁[4-5]。平流雾的形成除了受水汽条件制约外,还受边界层的风、温度、层结条件等影响[6],是短期预报的难点之一。
(三) 社会方面
1.政府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之一,对青少年网络交往起着重要的保护和支持作用。
2.媒体
应该说,天山兼具了五岳的各大特点,无论鸟瞰天山,还是在天山脚下驱车一路仰望,那种发自灵魂深处的震撼和大自然所带来的巨大视觉冲击很难用言辞来形容。我痴爱雄阔壮美而又多少带有一些悲凉之意的西域山川,西域的热烈和我骨子里所流露出的北方人的豪情不谋而合,巍峨而神秘的天山让我痴迷,同时也给予了我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同时彰显西域物象的神韵和笔墨的文化内涵,形成一种符合自我精神追求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得主观的艺术精神与西域的空旷、宁静产生共鸣。
媒体具有议程设置的功能, 既通过新闻报道的发布影响公民对事件的关注度和态度[11]。因此媒体应该发挥其正面宣传和积极引导的作用,通过新闻的发布,影响人们的态度和价值评价,提升大众对网络交往的正确认知,促进全社会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杜绝为了迎合某一部分群体利益对网络暴力、信息泄露等事件的不实报道。对于受到侵害的青少年,要注意保护其身心安全,避免因报道而造成的二次伤害,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提高全社会对此类事件的重视,从而更大程度上保护青少年的网络交往。
3.网络游戏提供者和网吧经营者
网络游戏提供者和网吧经营者首先要注重对青少年身心和信息的保护,《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 (送审稿) 》中明确规定: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采取技术措施,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并且将禁止未成年人每日0:00至8:00期间使用网络游戏服务;使用未成年人网络个人信息,须经未成年人本人或监护人同意等。其次,还要注重提升职业道德素养,网吧经营者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对青少年的上网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针对那些拿着家长身份证来上网的未成年人要及时通知家长。网络游戏的提供者不能片面的只追求商业利润,而忽视了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保护。网络游戏提供者和网吧经营者要联合起来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
(四) 青少年自身
据《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遭受网络暴力、网络违法、不良信息影响的未成年人中,曾通过网络进行法律咨询或接受法律服务的未成年人比例只有15%,即未成年网民进行自我保护的应用水平较低。
1.提高媒介素养
由于青少年处于身心尚在建立的不成熟阶段,对于纷繁复杂的互联网络,应多向老师、家长或者有关人士学习如何提升自我保护防范意识和信息辨别能力,在网络交往中具有一定的危机感,保护个人的真实信息,认识到网络的匿名性不是虚无性,虚拟世界是建立在现实世界基础之上的。
2.增强自我保护实力
如果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则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能力都不会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教学创新,合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况下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可以通过适宜的鼓励和激励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在竞争意识的驱动下,学生会比较主动和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比如,在文字编辑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统一的学习目标,比较哪位学生的打字效率更高,取得好成绩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也要多一些耐心,防止学生出现气馁心理。
在网络交往中遇到不良或者危险的事件,积极向家长、老师等寻求帮助,情况严重的事件需求助派出所。树立良好的心态,不隐瞒、不虚报、不躲避,将个人的损失降到最低,保护自我的安全和利益,为个人创设积极健康的发展空间。在人际交往方面,多参与各种形式的校内外活动,扩大人际交友范围,丰富人际交往途径,处理好网络人际交往与现实人际交往的关系,树立积极向上的交友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谈到: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 加强网络内容建设, 做强网上正面宣传, 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 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 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以及应用的广泛化,青少年的学习已经与虚拟网络融合为一体,虚拟网络促进青少年的各方面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尤其是对于青少年虚拟网络交往和网络暴露心理的出现,学校、家庭、社会以及青少年自身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还要四方联合起来,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引导他们学会适度自我暴露,避免因过度自我暴露发生危害人身安全的事件,为青少年的成长营造一个健康、和谐、干净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9-02-28/doc-ihrfqzka9972239.shtml.
[2] 房广顺,刘娜.虚拟人际交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03):16-20.
[3] 李林英,陈会昌.大学生自我表露与人格特征、孤独、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0):666-667.
[4] JOHN,LESLIE K, et al. Strangers on a Plane: Context -Dependent Willingness to Divulge Sensitive Information[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11,37(5) :858-873.
[5] 库尔特·勒温.拓扑心理学原理[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 刘松涛,张晓娟,等人.中学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27(04):620-622.
[7] 刘彩梅.当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教育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7(24):19-21.
[8] 周萌.未成年人更需加倍网络保护[J].中国信息安全,2018(06):54-55.
[9] 艾蔼. 青少年网络暴力问题及应对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10] 李克. SNS网站对青少年人际交往影响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0.
[11] 管雅乐.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机制与治理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07):140-141.
The Influence of Self-exposed Psychology of Virtual Network Communication on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HUANG Yi-wen
(School of Education,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Shaanxi Baoji, China)
Abstract: Self-exposure is the process of voluntarily presenting your inner feelings and information in front of others when the individual interacts with others. Due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virtual networks and the immature nature of adolescents’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dolescents have increased the frequency and extent of self-exposure in the process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and they hav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n their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four schools of schools, families, society and adolescents to unite and guide young people to learn to moderately expose themselves in network communication and to create a healthy and harmonious network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Key words: Virtual network interaction; Self-exposure;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Influence
本文引用格式: 黄一雯.虚拟网络交往的自我暴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J]. 教育现代化,2019,6(69):202-205.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69.082
作者简介: 黄一雯,女,汉族,陕西西安人,宝鸡文理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