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新探_劳动价值论论文

劳动价值论新探_劳动价值论论文

劳动价值论新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节约的物化劳动能否创造新价值”和“现实经济活动中劳动相对减少而价值量却反而不断增加”,这是当前劳动价值论的两个热点问题,本文一陈已见,以就教于学术界的同仁。

一、节约的物化劳动能否创造新价值?

价值规律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的重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其中,价值规律所指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创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①]

问题是,决定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既包括社会必要的活劳动时间,也包括社会必要的物化劳动时间,如果个别活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的活劳动时间,商品生产者就可以获得超额价值,创造较大量的价值。那么,如果生产者购买的或使用的物化生产要素低于社会平均的价格,或平均的耗用水平,是否也可以获得超额价值,进而,节约的物化劳动是否可以创造新价值呢?

我认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上述情况的的确确可以使商品生产者获得超额价值。但不能就此得出节约物化劳动可以创造值的结论。

因为,1.说节约的物化劳动可以创造价值,无非是说机器设备,生产原材料等生产的客观要素可以自行创造价值。这,显然是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格格不入的。

2.节约的物化生产要素产生于它的生产领域。如果在它的生产过程中其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生产者就可以获得超额的价值。但这一超额价值的产生乃是源于活劳动而非源于物化劳动。

3.物化生产要素的生产经营者将自己的产品卖给用户,如果卖价等同于社会平均价格,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买主就不会获得节约物化劳动带来的好处,即不可能得到相应的超额价值;如果卖价低于社会平均价格,此时,买主就可以通过价值分配得到一部分或全部的本应属于原生产者的超额价值,而卖主因此而丧失一部分超额价值甚至全部超额价值。一得一失,价值并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4.如果生产者购进的物化生产要素,其个别价值等同于社会价值,其购买价格也等同于社会平均价格,但是生产者采用了先进的操作方法或者在生产过程中了强化了管理,因而机器设备得以充分利用,且保养得很好,由此,单位产品中劳动资料的成本大降低,以及将原材料使用中的废品率,残次品率或浪费程度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单位产品中原材料的成本也大在降低,此时,能说节约的物化劳动创造造价值吗?我认为,这也是不能的。因为,上述物化生产要素的节约现象显然是科技劳动的成果,管理劳动的成果以及直接生产劳动的成果,而不是物化生产要素自生的成果。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节约物化劳动自身是不会创造任何一个新的价值原子的。价值,只能源于人的活劳动。

二、怎样看待现实经济活动中的活劳动相对减少而价值量不断增加的现象?

马克思指出:“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因此,那种能提高劳动成效从而增加劳动所提供的使用价值量的生产力变化,如果会缩减生产这个使用价值量所必需的劳动时间的总和,就会减少这个增大的总量的价值量。”

然而,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却出现了活劳动相对减少而价值总量不断增加的矛盾现象。有资料表明:从1950年到1990年30年中、美、日、西德、英、法五国的总产出增加了4.3倍,而同期劳动力仅增加了1.6倍。

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此种现象可以用“全社会劳动复杂程度提高后的活劳动,能够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来解释。

这一解释无疑是正确的。但我觉得它并不能完全概括这一现象产生的全部原因。

我认为,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如下一些原因:

1.经济越发展、自然资源就越短缺,因此原材料等商品的价格在劳动生产率提高情况下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日趋升高(典型的例子如矿产品、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就是如此)。从而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商品价值是升高的。

2.某些无形资产的价值不断升高,也强化了这一现象。如著名商标、著名厂名、店名的价值评估及转让就是如此(据国际资产评估界人士的统计,企业的无形资产可以是有形资产的4—5倍,一个企业可能拥有的无形资产达29项[④])。

3.市场的扩大,交易的困难,使得运输费用大增,广告等促销,推销费用大增,商品储存保护费用大增。这一切,都难以抵补因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导致的商品价值量降低,从而使商品价格难以下降,进而出现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的商品价值总量是不断扩大的。

4.垄断价格的因素。由于在生产经营中广泛存在垄断现象,这一现象使得商品保持在一个较高或很高的水平上——当垄断性商品直接表现为最终消费品时,它就使得这消费品价值升高;当这一商品转化为其它生产领域的生产要素时,它又拉动了下游商品价格的上涨。从而造成了社会价值总量不断扩大的假象。

5.在商品交易活动中存在的过度流通环节,彼此追逐暴利的非法行为也助长了商品的高价现象。

6.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某些特殊商品如古董、字画、邮票、房地产等等,其价格往往只升不降,亦助推了这一现象的存在。

总而言之,活劳动相对减少和价值量不断增加的矛盾现象,表明的问题实质是活劳动相对减少而价值却不能成正比例减少,或者维持不变甚至提高的矛盾。由于这一价值现象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地表现出来的,因而,它也就表现为价值量的增加了。尽管,在本质上,人们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单位产品凝结的直接生产过程的劳动时间减少了也改变不了之一趋势。因此,在分析这一现象时,只看到在直接生产过程人的劳动复杂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是很不够的,我们必须综合地、全面地考察这一现象。

注释: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52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60页

③《经济学动态》1995年第9期第25页

④《经济参考报》1995年11月26日

标签:;  ;  ;  

劳动价值论新探_劳动价值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