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蒸馏传热与传质过程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

分子蒸馏传热与传质过程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

闫广[1]2004年在《分子蒸馏传热与传质过程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分子蒸馏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液-液分离技术,特别适用于高沸点、热敏性和高粘度物料的分离,已在食品、医药、油脂加工、石油化工等行业中得到了应用。 刮膜分子蒸馏器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分子蒸馏设备,该设备内置转动的刮膜器,由于刮膜器的机械搅拌作用使得刮膜分子蒸馏器内流体流动及传热、传质机理变得异常复杂。准确获得刮膜分子蒸馏器内流体的速度、温度及浓度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文在分析刮膜分子蒸馏器内传热与传质的基础上,采用Visual Basic 6.0程序设计语言结合MatrixVB对其数学模型进行了数值求解,并针对南京工业大学化工设备设计所自行研制的0.25m~2刮膜分子蒸馏器进行了模拟计算和实验研究。主要工作与研究结果如下: 1) 综述分子蒸馏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现状,从分子蒸馏技术的原理、模型研究及其应用的发展等进行了系统评述;并结合蒸发速率和分离效率这两个评价分子蒸馏效果的重要指标,对刮膜分子蒸馏器工艺参数与结构参数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2) 在分析刮膜分子蒸馏器蒸发、传热和传质基础上,分别采用四阶龙格—库塔法及绝对稳定的Crank-Nicolson差分格式对头波和液膜微分方程进行了离散化,并利用Visual Basic 6.0程序设计语言结合MatrixVB对离散化方程进行了编程求解。 3) 以DBP(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为物料进行了单组分模拟计算,在改变进料速率、刮膜器转速及加热温度等参数的条件下,分别获得了蒸馏器内头波及液膜的温度分布,并初步探讨了参数的改变对头波温度及液膜蒸发速率的影响。以DBP(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和DBS(癸二酸二丁酯)二元混合物为物料进行了双组分模拟计算,考察了进料速率、刮膜器转速及进料温度等参数的改变对易挥发组分的蒸发速率及分离因数的影响。 通过上述模拟计算,获得了蒸馏器内由实验方法无法得到的大量传热与传质的细节信息,为全面认识和了解刮膜分子蒸馏过程、优化操作参数及蒸馏器结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4) 以纯甘油为物料进行了实验研究与模拟计算,分别改变加热温度、进料温度及刮膜器转速等操作参数获得了不同的单位时间馏出量。比较实验值和模拟值,两者存在

王小明[2]2012年在《刮膜式分子蒸馏中流体力学与传质研究》文中认为分子蒸馏技术具有常规蒸馏不可比拟的优点,在天然产物及热敏性物料的分离纯化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刮膜式分子蒸馏技术以其独特的结构和分离优势在实践中的应用更为普遍。由于刮膜器的作用,使得蒸馏器内的流动状况及传质传热过程变得复杂多变,因此对刮膜式分子蒸馏过程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仍在不断完善中。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和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刮膜式分子蒸馏装置中的流体力学特性及传质过程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本文首先利用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刮膜器内的流体力学特性进行了二维模拟,考察了刮膜器和物性等参数对流体的液膜均匀程度和湍流程度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适当增大转子转速、转子半径以及转子与壁面间的缝隙均可促进液膜均匀分布,提高湍流程度,同时上述参数对高粘度流体的影响程度比对低粘度流体的影响更大。另外,本文结合模拟结果进一步设计了液膜观察实验,采用高速摄像法对刮膜器上的液膜流动形态进行拍摄,并记录各种典型形态出现的临界参数。实验结果证实了转速、流速和粘度等对流动状况的影响,同时观测到壁面上主要出现四种液膜形态:液滴状、股状、不连续液膜和连续均匀液膜,其中连续均匀液膜是最理想的液膜形态。然后,通过无量纲分析方法和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拟合,得到了出现连续均匀液膜时临界流率的经验关联式,并将其作为判断液膜形成的标准,其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为了更加系统的考察刮膜式分子蒸馏过程,证实液膜形态与传质效率的内在联系,本文利用富氧水进行了刮膜式分子蒸馏的解析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物料性质和流动情况对传质过程都具有重要影响,说明了流动形态与传质过程的关系密切。然后利用实验数据拟合得到传质系数的经验关联式,为分子蒸馏传质过程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最后,本文分析、总结上述实验研究结果,得到不同液膜形态下的传质系数,液滴状、股状、不连续液膜和均匀连续液膜的平均传质系数逐渐增大,证实流体力学特性与传质特性之间的关系。并再次利用FLUENT软件对流动特性与传热过程的联系进行了初步探索,完成了对整个刮膜式分子蒸馏过程的系统研究。

邓立文[3]2016年在《刮膜式分子蒸馏器传热特性及优化》文中研究表明刮膜式分子蒸馏过程因刮膜器的存在具有特殊优势,因此广泛应用于生产食品、药物,分离提纯聚合物,分离回收热敏性物质等方面。近些年,对刮膜式分子蒸馏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液体的流动状态、液膜厚度、平均停留时间,蒸发效果、气相的流动状态等方面,较少涉及刮膜式分子蒸馏的传热特性。因此,研究刮膜式分子蒸馏过程气液两相传质存在的状态下的传热特性,能够完善对刮膜式分子蒸馏的认识,为进一步优化刮膜式分子蒸馏过程提供参考和方向。CFD软件可以数值计算流体的运动状态,广泛应用于液体的流动和传热过程复杂,难直接测量的情况。因此,利用CFD软件,并编写用户自定义函数(UDF),研究刮膜式分子蒸馏过程传质存在时的传热特性;结构化蒸发壁面,进行优化,并将结果与光滑蒸发壁面进行对比。对刮膜式分子蒸馏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在不同的转子转速、进料量、蒸发壁面温度情况下,得到充分发展的温度场和速度场,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刮膜器的刮擦作用对液体的周向速度影响最大,促使液体的局部产生涡流、螺旋性变化;在刮膜器刮擦的位置局部Nu数明显增大,是平均Nu数增大的重要因素。随着转速的增加,液体受到刮擦的周期减小,液膜表面达到的动态稳定温度Tdst先增大,后减小,温度变化趋于平缓;温度梯度、速度梯度、平均Nu数变化趋势均先增大后减小。进料量增加,液膜表面温度的动态稳定温度减小,但Nu数增加;蒸发壁面温度增加,平均Nu数明显增加;适当地提高转速,升高蒸发壁面温度都会加快轻组分的蒸发。对刮膜式分子蒸馏设备的蒸发壁面添加微型凸起,计算结果表明:蒸发壁面上增加微型凸起,液体的流动状态更加复杂,液体涡量增加,螺旋性增加并改变螺旋方向。微型凸起矩形排列、微型凸起叁角形排列、微型凸起螺旋形排列时,宏观速度变化依次减小,平均Nu数分别是光滑蒸发壁面平均Nu数的1.32倍、1.23倍、1.04倍。微型凸起的存在可以增加液体温度场与速度场的协同性,优化传热特性;而微型凸起的不同排列形式使两者的协同性产生差异,是传热得到改善程度不同的因素。

周松锐[4]2007年在《短程蒸馏传热传质研究及其在废润滑油再生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短程蒸馏是一种高真空度条件下操作的新型分离技术,具有蒸馏温度低、加热时间短、分离效率高等优点,特别适用于高沸点、热敏性和易氧化物系的分离,在食品、医药、油脂加工、香料生产等精细化工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刮膜式短程蒸馏器作为一种高效短程蒸馏设备,其刮板的搅动增强了液膜表面的更新,强化了传热和蒸发过程,但同时又使得设备内的液膜流动及液膜内的传递过程机理变得复杂。本文详细介绍了短程蒸馏过程的原理,指出短程蒸馏与分子蒸馏本质上的区别,并对短程蒸馏技术的特点、设备类型与结构、工业应用的发展以及传热传质模型的研究现状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通过对刮膜式短程蒸馏器内蒸馏过程的分析,指出在高真空下设备中残留惰性气体对蒸发过程的影响微弱,易挥发组分的蒸发阻力主要来自于组分在液膜中的扩散;在此基础上,建立传热和传质模型,得到了液膜内的传热传质微分方程,采用差分方法对微分方程及其边界条件进行离散化处理并编制了数值求解程序;以D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DBS(癸二酸二丁酯)二元混合物为物料进行模拟计算,获得了蒸发器内液膜的温度、浓度分布以及蒸发速率,并分析讨论了进料温度、进料量、初始浓度等参数的影响。最后,利用一级薄膜蒸发和两级短程蒸馏工艺对废润滑油进行了再生回收工业应用试验,将柴油、汽油等轻油以及润滑油馏分分别蒸馏出来,而大部分胶质、沥青质、碳垢存在于残渣中,试验得到的再生润滑油符合基础油的标准,回收率达到75%,达到废润滑油再生的目的;同时再生过程中没有酸洗、碱中和等工序,不产生酸渣、二氧化硫等二次污染,是一种清洁环保的废润滑油再生工艺。对试验结果和模拟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表明,两者吻合较好,短程蒸馏过程传热传质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陈莉君[5]2012年在《离心式短程蒸馏的流体力学及传递过程研究》文中认为短程蒸馏技术作为一项正在进行工业化开发应用的高新液-液分离技术,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主要应用于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医药、石油、造纸和化妆品等日用化工行业。短程蒸馏是一种在高真空条件下进行分离操作的非平衡蒸馏过程。离心式短程蒸馏器是一种高效的短程蒸馏设备,它依靠内部锥形盘的高速旋转产生离心力的作用,使物料在锥形盘上形成很薄的液膜,这种形式的蒸馏器液膜薄,停留时间短,同时受热蒸发,分离效果好。但由于其结构复杂,密封性要求较高,以往文献都是基于分子蒸馏过程的研究,短程蒸馏相关过程的基础理论研究非常少,很难准确地了解蒸馏器内的真实状况。本文使用流体力学软件CFD对离心式短程蒸馏的流体力学性质和传递过程现象进行基础性的研究,并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详细阐述了分子蒸馏和短程蒸馏的发展历程和本质区别。对短程蒸馏技术的基础理论、设备类型及结构、应用领域、发展前景等进行系统的评述。对离心式短程蒸馏流动和传递过程的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指出现有工作的不足之处,并确定本文研究工作的重心和方向。在合理的假设条件下,建立简化的二维模型,使用CFD数值模拟方法,在轴对称旋转坐标系下,利用VOF多相流模型追踪气液相界面,初步模拟离心式短程蒸馏的流体力学行为,流体力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膜厚、停留时间、速度分布及影响因素等。为了检验模拟的可靠性,本文亦对短程蒸馏器的停留时间做了实验验证,模拟值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膜厚也与参考文献相一致。在流体力学计算的基础上结合Species transport模型,以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癸二酸二丁酯(DBP-DBS)双组分物系为例,在低压条件下,首次将液相、气相及界面处传递信息同时考虑在内,建立了传质传热模型,对短程蒸馏的传递过程进行研究。本文主要讨论液膜和蒸馏室内组分浓度分布、温度分布及液相总传质系数;同时也确定了最优分离条件。为了验证传递模型的可靠性,在相同的操作范围,以出口易挥发组分DBP的浓度为指标,进行了短程蒸馏分离实验,模拟值与实验结果的最大绝对误差不超过10%,同时,也以Langmuir蒸发模型为源项研究传质传热过程,同条件下分离结果高出实验值7~16%。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提出传质传热模型更能准确地描述离心式短程蒸馏的传递过程。

王燕飞[6]2007年在《刮膜分子蒸馏过程流体流动的模拟与验证》文中指出分子蒸馏技术的应用研究始于上世纪初期,随着该项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人们对该技术的理论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刮膜式分子蒸馏器是一种高效的分子蒸馏设备,由于刮膜器的作用,流体的流动过程比较复杂。研究刮膜器对分子蒸馏器内液体的流动、传热和传质过程的影响,描述流体速度、温度和浓度的分布规律可以为设备设计和操作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对预测分子蒸馏速率和分离效率也非常重要。在刮膜式分子蒸馏器中,刮膜器的刮动使液相在蒸发器壁面上均匀分布并形成液膜,刮膜器刮起的液相同时在刮膜转子前形成头波。本文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 6.2对刮膜分子蒸馏过程的流体流动、传质、传热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模拟、分析。首次建立完整的3-D模型,在旋转坐标系下进行模拟计算,选用了RNG k-ε湍流模型,采用增强壁面函数法加强对近壁面流体流动的处理,由于模型使用的限制,所以使用VOF多相流模型和欧拉多相流模型分别对停留时间分布、流体流动和传热进行了模拟。同时自行设计了分子蒸馏冷模实验装置,进行了不同物料的停留时间测量以及停留时间分布曲线测量。论文将实验结果与已有的相关文献结论相结合,对数值模拟计算的结论进行了验证讨论。模拟结果与停留时间分布实验测试结果比较吻合,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刮膜器对液膜的周期性刮动使液膜在蒸发壁面分布均匀,可以强化液膜内的传质和传热过程,有利于提高分离效率。模拟结果展示了流体在蒸发器壁面的速度、温度、浓度和液相的分布规律,并与实验结论和相关文献中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时,对刮膜转子附近的流体流场的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在转子附近的流体速度、浓度和温度的波动相对较大,显示了刮膜器在刮膜式分子蒸馏器分离过程起到的特殊作用。模拟结果还给出了在不同进料速度和不同刮膜器转速下,气液界面的波形变化、液相内轴向与径向的速度分布和温度变化等情况,对提高分离效率、优化设备、优化操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李天祥[7]2004年在《米槁精油提取与分离及其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认为米槁(Cinnamomum Migao H.W.Li.)是贵州传统苗药,用于治疗胃疼、腹疼、胸闷和冠心病等疾病。早期的研究表明,精油是米槁的有效药用部位,但精油中的哪些化学成分是有效药用成分至今尚不清楚。为进一步开发以米槁精油为主要原料,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二类新药,本文对精油的提取和分离及其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工程的研究。鉴于天然药物的特殊性,为了充分保护其全部组分,本文研究与开发了一个绿色的提取与分离集成过程即:超临界萃取与分子蒸馏的过程集成,进而也明晰了米槁精油的化学成分。 本文首先对超临界 CO2 萃取米槁精油进行了系统实验研究,确定了超临界萃取法提取米槁精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分析了不同参数对超临界 CO2 流体萃取过程影响。通过与传统的水蒸气法、有机溶剂萃取法实验研究结果进行比较,证实了超临界萃取法提取方法的优越性。 实验结果表明,超临界 CO2 流体萃取米槁精油的过程是外扩散控制过程,内扩散对传质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原料萃取前后的扫描电镜图证实了大部分精油暴露在颗粒外表面,这部分精油称自由精油;少量精油机械的附着于已破碎的植物基质胞腔内,这部分精油称束缚精油;据此建立了基于微分质量衡算的超临界 CO2流体萃取米槁精油过程的动力学模型,用差分方法对模型进行模拟求解,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相当吻合,并成功用于中试实验研究的预测。同时用经验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比较了它们的差异。 对米槁精油的分离进行了研究,用分子蒸馏将精油切割为不同的馏分,探讨了分子蒸馏的数学模型。与传统的柱层析分离方法实验研究结果相比,在精油的分离上,分子蒸馏法明显优于传统的柱层析法。 用气相色谱和气质联用仪对米槁精油及其馏分的化学成分进行详细研究,并比较了水蒸气法和超临界法所得精油的化学成分的异同,和各馏分的化学组成差异,在超临界萃取的精油及其分子蒸馏的馏分中,共鉴定出 98 个化学成分,其中 52 个是以前文献中没有报道过的米槁精油的化学成分,证实了超临界萃取与分子蒸馏集成的绿色提取与分离方法的有效性。 对精油的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为模型分析和工程放大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数据。用旋转粘度仪研究了不同提取方法所得米槁精油的流变特性,证实它们属于牛顿型流体,测量了不同提取方法所得精油在不同温度下的粘度,并回归了米槁精油粘度的 Andrade 方程的模型常数;测量了精油在不同温度下的密度,用温度多项式对实验结果进行关联,这些方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 以上研究成果,未见国内外文献报道。

张永健[8]2014年在《盐溶液低压旋转加热蒸馏特性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是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的必要前提,其中关于尿液废水的回收处理难度最大且最关键。目前国际上针对尿液分离技术有热电膜分离技术和蒸汽压缩蒸馏技术。本文选取蒸汽压缩蒸馏装置为研究对象,应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蒸馏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为全面清晰地描述该现象的规律与特性积累相关经验,并奠定一定的研究基础。本文首先通过可视化实验对旋转蒸发仪内部流体的流动以及液膜形成进行分析,观察不同转速工况下,液位高度、蒸馏烧瓶倾斜角度对溶液铺展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液位高度越高溶液铺展范围越大,高转速下流体湍流波动越剧烈;倾斜角度越大液膜铺展越大,综合比较选定70°为最佳倾斜角度,进行蒸馏实验。配置与尿液相同比例的盐溶液进行蒸汽压缩蒸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转速、浓度是影响溶液蒸汽分离特性的主要因素,其中温度对其影响比较明显,在35℃-60℃的温度范围内,脱水率达94.54%-95.89%,转速对其影响较小,不同转速脱水率增幅仅在0.2%范围内波动,浓度对分离效率具有制约作用,随着浓度增加脱水率减少。利用两相流模型并结合相变模型对实验部分蒸馏烧瓶内溶液的流动以及传热传质现象展开了数值模拟研究。在实验基础上,分析不同壁面加热温度、烧瓶旋转速度、液位高度、倾角变化对蒸馏过程的影响。壁面加热温度对蒸馏过程溶液平均温度影响比较显着,壁温升高促进热传递过程,提高了蒸馏效率;转速以及倾角变化对流动形态产生影响,改变了溶液扰动以及受热面积,进而改变了传热,最终影响了溶液蒸馏的进行;升高液位高度会降低热传递的速率,最终导致蒸馏效率的降低。倾角变化不仅影响自由液面表面积大小,对流动形态也有一定影响。倾角变大,增加了溶液的扰动,传热现象明显,蒸馏效率提高。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我国空间站环控生保技术采用蒸汽压缩蒸馏方法进行尿液分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

任艳军[9]2006年在《深海鱼油和海狗油的分子蒸馏提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ω3多不饱和脂肪酸(EPA、DHA和DPA)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脂肪酸,被称为人体必需脂肪酸,需要从外界摄取。深海鱼油及海狗油中含有丰富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因此强化从深海鱼油及海狗油中提取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分析刮膜式分子蒸馏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对其传热的微分方程进行了数值求解。并对VKL70型刮膜式分子蒸馏器,以深海鱼油及海狗油为物料进行了模拟计算,初步探讨了蒸馏温度对重相产品中药用组分总含量的影响。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相吻合。为刮膜式分子蒸馏器操作参数的优化提供了依据。通过对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深海鱼油及海狗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分子平均自由程的计算说明分子蒸馏器中蒸发面和冷凝面之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平均自由程,但对产品的分离效果没有很大影响,以此可以指导分子蒸馏器的放大。本文用德国VTA公司的VKL70型分子蒸馏小试设备和VK200-40型分子蒸馏中试设备对深海鱼油及海狗油中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药用组分进行了提取研究,分子蒸馏过程中,考察了蒸馏温度、进料速率及刮膜转速等工艺参数对药用组分总含量及产品收率的影响,得出了利用分子蒸馏技术从深海鱼油及海狗油中提取药用组分的最佳工艺条件,并为进一步的工业化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量医学研究表明酯化后的EPA、DHA和DPA与未经酯化的EPA、DHA和DPA的药用价值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以未经酯化的深海鱼油及海狗油为原料进行了其中药用组分的提取纯化,研究有所创新。实验表明,以未经酯化的深海鱼油及海狗油为原料,利用分子蒸馏工艺可以得到较高的产品质量和收率。

林涛[10]2009年在《分子蒸馏提纯合成维生素E的工艺及过程模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子蒸馏(Molecular Distillation)也称短程蒸馏(Short Path Distillation),是一种特殊的蒸馏分离技术。自上世纪中叶问世以来,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近几十年来在国际上发展迅速,在工业上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对分子蒸馏浓缩合成维生素E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在刮膜器转速200 r/m、操作压力0.1 Pa、蒸馏温度158℃、进料速率110 mL/h的条件下,经分子蒸馏处理后的合成维生素E纯度可由91%提高到98%以上。另外,本文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了在一定范围内准确度较高的馏出物轻组分浓度预测式,对今后的实际生产应用和理论研究具有指导意义。本文还对刮膜式分子蒸馏过程中,蒸发器上液膜形态进行了研究。设计了针对液体在蒸发壁面上的流动速度us,液体的黏度μ,密度r,表面张力σ和转子的转速ur等五个因素的考察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将液体在蒸发器上成膜状态分为完全成膜与不完全成膜两类。并以此为基础,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量纲分析,借助1st opt软件得到分子蒸馏成膜临界速度关联式,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关联式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合理性。本文以Langmur-Knudsen蒸发理论为基础,结合刮膜式分子蒸馏过程液膜形态研究及系数修正法,提出了一种新的分子蒸馏过程模型。根据蒸发器表面上液膜形态的不同,将整个液体流动过程分成若干区域。对每个区域进行物料衡算,组分衡算,以及蒸发速率方程的推导,蒸发系数的确定,得到相关的数学方程组,利用MATLAB软件解方程组,计算可得出分子蒸馏过程的最终产品浓度。然后将模型应用于正辛酸-十二烷醇以及合成维生素E分离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并分析了产生实验值与模拟值相对误差的原因,为进一步完善刮膜式分子蒸馏过程模型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分子蒸馏传热与传质过程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 闫广. 南京工业大学. 2004

[2]. 刮膜式分子蒸馏中流体力学与传质研究[D]. 王小明. 天津大学. 2012

[3]. 刮膜式分子蒸馏器传热特性及优化[D]. 邓立文. 天津大学. 2016

[4]. 短程蒸馏传热传质研究及其在废润滑油再生中的应用[D]. 周松锐. 四川大学. 2007

[5]. 离心式短程蒸馏的流体力学及传递过程研究[D]. 陈莉君. 天津大学. 2012

[6]. 刮膜分子蒸馏过程流体流动的模拟与验证[D]. 王燕飞. 天津大学. 2007

[7]. 米槁精油提取与分离及其化学成分的研究[D]. 李天祥. 天津大学. 2004

[8]. 盐溶液低压旋转加热蒸馏特性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 张永健. 北京交通大学. 2014

[9]. 深海鱼油和海狗油的分子蒸馏提纯研究[D]. 任艳军. 天津大学. 2006

[10]. 分子蒸馏提纯合成维生素E的工艺及过程模型的研究[D]. 林涛. 天津大学. 2009

标签:;  ;  ;  ;  ;  

分子蒸馏传热与传质过程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