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教学策略
由于每名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和学习经历不同,必将导致他们在数学水平上存在差距。而进入初中阶段,数学知识更为繁杂,使得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更加明显,进而导致一些学困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和耐心。为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就要认真分析学困生的学习困境,据此反思和调整教学策略。争取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学习数学的信心和百折不挠的毅力,最终提高学困生的数学水平,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
1.创设趣味情境,激发探索动力
数学的枯燥和复杂是横亘在学困生和数学课堂之间的一座大山,这座大山让学困生望而生畏。并且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基本以情绪和兴趣为主导,所以他们不会主动去钻研枯燥复杂的数学问题。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首先要改善数学在学困生心目中的印象,在学困生和数学课堂之间开凿出一条道路来。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不妨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应的趣味情境。争取借助趣味元素说明数学知识、引出数学问题,以拉近学生和数学课堂的距离。从而激发学困生探索的动力,促使其主动走进课堂。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一课时,我先给学生描述如下故事情境:“有一天毕达哥拉斯应邀到朋友家做客,两人聊天时他却把注意力放在了地板上,看着看着,竟然从中发现了一个重要定理……”故事讲完后,我把地板的图案呈现在屏幕上,并提问道:“如果你和毕达哥拉斯一起去朋友家做客,你能从这个地板上发现什么规律?”在故事情境的感染下,学生对这一问题产生浓烈的兴趣,主动拿出纸笔开始画图和计算。这时我会提示学生这个定理并不复杂,且与三角形的三条边有关,并邀请学困生来描述屏幕上的图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呈现数学生动有趣的一面,从而促使学困生积极参与课堂探究,为提高其学习质量奠定基础。
2.丰富表现机会,提升学习效果
初中数学知识较为繁杂,课堂知识密度变大,教师的教学节奏难免加快。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少部分成绩优异或者性格活泼的学生能和老师积极互动,一些学困生则表现出一种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然而,初中生正处于争强好胜的年纪,无论学习成绩如何,他们都渴望成为课堂的焦点;学困生也更加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和鼓励,只是他们跟不上老师的步伐。为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就要加强对学困生的关注,多给学困生制造参与课堂的契机,让学困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带领下完成课堂任务,从而促进其数学能力的进步。
例如:在学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时,我先请两名学困生上台,给他们一根木棍和一个钢圈,然后让他们每人手拿一物站在讲台两侧。接着,我调整好钢圈和木棍的位置,让二人相互靠近,正好把直线和圆的几种位置关系演示出来。然后我让其他学困生根据这一演示过程把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画出来。而我则对这些学生为课堂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动力。而后我会根据黑板上的图形继续设置难度不一的问题,并把简单问题的回答机会交给学困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困生感受到老师的重视和关心,使其保持认真严谨的学习状态,进而提高其课堂学习效果。
3.实施鼓励教育,建立数学自信
学困生在学习上长期处于弱势,其内心更为敏感脆弱,抗压能力不强,如果遇到一些负面评价,他们极易产生反感情绪,丧失学习的动力。所以作为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理解学困生的这种心理诉求,不能动辄批评指责,而是要用一颗包容之心来实施鼓励式教育。并且,学困生也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这足以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发掘学困生的优点,并给其表现的机会。从而逐渐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保护其学习数学的热情,使其获得自我提升的力量。
例如:学习数学需要学生调动多方面的技能,所以我也会从多个方面去发掘学生的优点。比如在学习“旋转”一课时,我会让学困生帮我画图;同时我会设计一些小游戏,让学生猜测某图旋转后的图案,并给学困生参与游戏的机会。最后对其绘图能力、反应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提出表扬。除此之外,在学困生犯错时,我也会注意语言艺术的运用,尽量实现积极的评价。比如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学困生往往会出现各种错误,于是在评价时我会根据实际情况先肯定学生的解题思路或计算速度,然后再指出学生的疏漏之处,并给学生一次机会,让他们完美地解出题目。从而让学困生获得成就感,提升自信心,为其到中优等生的转化提供有力支持。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保证大部分学生学习质量的前提下,根据学困生的学习需求来改进教学策略,争取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习困境,提高数学水平,为其日后的学习发展之路开辟坦途。
参考文献:
[1]周雷.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之建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8(14):40.
[2]马祎.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J].甘肃教育,2018(03):38.
论文作者:仲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0
标签:学困生论文; 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我会论文; 毕达哥拉斯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