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语言传承研究综述
李春风
(北京华文学院专修部,中国北京102206)
摘 要: “濒危语言热”近十年后,学界广泛展开语言国情调查,国内“语言传承研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本文对国内“语言传承研究”的相关术语、研究领域、热点问题等进行了梳理,这些成果涉及汉语及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海外华语等多个领域,既有理论探索,也有实证研究,更有服务于社会的语言工程,成为连接民间和政府的“旋转门”。各领域在成果数量、研究方法等方面各有特点,但也有一些不足,对此本文将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语言传承;少数民族;母语;华语;祖语
一、语言传承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社会背景
(一)相关概念
近十多年,在语言关系、语言生活的研究中出现了“语言传承”概念,这反映了近期我国语言生活的变化。“语言传承”指族群语言在不同代际间的传承,“语言传承研究”是从语言传承的角度看语言功能的变化。
我国语言传承研究各领域常使用“母语传承、语言维持、语言维护、华语传承、祖语传承”等术语。具体研究中,“语言传承、母语传承”多用于各族群语言;“语言维持、语言维护”主要用于海外华人语言竞争理论的处于劣势的一方;“华语传承、祖语传承”可用于所有社会主体语言之外的族群语言,现阶段多用于海外华人的语言文化传承。
“母语传承”。我国学者多将“语言传承”等同于“母语传承”,尤其用于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领域中(谭志满,2005;王晓英、谭志满,2007;肖学俊,2008;周国炎、申建梅,2012;孙宏开,2015等)。母语(民族语)作为民族特征、作为民族最重要的标志和确定性,作为促使民族存在和保存它的特征因素(戴庆厦、何俊芳,1997),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地位。
“语言维护、语言维持”。郭熙(2004b、2005)将不肯轻易放弃自己的母语,努力尝试以各种方式来进行母语维护、维持自己的语言或语言权利的行为称为“语言维护”;郭熙(2008)将多语言多文化国家或地区中少数民族母语的维持称为“语言维持”。
“华语传承、祖语传承”。这是能将国内外华人语言传承研究联系起来的重要术语。海外华人社会的“华语”不是汉语的任何一种方言。它建立在方言之上,同时又是超方言的,是一种标准语(郭熙,2004a、2006)。华语指向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华人共同语(祝晓宏、周同燕,2017)。在华语传播动机中,群体利益和个体利益都在客观上促进了华语的传承和维护(郭熙,2013)。在长期关注海外华语和华文教育的基础上,郭熙(2015b)把华语定义为一种“祖语”(heritage language),取字面上的“祖传语言”之义,主要指社会主体语言之外作为语言文化传承的祖辈语言,凸显语言传承研究的对象和范围。Heritage language在国内还有其他译法,如“遗产语言”(周庆生,1994;秦悦,2013)、“传承语言”(周明朗,2014)、“继承语”(高虹,2010;吴文,2012;曹贤文,2014)等。这些术语的引入,对推动我国现阶段的语言传承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2017年,郭熙第一次全面阐述了“祖语”及“祖语传承”类型、功能。
(二)语言传承研究兴起的社会背景
国内语言传承研究主要是“民族语言传承”研究,包括主体民族、少数民族[1]。“语言传承”是动态的、变化的,不同的语言处于语言保存完好、语言衰退、语言濒危等几个不同阶段。“濒危语言”研究是“语言传承研究”的原动力;“语言传承研究”是“濒危语言”研究的深入、延伸、扩展。二者大体都经历了学界关注、专家学者及民间力量呼吁、政府重视并采取措施的历程。
国内语言学界20世纪70年代开始关注濒危现象,20世纪末开始正视并开展濒危语言研究工作。早期主要解决什么是濒危语言,探讨濒危语言的定性、定位等问题(孙宏开,2001;戴庆厦,2003)。随着“濒危语言热”现象出现,学界开始从我国濒危语言个案中思考“濒危语言保护”问题(徐世璇,2003、2006、2010;李锦芳,2005等),内容涉及濒危现状、保护策略等,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语言传承”,但已形成语言传承研究的“萌芽期”。十多年前,我国开展语言国情调查,大批民族语言个案调查成果问世,多数成果明确提出语言传承的意义及传承策略途径,这是国内语言传承研究的“发展期”,其研究成果既有濒危语言的,也有母语衰变或保留完好的。近5年来,对语言传承研究的理论探索逐渐深入,如2012年,戴庆厦提出语言多样性有助于人类人文生态和传统语言文化的保护、传承;陈保亚(2013)从语言接触理论中的语势分析,来论证语言传承的机制以及家庭学习模式对语言传承的特殊意义。陈卫亚、王军(2013),郭熙(2015、2017),孙宏开(2015),戴庆厦(2017a、2017b、2017c),白娟(2017)等都从现实意义、策略方法等角度论证。
经过与“濒危语言”研究共生共进的十年,国内语言传承研究成果成为连接学界和政府的“旋转门”。2008年,国家语委开始在一些省份开展“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试点建设;2014年全国范围内陆续启动“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简称“语保工程”),官媒宣传力度非常大,这些标志“语言传承”问题已上升到国家层面。
语言传承研究是一种新的理念,不同于濒危语言的抢救,也不同于语言保护的实施,有自身的角度和内容。但语言传承与抢救濒危语言、实施语言保护密切相关,都是为了保护语言的多样性。
二、语言传承研究涉及的领域
发展至今,我国语言传承研究成果数量大幅上升,研究角度触及多个层面,形成一个研究系统。我国语言传承研究领域主要有三大板块:汉语及汉语方言传承;少数民族语言传承;华语传承。此外还有少量介绍国外语言传承经验的。研究地域分为中国南方、北方、台湾地区、海外等。研究范围有族群语言传承和家庭语言传承。研究视角有语言与文化、教育、艺术、传媒等,其中教育是语言传承手段研究的重点。从成果形式看,有个案实证分析、实践策略途径、理论探讨,个案分析较多。
(一)汉语及汉语方言
包括国家通用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研究成果主要有汉语与英语的竞争关系、国家通用语与汉语方言的共存关系、汉语濒危方言的传承保护三方面。
5.实施双语教育是民族语言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实现途径之一,也是民族语言文化传承研究的一个重要阵地。双语教育实现场所又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环境教育等。谭志满(2009)认为双语教育的实施必须有开放的语言观念、科学的教育模式、高质量的师资结构等作为保证。他对鄂西南来凤县百福司民族小学土家语汉语双语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了目前土家族双语教育存在的不足并引发了一些思考。2008年,湘西州选取5所中小学作为土家族双语双文教学试点学校。陈廷亮、黄天勤、彭英子(2011)对这些学校进行实地调查,在肯定的基础上,指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议对策。曹春梅、王巧玲(2014)考察了新疆中小学、幼儿园的蒙古族学生蒙语文的掌握和使用情况,提出正确认识双语教育概念,发挥双语教育对民族语言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积极作用。张宏玉(2013)从教育策略角度,阐述如何将三者合力,以教育促进赫哲族语言的传承。
国家通用语/普通话与汉语方言。很多学者认为普通话的普及对方言产生较强的冲击力,开始担心方言的传承问题,进而对不同地域的方言传承和保护进行个案研究。如陈燕玲(2012),刘维国(2015),王琴、肖金芳(2016),李金阳、黄南津(2016),罗秋雨、王希辉、向轼(2014),谢书民(2014),朱英(2014)。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二者是相容的,是互生的,且应该是和平发展的,如胡翠娜(2014)。2017年“国际母语日”(2月21日),《人民日报》一篇文章专门提到了“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方言与普通话,母语与通用标准语之间,并不是对抗性矛盾,而是多样共存、共同繁荣。母语传承不意味着排斥、独占,中国人可以同时传承方言和普通话。[2]金皙坤、马永俊(2011)对方言的存在意义进行讨论,进而对如何传承保护方言提出若干见解与措施。
汉语濒危方言。从变化消亡这个角度看,目前在汉语方言中主要存在两种类型:突变型和渐变型(曹志耘,2001)。针对一些濒危方言,有的学者认为濒危状态是不可逆转的,我们应该在它们消失之前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真实的音像记录,随时注意其语言生态的变迁轨迹,发掘其语言生态研究上的标本价值。呼吁关注濒危汉语方言问题,携手保护濒危汉语方言,以保护方言承载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曹志耘,2012;余秀忠、钟梓强,2015等)。
另外,许多内科疾病实际也可以借鉴日间手术的理念。“目前中心针对新生儿黄疸治疗,已经开设了日间蓝光项目。”
企业外宣翻译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目前国内学者对企业外宣翻译的研究多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第一,结合传统翻译理论,分析和探究企业外宣翻译的策略,常用的理论有目的论、功能翻译理论、顺应论、变译理论等;第二,借助语言学和文学理论,为企业外宣翻译提供思路,例如文本类型理论、读者接受论等;第三,对企业外宣翻译的文本展开研究,总结企业外宣翻译在语言、文化、语用等方面的常见问题与对策。企业外宣翻译的研究方法举不胜举,然而多数研究局限于词汇句法的层面逐一改错,缺乏对语篇及其信息传播功能的全局性把握;对国内企业外宣资料英文版本的分析往往凭借主观经验,结论缺乏说服力。
(二)少数民族语言
选择有代表性的语言社区为调查对象的语言个案调查,是深入了解语言国情的一个有效方法(戴庆厦,2017a)。十多年来,我国境内各地做了大量的语言个案调查,研究结构多为语言传承现状、存在问题及思考。较早关注少数民族语言传承问题的楼晓悦(2006),探讨了民族与语言、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状况,并提出对其保护与传承的有效方式。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做了20个左右的语言国情调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20余部语言国情个案调查著作,文中都对各地语言使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思考(戴庆厦主编,2006~2015),内容都涉及语言传承问题。通过大量研究成果,我们看到语言传承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于文化、教育、保护等不同维度的系统关系之中。这些研究成果,为语言传承研究提供了大量事实材料依据,极大充实了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研究宝库。当前主要取得以下几方面研究成果和认识:
1.弄清母语使用现状是做好语言传承的基础。单一民族的个案调查内容大多是母语使用现状分析,在分析中也涉及到语言传承问题,但论述的深浅不一。其田野调查的第一手材料对语言传承研究是有价值的。其中南方少数民族研究的有:林清书(2008),王平(2010),熊英(2011),周国炎、申建梅(2012),郑直(2014),徐小军、丁晓静(2015),骆牛牛(2015)等;北方少数民族研究的有:杜坚栋(2012),魏琳(2010),阿拉塔(2015),高荷红、石君广(2013),古丽米古拉·阿不来提、王佳唯、努尔阿依(2014),邓彦、武金峰(2012);台湾地区少数民族研究成果较少,见杨晓斌(2013)等。
2.多角度揭示语言传承问题。如民族心理(王晓英、谭志满,2007)、文化与人格(艾清,2007)、城镇化背景(卢香宇,2012)、语言接触(陈保亚,2013)、语言生态学(向会斌,2014)、文化安全(陈升雅,2016)、个人动机(张倩、蒋惠贤,2016)、居住格局(郝亚明,2011;赵峰,2013)、旅游经济(何丽,2012)、汉语与少数民族语传承的关系(张鹭,2015;朱波,2015)等。
中国华语研究30多年来,研究视野也至少经历了三次转移:从境外华语到海外华语,再到全球华语(祝晓宏、周同燕,2017)。华文教学是华语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周明朗(2014)指出华语作为传承语教学应当遵循语言社会化这个理念,让学生通过学习华语成为传承语社会的一员,明确了华语的传承语地位。
4.不可分割的“语言文化传承研究”。很多学者注意到,语言传承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存在语言与文化、教育、传承与保护等不同维度的系统关系之中。语言文字是文化的符号,也是传承文化的媒介。如果没有语言,没有对历史文化的记录或口传,就不能够保留和继承人类文化,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将随着语言的消亡而永远销声匿迹了(徐世璇,2003)。徐晓军(2011)从语言文字入手,探讨其在瑶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计算容易出错误的主要原因。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图完成任务,不管质量如何,做完计算后不检查或敷衍了事,不会认真的检验已做计算是否完全正确。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认真按格式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字迹要端正,并清晰审题、认真校对和仔细验算。
2.从研究领域看: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板块多聚焦濒危语言、语言保护,海外华语板块多探讨学科认识;少数民族的个案研究成果最丰富,占研究成果的大壁江山,汉语方言、海外华语成果相对较少;海外华语传承研究的理论探索相对程度较高,少数民族和汉语方言的理论探讨成果较少。研究成果多将语言传承与文化相连,而语言文化传承,语言传承问题解决的途径,又集中于民族双语教育教学。
汉语与英语。由于汉语历史悠久,使用人口众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汉语有维护的问题,没有考虑到还有比“纯洁和健康”更为严重的生存问题。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剧了语言接触,在和英语日益加剧的竞争中,人们才逐步意识到给汉语带来一些不良影响的严重性(郭熙,2006)。李宇明(2003)在分析了信息时代给汉语带来的挑战之后,指出汉语的确面临着各种冲击,明确提出汉语的“固本和优化”问题。2004年,他提出“语言强国”的问题,论证了汉语“固本强基”的重要性,指出国民母语保护意识薄弱,对汉语前途表示出忧虑。陈冰玲(2016)认为汉语作为母语,传承应该是没问题的,但当前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过于强调英美文化的输入,忽视了中国文化的传承,造成大学生母语文化身份认同的缺失。她试图从大学英语教学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等方面入手寻找解决途径。
将法定最高刑在3年有期徒刑以下的犯罪划为轻罪,主要解决的是轻罪的“上限”问题,而对其“下限”如何把握,则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其中的关键问题就是,是否应当将轻罪的范围进一步拓展至相关的行政违法领域?
文字跟语言一样,也是文化的载体,它使语言承载的那一部分文化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系统(徐晓军,2011)。周国炎(2014)探讨了对传统文字和新文字在布依族语言保持和文化传承方面的功能。王圆圆(2008)从关于传承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相关政策入手,分析了蒙古族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现状和原因,提出了传承蒙古族语言文字的对策。
6.需要动用法律等途径保障语言传承。孙宏开(2015)从国家的整体层面来讨论如何传承和保护母语;巴战龙(2012、2016)认为打造裕汉双语家庭是保护和传承裕固族语言文化遗产的关键举措。李云霞(2013),孙成德(2014),卡米力江·阿不都克力木(2015),彭小琴(2015),柳国栋(2016),高春燕、吴媛媛(2016)等也纷纷提出这一观点。
7.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保证语言传承。一些学者开始注意利用现代传媒或技术手段做语言的保护传承和宣传工作,如孔江平(2013),卢理洪、周玉兰(2009),刘国元(2016)等。孙国泰(2011)提出应充分利用电视文化载体承载满族语言文化,将使濒危的满族语言抢救、保护、传承、研究工作导入社会化的意识形态之中,进而唤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自觉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性。冀芳(2014)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少数民族语言发展的策略:进行少数民族语言的信息化处理,建立有声数据库和数字化出版档案,在此基础上,依靠新媒体平台的建立和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链的发展,促进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和传承。古丽米拉·阿不来提、王佳唯、努尔阿依(2014)提出保护塔塔尔族母语生态环境,加强塔塔尔语语料库建设,从文明传承和语言保护的高度建构塔塔尔语未来发展之路。
除了大量个案调查分析,也有的从较宏观角度探析多民族语言保护传承(陈亚轩,2015;赵俊海,2010;孙杰远、李玉玲,2010等)。
(三)海外华语
3.树立科学的双语观,处理好民族母语与国家通用语的关系。徐世璇(2010)论述了在掌握通用语的同时完全可以保留母语,通过双语的运用获得在现代社会保持传统文化的兼而得之的最佳途径。戴庆厦(2011)提出“两全其美”是解决少数民族双语问题的最佳模式,科学地处理好社会语言生活、文化教育中母语和通用语的关系。陈卫亚、王军(2013)认为少数民族群众要传承保护好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发挥重大作用的本民族语言;学者要发挥学科优势,通过技术手段保存保护好少数民族语言特别是濒危少数民族语言;汉族群众也要学好与自己工作生活有重要关系的少数民族语言。朱波(2015)认为白语传承与普通话推广是互相丰富的关系。
海外华语传承研究学者中,郭熙注意问题驱动,发现语言传承问题症结之所在,其研究成果较深入、系统,理论实践性较强。郭熙(2015a,2015b)认为华文教育是华侨和海外华人的母语文教育,应将传统的海外华人概念分为华人和华侨两类,华语传承教育要分为一般的华文教育和华侨教育。
从党的一大到党的十九大,“红船精神”始终是鼓舞共产党人前进的精神动力,彰显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新时代,我们党仍要不忘“红船”的初心和使命,结合时代的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党的坚强领导和顽强奋斗,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少数成果介绍了国外的语言政策、语言复兴经验等,为我国语言传承保护提供借鉴,具有积极意义(陈亚轩,2015;王跃平、王爽,2011;张天伟,2014等)。高霞(2010)分析了新西兰毛利人复兴母语运动的进程;覃涛、王寰(2015)介绍了丹麦学者托弗·斯库特纳布·坎加斯(Tove Skutnabb-Kangas)双语/多语教育的具体操作方法。中亚东干人将保留本民族语言作为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丁宏(1998)认为这是东干语以其顽强生命力引起世界众多学者关注的重要原因。
也有人从教育、文化、华语与国家通用语关系等角度探讨语言传承,如王波(2011)通过对马来西亚华人的母语和国语的研究,认为这二者是互补的;曹淑瑶(2015)以古晋中华第一中学为个案研究,通过介绍其创立、发展、经营,了解战后砂拉越华族社会族群语言的维护及文化的传承等;白娟(2017)谈到语言传承的关键是华人家庭的家庭语言规划。何纬芸、苗瑞琴(2007)认为祖语生(heritage language leaner)“是对祖裔语言产生兴趣的人”,他们具有某种“传承动机”(heritage motivation)。我们应该重视对“华二代”祖语学习的研究,或许这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华语教学和传播途径之一(郭熙、李春风,2016)。王汉卫的“‘华二代’祖语保持研究”被批准列为国家社科基金2016年的重点项目,也说明“祖语传承”研究也逐渐被国家重视。
(四)国外语言
海外华人语言传承的实际操作层面要有理论设计和指导。郭熙(2015a)认为把汉语国际推广的重心放到侨教和华文教育上,可以避免对所谓语言扩张的指责;以语言文化传承为目标的家长或社会正面临挑战,光从传承的角度看待语言是不够的,华侨教育必须认识到语言是一种资源,除了社会资源、文化资源外,还要从经济价值方面来考虑。郭熙(2017)还尝试建立“祖语”相关概念系统,对祖语传承类型等理论建设问题进行阐释。
总的来说,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各民族语言都要科学保护和发展。汉语、汉语方言、各少数民族语言、海外华语传承,本质上都是民族语言传承研究,彼此间或与国家通用语之间不是也不应该是对立、矛盾的。
三、国内语言传承研究的特点及意义
通过对百余篇文献的梳理,我们看到国内语言传承研究在内容和领域等方面各有特点。一些学者在语言调查个案中,通过分析现状问题,开始思考语言传承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及相应的语言传承实现途径、策略。综观这些理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回到家里,妈妈严肃地对我说:“你今天上课在干什么?心不在焉的,学得这么差!”我听着听着,一下子胆子大起来,大声对妈妈吼道:“我不想学钢琴了!上课的时候,我一直在想怎样跟你说,弹钢琴太难了,所以我没有听讲。”说到这里,我跑进房间,锁了门,坐在床上哭了起来。
(一)特点
1.从研究内容看:“语言传承”很难孤立存在,研究学者多将语言传承与母语传承等同,并将“语言传承”与文化、教育、语言保护等内容融合,单纯以“语言传承”为讨论中心的文章比例很小,不足20%。
母语是少数民族主要的语言工具,它记录、承载少数民族历代创造的历史文化,是少数民族历代智慧的结晶,保护了一种语言,就是保护了一种文化(戴庆厦,2004、2015)。早期语言文化传承研究的学者对少数民族的母语环境带来的文化艺术传承问题表示担忧。他们认为母语传承危机成了文化传承的首要因素,进而探讨文艺传承与母语环境及相关的语言保护问题(楼晓悦,2006;肖学俊,2008;文静,2010等)。彭静(2006)从多视角探究高田镇壮汉族群语言文化的传承机制,及其与强势文化、民族习惯、地理方位与价值实现等的制约关系。王平(2010)认为要在5.12大地震灾后做好保护与传承羌族的语言与文化工作。赵俊海(2010)尝试探讨模因学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启示,运用有形和无形的手段促进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传承。陈亚轩(2015)认为在顺应全球化和现代化趋势与关注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的悖论中,多语主义的文化教育不失为值得探讨的路径。杨晓斌(2013)则论述了台湾少数民族族语的学习具有文化认同的意义,以此为纽带,发挥文化传承的功能,从而凝聚起族群的情感。
(二)实现途径及可能性
国内语言传承研究已引起学界、社会、政府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学者们透过语言调查个案现状,对语言传承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产生了危机感,于是开始积极探讨语言传承的实现途径、策略以及可能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思考成为目前语言传承研究的一个热点,综合看各方意见有以下几方面。
1.建立保障机制,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作用。为语言传承立法;兼顾各方利益,调整语言政策;将少数民族语言纳入考核项目;设立少数民族语言考级制度,以利益杠杆调动语言传承的积极性等(陈保亚,2013;孙宏开,2015;陈卫亚、王军,2013)。
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通过教师的主导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学初,学生领完教材,就开始引导同学们将教材内容粗略的进行浏览,使他们对教材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引导他们与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比较,对学习这门课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做好学习的计划,提前发现自己学习这门课可能遇到的问题,为学好本这门课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3.记录留存语言,建设语言资源库。语言传承和语言记录这两项工作需要同时展开(陈保亚,2013);充分开发利用相关资源,通过语言调查,录音、记录、影像、语料库、数据库建设,研究创制文字书写系统等方法和措施(李云霞,2013;李强,2015)。
4.大力宣传语言文字的重要性、让全民都认识到保护语言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孙宏开,2015)。
5.建设专业人才队伍,保护文化传承人。制定语言文化保护政策,建设一支稳定的专业人才队伍从事语言文化工作,引进和培养民族语言文化专业人才,保护和管理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引发更多人的支持与关注,提供语言能得以传承的条件(文静,2010;吴坤福,2016)。
此外,在原则方面要注意充分沟通,做到客观实际,充分尊重人民群众意愿(戴庆厦,2014;陈卫亚,2013;王军,2013);对待多民族的语言关系,要坚持保护的原则(戴庆厦,2010a);充分保留挖掘语言的资源性(孙宏开,2016)等。“语保工程”的启动,是开展语言传承实效工作的开始。未来语言传承研究的理论建设及可操作实践还有一段路要走,也将出现新的研究热点。
(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社会的弱势语言出现了衰变甚至濒危现象,人们敏锐地感到语言传承面临的挑战和危机。在抢救濒危语言、呼吁语言保护的呼声中,语言传承研究尤显出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丰富了社会语言学研究理论。随着华语研究的深入,将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案例和事实来检验各种社会语言学理论(郭熙,2006),语言传承研究的深入也将丰富社会语言学理论。
2.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通过国家语言政策的调整与完善保障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是关乎国家安全稳定和扩大对外交流的大事(陈卫亚,2013;王军,2013)。语言的健康传承与和谐发展,对中国的发展、繁荣,社会的稳定和谐,以及维护民族间的互助、团结都有重要的意义(戴庆厦,2015、2017c)。
3.对现实群众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语言的重要功能决定了民族语言传承的必要性,民族语言代表的是一种民族文化,多元的少数民族语言传承是理性社会的必然选择(戴庆厦,2010b、2017b;陈卫亚、王军,2013)。
4.有助于加强全体华人的沟通和联系。作为联系全球华人纽带的华语和中华文化紧密相连,祖语传承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据此增强世界华人的沟通、联系和文化认同(郭熙,2006)。
四、存在问题与建议
我国语言传承研究已取得一些成绩,但也有一些不足。我们应认识问题,夯实语言传承具体措施,提炼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传承研究理论体系,在社会上提高全民对语言传承的认识。
1.注意个案研究与理论建设的关系
我国单一少数民族语言传承个案研究最多,内容多为母语使用现状分析,有的对策建议模式化,可操作性不强。田野调查数据等都是珍贵的第一手材料,应在现有个案研究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进行深度思考,提炼构建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框架。
海外华语传承研究已构建了较高的理论框架体系。研究多聚焦华文教育领域,且东南亚各国成果最多。在已取得的理论成果指导下,如何将华语传承研究与华文教育研究对接,如何世界范围内地开展华人的“祖语传承”个案调查,进而科学地认识其历史演变规律、持续提升理论和方法论,也是海外华语传承研究的主要任务。
2.推进理论指导与实践策略的建设
可往往人的一些想法是命中注定的,当精神上的一些东西跟现实世界相冲突之后,那一种美好就破灭了,就会使人产生绝望。
2.发展家庭教育和学校双语教育。家庭学习模式使语言传承有了语言学的依据(陈保亚,2013)。大力支持与双语教育有关的科学研究与师资培训工作;加强双语教育的组织领导工作,考虑成立全国性或重点地区双语教育工作组织领导机构(陈卫亚、王军,2013)。
(3)过滤性能:稳定阶段后,PPS无基布滤料相对于PPS含基布滤料排放质量浓度更低,运行压差低于PPS含基布滤料,有利于实现超低排放要求及运行阻力的稳定;
当前,国内语言传承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濒危语言热的程度。语言传承、语言保护都是语言功能的保护,我国语言学界今后应在记录、保存基础上,研究出一套语言功能传承的策略,加强语言传承研究理论的提炼,建立适合中国特点的语言传承理论、方法。
3.出台分类指导意见,进行顶层设计
其次,组织学生灵活学习英语阅读。众所周知,英语阅读的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掌握相关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对英语的运用能力。初中英语教师,需要首先向学生们传授英语学习的经验,并利用英语教材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技能。例如,初中三年级教材中,明确规定学生应该每天阅读两篇课外文章,既锻炼了英语口语听说能力,同时也掌握了更多的英语词汇。与此同时,对学生们进行分组,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英语口语表演活动。
保护传承民族语言文字,除了本民族意愿情感,政府支持是关键。要使民族语言得到有效传承,须为语言传承立法。受国情、历史影响,语言传承研究的几个领域各有特点和演变规律。政府应根据不同民族、地区的传承需求,及早出台分类指导意见,如区别濒危语言、衰变语言、非濒危语言的传承目标;区别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双语教育及传承途径。再如区别对待南北方、大小民族不同语言的传承保护,进行顶层设计,统筹政策、资金、管理、项目、人才等规划,具体落实推行语言传承保护政策。
你们应注意坚持英文的表达方式,而且为了防止将来产生任何疑问,关于正确解释条约可能引起的所有问题必须以英文本为准。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可以预见的是,这场关乎15万户国企、100多万亿资产和3000多万名职工的宏大改革,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持续推进,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要培养一批会做语言传承研究的人才,这批人才既要会做田野调查,能够收集、记录、保存语言文化资料,又要有理论思维。
此外,我国语言传承的三大研究领域——汉语及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海外华语发展比较失衡,研究人员可据此进行研究定位,平衡发展语言传承研究各个领域,填补研究空缺。
注释:
[1]郭熙(2003)认为,除新加坡外,海外华人在所在国也是少数民族,华育教育都是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教育。
(1) 提取。称取样品约5.00 g(精确至1 mg),置于50.0 mL离心管中,加入10.00 mL乙腈-水(80∶20,V∶V) 混合提取液,涡旋30 s,超声提取20 min,离心,取上清液5.00 mL,加入10 mL乙腈饱和的正己烷去脂,取下层清液备用。
[2]澎湃新闻社论: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23749
参考文献:
阿拉塔:《关于蒙古族语言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研究——以内蒙古巴林右旗为例》,《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艾 清:《新疆锡伯族语言传承与多语现象浅析》,《新疆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巴战龙:《在学校教育中追求语言公平传承的历程》,《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年第3期。
巴战龙:《如何打造双语家庭——裕固族语言文化遗产传承问题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
白 娟:《家庭语言规划在华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语言战略研究》,2017年第6期。
澎湃新闻:《母语传承,不能排斥方言》,[EB/OL]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23749
曹春梅、王巧玲:《双语教育与蒙语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语言与翻译》,2014年第1期。
曹淑瑶:《砂拉越华族族群母语教育与文化传承》,《东南亚研究》,2015年第1期。
曹志耘:《关于濒危汉语方言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期。
曹志耘:《方言濒危、文化碎片和方言学者的使命》,《中国语言学报》(第十六期),2012年8月21日。
陈保亚:《语势、家庭学习模式与语言传承——从语言自然接触说起》,《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陈冰玲:《母语文化传承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融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陈廷亮、黄天勤、彭英子:《土家族语言传承的断代与拯救》,《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陈卫亚、王 军:《从社会学相关理论看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传承之必要性及政策调整》,《民族教育研究》,2013年第4期。
陈亚轩:《多语主义与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中的语言教育》,《贵州民族研究》,2015年第4期。
陈燕玲:《闽南方言文化传承的问题与对策——以泉州青少年方言认知与习得为例》,《东南学术》,2012年第6期。
戴庆厦:《濒危语言的语言活力——仙仁土家语个案研究之二》,《思想战线》,2003年第5期。
戴庆厦:《语言关系与国家安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戴庆厦:《中国的语言国情及民族语文政策》,《国际汉语教育》,2010年第4期。
戴庆厦:《两全其美,和谐发展——解决少数民族双语问题的最佳模式》,《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戴庆厦:《“濒危语言热”二十年》,《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戴庆厦:《“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研究的理论方法思考》,《民族翻译》,2014年第1期。
戴庆厦:《中国的语言国情及语言政策》,《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戴庆厦:《“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的理论与实践——“语言保护”实施后的五年回顾》,《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2期。
戴庆厦:《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戴庆厦先生谈语言文化多样性、语言传承与华文教育》,《世界华文教育》,2017年第2期。
戴庆厦:《中国的语言传承工作能够为世界提供参考》,《语言战略研究》,2017年第3期。
戴庆厦、何俊芳:《论母语》,《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
戴庆厦主编:《论濒危语言——濒危语言个案对比研究所见》,《中国濒危语言个案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邓 彦、武金峰:《锡伯族语言文字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邓佑玲:《民族文化传承的危机与挑战——土家语濒危现象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丁 宏:《试论东干人语言使用特点》,《民族研究》,1998年第4期。
丁晓静:《闽西畲族语言的现状与传承》,《宿州学院学报》,2015年第30卷12期。
杜坚栋:《鄂温克语言的保护与传承》,《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高春燕、吴媛媛:《赫哲族语言文化传承的可行性思索》,《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1期。
高荷红、石君广:《黑龙江省三家子村满语传承人调查研究》,《满语研究》,2013年第1期。
高 虹:《Heritage language的由来及其中文译名》,《中国科技术语》,2010年第2期。
高 霞:《弱势语言官方地位争取及母语保护传承实践——以新西兰毛利语言复兴运动为例》,《学园》,2010年第5期。
古丽米拉·阿不来提、王佳唯、努尔阿依:《论塔塔尔语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大泉塔塔尔乡黑沟村塔塔尔族语言使用现状调查》,《新疆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郭 熙:《论“华语”》,《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郭 熙:《海外华人社会中汉语(华语)教学的若干问题——以新加坡为例》,《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2期。
郭 熙:《马来西亚:多语言多文化背景下官方语言的推行与华语的拼争》,《暨南学报》,2005年第3期。
郭 熙:《论华语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2期。
郭 熙:《多元语言文化背景下母语维持的若干问题:新加坡个案》,《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4期。
郭 熙:《华语规划论略》,《语言文字应用》,2009年第3期。
郭 熙:《话语传播和传承:现状和困境》,《世界华文教育》,2013年第1期。
郭 熙:《关于新形势下华侨母语教育问题的一些思考》,《语言文字应用》,2015年第2期。
郭 熙:《论汉语教学的三大分野》,《中国语文》,2015年第5期。
郭 熙:《论祖语与祖语传承》,《语言战略研究》,2017年第3期。
郭 熙、李春风:《东南亚华人的语言使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双语教育研究》,2016年第2期。
郝亚明:《论民族居住格局对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影响》,《学术探索》,2011年第2期。
何 丽:《旅游经济下的民族语言文化传承》,《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胡翠娜:《普通话与地方语言文化传承功能的比较分析》,《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冀 芳:《新媒体时代下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和传承策略研究》,《编辑之友》,2014年第10期。
金皙坤、马永俊:《方言保护与传承的意义浅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卡米力江·阿不都克力木:《新疆锡伯族语言传承政策的构建》,《贵州民族研究》,2015年第2期。
孔江平:《语言文化数字化传承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李金阳、黄南津:《广西田林客家方言岛的语言传承》,《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16年第6期。
李锦芳:《中国濒危语言研究及保护策略》,《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李 强:《云南滇西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保护与民族文化的传承》,《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李宇明:《信息时代的中国语言问题》,《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1期。
李宇明:《强国的语言与语言强国》,《光明日报》,2004年7月8日。
李云霞:《锡伯语传承与创新机制研究》,《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5期。
林清书:《山羊隔畲族村的语言传承和使用现状》,《龙岩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刘国元:《现代媒介下东乡族语言传承的现状及应对策略》,《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7卷年第9期。
刘维国:《方言的保护与传承——以甘肃天水地方语言文化研究为例》,《文教资料》,2015年第29期。
柳国栋:《论少数民族语言及其传承发展》,《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楼晓悦:《浅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及其传承》,《西北年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卢理洪、周玉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民族语言新闻节目的开拓与创新》,《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卢香宇:《城镇化背景下布依族语言传承与保护的思考》,《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罗秋雨、王希辉、向 轼:《母语固守与文化传承——重庆荣昌盘龙客家方言文化调查与研究》,《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骆牛牛:《彝族语言传承与保护的思考》,《贵州民族研究》,2015年第3期。
彭 静:《阳朔高田镇的语言传承与文化交融》,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
彭小琴:《羌族语言的传承路径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15年第2期。
孙成德:《满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和传承刻不容缓》,《兰台世界》,2014年第1期。
孙宏开:《“语言保护”多人谈》,《语言战略研究》,2016年第3期。
孙宏开:《语言濒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孙宏开:《关于怒族语言使用活力的考察——兼谈语言传承和保护的机制》,《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覃 涛、王 寰:《民族语言权利保护与民族文化传承》,《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
谭志满:《文化变迁与语言传承》,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谭志满:《双语教育与土家族语言的传承——对鄂西南省土家族小学双语教育的人类学调查与思考》,《民族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
王 平:《羌族语言与文化的现状、保护与传承》,《社会科学家》,2010年第4期。
王 琴、肖金芳:《方言资源保护与语言文化传承——以阜阳方言为例》,《铜陵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王晓英、谭志满:《民族认同心理下的土家语传承》,《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王圆圆:《蒙古族语言文字传承:挑战与突围》,《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王跃平、王 爽:《希伯来语复兴的社会语言学思考》,《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魏 琳:《甘肃文县白马语言的传承与生存现状》,《前沿》,2010年第18期。
文 静:《论民族地区语言文化的保存和利用》,《前沿》,2010年第24期。
吴海霞:《论加强土族语言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意义》,《价值工程》,2013年第19期。
向会斌:《从语言生态学视角看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与传承》,《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肖学俊:《民歌传承与母语环境》,《中国音乐》,2008年第4期。
谢书民:《河南方言的保护与传承研究》,《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徐世璇:《濒危语言资料的记录和留存》,《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徐世璇:《母语留存和文化传承》,《第三届中国云南濒危语言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
徐世璇、廖乔婧:《濒危语言问题研究综述》,《当代语言学研究》,2003年第2期。
徐小军、丁晓静:《论瑶族文化传承的符号与媒介——语言文字》,《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杨晓斌:《台湾少数民族语言的历史传承》,《海峡教育研究》,2013年第2期。
余秀忠、钟梓强:《广西贺州的几种濒危汉语方言》,《钦州学院学报》,2015年第30卷第10期。
张宏玉:《赫哲族语言传承的教育策略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13年第3期。
张 鹭:《论汉语对彝族语言传承的影响及传承路径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15年第2期。
张 倩、蒋惠贤:《个人成就动机与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与保护研究》,《求知导刊》,2016年2月。
张蓉蓉:《教育与文化传承:贵州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两个问题》,《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
张天伟:《美国祖籍传承语者英语提升项目:启示与思考》,《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2014年第2期。
赵 峰:《基于“村寨依托”模式的闽东畲语传承探究》,《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3期。
赵俊海:《模因学理论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启示》,《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郑 直:《民族语言传承对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周国炎:《文字在布依族语言保持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周国炎、申建梅:《布依族母语教育及其文化传承和保护》,《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周明朗:《语言认同与华语传承语教育》,《华文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1期。
周庆生:《语言立法在加拿大》,《语文建设》,1994年第4期。
朱 波:《论白语传承与普通话推广的共同发展》,《大理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朱 英:《绍兴方言的传承与保护对策探索》,《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年第13期。祝晓宏、周同燕:《全球华语国内研究综述》,《语言战略研究》,2017年第2期。
A Review of Language Transmission in China
LI Chunfeng
(Beij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College,Beijing 102206 China)
Abstract: Endangered languages have become a heated topic for research about ten years.Language academic circles have carried out research on national language situation in China,as a result,the research of language transmission develops gradually.This paper ha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related terms,research fields,and heated topics of language transmission in China,including Chinese,minority languages,oversea Chinese and so on.These researches have both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empirical research,and also have language projects serving for the society which become a revolving door connecting the common people and the government.Different research field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in number,research methods,etc.However,these researches also have weak points,so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the further study.
Key words: language transmission;minority languages;mother language;Chinese;heritage language
中图分类号: H0-0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221-9056(2019)01-0132-11
DOI编码: 10.14095/j.cnki.oce.2019.01.016
收稿日期: 2018-05-08
作者简介: 李春风,北京华文学院专修部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对比研究、华文教育研究。Email:lichunfeng00@126.com
基金项目: 本研究受国家语委一般项目“缅甸华裔青少年母语认同变迁调查及对策”资助。感谢导师戴庆厦教授和郭熙教授的指导,感谢《海外华文教育》匿名审稿专家的宝贵意见,文中不妥之处概由本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