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天元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海淀区 100036
摘要:随着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是展现当地文化的重要标志,是当地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传统建筑物的保护与应用,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要关注。传统民居建筑物作为传统建筑物的一大分支,也必然会引起一股新的设计思潮。因此,为传统居民的更新与发展寻找更多的解决方法,成为现阶段的重要难题。
关键词:传统居民;居住建筑;建筑文化
一、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现状
现阶段,乡镇人口大量的涌入城市,城市人口日趋增多,进而就会造成传统建筑格局、性能无法满足当前人民居住、应用需求的情况。人们对生活的质量标准越来越严格,想要建设处更多功能齐全、格局优良的民居建筑。因此,出现传统建筑数量越来越少、新型民居建筑越来越多的情况。传统建筑被一座座新的建筑物所取代,即使是在北京这样的历史名城,得以留存的传统建筑数目也很少,当人们意识到要保护传统建筑问题的时候,能够保存的传统民居建筑已越来越少。
二、传统民居建筑所蕴含的优势
如何将传统居民的文化气质在现在建筑文化之中提现。要对一些很有韵味的地方,建筑特征符号进行挖掘、形式模仿之外。做到对这些传统民居建筑的精神进行汲取,加以创新发扬。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传统民居建筑中所蕴含的气质内涵进行挖掘。由于我国各个地方的传统居民所在的地理条件以及环境有着很大的不同,居民的文化背景也有所差异。生活方式,生产力水平也大有差别。
1.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传统居民能够长时间的平稳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与自然和谐共生,传统居民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既尊重自然又能够顺应自然:古人对自然的态度,就是天人合一。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基本观念,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这里的天是指自然。人是指与天地共生的人是主体。天人合一再根本上是指主体融入客体,两者形成了根本的统一。既不存在人对自然的征服,也不存在自然对人类的主宰,人和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整体关系。天人合一的本质是强调人类对自然系要合理利用,又要对自然进行积极的保护。环境和人工环境能够处在一个平衡的系统之中。因此。人类对自然环境既要合理的运用又要对自然环境进行积极的保护。
2.虚实相生的形态观
虚与实这两者,在空间艺术上是相生相连缺一不可的,形态在本质上是指对一个物体进行传达,并能使感受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接收到这种信息。形态的虚实相生是指居民集落虚间形态上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反方面:第一,建筑空间和自然的虚实相生,,现在中国传统空间观的角度来说,传统居民集落建筑就是将建筑空间的虚与大自然景色的实,两者融为一体。第二,建筑空间情境的虚实相生,中国传统居民集落的传统虚实形态,在空间情景与时间节拍的同构中进行了充分表现。够通过对室外空间与室内空间的明暗程度、开放程度和封闭程度的不同,不断在空间上形成交替转换,以此来形成一种动人心魄的动感秩序。第三,不同民居建筑地形、地貌的虚实相映:早期人民可以针对复杂的地形、地貌进行巧妙的利用,进而建造出平原地区难以达到、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传统民居建筑。对于山区居民,其可以按照当地特色的地形、地貌对建筑的形态、性能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居民还可按山区中不同的高度,因地制宜的将所建造的民居建筑形态和周围生态自然进行巧妙融合。
3.雅俗共享的情态观
我国几千年的变化,对民居建筑环境不断有着新的要求,不管是祠堂牌坊,还是鼓楼家庙,都寄情于形,够表现建筑的朴实之美,还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建筑的亲切,神形兼备,情境交融。同样是现代居住建筑所需的情景形态。然而传统居民雅俗共享的情态观是指传统民居建筑中渗透出的田园乡土之情、家庭血缘之情以及邻里之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传统民居建筑空间与现代生活方式适应的方法研究
通过针对传统民居建筑空间与现代生活方式适应的方法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
1.改造的依据
第一,拆除旧的民居建筑,建设新的民居建筑,对传统民居建筑进行改造的时候,你把一些破损比较严重,并且历史文化价值不高。一定程度上难以对这些传统民居建筑进行修复。如果这些旧的民居建筑处于城市的黄金地段,且低价较高,一般对其采取的方式就是拆除,然后建设新的建筑物,来作为商业综合体,以此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第二,拆除旧的民居建筑,在其基础上进行重新建设。对于破损严重,并且存在很大安全隐患,需要对其加固修复的民居建筑,如果其民居建筑具有典型的地域风貌,又具有历史影响力,那么对这些民居建筑所采取的方式就是拆除重建的手段,使其能够与不断延续本身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对其拆除重建的时候,建筑外观保留其原有的建筑特色风貌,并对建筑的内部空间进行重新的划分,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此建筑物的商用价值,并能够收获更大的经济效益。
第三,对传统民居建筑物完整的地方进行保存,对其不完整的地方进行修复或者是改造,是对传统民居建筑较为常用的改造手法。这改造方法的优点,它既能够节约经济成本,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民居建筑物文化的延续性。
2.改造的手法
第一,居民空间功能的有效置换,传统民居建筑功能的退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民居建筑空间内部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居住环境的使用需求,二是民居建筑空间内部的布局不能满足现代人的欣赏眼光。由于,新的城市是围绕着旧的城市发展而来的,所以大多数的局面建筑环境都会出现在城市相对较的位置,甚至是城中的黄金地段,这些民居建筑也并只是用于居民住宅使用,也可以对这些建筑进行具体设计、改造,使其变为具有经营功能的新空间。
第二,由于现在存有一些传统民居建筑的空间相对较小,使用功能也是比较单一的,因此在后期对其进行充分调研与设计之后,可以对这些传统建筑的空间内容实现重组,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使其变为适合空间尺度。
第三,对居民传统建筑的室内空间进行重新的划分,所采用的改造方法就是对居民传统建筑物的空间进行重新划分,并在一定程度上时建筑的空间加大。增加建筑物的空间就是为了能够满足建筑新的功能要求。
第四,室内空间的局部更新主要是指对民居建筑空间内部保存的较好的部位进行保留,并未传统建筑周边的设施进行相应的处理。其主要的优点就是,工程量相对较小,操作相对交给方便,因此这种改造方法被广泛运用。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生活的质量也有着跟高的要求,对于居民文化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更新。现代人就已经不再仅仅是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层次,而是有着更高的精神需求。就对于现代民居建筑环境而言,在生态环境上、居住视觉上、人文环境上又有着更高地 要求。因此这些文化载体不再是一个生命体,而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生命体,能够与当下的文化共同融合,这样才能拥有更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孙晓.传统民居建筑空间与现代生活方式适应的理论与实践[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4(02):121-128.
[2]熊梅.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进展与学科取向[J].城市规划,2017,41(02):102-112.
[3]杨大禹.传统民居建筑及其建筑文化基因的传承[J].南方建筑,2011(06):7-11.
[4]刘启泓.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保护问题的探讨[J].基建管理优化,2011,23(04):6-11.
论文作者:贺林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5
标签:建筑论文; 民居论文; 传统论文; 空间论文; 居民论文; 建筑物论文; 自然论文; 《建筑细部》2018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