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体制论文,经济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F121.2,F12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59(1999)01 0028-30
市场经济体制能否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有效结合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的大事,有效地解决这一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有赖于我们在吸取已有的理论成果和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但这种探索应以对经济体制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为前提。本文试图用新视角探究二者关系,进而寻找出解决这一重大问题的答案。
一、对社会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关系的重新审视
长期以来,由于对经济制度本身缺乏深入、系统的分析与研究,简单而机械地套用哲学上的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原理,把复杂的经济制度抽象为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层次,把基本经济制度定义为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把经济体制表述为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基本经济制度是内容,经济体制是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经济体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并把经济体制看作表明社会制度性质的范畴。据此得出市场经济体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计划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就不能搞市场经济,搞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并由此导致了社会主义国家在体制选择、制度变革与调整上的种种误区。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改革实践的深入,人们对经济关系认识的深化,市场经济禁区已经突破,对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的研究日渐活跃,但人们在研究这一问题时,着重于说明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采取市场经济体制,认为经济体制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或手段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没有什么关系,本身不能表明一个国家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选择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性质。与前者相比,我们对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关系的认识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说前者的主要问题在于把经济体制看作是表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使我们不敢选择经济体制或据此无法解释为什么性质根本不同的国家可以采取相同或相似的经济体制等问题,后者的主要问题则是人为地过于弱化了经济体制和基本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简单地把经济体制选择看作是调节手段的选择,而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不相干,忽视了基本经济制度对经济体制选择的约束作用,低估了利用市场经济体制换置计划经济体制的复杂性与困难。遗憾的是这两种相互矛盾的分析还常常并行不悖地出现在同一本教科书或同一篇文章当中。理论上的这种混乱导致现实中有很多模糊认识。由于没能科学地说明经济体制在社会经济关系中的地位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关系,我们无法令人信服地解释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能否相容、如何相容等一系列理论问题。
随着现代财产组织形式与运作方式的产生与发展,经济生活日益复杂与多样化,社会经济关系也日益呈现复杂性,简单地把现代社会的经济制度分为经济体制与基本经济制度二层次,显然已无法概括和说明当代复杂的经济关系,也无法解释我们当前的体制选择;但认为计划与市场只是调节资源配置的手段,并由此认为经济体制选择和社会基本制度无关,也是不妥的。因为计划与市场配置的是资源,资源归谁所有,即生产要素的所有制性质是决定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性质的基础或核心内容。计划与市场调配的生产要素的所有制度是确定的,显然要把市场经济体制移植到原有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内是困难的。但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们就不可能以私有化为代价向市场经济过渡,同时,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还必须有助于社会主义本质与目的实现,这是基本经济制度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最基本的约束。有了这些约束,无论是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还是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路径选择都会有其特殊性。当然,无论我们要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有什么特色,它首先是市场经济体制,具备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两种基本经济制度根本不同的国家,要采取相似的以市场为中介的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撇开这种调节手段存在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不说,经济体制与决定社会基本经济性质的生产要素的所有制度之间不可能是直接的对应关系,其中必定有中间环节,因为一种调节手段不可能对调节对象没有特定要求,如果有特定要求的话,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它必须是资本主义制度能满足,社会主义制度能提供,显然,它不可能是直接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制度,但它调节的对象又是一定所有制度下的生产要素,由此看来,生产要素采取什么样的组织方式便显得很重要。这样,一定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至少分为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制度、产权制度与资源配置的调节方式即经济体制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基本上从抽象到具体,从根本到非根本。生产资料所有制制度决定一定社会基本经济、政治制度及其性质;产权制度是所有制与资源配置机制的中间层次,指生产要素采取什么样的组织、运作方式及责、权、利关系的处理;经济体制作为资源配置调节方式则是具体的,直接与经济运行、信息提供、决策机制相关。(注:黄少安:《关于经济制度及其层次性的分析》, 《当代经济研究》1995年第2期。)每一层次各有丰富、具体的内容和形式,这些具体的层次及内容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关系的演进而不断调整与变化,内容也会越来越丰富。
二、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结合
市场经济体制是当代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选择,有其客观依据和历史必然性。
首先,实践中的社会主义需要市场这种资源调配方式。从历史上看,商品经济的生成是和私有制联系在一起的,但在私有制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并没有演化为以市场为中心在社会范围的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这说明市场经济的存在是以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水平为前提的,而分工越发达,单个私人资本容纳社会生产力的能力越有限,解决这一矛盾的出路:一是通过建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度,实现生产资料占有、使用的社会化;二是通过生产要素组织方式的变革实现财产占有与运作的社会化。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并没有消除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必然性,资本主义国家也没有因财产一定形式的社会化运作而使其经济体制演变为计划经济体制,这说明市场经济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存在的必然性。
其次,现实社会主义制度下,多元产权主体的存在提供了市场经济生成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市场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手段,它直接联系的或调节的对象是生产要素或财产的组织单位——企业,而不是所有制制度,对它而言,有意义的是采取什么样的生产要素或财产组织形式使企业既能适应财产社会化运作的要求,又能以市场为轴心自主地组织生产和经营。历史上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法人产权独立于所有权,所有权与法人产权分离与制衡机制的创立,曾使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突破自身的局限,适应社会化生产要求,在社会范围内组织生产。社会主义国家完全可以通过对公有制财产组织方式的创新和所有制社会结构的调整,为市场经济的运行创造条件。体制转轨过程中,一部分国有企业不适应是很自然的,也是暂时的,在资本主义国家里,也不是所有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都能取胜,何况我国市场经济初期,企业继承了那么多计划经济体制遗产,又缺乏市场经验呢?至于一部分国有企业的亏损与不景气,要具体分析,有些企业等靠国家惯了,在坐等中丧失了发展自己的机会,有些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还有些企业则是自身管理混乱,大锅饭吃惯了,效低率、效益差,在市场竞争中相形见绌,这正说明我们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也符合我们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初衷。
再次,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的总原则是既要坚持和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又不能破坏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此必须消除两种极端认识:一、一提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想到私有化。市场经济体制是在资本主义所有制度下自发形成的,但这不等于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就不能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合作经济组织和国有经济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的集体企业和国有经济就一定不可以和市场经济结合呢?实践证明以私有制为代价建起来的市场经济体制并不能使广大劳动人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因此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而动摇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全盘私有化,不仅没必要,也得不偿失。私有化并非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世界上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很多,发达的不过区区几个,他们的人民并没有均富。东欧、前苏联的一些国家私有化的结果,富起来了少数官僚阶层,而平民百姓则在承受私有化的代价,共同富裕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神话。二、一遇到矛盾与困难,就断言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能结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就必须回到计划经济老路。
最后,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的关键是要对公有制的财产组织方式进行创新以使其能以市场为轴心有效配置。因此,要对所有制结构进行调整与改革。竞争性市场经济环境的形成单靠目前的国有企业是比较困难的,可以通过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塑造多元化的产权主体,培育市场机制形成和市场经济体制运作的社会环境,为公有制经济市场取向的改革创造必要条件,推动公有制财产组织形式的创新;要选择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企业产权组织结构和形式,使国有企业具有财产经营的独立性、流动性和竞争性;要超越传统的姓“资”与姓“社”“私有”和“公有”的对立,积极探索适应现代化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有效财产组织形式。
收稿日期:1998-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