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恩“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观念的再读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实主义论文,再读论文,真实性论文,观念论文,马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学术界流行一种观点,即认为马恩所论述的“现实主义的真实性”仅仅是对作为创作方法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基本原则的阐述,并从文学传统的继承与革新的角度分析它的深刻意义。这一诠释性的话语,内在化为了一种确定性的分析语境和模式,构成了我们的感知方式和意识。
恩格斯在1888年给哈克奈斯的信中明确提出“现实主义的真实性”的命题。把文艺的“真实性”用现实主义联结起来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在马恩的著作中这是第一次。其实,80年代这一主张,像一条红线贯穿在他们前后长达50年的现实主义理论的建设过程中。今天重新审读这一过程中建树的“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观念,并且对关于它的确定性的分析语境和模式予以清理,给这一观念以再诠释,我们是从现实主义理论的中心位置提出问题,还是从这一理论的边缘地带提出问题呢?文本人类学家泰特罗在谈到阅读文本的方法时说:“如果想成功地描绘出其轮廓与轨迹,我们最好必须意识到其歧义性与模糊性。”[①]要做到这一点,还是从边缘处提出问题为好。
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观念并非仅仅与文艺问题相关,它常常是马恩把文艺问题同他们的整个科学思想体系相联系的一个切合点。这一观念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建立有着整体联系和“同步”关系。正如马恩的整个思想体系有个从无到有、从粗到精的形成发展过程一样,他们的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观念也经历了这个过程。当他们的思想还处在唯心主义阶段,他们的现实主义的真实性的观念就伴随着哲学思想的变化,在同消极浪漫主义的斗争中产生了;当他们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之后,这一观念又具有马克思主义美学性质。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期里,马恩经历了同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论、“青年德意志派”、“真正的社会主义”、“倾向文学”等各种唯心主义哲学观、政治观、文艺观的斗争。在这一斗争中,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观念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同时,它自身也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在同各种斗争的具体联系中,在认识的辩证运动中不断充实、发展、完善。本人在“马恩论现实主义”[②]专题中详细地论述了这一观念建树的历史化和文化化的过程。我想,离开建树这一观念的历史化和文化化的过程,我们就很难把握马恩在这一问题上的知识立场。
不难发现,马恩是把“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观念放在人文科学的体系中,当成一种社会、文化价值标准。英国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柏拉威尔说:“马克思一直尝试把文学也组织到他的完整的人文科学的体系中去”[③],“当马克思考虑到文学时,他是在一种广泛的经济、社会条件下考虑文学的”[④],“他的信念是,富于想象力的文学和其他种类的著作并不是截然可分的”[⑤]。比如,马克思睿智地把自己的著作说成是“艺术的整体”[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所做的经济学哲学的考察,都是与人的生命活动相联系的,而人的生命活动恰恰又是文学艺术刻骨铭心关注的对象。再比如,马恩所说的“政治经济学喜欢鲁滨逊的故事”[⑦],绝妙地把鲁滨逊看成是政治经济学的隐喻。可见马恩人文话语的边缘是模糊的。马恩在一般文艺观上是如此,关于现实主义的真实性主张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几乎无不同这个概念血肉相连,形成一种内在联系。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观念在这一宏伟的体系中常常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价值标准出现的。比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举到莎士比亚关于金钱的描述,揭示了货币的本质;马克恩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大量引用荷马史诗中的描写,证明人类文明前夕的社会状况;马克思还透过古希腊神话去寻找“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⑧]。再比如,马恩对巴尔扎克作品现实主义的真实性的高度赞扬,常常是从历史科学、经济学角度去肯定他的作品的文化价值。马克思以对巴尔扎克的最后一部小说《农民》的本文诠释,指出巴尔扎克恰如其分地、深刻地描写了农民和高利贷之间的关系[⑨],还赞扬巴尔扎克对资本主义社会“各色各样的贪婪作了透彻的研究”[⑩]。恩格斯说他在巴尔扎克作品中学到的东西“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在马克思对《巴黎的秘密》的评论、恩格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诗歌的评论中,现实主义的真实性的观念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它们又从不同方面提供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状况。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从中亦可见出马恩的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观念所具有的社会、文化价值标准的意义,由此亦可看出马恩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观念的边缘的模糊性。正是这种模糊性才使马恩现实主义的真实性的观念具有富有弹性的社会的、文化的机制,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现实主义艺术的形式框架内。
有人会问,马恩的“现实主义真实性”定义究竟是什么?这里要指出的是,马恩没有给“现实主义的真实性”下一个终极性的定义,以满足我们对绝对的渴求。恩格斯说:“如果人类在某个时候达到了只运用永恒真理,只运用具有至上意义和无条件真理权的思维成果的地步,那么人类或许就到达了这样的一点,在那里,知识世界的无限性就现实和可能而言都穷尽了,从而就实现了已经数出来的无限数这一著名的奇迹。”[11]想“猎取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猎取真正的根本不变的真理,那么他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12]这一知识立场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
众所周知,在马恩的有关文学艺术的全部议论中没有直接要求文艺创作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问题。这同他们反对艺术创作中的思辨唯心主义有关。思辨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是一条从抽象到具体,从观念到实在的路线。这种认识从人们不能用感官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而只能用概念来把握事物出发,错误地把事物的概念当作事物的本质,其思辨的逻辑是:客观世界的本质是通过某种抽象的概念反映出来,而现实世界的一切现象仅仅是这种本质、实体的感性显现。这种思辨逻辑表现在艺术创作中,就是观念的实在化或形象化,就是从事物的抽象本质出发,使艺术形象成为这种本质的形象体现。这种理论是被马恩批判的。在他们看来,艺术创作是同唯心主义的思辨格格不入的。艺术创作不能从概念出发,必须从生活出发,这是马恩一贯坚持的思想、理论原则。基于这样的看法,马恩没有直接提出文艺要反映生活的本质,而主张文艺要“真实地描写现实关系”,这显然同他们反对文艺领域中的抽象化和观念化有关。反抽象化倾向是马恩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观念的重要特征。1885年11月恩格斯给敏·考茨基的信中对作者的小说某种抽象化创作倾向提出批评,并提出了现实主义要“真实地描写现实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高度赞扬巴尔扎克“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的理解”,称他的作品“以诗情画意的镜子反映了一个时代”。“真实地描写现实关系”是对现实主义真实性观念内涵的富有张力的可提供不断诠释的表述。这是马恩对他们在将近半个世纪中对文学创作中的渴望共性、蔑视个性的抽象化痼结的不断“清洗”的高度提示与概括。我们有必要引用马克思在论述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平衡关系时表达的要确定矛盾的特殊性这一深刻的辩证思想。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里标题为“出发点当然是自然规定性”一节中,针对自然唯物主义的“抽象一般论”说:“困难只在于对这些矛盾作一般表述。一旦它们的特殊性被确定了,它们也就被解释明白了。”马克思晚年对欧洲中心主义的解构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比如他解构了西欧资本主义起源方式的普适性。当俄国民粹主义者米海洛夫斯基试图把马克思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论述推广到一切国家(包括俄国)中去,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编辑部的信”(生前未发出)中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他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但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13]晚年马克思认为,极为相似的事情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会引出完全不同的结果,切切不可绝对化,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研究得出如下的结论:“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14]可见,马克思对社会历史规律的研究都是以一定历史条件作为前提的,而不是把它推向能囊括一切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普适性。由此亦可见,马恩在艺术领域中提出的“真实地描写现实关系”的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源,他们并非要求文学创作去表现“一般的本质”,而是要求对文学创作中的个别性、差异性、特殊性作“精确”探寻。那么,如何看待文学对生活本质的反映呢?列宁还曾以具体事物为例说明客观事物的本质的多面性。他说:玻璃杯既是一个玻璃圆筒,又是一个饮具,这是无可争辩的。可是一个玻璃杯不仅具有这两种属性、特质或方面,而且具有许许多多其他的属性、特质、方面以及同整个外界的相互关系的‘中介’。”[15]列宁从哲学角度所阐明的事物的质的多样性、复杂性,无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思维领域中都具有普遍意义。现实主义文学不抛丢“生活的本来面目”成为“抽象本质”、“单一本质”的图解,而是展现“自身体现着特殊个性、个别东西的丰富性”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又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具有人本主义性质,马恩注重文学的历史性也就自然注重现实的人在具体的境遇中的历史命运和人生处境。这种对特殊性的把握与文学的审美性有了契合点。有些学者认为“描写现实关系”的“真实”性由于语言的“所指”问题,不可能提供某种终极性的“现存结论”,因而现实主义的“真”就成了一个问题。马恩并未从语言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去研究这个问题,但是恩格斯指出,“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是从文学的历史性特征出发,说明“真实地描写现实关系”不是为历史提供一个终极性的阐解。马恩说的“真实的描写现实关系”是指在历史的过程中表现不同对象的性质与多种多样的人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在相互适应的规定中和相互适应的特定水平上,并在特定时空中发生的主客体的交互运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16],即一种特定的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实现,同时通过语言的特定的“表述”式和特定的“解释”之中呈现出来。马克思赞扬巴尔扎克对“各色各样的贪婪”的描写即是一个很好的说明。1996年中国文坛出现了《大厂》、《本乡有案》等一批现实主义作品,被称为“现实主义冲击波”。这些作品在现代社会的时空相干效应中表现人物的文化心理与其所处的不同关系所产生的“磨合”,在揭示当今社会生活的矛盾方面提供了“真实地描写现实关系”的新景观。这足以说明现实主义文学只有从把握特殊性入手,才能成为自身体现着特殊个性、个别东西的丰富性的本质的载体。“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在“真实地描写现实关系”的语境中既表现出如马克思所说的“确定”性又表现出对终极的不变的真理确定性的挣脱。
在马恩那里,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内涵有着不确定性的一面,而这一观念在文学艺术的领域中,又并非单向度仅仅为现实主义艺术独有,它的外延也有模糊的一面。马恩又从艺术哲学的角度把坚持“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当作艺术反映生活的相似性特征来观照的。它不仅被看作现实主义艺术类型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马恩诠释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深层内涵的基本语境。当然正如前面所分析的,“真实地描写现实关系”对于现实主义艺术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人类历来制定的任何其他艺术方法、游戏,都不能像现实主义艺术这样以特殊的、具体的、个别的感性形态的与生活相似的形式,充分地反映社会生活现象和个人的社会关系及其隐藏的某些本质真实,客观世界的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有机联系的整体生命特点在现实主义艺术中得到了逼真的再现。在现实主义艺术中,现象的细节真实与本质真实有机融合、特殊统一,是通向“真实地描写现实关系”的具体途径。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真实地描写现实关系”这一现实主义艺术类型的基本要素,对浪漫主义及其他文学类型同样是适用的。我们知道,在马恩的时代,浪漫主义已经成为一种反动的文学思潮在社会上流行。这类浪漫主义作家的共同特征是不承认或者不愿承认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对于封建主义来说,资本主义表现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他们尖锐地批判资本主义,但这样批判是从过去的观点对资本主义进行的浪漫主义批判,目的是美化封建主义,想把社会拉向后转。正因为这样,在马恩的文章中,凡是涉及浪漫主义,不仅从政治、哲学角度,而且以现实主义的真实性的观念为批评视角来诠释它们。他们对法国浪漫主义者夏多布里昂、对后来走向反动的英国作家托马斯·卡莱尔、德国庸俗的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诗人哥特弗利德·金克尔等人的作品的评论即可见出。但是,马恩对瞩目于未来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家,也是以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肯定他们赞扬他们。他们对“满腔热情的、辛辣讽刺现实社会的拜伦”和“天才的预言家雪莱”[17]、对歌德的肯定和赞扬是众所周知的。马恩对英国浪漫主义作家瓦尔特·司各脱小说的评论也值得提出。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这位作家在小说中对苏格兰高地的克兰的“生动描写”构成了“氏族制度”的重要“环节”,它以巨大的力量,展现了苏格兰“氏族制度”“灭亡”的悲剧情景[18]。这一艺术上的“发现”比摩尔根和19世纪后半叶其他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对氏族制度进行的科学研究还要早。马恩还指出他的小说同后来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联系,指出他的一些小说主要倾向是“力图剖析当代社会关系的具体实质”[19],具有一种隐蔽的、未被意识到的、同“社会主义趋向”[20]的联系。这里,马恩正是以现实主义的真实性作为批评视角,揭示了“司各脱在英国和全欧洲浪漫主义史上的特殊的地位”[21]。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乔治桑通过自己的作品否定资本主义的关系和习俗,受到了恩格斯的赞扬,称她为“妇女权利的勇敢的捍卫者”[22]。对待古典主义作品和自然主义作品,马恩也不是一概否定,他们同样用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观念去观照。比如,马克思曾指出法国古典主义“三一律”是对希腊人的误读,但马恩常联系当时的政治斗争、社会矛盾,赞扬莫里哀作品中人物体现的古典主义。恩格斯在给哈克奈斯的信中并未否定左拉,相反他把左拉也列入“伟大”的行列中,正因为左拉小说在批判、暴露资本主义罪恶方面、真实地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关系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至于对神话之类的作品评价,马恩也不乏采用现实主义的真实性的诠释话语。由此可见马恩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观念,体现了艺术相似性的特征。当然,马恩在诠释时,是以对各自相关对象在特定时空座标位置上的定位为其诠释的前提条件。应当指出,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现实主义的真实性,但不同类型的作品,用不同创作方法创作的作品艺术真实构成是有不同的审美形态。马恩也非常注意这一点。比如他们赞扬拜伦、雪莱的作品中的“大胆幻想”、“满腔热情”,而说到现实主义作品时就指出了它的“如实叙述”的特点。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见出,马恩的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观念的独特性,并由此形成马恩的现实主义理论与其整个的科学理论的互相关联、互相作用的整体性;同时,马恩的现实主义真实性观念的独特性也构成了马恩现实主义理论的开放形态,即它不仅仅是作为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的阐发,而且发现了不同种类及千差万别的文学表现出文学所具有的共同的现实主义精神与品格,从而在寻找人类不同艺术的差异、沟通及所遵循的共同规律方面把现实主义理论推向了更加广泛的领域。
今天,我们重新读解马恩“现实主义的真实性”理论,也有一个自身诠释的历史化、文化化的语境。在文学前衍与后继的相激相荡中,21世纪中国文学勘探现实主义的新途径,将有一个怎样的自我质询呢?
注释:
①泰特罗:《本文人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础》,安徽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1~181页。
③ ④ ⑤柏拉威尔:《马克思和世界文学》,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294、564、56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135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3、94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23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7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第646页。
(11)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26~129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30页。
(14)《资本论》第1卷,第12页。
(15)《列宁选集》第4卷,第452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5~126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528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152~153页。
(19)约·斯巴哥:《卡·马克思》,第208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第51页。
(21)乔·米·弗里德连杰尔:《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问题》,第454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583页。
标签:文学论文; 文学历史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艺术论文; 文化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恩格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