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机遇、挑战与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国际论文,金融中心论文,机遇论文,建议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去年下半年以来,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内经济政策的调整,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面临着不少新的情况。当前,认真分析和正确把握亚洲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采取相应对策措施,对上海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步伐,顺利实现跨世纪宏伟战略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上海创建国际金融中心面临新机遇
分析亚洲金融危机所引起的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国内经济政策调整的情况与趋势,我们认为,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面临着不少新的机遇:
(一)国际经济格局加速调整,将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更大空间。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已成“鼎足而三”之势,这一地区完全可能在高经济增长的推动下产生与伦敦、纽约相媲美的顶级国际金融中心和若干个次级国际金融中心。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日本经济将持续90年代初以来的疲弱,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已陷入严重困境,经济将出现低增长甚至负增长。因此,在这一地区内,香港很有可能凭借其良好的经济金融基础和大陆庞大市场为依托,进一步发展成为顶级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在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支持下,通过与香港的分工和互补,加速发展成为这一地区内次低能级的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能性增大。
(二)中国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将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经济基础。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需要以高经济增长和强大经济实力为基础。金融危机使一些雄心勃勃地创建国际金融中心的亚洲国家经济受到重创,货币贬值幅度高达30~70%,增长速度急剧下滑。与此同时,中国由于开放步骤稳妥、对金融风险有所防范,没有受到大的冲击。目前我国人民币币值稳定,外贸保持顺差,外债规模和结构合理,外汇储备高达1400亿美元,经济增长仍保持着8%的较好势头。中国经济在亚洲地区的一枝独秀,大大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舞台的地位,增强了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有利于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地区总部的进入,也有利于继续推进金融业的改革开放,从而使上海有条件适当加快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步伐。
(三)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将有利于经济金融国际化稳步推进。亚洲金融危机使我国认识到必须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度的同时,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认真处理好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对外开放与经济安全的关系。在对外贸易方面,我国更加重视实施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的战略,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确保出口持续稳定增长,1997年我国已跃居世界前10位贸易大国行列,外贸对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日益显著。在利用外资方面,我国将按照积极、合理、有效的方针,坚持在优化结构、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保持外资的稳定增长。到1997年底,我国外债余额1309.6亿美元,外债的偿债率为7.3%,债务率为63.2%,均低于国际通行标准,同时债务结构合理,中长期外债占86.1%,短期外债仅占13.9%。我国还坚持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主,到1997年底累计利用外国直接投资2200多亿美元,连续多年保持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受资国的地位。在金融业对外开放方面,我国已在1996年底实现经常项目的自由兑换,并将继续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在华设立分支机构,扩大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试点,稳步推进资本市场的开放,积极为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创造条件。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为金融国际化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金融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将有利于迅速增强我国金融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加大了金融改革的力度,决定用三年左右时间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调控监管体系。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改革中央银行管理体制,逐步撤销人行省级分行,建立跨省的区域性分行,增加中央银行监管的独立性、权威性和专业性;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步伐,提高资本充足率,精减机构,使省级分行与省会城市分行逐步合并,并在全国30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地方财政支持的商业银行;按照“法制、监管、规范”的方针,积极稳步地发展资本市场,适当扩大直接融资;建立和完善新型的银企关系,建立政企分开的投资体制,使金融改革和企业改革相互促进,共同得到发展;继续实行金融业的对外开放等。中央已提出了15项重要措施来加快推进金融改革。随着这些改革措施的实行,我国金融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将显著提高,金融秩序将明显好转,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将明显增强,从而也将极大地促进我国金融业进一步发展和开放,提高我国金融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二、加快上海创建国际金融中心面临的挑战
面对亚洲金融危机,我们既要看到它为我们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所提供的新机遇,也要充分认识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近中期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面临如下新的挑战。
(一)经济增长速度趋缓,金融发展动力减弱。大量研究证明,上海应主要依靠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来创造实力型国际金融中心,即凭借中国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巨大的经济腹地所形成的经济规模和实力,同时辅之以充分有效的经济金融政策来推动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但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去年以来我国外资流入明显减少,外贸出口增幅大幅下降,今年一季度全国外贸出口增幅仅为去年同期的一半左右,对韩国、日本、东盟等9国的出口均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国内投资下降,市场需求不足,出现通货收缩趋势,经济增长率由1996年的9.6%下降到1997年的8.8%,预计今年将继续有所下降。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必然会减少资金供应和需求,这将制约金融业的高速发展,也会相应延缓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程。
(二)对外开放更加谨慎,金融国际化进程减缓。历史经验表明,世界各顶级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无一不是以其经济金融的国际化为前提的。没有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没有本币与外币的自由兑换和金融业的全面开放,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能建成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90年代初以来,我国在大力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经济国际化和金融国际化程度迅速提高,但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吸取了一些国家盲目开放的教训,对扩大开放采取了积极而又谨慎的态度,目前我国不仅更加严格地限制外资流向,而且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行资本项目下资金自由流动、人民币自由兑换、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给予外资金融机构国民待遇等方面更加谨慎,这必将对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加快融合产生制约影响,也势必会延缓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进程。
(三)金融管理趋于集中,地方政府作用弱化。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依赖于经济金融的健康发展,而经济金融的健康发展又依赖于科学严格的金融监管。但是,一些亚洲国家在快速开放经济金融的同时,却疏于对银行资金投向、外债规模、衍生工具交易的监管,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发生。为吸取由于金融监管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教训,我国以建立现代金融体系为目标正在大力推进金融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是建立更为集中的管理体制,以减少地方政府对金融的干预,加强中央对金融的集中管理和风险控制。现在,不仅是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监管职能得到强化,对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和保险市场实行集中管理,而且对商业银行业务管理也更加集中,并将资本市场收归中央管理。这种高度集中的金融管理体制无疑有利于金融的长期健康发展,但也使地方政府的经济金融行为空间受到压缩,使上海在创建国际金融中心中的直接作用减弱。
(四)发展战略有所调整,获得优惠难度加大。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单纯依靠国际市场牵引和政府政策推动来实现经济发展,应当对过度外向型和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作某些调整,而这些调整无疑地将对上海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从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关系来看,国家将逐步转向以国内市场为主,主要依靠国内需求来带动经济发展,这将使上海金融业的金融窗口和资金导入中介功能受到削弱;从沿海与中西部的关系来看,国家将实行相对均衡的发展战略,逐步减少对沿海地区的优惠转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这也将使上海在获得扩大开放和其他支持政策方面增大难度,并影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程。
三、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建议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上海创建国际金融中心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要认真吸取亚洲一些国家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教训,抓住新的机遇,加大经济和金融改革力度,在改革中防范金融风险和加快经济发展,在发展中努力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步伐。
(一)继续争取中央和全国支持,真正把上海创建国际金融中心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来实施
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仅可以推动上海加快发展,而且可以有力地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因此,上海创建国际金融中心是一项国家战略。上海要利用各种渠道,积极争取中央和全国的支持,加快实施这一国家战略。上海在实施这一战略中,应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上海与中央各有关部门的关系。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的大力支持,而宏观政策都是由中央政府各有关部门制定的,上海应多方争取中央各有关部门对上海创建国际金融中心的认同和支持,并利用当前中央银行改革契机,争取中国人民银行适当扩大其上海分行的管辖范围和权限,将全国宏观金融政策操作平台放在上海,进行公开市场业务等金融政策的操作,给予更多的金融改革特试权。二是上海与香港互补互益的关系。上海和香港实行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金融政策,经济金融发展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它们之间不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更不存在上海的发展会妨碍香港发展的问题,完全可以做到互补互益,从资金的集聚和扩散功能看,香港主要发挥对外辐射功能,上海应主要发挥对内辐射功能;从市场结构来看,香港主要是发展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上海则应以发展国际资本市场为主,从制度安排来看,香港是一个高度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它主要充当开放的角色,上海则应当成为我国金融改革的基地,更多地担负起培育和发展国内金融市场的任务。三是加快上海发展与服务全国的关系。上海的加快发展是服务全国的重要基础,而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前提是全国的理解与支持,因此,上海首先要增强服务全国的意识,在服务全国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支持,求得更快发展。
(二)坚定不移实行对外开放,更加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金融国际化进程
经济和金融的国际化是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也是形成国际金融中心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对致力于创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中国来说,应当在认真吸取亚洲金融危机教训的同时,顺应世界潮流和趋势,坚定不移地继续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以开放促进发展,在发展中解决面临的问题。要按照积极、合理、有效的方针,在保持合理规模和优化结构的前提下继续扩大利用外资,积极引导外商向基础设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进行直接投资,提高投资的利用效率;继续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地扩大出口,加快推进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国内企业扩大对外投资,特别是到受危机冲击的亚洲国家去收购兼并当地企业,获得某些急需资源、先进技术和营销网络,实行国际化经营;继续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适当增加外资金融机构在华设立分支机构,扩大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试点,稳步开放资本市场,尽快出台中外合资共同基金管理办法,逐步放宽对外资进入国有股、国有法人股领域的限制,并努力提高金融监管能力,为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创造条件。上海要以改革力度加大和浦东新一轮开发开放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对外经济口岸功能和对外金融窗口功能。要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和地区总部的进入,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落户浦东,全力抓好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试点,尽快推出离岸金融业务,为经济金融进一步扩大开放争取新的政策支持,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三)加大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力度,为上海创建国际金融中心创造更好的经济基础和体制环境
金融业的发展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需要以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结构为基础。上海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市场,加大对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农业的投资力度,扩大内需和出口,确保经济以较高速度持续增长,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公司制为主要形式,打好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重点推进国有资本营运体制改革,通过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法人财产制度、组织管理制度等制度,对国有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改造,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面向市场的经济金融活动主体;加大所有制结构调整力度,在推进国有经济股份制改造的同时,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尽快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活力;加快推进产业升级,从制度上鼓励技术创新,扶植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支持金融服务业;加快推进住房制度改革,以货币化和商品化的住房制度来消除积压房地产,带动住宅金融业务的发展;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起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为经济和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证。
(四)抓住金融改革契机,促进上海尽快成为长江流域和国内金融中心
上海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参与和支持金融改革,尽快实现金融改革的目标,同时要抓住金融改革契机,加快推进上海创建国际金融中心的步伐。当前要抓住中央银行管理体制改革的契机,首先争取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成为覆盖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区域性分行,使上海真正成为长江流域金融中心,同时授予上海分行某些特殊管理权限,以便推动和协调上海创建国际金融中心的各项工作;在健全金融机构体系方面,要继续吸引外资金融机构,特别是大银行、大保险公司进入上海浦东,积极争取国内商业银行将其总部或资金部门迁来上海,或来上海设立分行,或在上海新设若干家区域性商业银行,同时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切实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在资本市场方面,要积极发展市场主体,争取新设若干家证券公司,组建几家基金管理公司和中外合资投资银行,探索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沟通,发展产权交易市场,以进一步巩固上海在国内资本市场的核心地位,并加快发展国际资本市场;在货币市场方面,要争取组建上海融资公司,发展货币市场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开拓商业票据转让流通市场,扩大使用商业汇票,扩大票据贴现和再贴现业务,开拓企业短期融资债券和大额可转让存单的二级流通市场,探索开办商业本票业务,尽快使上海成为全国资金聚散中心;在保险市场方面,除了继续增设保险公司、发展保险中介机构外,还要尽快开拓再保险业务,尽快在上海形成国内最大的保险和再保险中心,并逐步与国际保险市场接轨;要大力维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权威性和专业性,严格按照国际上有关监管的协议和我国金融法规加强金融监管,为我国金融进一步扩大开放和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创造条件。
(五)争取中央给予新的政策支持,加快培育和形成上海金融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
政府政策支持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创建国际金融中心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上海所要创建的是实力型加政策型的综合性国际金融中心,因而更需要有政府政策支持。上海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中央给予上海更多的经济金融政策支持。目前首先要用好用足现有政策,努力抓好吸引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试点、离岸金融业务试点、中外合资贸易公司试点、国际服务贸易试点等项工作。同时要积极进行研究论证并提出政策建议,力争中央给予新的政策支持,主要包括:要求中央政策按照江泽民总书记“努力把陆家嘴建设成为面向国际现代化金融贸易区”的要求,给予进入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中外金融机构更多的优惠政策;在中央银行体制改革中,让上海分行覆盖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整个长江流域,并赋予更多的管理权,特别是适当扩大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管理权;
鼓励部分国有商业银行的将其资金部门、部分新成立的商业银行、财务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总部设在上海,适当放宽对各类金融机构在沪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在上海新设一批跨区域的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增设一批中外合资的银行、保险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以进一步增强上海的资金聚散能力;争取把更多金融改革和开放的试点放在上海,如建立个人信用制度,选择股份制银行上市,设立全国性再保险公司,成立地方性住宅信贷银行,放宽对个人用汇限制等,以便进一步巩固上海金融业在全国的领先优势,培育并逐步凸现上海金融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