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成因与治理假设_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论文

通货膨胀的成因与治理假设_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论文

通货膨胀的成因与治理设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成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通货膨胀是我们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认真分析它的特征,寻找形成的原因和研究治理的对策,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这次通货膨胀的基本特征

从物价涨幅看,1994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比1993年上涨21.7%,是改革开放16年来物价涨幅最高的一年。1995年1~6月比去年同期上涨18.5%,涨幅虽有回落,但仍在高价区位运行。

1979—1995年6月全国零售价格总指数涨跌率(以上年为100)

年涨跌率 年涨跌率

19792.0

19877.3

19806.0

198818.5

19812.4

198917.8

19821.9

19902.1

19831.5

19912.9

19842.8

19925.4

19858.8

199313.2

19866.0

199421.7

1995年1—6月

18.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4年;《经济日报》1995.8.21。

从商品结构看,食品类价格上涨最多,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的涨幅分别为31.8%和33%,均高于同期全国零售价格的平均涨幅,成为牵动市场物价的龙头,而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价格的涨幅接近于或略低于全国零售价格的平均涨幅。食品包括6个小类:食用植物油、粮食、 肉及其制品、鲜菜、水产品、蛋品,1994年它们的价格涨幅分别为64.1%、50.7%、41.6%、38.2%、20.3%和15%。今年上半年粮食、肉禽蛋和鲜菜价格的涨幅分别为48.3%、35.6%和30.8%。

从地区结构看,改革开放以来物价变动的地区结构是,城市高于农村,沿海高于内地;与此不同,从1994年4月至今年7月连续15个月都是农村零售价格涨幅高于城市。这次价格变动地区结构的另一个特点是内地高于沿海。1994年初,我国价格涨幅的最高点还在东部沿海地区,当时分别高于中部、西部地区3和4.9个百分点。可是到了8月份, 中部地区价格涨幅超过东部,不久西部地区又超过了中部地区。据统计,陕西、青海、贵州、湖南、四川等省价格涨幅高于京、津、沪、广东、海南等沿海省市,其中陕西省1994年7、8、9、10、11 月的物价涨幅居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首,西安市1994年8、9、10、11、12月物价涨幅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排列在前5位。 今年1~7月陕西省和西安市的物价回落、位次后移, 但涨幅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信息报》1995.1.11,《经济日报》1995.8.12)。

1994年以来全国物价上涨过多,约有20%的家庭实际生活有所降低,部分离退休人员、低就业家庭和部分亏损企业职工家庭生活遇到困难。同时,通货膨胀增加了经济生活中的不稳定因素,使投资者对经营风险和经营效益的预测变得困难,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和持续稳定的增长,以及外商来华投资的积极性。

二、1994年以来物价上涨过多的成因

基础产品价格调高或放开,形成成本推动,这是市场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1993年我们提高了铁矿石、锰矿石、统配木材和铁路货运价格,全国大部分地区放开了粮、油价格,部分地区放开了统配煤炭价格,放开了军工、农业等专用以外的统配钢材价格,3000万吨原油“平转高”,上述因素不仅影响当年物价,而且波及1994年的市场价格水平。1994年进一步提高了粮食、棉花、原油、天然气、汽油和电力价格,同时放开了煤炭价格。

我国历史上基础产品价格低,逐步调高和放开这些产品价格,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多年来改革的经验也告诉我们,为了在宏观上对价格总水平进行调控,价格改革项目出台的时机要选好,力度要适当,国家、企业和个人都能承受,配套措施要跟上。当前国家财政有赤字,企业亏损面不小,企业经营机制和市场运行机制还不规范,在此情况下企业消化不了近几年来基础产品调改涨价的影响,其结果必然导致生产成本上升,推动物价上涨。据统计,在全国零售价格涨幅21.7%里面,约有14个百分点为成本推动,占物价涨幅的65%,另有7.7个百分点为需求拉动,占物价涨幅的35%。

部分农副产品供求矛盾突出,是物价上涨的又一重要原因。如前所述,从商品结构分析,1994年和1995年上半年都是食品价格带头上涨,食品主要来自农副产品及其为原料的加工制成品,其中关键是粮食,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粮价分别上涨50%和48.3%。俗话说:“一粮带百价”,它牵动市场物价上涨。这里我们从三个层次分析粮价问题:⑴供求总量矛盾。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供求的两端连接着生产和消费。近几年来,我国粮食产量一直在4500亿公斤左右徘徊,人均370多公斤,低于世界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的水平,距国际公认的粮食过关标准——人均500公斤还有不小的差距。 加之近几年农业投入减少,抗灾能力减弱,1994年自然灾害比较严重, 致使粮食减产120亿公斤。1995年我国部分地区水旱灾情严重,也影响粮食产量。与此同时每年人口净增1300多万,于是供求总量矛盾更为突出,影响价格上升。⑵地区结构矛盾。1994年我国12个沿海地区有9个地区粮食减产, 占全国粮食减产总量的60%。⑶品种矛盾。当前我国的粮食消费构成中40%是大米,一年人均消费101公斤,所以稻谷生产如何, 关系到粮价的稳定。沿海地区是我国的水稻主产区,去年这些地区粮食减产的结果是大米供应量的减少,价格因此上涨。据统计大米价格在1994年10月比上年同期上涨89%,从而带动粮价攀高,粮食涨价又推动以粮食为原料的1000多个小类食品价格上涨。据测算去年和今年上半年食品价格上涨分别影响全国零售价格指数上涨13个百分点和12.7个百分点,分别占物价涨幅的60%和68.9%。

市场价格管理法规不健全,有法不依,乱收费,乱涨价时有发生,助长了物价上涨。实行市场经济,改革过去国家管价过多、过死的问题,这个大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价格放开后,市场法规建设滞后,市场主体的价格行为不规范,出现质价不符,差率过大等问题。例如,我国近几年来产品质量连年滑坡,国家监督抽查产品综合合格率1992年为73.3%,1993年为70.4%,1994年已跌至69.8%。三年来全国共查处假冒伪劣商品价值104亿元,商品质价不符,实质是变相涨价。再如, 蔬菜是家家户户经常要买的商品,1994年全国播种面积已达1.26亿亩,年产量4600亿市斤,人均390市斤,社会生产可满足需求总量, 但去年和今年1~6月的菜价涨幅都在30%以上。其主要原因不在生产和消费领域,而在流通的零售环节。专家们认为,在我国当前的经济条件下,蔬菜合理的批零差率为30~40%,而现在全国各城市、各个季节、各类蔬菜批零差率一般在1倍左右,致使“两头叫、中间笑”, 零售商贩获利过多,影响市场价格上涨。

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增长过快,货币供应过多,是造成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衡量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否合理,国际上通用的指标是投资率。所谓投资率是指一定时期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参照国外的做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投资率以不超过30%为宜,而1992年至1994年的投资率分别为32.2%、39.7%和38%,致使经济过热、物价上涨。 消费基金增长过快是造成物价上涨的另一个原因, 从1990年到1993年国有企业职工工资平均每年递增15%,而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递增仅8%。据银行统计, 全国工资性现金支出1994年比上年增长40%以上,这样工资成本过快增长,又推动了通货膨胀。总之,固定资产和消费基金过快增长,两者都需要多发钞票。我国1994年GNP 增长11.8%,而广义的货币(M[,2])增长高达34.4%。货币供应量超过市场流通需要量就是通货膨胀,货币的过量供应,早晚要通过价格上涨反映出来。

汇率并轨,引起国内市场价格上升。1994年1月1日人民币牌价汇率与调剂市场汇率并轨,使人民币经历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贬值,由1 美元兑换人民币5.8元变为1美元兑换8.7元人民币,贬值幅度为50%。 其结果是一方面使进口商品的成本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外贸企业出口商品的国内收购价格亦相应提高。从我国多年的实际情况看,人民币汇价每贬值5%,可能推动国内物价上涨0.3~0.6%。经测算在1994 年的物价涨幅中,约有3.5个百分点是由汇率并轨,人民币贬值造成的。

三、抑制通货膨胀的设想

1995年,国家把控制物价上涨列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力争控制在15%左右。据测算,去年涨价对今年的滞后影响约占10个百分点,今年可调控的余地只有5个百分点。 加之,过去在产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无价(没有地租和矿价)和低价使用(资金价格低、劳动力价格低),致使成本核算不全和社会价格水平偏低。从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生产要素也要以市场为基础手段进行配置,生产要素的商品化和货币化使商品价格从不完全的成本核算向完全成本核算过渡,这是影响价格上涨的深层次的原因。据上述可知,今年实现物价涨幅控制目标的难度还不小,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现提出如下设想。

加强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是实现平抑物价的关键条件。由于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物价总水平如何是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要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其首要条件是做好宏观调控,主要措施是:⑴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由于我们现在的经济建设是外延型的模式,如果经济增长过快则需要高投入,高投入需要多贷款,多发票子,引起通货膨胀;如果经济发展缓慢,又会影响经济效益和安排就业等问题,所以,国民经济要有一个合理的增长速度,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最佳结合点是经济增长速度为9%左右。 不仅要注意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同时要坚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才能真正增加有效供给,有利于平抑物价。⑵搞好两个控制,一是把固定资产投资率控制在30%以下,调整投资结构,改革投资体制,提高投资效益。二是把消费基金的增长控制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幅度以下,职工实际平均收入的增长控制在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增长的幅度以内。做好上述两个控制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物价上涨。⑶把好两个闸门。一是中央银行把好货币发行的闸门,严格控制货币投入,坚持货币的经济发行。二是把好适度信贷规模的闸门,当前中央银行对各家银行可实行规模限额控制,同时要加速资金周转,提高信贷资金运用效益。把好两个闸门的目的在于使货币供应量与市场流通需要量相适应,这是从宏观上抑制通货膨胀的关键。

1995年物价控制的重点在于稳定主要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其途径主要有以下三条:⑴发展生产,增加供应。从当前的生产和消费构成看,人民生活必需品大部分来自农副产品或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制成品,为此我们讲发展生产、增加供应,首先是指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粮、棉、油、菜、肉、糖、鱼、禽、蛋等产品的供应,这是稳定市场物价的基础。⑵建立健全粮食、食油、棉花、食糖等产品的储备制度和风险调节基金制度,同时国有企业的流通网络经营上述商品要占主渠道地位,以便在价格剧烈波动时,可以及时吞吐物资、调节供求、平抑物价。⑶国家运用保留的少数商品和服务收费的定价权,合理制定与调整电力、石油、铁路、邮电、教育、医疗、公共交通等基础产品价格和公用事业收费。需要指出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用事业定价时,也通过税收杠杆把一部分财政收入用于这方面的补贴,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上述措施有利于市场物价的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建立健全法规、完善监督、规范价格行为。纵观世界各国建立市场经济初期,由于市场经济运行法规不健全,价格行为不规范往往发生市场垄断、价格欺诈等问题,这些问题助长了市场物价的上涨。当前我国也不同程度出现了上述问题,为了平抑市场物价需要采取的措施是:⑴切实执行《反不正当竞争法》、《反暴利法》、《价格监测制度》、《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证制度》……等,并需进一步完善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有关法规。⑵为了把已有的和即将制定的法规落在实处,需要建立三个层次的监督网络:即各个行业协会内部的价格监督、社会群众的监督和政府的价格监督。当前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在这方面制定了严格的法规,以确立市场价格的正常秩序,维护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⑶开展广泛的平等的竞争。对经营者来说,由于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必须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这种竞争将促进他们改善经营管理、重视效益。对消费者来说,由于卖方的竞争将使供应市场销售的商品价格降低、服务质量提高,因此,消费者可以从中得到更多的方便和实惠。同时,在充分的平等竞争条件下形成的价格是较为合理的价格,所以对市场监督者来说,这种竞争胜过十个价格监督员。

标签:;  ;  ;  ;  ;  ;  

通货膨胀的成因与治理假设_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