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产业政策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产业政策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产业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政策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所谓经济增长方式,简单地说,就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和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马克思曾把扩大再生产归结为处延与内涵两种类型,若从经济增长方式来看,前者实际上是一种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数量扩张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后者则是一种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作用效率和合理构成的集约型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指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80年代初期,党中央就提出了经济工作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这实质上已涉及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但从十多年的实施状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今天重新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

首先,从国内方面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解决我国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关键所在。

1.要保证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革开放17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平均每年以9.8%的速度增长,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从总体来看,这种高速增长仍未摆脱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未能克服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的痼疾。据专家估算,我国目前的综合能源消耗大约相当于日本的5倍,美国的2.6倍,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我国只有28%,发达国家一般为60—80%,发展中国家平均为30%以上。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的国度里,如果不改变这种处延扩张为主的增长方式,势必会造成资源的进一步浪费,基础产业的“瓶颈”约束会更加明显,经济效益和产业技术进步就难以实现。所有这些都必然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到巨大的阻碍作用。

2.要抑制通货膨胀,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近几年我国出现的物价涨幅过高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仔细分析,深层原因应该是由于投资规模过大,浪费基金增长过快,信贷资金和货币投放过多,社会总供求严重失衡所致。过高的通货膨胀率必然会降低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效应。因此,必须从根本上采取措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投入,增加产出,提高效益,抑制过高的通货膨胀率。

3.要摆脱目前的财政困难局面,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近几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一直低于经济增长速度。财政收入不能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同步增长,除了税收征管力度不够、放权让利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外,主要是由于经济效益不好,投入产出率低下。特别是国有企业经营状况欠佳,亏损面扩大,直接制约着财政收入的增长。所以,必须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入手,来解决制约财政收入增长较慢的一系列问题。

4.要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目前国有企业的冗员过多,社会负担过大,债务包袱沉重,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活力和效益,关系着宏观经济的稳定。改变国有企业目前的困难状况、增强其活力,必须把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与加强管理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企业内部的经营与管理效率。看来这是今后国有企业继续发挥主导作用的必由之路。

其次,从国际方面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提高竞争能力的客观要求。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国内市场正在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特别是以“复关”和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我国经济运行将进入国际经济大循环格局。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竞争空前激烈。这种竞争已经由以价格为中心转向以质量为中心,各国无不把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作为获取国际比较利益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改变单纯依靠数量扩张和低价销售占领国际市场的做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大幅度地增加高附加价值、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出口换汇率商品的比重。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也才能使我国经济真正溶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格局之中。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有一系列的政策与之配套与协调,其中,产业政策是经济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对增长方式的转变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1.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我们知道,经济增长方式属于资源配置范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又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而产业政策则是国家宏观调控赖以进行的重要政策工具。不论从长期还是短缺来看,它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着不可低估的正面效应。

产业政策之所以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是与市场缺陷密切相关的。一般说来,市场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指市场的自然垄断现象。国民经济中的一些十分重要的产业,由于其内在的巨大规模经济效益和极高的进入壁垒,使先行企业很快就会处于垄断地位,其他企业再很难进入。如邮电通讯、交通运输、煤气电力等部门。二是指所谓的人为垄断现象。一些产业并非是自然垄断,而是由个别规模巨大的企业来操纵和垄断。三是指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背离的情形。市场交易通常假定市场价格可以反映与生产有关的一切费用,然而现实并非如此,许多生产的负效应使第三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这种成本并未计入市场价格,如工业废气、废水污染等。四是指由于公共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非排它性,使生产者得不到应有的报酬而缺乏积极性,因而市场机制也难以真正起到调节作用。五是指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全而造成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扭曲现象。正因如此,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调控与导向功能,从政策规划、政策取向上做到弥补市场的缺陷,鼓励集约经营,抑制粗放经营,从而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产业政策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激励现代经济增长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现代经济增长的进程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面临着一个十分严峻的共同任务,即如何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利用新技术革命的契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营方式,加速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特征并非仅是总量的扩张,而且还是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可以说,结构优化比总量扩张更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如果结构效益上不去,即使总量规模扩大了,增长速度加快了,也是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而取得的,是外延粗放型增长的表现。只有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才能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所以,要适应现代经济增长的要求,不断促进结构优化和效益提高,必须制定与实施符合本国实际的产业政策。

3.培育和健全市场体系,促进市场经济的建立,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体制保证。产业政策调控的对象就是市场,维护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促进公平、公正、公开竞争,是产业政策的重要功能。作为产业政策内容之一的产业组织政策,其目的就是要反对垄断、鼓励有效竞争、保护适当集中、发展规模经济。所有这一切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必将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动力和保证。因为,从根本上说,我国占主导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本身就是计划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产物。高度集权的经济管理,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收入分配上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倾向等,使企业、部门、政府都缺乏讲求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缺乏追求集约经营的动力和压力。在目前条件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存在着不少的体制性障碍和运行机制缺陷的约束。因此,政策应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控作用,大力推进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4.政府通过制定与实施科学的产业政策,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扬长避短,引进并吸收先进国家的技术,形成自己的优势产业,并不失时机地进行结构转换,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从而可以保证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三、我国产业政策的局限性及其改进

8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十分重视产业政策的制定,产业政策对协调经济发展、促进结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总体说来,由于目前尚处于转轨时期,产业政策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主要表现为:

(1)产业政策的近期色彩较浓,长期政策往往屈从于近期目标,产业政策与其它宏观调控政策相比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其长期性,因为产业政策本质上属于供给政策,它是通过对供给的源泉和基础即产业活动的调节,来优化资源的配置,扩大将来的供给能力和完善将来的供给结构,所以,产业政策发挥作用的时间跨度是中长期的,效果显示也是较慢的。某些产业一旦建立,或者某种产业结构一经形成,就会具有一定的刚性,不易立即改变,只有通过长期的努力和艰难的产业重组,才能显效。由于我国新的管理体制尚未形成,间接调控体系的完善仍需一段时间,所以,在管理上对产业政策的运用缺乏从长计宜,偏重于短期的随机干预,这样就与产业政策的长期性特征相悖。我国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一直得不到加强,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实际上就是产业政策短期化的表现。

(2)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改变增量,存量调整的力度远远不够。这恰恰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不相适应。我们知道,产业结构的变动一般是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一是由新增投资的边际推动所引起的结构变动,二是由原有产业的资产存量增减所引起的结构变动。在我国,由于传统体制和企业制度的影响,原有产业资产的存量调整比较困难,已配置的资源很难进行再度优化配置。因此,利用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通过第一种方式来实现的。适度的增量调整无可厚非,也不可避免,但长期以此为重点,忽视对资产存量的调整,势必造成投资规模膨胀,建设周期拉长,导致各方面供求关系紧张。这种重点调整增量的产业政策实质上是一种外延粗放型的政策,它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3)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滞后于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政策是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内容十分广泛,其中产业结构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如何通过一定的手段调整产业结构,使其不断均衡化和高度化。产业组织政策是产业结构政策得以落实的组织保证,其内容大致包括反对垄断,促进竞争,推动建立和形成大规模生产体系,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等等。产业技术政策的内容主要是如何通过一定的政策措施,促进产业和产品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保证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实现。在我国,对产业结构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较为重视,而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的建设则相对滞后。产业垄断、竞争无序,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产品技术水平提高缓慢,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主体产业技术进步动力不足,生产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率低,等等,都是产业组织政策和技术政策落后的主要反映。

(4)就产业结构政策而言,仍存在诸多问题。虽然政府对产业结构政策较为重视,但整体说来效果并不理想,与其他经济政策配套仍不协调。譬如,国家虽已明确把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作为带动整个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但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产业技术都未有效地发挥作用,投入产出的关联效应也不明显,农业、能源、交通、通信、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等政策倾斜力度依然不够;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推进速度仍较缓慢;地方保护色彩浓厚,致使产业结构出现“同构化”趋势,等等。

(5)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对国际因素的影响作用重视不够。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结构升级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在开放条件下充分利用国际经济环境变动所提供的机遇,尤其是国际产业结构重组和产业在国际间转移的机会,发展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我国虽已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但各地区、各产业的开放程度差别较大,在制定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时,重心依然是产业内部和国内生产要素的影响,对国际产业结构变动的要求和趋势把握得不够,甚至根本没有顾及。这一政策制定思路与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和市场竞争的要求极不协调。

针对我国当前产业政策的上述弊端,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与完善。

第一,对中长期的产业政策要予以高度重视。客观地讲,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较长的动态过程,要使这种转变顺利实现,须有长、中、短期的产业政策与之配合,短期的产业政策有助于解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迫切问题,但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则需通过中长期的产业政策给予化解。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该坚持“标本兼治,以本为主”的原则,把中长期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使短期的政策措施尽可能服从中长期政策目标的要求。

第二,通过科学的产业政策,加强对国有资产存量的调整力度,促使企业改革、改组和改造,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利用国有资产存量的变动来调整产业结构,实际上是要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投资的比重,降低新建项目的投资比重。统计资料表明,同样的投资用在企业技术改造上,比新建项目的利税产出要高一倍,建设周期要短一半,对通货膨胀的拉动作用也低一半左右,并且通过国有资产存量的变动,可以提高资产现有的利用效率,焕发老工业基地的活力。因此,能够以现有企业为依托,通过改革、改组、改造提高生产能力的,就不要再铺新摊子。这是今后调整产业结构时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第三,把产业结构政策与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科学地结合起来,用后者来保证前者的有效实施。在体制转轨时期,由于市场发育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产业组织政策就不仅要从外部规范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而且要较多地直接作用于企业。在不损害企业效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企业兼并和发展企业集团等形式,推进企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产业技术政策要提出改进技术装备、推动技术进步、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的具体要求和措施,同时还应把技术引进和我国的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步伐。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只有与产业结构政策结合起来制定,才会有实质性的内容,也才会通过企业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来保证产业的“结构创新”(即结构优化)。

第四,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大力振兴支柱产业。我国产业结构必须在克服“瓶颈”产业的制约及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方面作出努力。为此,首先,国家必须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实行强有力的倾斜政策,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照顾一般,集中力量高质量、高效率地建设一批重点工程,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同时,应进一步理顺价格关系,发挥市场价格机制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调节作用。其次,国家必须确定支柱产业的有限发展目标,择优扶持,集中突破,注重提高,加强自主开发能力,形成经济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国家还应从财力、物力等方面支持支柱产业的发展,并逐步建立起有利于促进支柱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只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瓶颈”制约缓解了,支柱产业的投入产出关联效应发挥了,我国的产业结构才能朝着合理化的方向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有实质性的进展。

第五,重视对国际因素的研究,使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与国际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相吻合。国际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趋势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方向转变,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进一步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加快升级的步伐。可以肯定,这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标签:;  ;  ;  ;  ;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产业政策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