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心月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成都 610072
摘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作为十三五时期的重要指引,绿色发展是四川省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实现两大跨越的必然坚持。近年来,四川省践行绿色发展战略,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严峻形势,需要全省上下勠力同心、久久为功,在构建绿色布局、发展绿色经济和落实绿色责任等方面继续深入,共同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
关键词:四川省;绿色发展;对策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起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位置。党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指导我国“十三五”时期发展以及更长远时期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绿色发展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是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护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发展模式。
一、四川省绿色发展的基本情况
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显示,四川省绿色发展指数为79.4,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列第14位,处于中等水平。在绿色发展指数测算的6个方面中生态保护方面表现最好,生态保护指数75.48,在全国排第3位;环境治理和绿色生活指数为75.87、68.92,在全国排位较为落后,分别在第22、27位;资源利用、增长质量和环境质量指数分别为84.4、72.97和86.25,在全国排第12、14、16 位,处于中等水平。公众满意程度方面,2016年四川的公众满意程度为85.62%,在全国排名靠前位列第8,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较高。总的来说,我省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事关长远和全局的重要位置、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系列改革举措和重大政策使绿色发展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要注意到与中央要求的差距,重点关注环境治理和绿色生活两方面,主要是污染物治理和污染治理投资情况以及绿色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情况。
四川省2016年生态文明年度评价结果显示,各地区间绿色发展指数差距大,绿色发展指数位列第一的绵阳市(84.56)与最后的资阳市(73.18)之间相差11.38,绿色发展水平总体不平衡。绵阳、攀枝花、广元、雅安和乐山五市绿色发展指数分别位列前五,绿色发展水平较高,且各分类指标指数差别不大,相对均衡。这些城市在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方面普遍好于其他地区,经济增长绿化度和绿色生活水平较高。
绿色发展指数靠后的市州中,南充、德阳、眉山、自贡、内江和资阳几市各分类指标排位相对均衡,甘孜州虽环境质量指数高居第一,但由于其资源利用、增长质量和绿色生活指数排位靠后,加之其自身拥有良好的生态资源环境,在环境治理指数上不占优势,导致其绿色发展指数较为靠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绿色发展处于中等水平的城市中,成都市的环境治理、增长质量和绿色生活指数分别为92.32、88.10、82.63,排位高居前两名,但环境质量指较低,排名倒数第三,拉低了绿色发展总指数的排位。阿坝州和凉山州的环境质量和生态保护指数排位靠前,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方面有优势,但经济增长质量不高,资源利用和增长质量指数排名倒数,导致了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总体靠后。
二、四川绿色发展的措施及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大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实施重点工程造林、长江廊道造林、森林城市建设等9大行动,构建“四区八带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打响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八大战役”,实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五大行动”。
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保存量、扩增量、提质量的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保护工程,严格管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边界,明确“四轴九核”生态保护红线空间分布格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健全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制度体系。统筹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川省坚定“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绿色发展空间基本构建,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绿色生产方式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基本建成,绿色发展制度体系逐步形成。
三、加快四川绿色发展的对策措施
四川在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不错成绩,但应该看到目前全省生态环境状况仍面临着严峻形势。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问题仍十分突出,城市雾霾、水体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凸显。面对日益加剧的资源环境问题,我们必须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握推进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做好绿色发展的四川实践。
科学谋划绿色产业布局。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实施促进绿色发展的产业政策,推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管理。认真落实主体功能区定位,加快构建以“一轴三带、四群一区”为主体的城镇化发展格局、以大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格局以及“四区八带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科学规划建立以“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为底线、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绿色发展空间治理体系。
坚持发展绿色经济。以科技创新为重点推动全面创新,以绿色发展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结构优化促进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技术,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成长型产业和新兴先导性服务业所占比重;利用良好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工业和生态旅游产业,实现经济绿色发展。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绿色发展理念,以共建共享为目的,建立健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倡导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引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绿色消费、主动使用绿色产品,使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实现绿色发展需要全社会积极参与,要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宣传资源环境情况,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绿色发展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风尚。
贯彻落实绿色发展责任。建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完善绿色发展考核体系,形成与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的差异化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和奖惩机制。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加大绿色发展指标在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行生态环境损害问责制,对破坏已划定红线的实施一票否决制和责任终身追究制,严格追究生态环境破坏者的责任,让生态损害者赔偿,生态受益者付费,生态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全面落实绿色生态责任。
参考文献:
[1].2016年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J].四川省情,2018(05):12-13.
[2]周小妮.坚持绿色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J].新西部,2018(27):18-19.
论文作者:万心月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7
标签:生态论文; 指数论文; 资源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生态保护论文; 环境质量论文; 理念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