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鱼人工育种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石斑鱼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日,人工培育石斑鱼家族又多了一个新成员。黄海水产研究所培育的云龙斑通过了专家现场验收,成为继龙胆石斑、鼠龙斑等人工养殖石斑鱼的“新贵”。 石斑鱼是暖水性鱼类,主要栖息在岩礁地带、海底洞穴以及空隙、珊瑚礁,是肉食性鱼,性凶猛、有互相残食现象,尤其在稚幼鱼阶段,个体小的常被个体大的吞食掉,通常是以鱼、虾为饵。 一般说,石斑鱼是雌雄同体,随着个体的成长,发生性转化。首先是成为雌体,继续生长后转化为雄体。在性腺未成熟之前,不易区别出雌雄。性转化的个体随种类、年龄及体型而异。石斑鱼每年从3月份起开始产卵,雌鱼有多次产卵的特性。卵呈球形,无色透明,卵内有一个油球,属浮性卵,水温在25℃~27℃时约经23~25小时即孵化出来,未受精卵则沉入海底。 在石斑鱼人工繁殖苗种技术尚未能解决生产需要之前,养殖的苗种要依靠天然采捕,即捕大留小(捕到大的当商品鱼出售,小的蓄养起来,或当苗种出售),因此,必须掌握石斑鱼的钓捕技术。在福建,每年从“清明”开捕,白露后结束。旺汛期在立夏至小暑,故渔民有“立夏鲢鱼满岩下”之说。 而现在,随着石斑鱼养殖业的迅猛发展,自然苗种已供不应求。所以,近些年石斑鱼的人工繁殖已引起人们普遍重视。现以赤点石斑鱼为例介绍人工育苗技术。 亲鱼可人工繁殖或捕自自然海区。雌鱼选择体重0.5~1公斤、腹部膨大而柔软者;雄鱼选择体重1.5公斤以上、清压腹部能流出精液者。雌雄亲鱼按1:1~1:3的比例搭配。石斑鱼是雌性先熟的雌雄同体鱼体,其6龄才转化为雄鱼,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自然海区的生殖群体中存在雌多雄少的性比失调现象,而且养殖条件下培育高龄大个体雄性亲鱼的时间长且费用也高,所以,亲鱼选择中的难题是性腺成熟的雄鱼不易获得。 为了解决人工繁殖中的雄性亲鱼不足,用外源性激素17a-甲基睾酮诱导雌雄同体的赤点石斑鱼,可提早3~4龄使雌鱼转变为有生殖功能的雄性亲鱼。对2~4龄鱼投喂50天药饵,可使性转变的雄性亲鱼流精率达93.5%,授精率达81.1%,胚胎发育正常。在相同的处理条件下雌性高龄鱼的“性转变”时间比低龄鱼短,且较易获得释精的变性雄鱼。因此,在人工繁殖中应尽量选择较高龄的、个体较大的雌鱼作变性处理,效果较好。 为了解决人工繁殖中性成熟的雄鱼比较难得的问题,还可应用超低温冷冻法保存精液,在液氮罐中冷冻保存2个月后的精液仍具有相当于鲜精的活力,不影响人工繁殖的效果。人工繁殖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亲鱼性腺的成熟度,所以在诱导产卵前,加强亲鱼的培育,促其性腺发育至关重要。在室内水泥池中蓄养或暂养石斑鱼亲鱼,通过人工强化培育,每日换水和吸污,亲鱼不用激素催产就能自然产卵受精,可获得优质的受精卵。 选择好的雌性亲鱼,在显微镜下观察卵粒的成熟程度,卵粒若易分离、蛋黄色、饱满、卵径0.3~0.5毫米,加透明固定液后核已偏向动物极,则成熟度较好。雄性亲鱼轻轻压腹部有少许精液流出者成熟良好。 赤点石斑鱼人工授精宜采用干法授精法。亲鱼注射第二针催产剂后10~13小时即可产卵,由上而下轻压雌鱼腹部,将成熟鱼卵挤入消毒过的白瓷碗中,反复5~6次后即可将亲鱼轻轻放回亲鱼蓄养池中。随即再用同样方法将雄鱼精液挤入白瓷碗的卵堆上,搅拌均匀,约1~2分后加入少量消毒海水,继续搅拌5分后倾倒在消毒过的小脸盆中,加消毒的海水轻轻搅匀,静置片刻。 所有受精卵都漂浮在水的中上层,死卵或未受精卵沉淀于底部。用消毒过的海水洗净受精卵,除去多余的精子,以避免多精受精,然后将受精卵移入孵化器中孵化。 由于石斑鱼属分批产卵鱼类,有连续多次产卵的生殖特点。如果为亲鱼创造在产卵池中自然产卵受精的环境条件,就可以避免因人工授精时经常出现的卵子过熟或不够成熟的弊端,也可以减少因捕捞和挤卵、挤精液造成的对亲鱼的伤害。所以,也可采用强化培育石斑鱼亲鱼的方法,促进亲鱼分泌激素,不用注射催产剂而能自然产卵受精,从而获得优质受精卵,提高仔鱼成活率,降低畸形率。自然产卵方式优于人工催产授精。产卵时适宜水温25℃~27℃,海水盐度32%~35%,pH7.8~8.5,产卵池面积20平方米,水深约1.5米,池上方用遮光幕遮光,水流量40~50升/分。 石斑鱼产浮性卵,孵化应在环道孵化器或孵化缸中进行。孵化时鱼卵密度为50~100粒卵/升海水,水流速度以能使鱼卵或仔鱼漂浮为度。孵化用水必须清新,需经过纱滤和紫外光杀菌。水温保持在25℃左右,盐度30%~33%,并保持稳定。孵化过程中需适度充气,充气量太大或太小都不好,使海水溶氧量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孵化中尽量清除死卵,以防水质变坏。赤点石斑鱼和青石斑鱼卵在以上条件下,自产卵受精后经过24小时可以孵出鱼苗。 联系电话:010-84395183石斑鱼人工繁殖技术_石斑论文
石斑鱼人工繁殖技术_石斑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