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经济增长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有效经济增长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经济有效增长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我国经济理论界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存在着不同的解释。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以外延增长为主向以内涵的增长为主的转变;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应是以偏重数量扩张的速度型向速度和效益相结合型的转变。第一种观点,尽管在理论上能区分开外延增长和内涵增长,但在现实经济中,经济增长的两种方式并非互相排斥,外延的增长中往往包含内涵增长的因素,内涵的增长中同样需要外延增长的配合,包含了外延增长的因素。第二种观点比较符合我国现实经济情况,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它突出强调了实现经济增长的有效性。因此,笔者认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是实现经济有效增长,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是实现经济有效增长

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含义和要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经济增长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人们不难发现一定的经济增长方式只有和与之相适应的条件相结合,使增长的产出结构适应需求结构,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形成有效增长,推动经济的发展。

经济有效增长就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诸增长要素和增长的产出结构对市场需求的动态适应,形成有品质保证的、低成本、高适应性的增长。适应性越高增长的有效性就越高,经济发展的水平就越好,反之就越低。它不仅涉及GNP构成要素的内在品质,而且涉及增长率以及增长结构产出的适应性。不仅要适应中间产品的需求,而且要适应最终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因此,经济增长过程中要努力避免那种一方面生产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产品大量库存积压,经济效益低下的局面。我国1984年~1994年两次出现的经济超高速增长以及由此导致增长效益波动、产业结构失衡、产品质量下降,以至通货膨胀严重的局面。1995年经济仍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但工业经济效益总体水平下降,成本费用上升过快,企业间相互拖欠较突出,库存依然偏大。1996年,工业生产稳定增长,但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产品销售率有所下降,经济效益水平仍然较低。企业这种相互拖欠,边生产边积压的状况说明,我国资源配置结构、产品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变动缺乏灵敏的反应,生产结构转换严重滞后,适应性、创新力差,必然产生无效增长或有增长而无发展。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并不是绝对地对某一增长方式做出评判、取合,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以经济增长的有效性为核心选择适应的增长方式。其选择和衡量的标准有:一是经济增长率的效率,主要表现为综合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及其贡献率的高低;二是市场竞争力的高低,主要表现为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及适应性,产品和服务的相对成本水平;三是通货膨胀的状况,即相对于经济增长率的通货膨胀率;四是环境污染的程度,即经济增长过程的环境污染面和污染率。

二、经济有效增长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有效增长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从投入看,使产业结构建立在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可获取国际国内资源的基础上;从生产过程看,应能使产业间的相互联系的比例关系经常保持一种大体协调的状态,从产出看,在考虑国内外两种市场情况下,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应保持大体协调。概括为整个经济的投入质量、运行质量和产出质量。这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目的是要实现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来达到经济的有效增长。这一复杂的动态过程假设由投入结构矩阵〔A〕、生产结构矩阵〔B〕、增长的产出结构矩阵〔C〕和市场需求结构矩阵〔D〕等四个子系统组成,通过这四个子系统的相互关系的分析来寻找实现经济有效增长的途径。

1.投入结构矩阵〔A〕各元素的品质保障及其有效配置。它包括对有品质保证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和有增长因素的资源的再配置。基本要求是能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使产业结构建立在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可获取资源的基础上,使有限的资源配置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产业上,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对有品质保证、成本低的生产要素等资源配置就是确定以什么方式、途径使诸要素投入生产部门,并满足和适应生产结构矩阵〔B〕各元素的要求。如果〔A〕各元素满足和适应了〔B〕的要求,则生产结构〔B〕的产出率就高,增长的有效成分大,反之,则产出效率低或增长的非有效成分在增长大。这种配置使〔A〕成为〔B〕具有有效增长的保障。如果降低或削弱〔A〕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就会阻碍〔B〕优化组合的效率及增长。由于各要素相对贡献弹性大小不同,如能及时改变资源配置的方式、流向和流量,进行投入结构转变,便成为说明经济增长率和增长方式的重要因素。

2.生产结构矩阵〔B〕各元素的优化组合。

生产结构矩阵包括生产方式、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工艺流程、生产规模、生产组织结构及有效的管理者。它是对投入的生产要素进行化合、分解等优化组合加工成新的产品。这一优化组合的过程能否产生最佳效果关键取决于以下三个基本因素。

一是看某一产业中规模经济是否得到了充分利用,即生产的平均单位成本最低。在〔A〕满足和适应〔B〕的条件下,经〔B〕的优化组合才能产生1+1>2的效果。二是这一产业技术进步速度的满意性,包括生产工人技术技能的进步。衡量产业技术进步速度是否令人满意,其标准是:①在资本与劳动边际替代率保持不变条件下,引起总量函数向产出增长方向移动的程度;②技术上更先进,效率更高的技术装备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③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劳动技能、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引起与劳动比率提高的程度。④利用相对丰裕的资源代替相对稀缺的资源去取得同样的结果。其三是有效的管理。它包括有效的管理者——企业家。要使〔B〕各元素取得最佳优化组合就必须加强科学管理,对生产过程中诸要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达到合理分工科学配置、使产出效率更高。这一过程中有效的管理者——企业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作用,使某产业及其所属企业在产品品种、质量、产量、成本、价格和利润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达到理想状态,结果会促使产出结构矩阵〔C〕的有效增长。

3.产出结构矩阵〔C〕各元素对需求结构高效适应。

产出结构矩阵〔C〕是矩阵〔B〕优化组合的结果,其各元素在市场行为中表现为一定的产出总量、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它不仅要符合产品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而且对市场需求结构要具有高度的适应性。适应程度越高其增长的有效性成份越大,市场效果就越好。理想的市场效果应该是:如果某产业的市场需求增长其生产能力应随之扩大,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如果某产业的市场需求减少,其生产能力亦应随之缩小或产品结构作相应调整。这就要求资源能够自由地流入供不应求的产业部门,又能自由地流出供过于求的产业部门。但是在出现垄断的情况下或者在僵死的体制下,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配置将遇到障碍。一方面由于所有制形式等形成的进入壁垒,使资源不能有效地、自由地流入这些供不应求的部门,造成资源在这些部门分配不足。另一方面表现在当垄断企业的生产能力超过了市场需求要求时,它们之间的协调行为又阻碍资源从该产业供过于求部门的流出。从而导致资源在这些部门出现过剩与闲置。这种现象可用市场需求结构矩阵〔D〕各元素对〔C〕的约束来加以说明。

4.市场需求结构矩阵〔D〕各元素对〔C〕的约束性。

产出结构矩阵〔C〕对市场需求的满足程度主要是通过产出结构组合与市场需求结构的吻合程度来衡量,需求和需求结构的变动又直接影响到有关产业的要素投入,促使产业结构发生相应变化。如果增长的产出结构矩阵与反映市场约束的需求结构矩阵各元素是相适应的,则增长是有效的,增长过程是一般均衡性质的,若〔C〕的各元素与〔D〕的元素部分或全部不适应,增长便是非均衡性的,它含有非有效性成分,即矩阵元素的不适应部分。这部分表征的增长具有“帐面增长”的性质。因此只有当表征增长的总量指标同时满足增长有效性要求时,增长才具有实际意义。

上述四个基本环节,从纵向关系上体现了产业的投入产出关系及其与市场需求结构高效适应的动态特点。其中〔C〕是产出的总量,统计期总量大于基期总量则经济有增长。〔C〕既是〔A〕和〔B〕优化组合的产物,它的总量增长受制于〔A〕和〔B〕;同时〔C〕又要适应〔D〕的要求,〔D〕对〔C〕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当〔C〕与〔D〕不适应时就要调整〔C〕各元素,进而调整〔B〕和〔A〕的相应元素,以达到彼此协调、适应,实现产出增长的有效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横向关系看,它要求各环节必须经常保持产业间的生产联系和比例关系,增强自身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在比例关系不协调时能通过调整各产业间存量资产的产出能力和新增资产的投资结构,实现各产出协调发展。

由于〔C〕各元素在各产业间的收益率存在显著差异,故导致整个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如果这种结构变化的步子太慢或其管理效率不高,那么,它可能阻碍增长;另一方面,如果它改善了资源配置,它就可以促进增长。市场力量倾向于使经济系统向均衡方向运动,但是,系统的稳定性和调整的高额成本减弱了这种力量。这种力量还受外部事件、不平衡的生产增长率甚至政府政策的冲击,便成为阻碍经济有效增长的因素。即为增长过程中非有效增长成分。

经济增长的非有效成分会降低经济增长的质量。它主要表现在:〈1〉增长产出中的不合格产品和假冒伪劣产品;〈2〉GNP构成要素的品质和统计数字上的弄虚作假;〈3〉增长成本的加大,包括投入成本、交易成本、组织成本和环境成本;〈4〉增长结构的不适应性;〈5〉企业资产存量的刚性等等。非有效成份的增大,必然导致增长的有效成分减少,对企业而言有些是属于企业外部不经济。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妨碍和降低企业产出对企业GNP增量的贡献。而实际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就很小,产生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结果。

三、经济有效增长的实质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是实现经济有效增长,其实质推动经济发展。人们习惯上把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认为是同一概念,但事实上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增长一般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产出增长。经济发展则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技术的进步和体制的变革,即社会经济状况的多方面改善。它既有数量的扩张,又有结构转换和水平的提高。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没有结构转换和水平提高的纯数量增长,不仅经济效益低,而且会由于无法适应需求变化而不能持久。没有一定的数量扩张、增长速度和水平变化,要想在静态中对各部门的生产要素进行再分配,改善结构,则会遇到巨大阻力而无法进行。同样,没有数量增长和结构转换,技术水平和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就会缺乏刺激因素。所以,一般认为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但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如果由于制度上的原因,产出增长的结果是长期两极分化,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产出有快速的增长,但产出中相当大一部分无补于国计民生,而是国民经济的虚耗。为了片面追求快速的产出增长,不顾及广大人民的福利,不考虑所付出的社会代价、环境代价,即形成无效增长或者是有增长而无发展,或者说出现了无发展的增长。有发展的增长才是有效的增长,经济有效增长的实质是经济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四、实现经济有效增长的现实抉择

〈一〉充分发挥“调控器”的作用,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从经济有效增长这一复杂的动态过程看,投入结构矩阵是这一系统的关键环节,起着导向和调控器的作用。其主要功能是有效配置资源。我国当前改革在进一步强化宏观调控力度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理顺产权关系,盘活现有国有资产存量,优化国家资产的配置结构,改革国有企业封闭的产权组织形式,使国有产权能够适应优化资源配置的要求有序流动使其产出更高、效益更好。健全和强化产权市场的规范运作,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使新增资产应向高效益企业和产业倾斜,而不应该用来维持企业和投资的低效率。

〈二〉扩大生产结构矩阵的规模,向结构要效益。

经济有效增长过程中,生产结构矩阵和产出结构矩阵效果的好坏取决于生产结构矩阵规模的大小。从系统的角度看,要努力实现工厂规模经济使之单位成本下降;实现企业规模经济使生产要素在利用上共享,在产品品牌、企业信誉、销售渠道等方面的共同以带来内在的经济性;实现产业规模经济,扩大企业享有外部经济好处的范围,增强国际竞争能力,降低外部不经济成分。其有效途径是进一步提高专业化协作和联合化经营的水平。当前我国企业改组,产权重组中要按照专业化协作和联合经营的原则,积极推行企业间的合并、兼并、收购工作、抓大放小,发展大集团,树立“领头羊”,提高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经营能力,形成规模效应。

〈三〉加快经济有效增长运作系统各环节技术进步的速度,向科技要效益。

现代经济增长是以要素的不断增长为核心。经济高速增长只有建立在全要素生产率不断上升的基础上,其增长过程才能保持良性循环。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的直接动力是科学技术。投入结构矩阵重点是要有高效、灵敏的信息系统和科学明确的产业政策,实现投入生产要素信息既要满足生产需要,又要满足市场需要。避免重复建设、重复生产、盲目发展、产业趋同化。生产结构矩阵一方面要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和应用先进技术来促使新兴产业的良好成长;另一方面要加快对现有生产过程的技术改造,以实现产业技术体系的内涵式转变,促使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升级换代,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

企业应更加重视开发市场、引导消费等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提高经营技能,强化管理水平。

〈四〉协调经济有效增长各环节的比例关系,提高增长产出结构的适应性,向结构要效益。

一个健康、优化的产业结构是促使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实现经济有效增长的关键性环节。其特征是,经济有效增长的各环节比例关系是协调和适应的。具体包括投入结构与生产结构,生产结构与产出结构、产出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之间地协调和相互适应。使产出结构符合区位优势原理和均衡增长要求,产品供给结构符合消费需求结构要求;产业结构和产品供给结构对消费需求结构变动反应灵敏;适应性越强,增长就越有效率。反之,就会造成增长的高成本低效率、形成非有效增长。

〈五〉抑制和降低经济增长中的非有效成份。

〈1〉加大打假力度,继续搞好质量万里行活动。假冒伪劣产品是一种严重的侵权行为,是生产过程中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形成了虚增长而对市场需求而言无任何价值。更不能将其作为统计期的对象列入GNP。

〈2〉杜绝统计工作中“报喜不报忧”的偏好和倾向,对存在假帐、虚帐、隐瞒虚报的企业应追究行政和其他责任。

〈3〉强化企业外部不经济的约束机制,杜绝企业寻租中的不合理行为,努力降低投入成本、交易成本,把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控制在最低程度,并将其与企业对GNP的贡献直接联系起来考核企业效益。

〈4〉深化体制改革,软化企业资产存量刚性,突破资产存量凝固化的状况,将实物化固定资产向流动性资产转化。

标签:;  ;  ;  ;  ;  ;  ;  ;  

有效经济增长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