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_农民论文

乡镇企业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_农民论文

乡镇企业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发展论文,农民收入论文,乡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乡镇企业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中国农村乡镇企业的崛起是顺应农村经济进一步内在发展的要求,是为寻求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出路和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改革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加额中近两成来自乡镇企业。从宏观层面分析,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使职工工资成倍增长。1999年全国乡镇企业劳动生产率是19586元,比1978年的1744元提高10.2倍; 乡镇企业支付职工的工资总额达到6597亿元,比1978年的86.6亿元增长75倍;职工人均年收入5193元,比1978年的306元增长了17倍。

从微观层面看,农村居民纯收入增加额中,近两成来自于从企业劳动获得的工资性收入的贡献。1980—199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2019元,其中来自于各企业劳动的工资性收入增加了374元, 对农村居民纯收入增加的贡献率达到18.5%。从企业劳动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占全部纯收入的比重为17.3%,比1980年提高12 个百分点。 同比上年,1999年农村居民从企业劳动获得的工资性收入中的37.6%来源于乡村企业,农村居民纯收入增加额中的14%来源于乡村企业职工工资收入的贡献。

(二)高收入组农户拥有全国乡村企业收入总额的42%。按照农户人均纯收入水平高低排队的五等分分组,1999年各组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及收入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1999 年按人均收入五等分分组的农村居民收入及乡镇企业收入情况

低收次低收中等收

次高收高收

入组 入组

入组入组 入组

农村居民纯收入(元/人) 976.94

1546.01 2033.32

2662.35 4471.52

#.企业劳动收入(元/人) 125.76

234.68359.27513.37

844.35

#.乡村企业收入(元/人) 32.8670.40121.60198.30

345.73

乡村企业收入占纯收入比重(%) 3.4 4.6

6.0

7.4 7.7

乡村企业从业人员分布(%)10.8 14.0 19.7 24.4 31.1

1999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210元,从分布来看,低收入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77元,收入来源中乡村企业收入比重仅占3.4%;次低收入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46元,收入来源中乡村企业收入比重也只有4.6%。相反,高收入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72元, 收入来源中乡村企业收入比重占7.7%; 次高收入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62元,收入来源中乡村企业收入比重占7.4%。 最高收入组农户人均纯收入水平比最低收入组高3.6倍,人均乡村企业收入水平高9.5倍,并且集中了全国乡村企业收入总额的42%,而低收入组仅拥有4.9%。

高收入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高,与家庭成员中从事乡镇企业的人员比重高有很大关系,如表2所示。

表2 1999年有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的农户的家庭特征

有乡镇企业从业

无乡镇企业从业

人员的户 人员的户

户数构成(%)8.4 91.6

每户常住人口(人)

4.08 4.26

纯收入(元/人)

3490.79

2137.29

劳动者工资性收入(元/人) 2112.45547.53

其中:乡村企业收入(元/人)1093.73 50.07

1999年全国农村有家庭成员在乡镇企业从事劳动的农户比重为 8.4%,这些农户的人均纯收入水平达到了3491 元, 其中工资性报酬收入2112元,占全部纯收入的比重为60.5 %, 来自于乡村企业的收入报酬1094元,占全部纯收入的比重为31.3%;而没有从事乡镇企业劳动的农户人均纯收入为2137元,前者纯收入比后者高出63.3%,工资性劳动报酬收入高出2.9倍。

(三)发达地区集中了全国乡村企业收入的80%。按东、中、西部地区分析,东部地区农村乡镇企业发展早、发达程度高,农村居民从事乡镇企业机会多,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多,收入增量大。中西部地区农村乡镇企业发达程度较低,农村居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不多。1999年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29元,纯收入中来自于各企业的工资性劳动报酬收入656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22.4%,其中近二分之一来源于乡村企业,人均达到316元,占纯收入的10.8%。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502元,纯收入中来自于各企业的工资性劳动报酬收入172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11.4%, 比东部地区低一半,来源于乡村企业的收入不多,人均仅29元,占纯收入比重仅为2%。见表3。

表3 1999年农村居民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基本情况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收入构成收入 构成 收入 构成

(元/人)

(%) (元/人) (%)(元/人) (%)

纯收入(元/人)2929.28 100.0 2002.85 100.0 1501.50 100.0

#.工资性报酬收入 1043.23 35.6

443.45

22.1

298.60 19.9

#.从企业获得收入 655.81 22.4

303.68

15.2

171.68 11.4

#.乡村企业收入316.42 10.857.362.929.28

2.0

从农村居民获得的乡村企业收入分布看,东部地区集中了企业工资性劳动报酬收入总额的61.3%,乡村企业收入总额的80.6%;而西部地区只占有企业工资性劳动报酬收入总额的11.8%,乡村企业收入总额的5.5%。

二、近年乡镇企业发展趋缓,制约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

(一)乡镇企业发展阶段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关系。纵观改革20余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动态变化,存在着明显的高速增长、增速减缓、增长徘徊、增长恢复、再次减缓5个波动发展阶段;与此同时, 乡镇企业发展也有着类似的迅猛崛起、高速发展、速度减缓、恢复提高、平缓发展5个阶段。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与乡镇企业发展高度相关。

第一阶段:1979~1984年,农村居民收入高速增长阶段。这期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355元,人均纯收入年实际增长率达到16.5%。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改革和国家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推动了这一时期农业超常规增长和农村居民收入高速增长。

这期间,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迫切需要寻找就业门路。社队企业在此期间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总产值从493 亿元增加到1017亿元,1978—1983年5年年均增长速度为21%,到1983 年社队企业共吸收农村劳动力3235万人,比1978年增长14.4%。与此同时,农村个体、联户办企业悄然兴起并逐渐发展壮大。随着1984年中央4 号文件将社队企业正式改称为乡镇企业,乡镇企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第二阶段:1985~1988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减缓阶段。这期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的398元增加到545元,人均纯收入实际年增长率为4.9%。 这一时期农业产出的增加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大幅度降低,但这一时期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仍为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创造了条件,而农村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成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动力。

这期间的1984~1988年,农村乡镇企业进入了全面高速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乡镇企业从业人数由5208万人发展到9546万人;乡镇企业总收入由1268亿元提高到4232亿元。4 年间乡镇企业从业人数平均每年增长20.8%,总收入平均每年增长58.4%。

第三阶段:1989~1991年,农村居民实际纯收入趋于徘徊停滞阶段,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9%,其中1989 年实际收入增幅呈现负增长。这一时期国家为解决国民经济结构矛盾和社会供求总量失衡等问题,进行了全国性的治理整顿,乡镇企业发展速度下降,吸纳农村就业能力减弱,成为影响农村居民收入提高的重要作用之一。仅1989年和1990年短短两年,乡镇企业职工人数减少了近 300 万人, 增长速度1989年为13%,1990年为14%,1991年才恢复为37%,这三年乡镇企业的平均增长速度比1984—1888年减少42个百分点。

第四阶段:1992—1996年,农村居民实际纯收入在这期间再次趋于稳定快速增长,年均实际收入增长回复到5.6%,其中,1996年, 农村居民实际纯收入的增长达到了9%,并成为1985 年以来农村居民实际纯收入增长最快的年度。

这期间的1992~1994年,也是乡镇企业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随后国务院一系列文件的下发,更充分肯定了乡镇企业的重要作用,为乡镇企业发展创造了空前良好的外部环境。乡镇企业经济效益恢复提高,产值总量迅速增长,出口创汇等也跃上了新的台阶,涌现出一批大中型企业和现代化企业集团。1992年完成总产值17975亿元,比1991年增长54.7%,1993年又比1992年增长 75.5%。1994比1992年的总产值增长1.4倍,纯利润增长1.3倍;每百元固定资产实现利润提高了48.6%,每百元资金实现利润提高了25%,每百元营业收入占用的流动资金降低了16.8%,人均创利税提高了1倍多。

第五阶段:1997—1999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再次放慢。这期间,受国内外综合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回落,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4.6%,1998年为4.3%,1999年为3.8%,3年平均实际收入增长不足1996年的二分之一。

这个时期的乡镇企业在改制和优胜劣汰中,发展速度再次放慢、效益下滑。1999年乡镇企业个数比1995年减少132万个; 从业人员比1995年减少1.2%。乡镇企业发展趋缓、效益下滑, 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减弱,成为影响农村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近年乡镇企业发展趋缓制约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累计吸纳了1亿多农村劳动力就业,年均吸纳近600万人,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但是,近年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优势明显减弱,制约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1984—1988 年, 乡镇企业平均每年吸纳农村劳动力1084 万人, 而1989—1994年平均每年只吸纳530万人;与此同时, 乡镇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资金增密。乡镇企业相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就业弹性,从80年代前期的0.81下降到0.22(杜鹰,1998)。事实上,1995年以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数量平均每年仅增加90多万人,比“六五”时期减少460多万人;比“七五”时期减少约510万人;比“八五”时期减少近600万人。其中1997年, 随着乡镇企业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转变及受经济效益滑坡的影响,企业从业人员比1996年急剧减少458万人,下降3.4%。

由于近年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放慢,农村居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非农收入增长速度也逐年放慢。1995年平均每个农村居民从企业劳动获得的收入增长率为29.1%,其中乡村企业的收入增长率为30.6%;1996年则分别比上年下降7.7和13.3个百分点;1997 年在上年下降的基础上再次分别下降7.1和7.0个百分点;1998年农村居民从乡镇企业获得收入比上年绝对下降,收入负增长。农村居民从乡镇企业获得收入的增长速度放慢,不仅直接制约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也意味着农村居民继续从农村乡镇企业发展中获取就业和收入的难度加大。见表4。

表4 1995—1999年农村居民乡镇企业收入变动单位:元%

从企业劳动 #.从乡村企业企业收入

乡村企业收入

获得收入获得收 增长率 增长率

1995

256.63 111.45 29.130.6

1996

311.51 130.70 21.417.3

1997

356.04 144.22 14.310.3

1998

351.36 137.37 -1.3-4.8

1999

383.47 144.11

9.1 4.9

三、推进城镇化,引导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

上述分析表明,发展乡镇企业对促进农村居民增收至关重要,今后要确保农村居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必须使乡镇企业有一个大的发展。但如何促进乡镇企业的再次飞跃,是个大课题。从制度建设和经营环境等方面,可以提出许多对策,但立足于小城镇,引导乡镇企业相对集中、连片发展,不仅是乡镇企业再次飞跃发展的战略方向,而且将加速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而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一)乡镇企业分散布局的局限性。

我国乡镇企业是脱胎于传统工业模式而发展起来的,由于城乡隔绝体制的影响,乡镇企业长期以来以“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为自身发展模式,导致乡镇企业的空间布局高度分散。据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1996年末全国共有非农乡镇企业139.7万个,按企业所在地划分,分散在村庄的占74.4%,集中在乡、镇所在地的占20%,集中在工矿区及县以上地区的企业比重占5.6%。这种高度离散的分布, 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很大局限性。

(二)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有利于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

1、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与城镇化。

城镇化发展的前提是人口和经济要素在一定范围内的聚集和组合。改革以来农村乡镇企业的集中连片发展是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基础。例如:依赖于乡镇企业发展而发展的各种专业市场的兴起,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外部条件和资金支持。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解决水、电、路、通讯等问题,企业布局逐渐相对集中而形成的一个个工业小区,也往往成为小城镇的雏形。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小城镇建设。

2、城镇化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

(1)城镇距离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任何城镇, 作为其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核,都会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辐射影响,而这首先是以十分明显的地缘关系表现的。数据分析表明,农户距离乡镇越近,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越多,劳动力中职工人数和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越多,农村居民收入中二三产业收入份额也越高,总体收入水平越高。

从农户劳动力从业人员分析,1999年距离乡镇所在地1 公里以内的农户,每百户有10个职工人数,从事乡镇企业工作的劳动力人数15.6人,外出从事其他非农活动的劳动力人数24人;相反,距离乡镇所在地10公里以上的农户,每百户仅有3.8个职工人数, 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劳动力人数4.2人,外出从事其他非农活动的劳动力人数17人。也就是说, 距离乡镇所在地越近的农村居民家庭成员中,近50%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劳动,而距离乡镇所在地10 公里以上的农村居民家庭成员中, 只有1/4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劳动。

从农户收入构成分析,1999年距离乡镇所在地1公里以内的农户, 人均纯收入2303元,其中工资性劳动报酬收入人均759元, 占纯收入的33%,工资性劳动报酬收入中从企业劳动获得的报酬人均454元, 占纯收入的20%。而距离乡镇所在地10公里以上的农户,人均纯收入1842元,其中工资性劳动报酬收入人均356元,占纯收入的19%, 工资性劳动报酬收入中从企业劳动获得的报酬人均171元,占纯收入的9%。比较可见,由于距离乡镇所在地远近的不同,居住地距离乡镇所在地10公里以上的农村居民家庭比距离乡镇所在地1 公里以内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要低461元,其中主要是人均工资性劳动报酬收入低403元,即有3/4以上的收入差距是因非农产业收入较低引起。从家庭经营总收入构成分析,也有明显的差距。距离乡镇所在地5公里以下的农户, 来自于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的比重占16%以上,而距离乡镇所在地10公里以上的农户,来自于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的比重仅占10%。(详见表5)

表5 1999年按农户家庭距离乡镇所在地分组

1公里 1-5

5-10 10公里

以下

公里 公里以上

户均人口(人)4.20 4.22

4.344.48

百户均职工人数 10.1

7.14.7 3.8

百户均乡镇企业从业人数 15.6 12.86.0 4.2

百户均外出劳动力人数23.5 25.0

24.116.5

纯收入(元/人)

2303.40

2319.102099.881842.08

#.劳动者报酬收入

758.93713.64 516.26 356.28

#.在企业劳动得到报酬

453.64423.30 297.04 171.43

家庭经营总收入(元/人) 2093.62

2254.242257.212211.44

#.第二三产业

458.08381.12 300.43 221.05

家庭经营总收入中:

#.第二三产业比重(%) 21.9 16.9

13.310.0

(2)城镇发展程度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我国农村小城镇的发展数量和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区域性,一般是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小城镇数量较多,规模较大,城镇化水平的发展程度较高,反之亦然。这对农村居民非农收入分配也带来了不均等的影响。从东、中、 西部建制镇的分布看, 1999年东部地区占45.1%,中部地区占30.6%,西部地区占24.3%;平均每镇的企业从业人员东部地区有5277人,中部地区有3445人,西部地区1909人。联系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看,区域的相关性特征极为明显。1999年农村居民拥有的纯收入分布中,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49.3%,32.0%和18.6%。纯收入中工资性劳动报酬收入分配东、中、西部地区分布分别为60.8%、25.8%和13.4%;家庭经营活动中,来自于非农二三产业的收入分配东、中、西部地区分布分别为56.6%、25.5%和17.9%。(见表6)

表6 1999年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及农村居民收入基本情况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农村建制镇分布(%)45.130.624.3

平均每镇企业数(个)443 513 299

平均每镇企业从业人员(人) 527734451909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布(%)49.332.018.6

#.公资性劳动报酬收入分布(%) 60.825.813.4

家庭经营23产业收入分布(%)56.625.517.9

由此可见,城镇化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及收入提高的积极作用。在那些工农业生产越发达、小城镇也越发达的地区,农村居民非农就业的机会就越大,人均收入也会越高。

而那些距离乡镇远、小城镇发展水平低且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农村居民就业转移障碍大,难以更好地依靠非农产业提高收入。

(三)着眼于工农协调一致和城乡互动发展,把乡镇企业发展与农村城镇化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地增长。

上述分析表明,当前乡镇企业对农村居民增收的贡献力减弱,“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发展模式已经显露出持续发展能力的不足。而城镇化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因此,打破乡镇企业的地方性壁垒,根据行业特点、技术水平、规模大小,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向重点小城镇集中,不仅有利于促进乡镇企业充分实现其潜在的效益,促进乡镇企业的更好发展,也有利于小城镇集中优势的发挥,为农村居民营造更多的就业空间。同时小城镇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通过对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建设资金、以及其他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社会性服务的提供,使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必将有利于推动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

总之,改革以来农村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发展已为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但是,农村乡镇企业自身的局限也使其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众多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在乡镇企业发展处于转折时期的今天,解决当前农村居民收入上不去,增长缺乏动力的根本出路,不能仅仅局限于农业和农村内部、着眼于依靠乡镇企业这种就地转移的模式来求得根本解决,而应着眼于工农协调一致和城乡互动发展,把乡镇企业发展与农村城镇化结合起来,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为重点。这既是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根本途径。

标签:;  ;  ;  ;  ;  

乡镇企业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