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研究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评价指标论文,高技术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竞争力问题倍受政界、学术界所瞩目。

国际竞争,从内涵上讲包括经济、军事和科技竞争等,形式上则主要体现在国家、产业、企业和产品等四个层次。国际经济发展和竞争格局演变的历史表明,科技内涵已经成为国际竞争力新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国际竞争力研究无论涉及哪个层次,都必须重视其科技内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论坛WEF 和瑞士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IMD)在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方面影响最大。 其研究开发的国际竞争力评价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等已经得到广泛关注,其公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波特(Michael E.Porter:1990)从产业角度研究竞争,根据对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10国的研究,认为有6 个因素影响各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即:1)生产要素状况;2)市场需求状况;3 )相关与辅助产业发展水平;4)企业的策略、结构及竞争对手;5)机遇;6 )政府。并以此构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基本分析框架——“国家钻石”模型,开创了影响深远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范式。

国内学者对国家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企业国际竞争力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狄昂照等(1992)采用欧洲货币基金组织的指标分析方法和国际市场占有率,研究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和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比较;金碚等(1997,1998)从工业品国际竞争力角度探讨了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方法,特别是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经济分析范式的探索对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其提出的工业品国际竞争力的实现指标、因素指标等对于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具有重要借鉴作用;《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国家体改委体制改革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研究组,1997)基本上沿用了IMD和WEF发展的评价方法和体系,对中国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1997年对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吕政(1996)、张立群等(1998)在工业竞争力问题研究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陈向东等(1998)对产业科技竞争力研究做了比较分析。在企业竞争力评价方面,范晓屏(1997)提出测度企业竞争力的三个方面,即:1)企业竞争行为能力, 测度企业竞争过程的输出和过去与现在的竞争业绩;2)企业竞争潜在能力, 测度企业竞争过程的输入与竞争力的后续能力;3)企业战略与管理能力, 测度企业将竞争潜力转变成为竞争行为与市场优势的能力。

尽管有关国家、产业、企业和产品层次上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很多,并且已经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但至今尚无公认的国际竞争力定义。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对国际竞争力的理解,因而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例如:1)比较优势决定论。 从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自然禀赋理论出发,国际竞争力被认为决定于(甚至等同于)生产要素与资源禀赋的相对优势。这种观点混淆了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区别。前者只是获取竞争优势的条件,是潜在的竞争优势,后者则是一种将潜在优势(或不利条件)转化为竞争优势的综合能力的作用结果。2)制度环境决定论。从制度演进角度来看, 国际竞争力被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体制与制度,即制度环境。这里强调的是政府作用。3)科技进步与人才决定论。 科技进步对于经济增长贡献的变化趋势表明,科技进步已经成为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的速率则取决于高素质人才的创造性劳动,取决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从市场角度看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美国《关于产业竞争力的总统委员会报告》的观点:“国际竞争力是在良好的市场条件下,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提供好的产品、好的服务同时有能提高本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而世界经济论坛和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在《1994年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或一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这里国际竞争力是从企业和产业角度定义的。

借鉴国内外有关国际竞争力研究的成果,我们认为:1 )国际竞争力是一个相对概念,只有在国际比较中才有意义;2 )国际竞争力具有层次特征,即体现在国家、产业、企业和产品四个层次;3 )国际竞争力取决于竞争主体的竞争能力、竞争潜力和竞争环境。竞争能力指竞争主体在一定竞争环境下将竞争潜力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能力;4 )竞争潜力指竞争主体的比较优势和其他可控发展条件;竞争环境指竞争主体不可控的发展条件,包括国内外政治、经济、贸易、技术环境。在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中,竞争主体就是具体的高技术产业。

文献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尚未发现有关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与评价实证分析。由于高技术产业具有的技术不确定性、战略不确定性、高初始成本与成本急剧下降并存、企业裂变与新企业创办频率快等特征,前已述及的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高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是代表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先导产业,也是一个国家未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新增长点。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工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竞争已经成为关系工业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生死攸关的问题。而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升降沉浮更是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关系到中国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因此,探索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与国际竞争力进行动态评估与跟踪,根据国际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中国国家发展目标的战略需求,适时提出调整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有关建议,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分析

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国家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监测系统,为国家有关决策部门制定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提供支持。因此,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方法研究具有很强的应用导向背景。目前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常常集中于较为宏观的产业门类上,例如,集中于工业竞争力、制造业竞争力等命题。从政策研究角度讲,评价对象的过于宽泛常常使评价结果对制定相关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的支撑作用受到局限。此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的统计数据基础不够强,常常使评价方法、理论的探讨流于形式,与评价实践结合欠佳。有鉴于此,本文将评价对象锁定为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中类产业,并以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结合其他数据来源,对该类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从而使评价结果更有应用价值。

由于人们对高技术功能的期望值不同,导致高技术产业定义的多样化。如就业增长率高、生产率提高、竞争力增强,人类认知自然与社会的能力和手段的提高,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增加等,这些指标虽抓住了高技术产业的某一特征。但都不够全面。我们认为,高技术产业是知识、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产业的技术含量高、主导技术先进两个基本特征。这两个基本特征决定高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高效益并存。从技术生命周期角度讲,高技术产业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美国学者纳而逊认为:“高技术产业是导致经济增长的‘先导产业’和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的‘战略产业’。”

因此,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首先需要分析评价对象——高技术产业的特征;其次需要借鉴有关国家、产业、企业和产品层次的国际竞争力研究的成果;再次,需要分析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主体的竞争能力、竞争潜力、竞争环境和其他影响因素;最后,需要寻求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结合点。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分析框架

3 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作到理论上合理,操作上可行。因此,评价指标的选取不仅要考虑如何尽可能全面地描述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还要考虑指标量化问题,考虑指标集基础数据源的选择,以保证评价工作的可持续和评价结果的可比较。基于对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和评价要素的分析,我们认为可以从现实竞争力(竞争实力)、潜在竞争力(竞争潜力)、竞争环境和竞争态势四个方面对高技术产业(竞争主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 竞争能力指竞争主体在一定竞争环境下将竞争潜力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能力,代表了高技术产业在报告期时间点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竞争潜力指竞争主体的比较优势和其他可控发展条件,代表的是报告期时间点产业内部影响未来竞争力的因素;竞争环境指竞争主体不可控的发展条件,代表的是报告期时间点产业外部影响产业未来竞争力的因素,如国内外政治、经济、贸易、技术环境。竞争态势代表的是上述相关指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指示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演变的方向。

图2 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3.1 竞争实力指标

如图3所示,我们选择了3类11个指标反映竞争能力:①资源转化能力,反映产业将资源转化为产品的效率与赢利能力,包括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率、产值利税率、资金利税率等4个指标; ②市场化能力,反映产业能力在市场上的实现程度以及产品价格竞争力、产品质量水平等,包括新品出口销售率、重点产品目标市场份额、重点产品目标市场贸易竞争指数和价格指数等4个指标;③技术能力, 反映产业的技术能力,包括产业关键技术水平、产业装备水平和新产品销售率等3 个指标。

图3 竞争实力指标

3.2 竞争潜力指标

如图4所示,我们选择了4类9个指标反映竞争潜力:①运行状态,反映产业运行情况,采用总资产负债率指标进行描述;②技术投入,反映产业技术投入情况,包括R&D人员比例、R&D经费比例、消化吸收经费比例、技术开发经费比例等4个指标;③比较优势, 反映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因素,包括劳动力成本指数、 产业(资产)规模和市场规模等3个指标;④创新活力,反映产业技术储备与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采用专利指数。

图4 竞争潜力指标

3.3 竞争环境指标

竞争环境是指竞争主体不可控的发展条件,是影响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外部因素。如当年是否出现重大技术突破,相关产业发展的好坏等,使得产业的关键技术发生较大变化,从而出现新的技术领先者或垄断者,改变以往的国际竞争格局。为此,我们选择了5 个定性指标:①技术环境;②贸易环境;③政治经济环境;④相关产业发展;⑤产业政策环境。(如图5所示)。

3.4 竞争态势指标

图5 竞争环境指标

竞争态势反映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随时间变化的演变方向。通过观察反映产业竞争实力、竞争潜力、竞争环境的有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可以发现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趋势,一方面为有关产业提供产业国际竞争力预警报告,并且为研究提出加强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咨询政策建议与措施提供支撑。为此,我们选择5 类指标作为竞争态势指标:①资源转化能力指数,涉及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率、产值利税率、资金利税率等指标的变化指数;②市场化能力指数,涉及新品出口销售率、重点产品目标市场份额、目标市场贸易竞争指数和价格指数等指标的变化指数;③技术能力指数,涉及产业关键技术水平、产业装备水平、专利指数、R&D人员比例、R&D经费比例和新品产值率等指标的变化指数;④比较优势指数,涉及产业(资产)规模、重点产品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指数和总资产负债率等指标的变化指数;⑤竞争环境指数,涉及政治经济、技术、贸易环境、产业政策和相关产业发展水平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如图6所示)。

图6 竞争态势指标

4 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量化与处理方法

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难点在于高技术产业评价指标的量化,特别是非统计评价指标(指国家目前的统计体系中无法获得统计数据的指标)的测度。评价指标的选择必须考虑指标的量化问题,并且尽可能使所选择的指标满足量化要求,减少定性分析指标。本文构造的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级指标。一级指标4 个,二级指标17个,三级指标43个(竞争环境不设三级指标)。各个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的量化将以指标权重表达。权重选择将通过采取专家评判方法构造判断矩阵,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再经过加工处理获得。由于缺乏必要的统计数据,因此,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量化加总只能对4个一级指标, 即只能够分别给出竞争实力、竞争潜力、竞争环境和竞争态势的评价分值。

标签:;  ;  ;  ;  

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研究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