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社会进程报告_小康水平论文

中国小康进程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康论文,中国论文,进程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末使全国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是我国现货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所谓小康生活水平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阶段。根据《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见附录)规定的指标测算,从总体上看,到1997年我国已走完温饱阶段5/6的路程。预计到2000年,全国总体平均水平将进入小康社会的初期阶段,有3/4的人基本上能过上小康生活。

一、小康进程的总体评估

改革开放以来的19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截止到1997年底,小康评价指标测算结果显示,已实现小康初始水平的86.5%。

从《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规定的五方面看,经济水平已达到小康标准,物质生活实现程度为89.9%,人口素质实现程度为80.3%,精神生活实现程度为97.1%,生活环境实现程度为60.3%。

分城乡看,城镇居民已达到小康标准的90%,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实现程度为98.5%,物质生活水平实现程度为98.9%,人口素质已基本实现,精神生活实现程度为75.5%,生活环境实现程度为69%。农村居民实现程度为81.5%,其中收入水平实现程度为77.5%,物质生活实现程度为72.8%,人口素质实现程度为82.2%,精神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标准,生活环境实现小康程度为80%左右(见图1)。

分地区(注:东部地区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中部地区为: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为: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看,东部地区小康实现程度为92%,其中有7个省市区实现程度在90%以上,4个省市区在85%以上,1个省接近80%;中部地区实现程度为84%,其中实现程度在90%以上的有1个省,实现程度为80%至90%的省市区有4个,实现70%至80%的有4个省市区;西部地区实现程度为70%,其中实现70%至80%的有2个省市区,实现60%至70%的有3个省市区,实现不到60%有4个省市区(见图2)。

①总人口数为分省人口之和,不含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的数据。重庆未单列,归入四川省。

从人口分布看,全国有3.14亿人口已基本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实现程度90%以上,下同),占总人口的25.7%;其中有2.56亿人口分布在东部。有4.23亿人口接近小康生活水平(实现程度80%-90%),占总人口的34.6%,其中3.28亿人口分布在中部。有3.35亿人口处在温饱中期水平(实现程度为70%-80%),占总人口的27.4%,其中有1.78亿人口分布在西部。有1.52亿人口位于温饱初期水平(实现程度在70%以下),占总人口的12.3%,全部位于西部地区。

1997年底按小康基本标准衡量,其总体实现程度已达86.5%,比1990年实现程度46.3%高40.2个百分点。从1980年算起,平均每年向前推进5.1个百分点。从1990年算起,平均每年推进5.7个百分点,比80年代以来的平均速度每年高出约0.6个百分点。这说明进入90年代后,小康实现进程有所加快。

到2000年,预计全国总体平均将实现小康初始水平。在16项小康测评指标中有14项可以基本达到或超过小康标准值,2项指标达到小康值困难较大;有74.1%人口能基本进入小康生活水平,有15.6%的人口接近小康水平,10.2%的人口实现小康困难较大。整体说来,虽然小康建设路上有许多困难和障碍,但中国人正在小康路上大踏步前进,小康越来越近,2000年全国人民基本实现小康是有把握的。

二、小康进程的分项评估

(一)经济水平

改革开放19年以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增长水平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提前5年于1995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经1980年翻两番的宏伟战略目标,人均指标已超过小康标准值。1995年现价国民生产总值为574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0年4518亿元增长321.6%,年平均增长10.1%;分别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80年代的平均增长速度高出6.8和6.4个百分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95年现价为4854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为2713元,比小康标准值高213元,比1980年的460元增长248.7%,平均每年增长7.8%。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现值为74772.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现值6079元,按90年可比价格计算为3165元,1979至1997年平均每年增长8.4%,90年代的7年中年均增长达到9.9%。

进入90年代,国民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质量也有提高,1991年至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而波幅在5个百分点内,比80年代的最大波幅降低50%。迄今,这种经济稳定增长现象是世界各国未曾有过的,是政府宏观调的有效结果。

从主要实物量指标的增长与国际比较情况看,我国主要物质产品增长速度在各国中处于领先地位,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上升。这为迅速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并在本世纪末实现小康水平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保证。按世界银行《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测算值排序,1994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530美元,属于低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人均CNP的加权平均值为380美元),在133个国家或地区中排名94位,比1992年上升11位。我国人均产出翻番所用时间仅为10年,比发达国家美国的47年、日本的34年和发展中国家巴西的18年时间分别缩短37、24和8年。

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各省市区经济增长迅猛,1997年东部各省市区人均GDP有90%以上超过小康标准值。中部各省市区人均GDP现值分布于4155亿元至7246亿元之间,其中黑龙江、湖北两省已超过小康标准值,其他省市区实现程度均在80%以上。西部各省市区人均GDP现值分布在2207亿元至5856亿元之间,它们大部分实现程度在80%左右。

(二)物质生活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实现小康的关键。现实情况表明,中国人民生活正实实在在的向小康水平逼近。1997年底物质生活实现小康标准的89.9%,比1990年的50.0%前进了39.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向前推进5.7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实现程度为96.8%,中部地区为87%,西部地区为76%。

居民收入提高较快,为生活质量的整体改善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居民收入是实现小康的关键。从工资、劳动收入到银行储蓄存款余额、有价证券等相关指标,均能看到居民收入迅速提高的轨迹。199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价为5160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为2378元,小康实现程度为9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现价为2090元,按1990年价格计算为964元,小康实现程度为73.8%。

居民居住水平有很大改善。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居住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居住水平与质量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截至1997年底,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1980年的5.5平方米提高到12.4平方米,超过小康12平方米的标准;住入两居室以上单元配套楼房的家庭达61.3%;有厕所或溶室的家庭占72.5%;使用煤气或液化石油气的家庭达69.6%;独用自来水和厨房的家庭分别在91.8%和92.7%。农村住房水平也有较大程度提高,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由1980年的4.5平方米提高到1996年16.1平方米,亦超过小康15平方米的标准。尽管如此,我们离三口之家有两居室的小康型生活仍还有一定的差距;而距建设部提出的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的10条标准的差距更大。

消费水平不断增长。消费更能反映出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不管是从拥有冰箱、彩电等家庭耐用消费品,还是从吃的品种和数量,都远远超越了物质紧缺时代的生活水平。抑或从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也能看出消费结构的变化,全国恩格尔系数从1980年60%下降到1990年的56.8%,继而再下降到1997年的50.5%,离小康标准值的50%仅差一点点,人们终于有约一半的钱可用于非食品方面的消费支出。正是这种变化,使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吃饱的数量型向吃好的质量型和方便型转变。居民的营养程度较过去有一定的改观,但进展还需加快,现距小康还有一些差距。1997年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由1980年的50克提高到68.5克,小康实现程度为73.6%。

交通便利程度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交通通信费用支出大幅增加。近十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居民乘车条件与便利程度明显改善。电话已进入普通城镇居民家庭,农村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1995达62%;交通工具的质量和数量大幅度增长,民用飞机航线的增加,火车的提速,汽车的扩大,都大大改进了交通状况,为居民出行创造了便利的条件。1996年,城市居民每人拥有铺装道路面积由1980年的2.8平方米增加到7.6平方米,实现小康水平的92.3%;交通通信支出人均达199元,为居民八大类消费支出增幅之首。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上升较快,1995年已达到小康标准值,1997年已逾过90%。

(三)人口素质

人口素质的高低,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生活质量的综合反映,是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标志之一。1997年实现小康标准的80.3%,比1990年的53%高了27.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推进3.9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实现程度为96%,中部地区为89%,西部地区为55%。

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素质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个别指标离小康标准还有一定差距。1997年底,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县市区达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全国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9%,小学升学率为93.7%,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大、中、小学学生数分别为25.7人、566人和1132人,比1990年分别增加7.7人、119人和61人,三者所占比重中,大、中学生比1990年分别上升0.3和3.7个百分点,小学生下降4个百分点。1996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为70.8岁,比1990年的68.6岁提高2.3岁,超过小康标准值。目前,我国这一水平比发达国家低8岁左右,比发展中国家高10岁左右。进入90年代,我国1-9岁的儿童和60岁以上的老人的死亡率下降明显,下降幅度在15.7%至25.8%之间。这是医疗保健条件和生活质量提高所带来的结果。另据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八五”期间我国文盲人口大幅度减少,明显快于“七五”期间,特别是青壮年文盲下降显著,成人识字率达83.3%,实现小康标准的90%。然而,人口素质的进一步提高问题仍不能轻视。一方面,近几年我国人口素质提高的基础不扎实,出现小幅波动状况,需要继续巩固,如成人识字率1996年和1997年就略有下降,两年分别为81.8%和83.3%,另一方面,其他人口素质指标显示情况并不很乐观,如进入90年代以来,婴儿死亡率一直停留在33‰的水平上,没有多大改善,1997年仍为33‰,仅比1980年的34.7‰下降0.47个百分点,小康实现程度仅为45.9%。

(四)精神生活

精神生活的状况如何,是小康社会的另一种表现,它反映的是人们生活的精神面貌,社会道德,以及身心健康等。1997年实现小康标准的97%,比1990年47.2%高了49.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向前推进7.1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实现程度为94%,中部地区为88%,西部地区为78%。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居民用于食品消费支出的比例逐渐下降,非食物性支出尤其是服务性等非商品支出比重不断增大,教育、文化、娱乐和其他服务性精神消费增长较快。如全国电视机普及率由1980年的11.9%增加到1990年的59.1%,1997年增加到94.8%,小康实现程度为94.1%。1997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钢琴、洗衣机、冰箱,分别由1990年的0.5架、78.4台和42.3台增加到0.9架、89.1台和73.0台;平均每人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和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性支出,分别由1990年的25.7元、40.5元和112.3元增加到1997年的179.7元、232.9元和448.4元,其比重分别由1990年的2%、3.2%和8.8%增加到1997年的4.3%、5.6%和10.7%。农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视机、洗衣机和冰箱,分别由1990年的44.4台、9.1台和1.2台增加到1997年的92.4台、21.9台和8.5台;平均每人医疗保健、交通运输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消费性支出,分别由1990年的19.0元、8.4元和31.4元增加到1997年的62.5元、53.9元和148.2元;比重分别由1990年的3.3%、1.4%和5.4%增加到1997年的3.9%、3.3%和9.2%。全国出版图书、杂志和报纸,分别由1990年的8万多种56.4亿册(张)、5751种17.9亿册和773种160.5亿份,分别增加到1997年的12万多种和71.1多亿册(张)、7917和24.5亿册和1092种193.2亿份。1997年,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比重由1980年的3%上升到12%,超过小康标准值。

但应看到,在精神文化和娱乐消费中仍存在着一些铺张浪费甚至效仿国外不健康消费行为的现象。这对社会消费行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消费观念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念。

(五)生活环境

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是小康社会的另一重要标志。1997年这类指标仅实现小康标准的60.3%,比1990年的23.3%高了37个百分点,每年推进5.3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实现程度为69%,中部和西部地区实现程度分别为63%和58%。

经济的繁荣推动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近些年来我国环境保护意识得到增强,环保设施也有所改善。1997年,各类环保工作人员为9.9万人,比1990年的6.6万人增长50.9%;取缔、关闭和停产污染严重企业数为6.5个,占应取缔、关闭和停产企业比重87.3%。1996年工业废水处理率为81.6%,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59.1%,工业废气消烟除尘率为90%,净化处理率为75%,分别比1991年上升5和10个百分点。1996年“三废”综合利用率为43%,综合利用产值和利润分别比1991年增长113%和68%。然而,1996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和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分别仅为13.4%和5.3平方米,小康实现程度分别为46.7%和38%,并且这种状况90年代以来改观甚微,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农村生活环境改善有所加快,农村卫生事业稳步发展。1996年,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进一步健全,全国有医疗网点的自然村比重达89%;改水受益人口占全部人口的86.7%。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以上百分比,1995年为64.1%,根据推算1997年为74%,小康实现程度为74%。

近几年,我国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加快,机构得到了健全和加强,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员增加,1996年底全国城镇企业在职职工参加养老保险费用统筹的职工占全部职工的78.8%;有101个城市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网络的乡镇覆盖率达35%。

1996年,公安机关接报刑事案件160.1万件,比1991年下降32%,接报治安案件336.4万件,比1991年上升37%,刑事案件破案率为79.9%,比1991年提高18个百分点。城市和农村万人刑事案件立案件数基本上都控制在20件以下。

应该看到,生活环境的实现程度是五类中最低的,距小康标准有较大差距,我们在社会和自然环境中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今后,社会道德风尚需要进一步提高,犯罪行为需要加强防范和打击;自然生态环境需要保护,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加大各种污染现象的治理力度,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小康进程中的困难与2000年展望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至1997年底,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无论是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还是从数量的增加到质量的提高,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实实在在得到了巨大实惠,生活有了质的飞跃。这些伟大成就是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几十年艰苦奋斗的结果。

现在距2000年还有三年时间,从整体说来,全国人民基本实现小康水平还是有把握的,但是随着一些指标的提高难度越来越大,实现小康的进程将会放慢,需要我们坚定信心,努力奋斗,战胜困难。

(一)困难和难点主要在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

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这将影响小康的整体进程。我国西部地区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无论是从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从物质生活水平衡量,都是如此。小康指标是一种以生活质量为核心的综合性的社会经济评价体系,它能较全面地反映地区间发展状况和水平。到1997年,西部地区实现程度为70%,其中实现70%和80%的只有2个省市区,实现60%至70%的有3个省市区,实现不到60%有4个省市区。而东部已实现小康水平的92%,其中有7个省市区实现程度在90%以上,4个省市区在85%以上,1个接近80%;中部地区实现程度为84%,其中实现程度在90%以上的有1个省,实现程度为80%至90%的省市区有4个,实现70%至80%的有4个省市区。西部的实现程度与东部和中部分别相差22和14个百分点;若以西部实现程度为1,则西、中、东三者的比为:1:1.20:1.31;若以每年5个百分点的小康进程计算,西部分别落后东部和中部约4年半和3年。到2000年实现小康困难最大的省区市,都集中在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所以,要全面实现小康,关键是要大力推进西部尤其是其农村的小康建设进程。

(二)各项指标实现程度不均衡

从小康标准体系中的五大方面看,发展也很不平衡,出现较为严重的参差不齐现象。从整体看,生活环境是五类中实现程度最低的,1997年只实现小康标准的60.3%,此项指标三大地区均较低,最低的西部地区只有58%,最高的东部地区也不到70%,估计到2000年实现小康标准值有些困难,是阻碍小康进程的拦路虎。从各地区五方面分析,西部人口素质仅达到小康程度的55%,是三大地区五大方面实现程度中最低的,约为东部(96%)和中部(89%)的3/5。西部地区的五大方面,除人口素质和生活环境低以外,其他三方也不理想,实现程度最高的GDP也只有82%,远低于东、中部的实现程度。

从城镇指标看,精神生活和生活环境分别只实现小康标准的75.5%和69%,远低于其他三类实现程度。这说明,在城市小康各指标的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消费结构的转换与经济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不适应,城市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不配套。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作为城市发展的硬指标一般受到格外的重视,而城市基础设施与环境保护方面则被忽视。

从农村指标看,农村人均纯收入实现小康标准的73.8%,距小康标准1200元还有236元的差距,意味着今后三年实际年增长速度要保持7.5%以上的速度才能实现小康标准,这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1991年至1997年实际年均增速为5%,与7.5%的速度差距较大。农村人均纯收入是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关键性指标,它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等指标有很高的相关性,对本世纪末农村能否实现小康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1997年全国人口素质实现程度为80.3%,略低于1995年80.8%的实现程度,这主要是成人识字率降低所致。一般地,指标都呈上升趋,导致进程倒退的因素和指标很少,但这种进程波动的变化特点应引起特别的注意。

估计2000年西部地区人口素质全面实现小康水平是有一定困难的。

综合来看,全国的生活环境、城市的精神生活与生活环境、农村的收入水平、西部的人口素质等距小康标准还是有一段差距,需要我们在小康建设的道路上花大力气发展,才能保证小康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2000年小康展望

依据1997年我国小康实现程度以及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预计2000年小康总体实现程度在94%左右,中国人民整体进入小康初始社会水平,基本上可以实现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的第二步战略目标。

从五大类指标的增长进度情况看,到2000年实现小康水平,除最困难的是婴儿死亡率和森林覆盖率两项外,其他指标均可达到或超过小康标准值。预计2000年经济总体水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能完全实现小康初始水平;人口素质和生活环境分别实现小康标准的90%和84%左右。

从地区看,东部地区现已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中部地区也接近小康水平,到2000年东、中部地区实现小康是完全可能的;西部只有很少的省份能够基本实现小康水平,小部分省接近小康,大部分实现小康有较大困难。

从城乡看,城镇到2000年总体实现程度在96%左右,其中东部城镇实现小康标准的98%左右,逐步向小康的中高级阶段发展;中部城镇实现小康标准的94%左右,绝大部分省区市基本达到小康标准;西部城镇实现小康标准的85%左右,大部分城镇可基本达到小康标准,但少数城镇困难较大。农村要全面实现小康是有困难的,但从总体上说基本实现小康水平是有把握的,估计总体实现程度在93%左右。其中东部农村实现小康标准的97%左右,中部农村实现小康标准的90%左右,西部农村实现小康标准的75%左右。

从人口看,按各个省小康进程推算,到2000年,约有19个省市区,占总人口74.1%的人口即9亿左右人口能整体达到小康水平,其中有60.3%约7亿人口能完全实现小康水平;有15.6%即近2亿人口接近小康水平;然而,有10.2%即1亿多的人口难以实现小康。

应该看到的是,一方面,目前我国的生活水平还不算高,即使到本世纪末也只是刚刚跨入小康生活阶段的门,处于小康的初期阶段,要完全跨越小康这一历史阶段还是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另一方面,至2000年实现小康生活也只相当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生活水平,较中等发达国家生活水平仍还有一定差距,要赶上发达国家水平还需要几十年的努力。所以,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跨越小康迈向富裕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①该标准由国家统计局与原国家计委于1995年联合制定。表中价值量指标均按1990年价格计算;另外,表中森林覆盖率为1996年数;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以上县百分比1997年为推算数。

标签:;  ;  ;  ;  ;  

中国小康社会进程报告_小康水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