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感和情感在儿童智力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_非智力因素论文

论情感和情感在儿童智力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_非智力因素论文

试论情绪、情感在儿童智力开发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智力开发论文,试论论文,情绪论文,地位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人们对实施早期教育、开发儿童智力潜能的意义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在对儿童实施早期教育的过程中,人们不仅仅认识到开发智力本身的重要性,如训练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创造思维能力等以提高智力水平,而且也越来越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人们逐渐认识到,在注重开发儿童智力因素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二者不可偏废。

迄今为止,人们对非智力因素的定义和结构还没有一致的看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人们普遍认为情绪、情感是非智力因素中的重要成分之一。有人认为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这其中当然包含了情绪、情感成分。从狭义的非智力构成因素,人们的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有五种成分,包括动机、兴趣、情绪和情感、意志、性格;也有人认为有四种成分,指情绪和情感、意志、性格、理想,等等。无论人们如何划分非智力因素的成分和结构,都可以看到,在各种观点中,人们都把情绪、情感做为一种主要的成分,在这一点上是没有争论的。由此也说明人们十分重视情绪、情感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许多人在论及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开发的作用时,只是分别论述了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地位和作用,把它们的作用与地位看作是平行的,很少强调情绪、情感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单纯地论述情绪、情感对认识过程的制约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看到它在整个非智力因素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正因为人们缺乏这样一种认识,才出现了对儿童早期教育中忽略情绪、情感的培养,甚至违背儿童情绪、情感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按成人意愿施以强迫教育的现象。这样的教育方法是十分危险的,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可能泯灭儿童智慧的火花。因此,本文试图就情绪、情感的性质和作用谈一谈它在儿童智力开发中的特殊地位及重要性。

一、情绪、情感是非智力因素中最基本的成分,它贯穿在整个非智力因素之中。

情绪、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它联结着非智力因素中的其它成分,是联结非智力因素的纽带,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纽带作用具体表现在:

1.情绪与动机有着直接的联系,情绪有时可以直接转化为动机。

动机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当一个人的动机强度适宜时,它会维持个体行动朝向目标持续不断地行进。情绪、情感与动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情绪、情感可以直接转化为动机,成为推动人去行动的动力。在情绪心理学的研究中,许多心理学家都赋予情绪以明确的动力性质,象弗洛伊德和伊扎德等人,他们都主张情绪具有动机的性质。弗洛伊德是把情绪作为一种内驱力,他在谈到情绪时,指出情绪“是一个欲表露的源于本能的心理能量的释放过程。”他把情绪与动力过程联系在一起,汤姆金斯则十分明确地提出情绪是基本的动机系统,情绪对动机和心理驱力起放大的作用,伊扎德更是强调了情绪的动机作用,在他所论述的动机系统中,把情绪、情感与认知的结合作为推动人行动的一种内在动机。在日常学习中也可体会到,当个体对所学知识怀有热爱、喜欢的态度时,这种肯定的情绪、情感就构成学习的强大动力,鼓舞人们在知识领域不断探索,坚持不懈。可以说,情绪既是动机的重要成分,也具有直接的动力作用。

2.情绪、情感与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总是相伴随的。

兴趣在认知、技能和智力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国著名心理学教授孟昭兰指出:兴趣和思维、记忆力的相互关系是如此广泛,以至于缺少它的支持,智力发展的濒于险境不少于脑组织的损伤。人类的任何思维和创造不断地被兴趣激情鼓励所强化。儿童任何能力的发展,例如在音乐、艺术或技术方面的学习,是不可能没有持续兴趣的情况下完成的。在情绪心理学研究中,一般是将兴趣做为最基本的情绪表现形式,这是一种先天性情绪。人类婴儿自出生后就显示了对外界物理刺激或社会性刺激的反应倾向,它一方面被认为是动物的感情性唤醒状态在人类身上的延续,另一方面被认为是人类兴趣和好奇心的内在来源。兴趣是感情状态,而且处于动机的最深水平,它可以驱策人去行动。除此之外,兴趣与情绪、情感总是相伴随的。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抱有积极、肯定的情感态度,人们强烈的求知欲、对真理的追求总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

3.情绪、情感与意志的关系表现为,它既可以提高意志活动的水平,同时也可以成为意志活动的阻力。

意志作为一种心理过程,对智力活动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它可使人的认识活动更加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同时它又具有动力特征,可以排除内外界无关因素的干扰,不断调节、支配个体的行为指向预定目标。而在意志活动中,同样包含着情绪、情感因素。冯特十分重视感情在意志行动中的作用。他的一个杰出思想是,简单的意志行为可以引起冲动,复杂的意志可以引起有意行为和选择行为。冲动行为中的简单意志起源于原始感情,有意行为中表现出立意感情。选择行为中包含着相反动机的斗争,形成意志过程的决断感情。情绪、情感在意志过程中的具体作用主要表现为:积极愉悦的情绪、情感能提高人的意志活动水平,增强人的体力、精力,激励人们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而消极否定的情绪、情感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它会削弱人的斗志,使之放弃目标。人在从事自己不愿意做的或想做又感到棘手的事情时,往往会发生这种情形。可见意志对人行为的调节、支配正是通过情绪、情感而发挥作用的。如果没有情绪、情感的参与,人的行为会变得枯燥、乏味,这样的行动不会维持长久。

4.情绪、情感是构成性格的重要成分。

性格是个人稳定的态度系统和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综合。性格品质对智力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良好的性格特征,如坚强的意志品格、稳定而积极的情感表现,自信、诚实的处世态度,机敏、富有创新、孜孜以求的思维活动都对智力活动起推动、促进作用。与此相反,那种犹豫不决、半途而废的意志品质,反复无常的情感特点,刚愎自用、固步自封的处世态度以及粗枝大叶、不求慎节的认知方式都会阻碍智力的发展。在性格的结构中,情绪、情感是重要的成分之一。人格的特质理论认为,人格特质是由情绪组成的,人们有时用一些情绪词汇描述个人特征。例如,某人经常表现出快乐的、欢喜的、愉悦的情绪反应,他将被定为具有乐观人格特质的人。在这个意义上,人格特质被认定为与一定的情绪反应相一致的行为倾向。可见,情绪、情感作为一种特质,为构筑人格的框架增添了重要成分。感情特质在人格中的成分使个体带有主动或被动、内向或外向、敏捷或迟钝、易感或沉静等性格特征。

从情绪、情感与其它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中可以看出,在构成非智力结构的诸多因素中,情绪、情感是最基本的因素,在其它非智力因素中,都含有情绪、情感的成分。情绪、情感体验有多种形式,有低级的,也有高级的;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这表明作为主体反映客体的一种力量,情绪、情感是多层次、复杂的动力功能结构,它是贯穿于非智力因素的各种成分之中。没有情绪、情感的参与,其它非智力因素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效能。

二、情绪、情感对智力活动影响最早,也是最为直接的因素。

非智力因素结构中的各种成分对人的智力活动有着各自不同的影响。在儿童智力发展过程中,每一种因素的作用都是不可缺少的,有些因素的作用甚至是关键性的。如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与他的意志品质、自信心、自尊心有着高度的正相关,心理学的研究已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人们在谈及培养儿童的非智力因素时,更多地强调培养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性格,这当然是正确的。然而,情绪、情感不仅贯穿在整个非智力因素之中,与其它因素相比较,它对智力活动的影响也具有特殊的意义。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情绪、情感对智力活动的影响是最早发生的;二是情绪、情感对智力活动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具体。

1.在各种非智力因素中,情绪、情感是最早出现的,它对智力活动的影响也是最早发生的。

人类婴儿从种族时化中获得8—10种基本情绪,如愉快、兴趣、惊奇、厌恶、痛苦、愤怒、惧怕、悲伤等,这些基本情绪在婴儿从出生到一岁左右均已发生。从新生儿时期开始,情绪就介入生活的各个领域,婴儿正是靠着自身的情绪反应及其同成人之间的交往,适应着最初的生活岁月的。情绪是早期儿童适应生存的首要心理承担者,每种具体情绪都有不同的内部体验和外部表现,而且各有不同的适应功能。例如,新生儿以哭声反应身体痛苦;以微笑反应身体舒适、愉快;以煞眉、纵鼻、摆头反应厌恶,等等。这些都是不学而能的,是在神经系统和脑中预置的先天情绪反应。这些先天的情绪反应成为成人识别婴儿生理状态的信号,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功能,并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实现情绪的社会化。更重要的是,婴幼儿通过情绪感受来认识周围的人和理解周围的事。现实给予儿童的知觉信息都要受到情绪感受的折射,使儿童进入认识和理解的境地。儿童以正情绪和负情绪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愿,再通过从成人那里得到的应答作出再反应。这种人际之间相互交往过程的质量决定着儿童心理(包括感情、智力和个性)的健康发展,也决定着儿童身体的健康成长。就儿童的智力发展而言,情绪影响着儿童智力的加工形式。婴儿出生后,很快就开始了认知探索和学习。例如,婴儿可以追踪来自视觉、听觉方面的刺激,可以用手抓握物体,这些都可以称为最初的认识和学习,这些活动都可以由兴趣来激发。当外在新异刺激与原有的认识或期望有轻微的不一致时,就引起兴趣、好奇或惊异,产生趋近行为和探索行为;高度不一致时则引起恐惧和威胁感,促成回避行为。儿童的认识和社会经验在这类过程中积累,认识能力、思想水平随之发展和提高。

从儿童心理发生的时间、顺序及儿童自觉调节内心活动的能力发展来看,也能说明情绪、情感的作用是最早发生的。情绪是伴随着儿童生命活动的开始就出现了,而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是在儿童后天的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在儿童早期,这些因素对智力活动的影响还不十分明显,维持儿童智力活动的主要因素乃是他对事物的好奇、兴趣。在愉快、兴奋的状态下,儿童能进行长时间的智力操作。否则,儿童对不喜欢的、无兴趣的事物和活动很少动脑去观察、注意、记忆和思考。对婴幼儿时期智力活动起主要影响作用的非智力因素是情绪、情感。

2.与其它非智力因素相比较,情绪、情感对智力活动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具体。

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智力活动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都要通过情绪、情感来发挥作用。如意志对人行为的调节必须有情绪、情感的参与。当人们用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排除内外干扰时,那一定是对他所从事的工作和学习抱有热爱的情感,否则,这种调节作用是非常小的。性格的作用也如此,人的自信心、自尊心都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发挥其作用。情绪、情感对智力活动的直接和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情绪、情感对智力活动具有组织作用。近些年来,情绪心理学家把情绪对其它心理过程的作用称之为组织作用,其含义包括着组织的功能和破坏的功能。一般说来,正情绪起着协调、组织的作用,负情绪起着破坏、瓦解或阻断的作用。研究表明,愉快情绪强度差异同智力操作效果之间是倒写的“U”字形相关,也就是说,过低的或过高愉快唤醒都不利于智力操作,只有适中的愉快唤醒才能导致最优的操作效果。孟昭兰等的研究也表明,正情绪如快乐、兴趣,能使人与外界事物或人处于和谐的境地,使人处于超越的自由状态,它将人展现于外,使之容易接受或接近事物,倾向某种对象并被这种对象所吸引,这种情绪状态为认识活动提供了最佳的背景。实验证明,儿童的愉快状态和兴趣状态交替出现和互相补充时,显示出最佳的操作效果。而负情绪(如痛苦、惧怕),能诱发极大的紧张和激动性,使人自信心降低,对思维加工起着干扰和破坏作用,使知觉范围狭窄,思维活动呆板。第二,情绪、情感对智力活动具有选择作用,这是由情绪、情感的本质所决定的。情绪、情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和人的需要密切相关,并对客观对象进行选择性的接受。凡满足了主体需要的对象,主体就会对它产生肯定的情绪、情感体验,乐意选择它,反之,则会产生否定的体验,极力回避它。皮亚杰在晚年曾指出:感情决定着对情境是接近或回避的倾向,从而影响人的智能努力朝着什么方向和方面去发挥,这种现象反过来必然影响知识的获得。比如在某些方面获得更多,而在另些方面知道较少。第三,情绪、情感对智力活动具有增力和减力作用,这主要体现在情绪、情感的动力功能。一般来说,积极的情绪,如愉快、兴奋能增强人的活动能力,驱使人积极的行动;消极的情绪,如悲伤、痛苦、能减弱人的活动,阻抑人的行为。孟昭兰曾用中国(北京)和美国(丹佛)儿童做被试,对不同情绪状态下儿童的操作效果进行了比较,发现两地愉快组和痛苦组被试的操作效果有明显的差异。愉快组被试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作业,而且效果好,痛苦组则拖延较长时间才能完成作业,且效果很差。日常经验也告诉我们,人们对之热爱的事物,常表现出执着的追求,坚持不懈的努力,达到最终目标,这正体现了情绪、情感对智力活动的推动作用。

情绪、情感对智力活动的影响还表现在许多方面,如唤醒、感染、调节等作用,在此不一一赘述,这足以说明情绪、情感对智力活动的作用是直接和具体的,是其它非智力因素无法比拟的。

三、几点启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几点启示:

1.要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对智力活动的促进作用。首先要对情绪、情感的地位与作用有充分的认识,培养非智力因素,应从情绪、情感的培养入手,而且要从儿童生命活动的早期抓起。

2.要注意培养儿童积极、良好的情绪、情感,尽量避免消极情绪、情感的发生。在对儿童的教育中,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引发儿童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儿童学会获得愉快体验的方法,避免失败和痛苦,经常保持在良好情绪状态下生活和学习。

3.早期教育的方法、内容必须符合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即符合儿童的兴趣、需要。使儿童处于“好学”、“乐学”状态中,所谓“好学”、“乐学”即指儿童感兴趣和有热烈的情绪、情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考虑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及认识活动的特点,防止那种只按成人意愿而不顾儿童兴趣和需要的教育内容和手段。

标签:;  ;  ;  ;  ;  ;  ;  

论情感和情感在儿童智力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_非智力因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