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环境下中国零售业的发展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途径论文,环境论文,中国零售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自1992年开始进行零售业对外开放试点。十几年来,商业对外开放吸引了外资,引进了先进的经营理念、流通方式和营销技术,大大推进了中国商业的现代化进程,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也带动了中国商品出口。经过20多年的改革,零售业已成为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经济领域。但是我国多数零售企业在规模、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与外资零售企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中国零售业在开放中快速发展
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的零售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它不仅使零售业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行业,而且对整个流通业乃至经济运行方式都产生了积极影响。这种变化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内零售市场容量迅速扩大,1978至2006年,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558亿元发展到7.6万亿元,增加了48倍。目前,中国各类零售网点超过1500万个,基本形成遍布城乡的流通网络。
二是现代流通方式从无到有。中国的流通现代化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短短十几年的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便利店等新型业态都已出现。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调查统计,2006年“中国连锁经营100强”销售规模达到8552亿元,同比增长25%,大大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的增幅。在大型零售企业销售额中,百货店、超市、专卖店三种业态的销售额所占比重分别为45.7%、32.6%和20.1%,成为零售业的主流业态。
三是商品的市场化程度从低到高。1978年之前,零售领域的绝大部分消费品都通过计划分配,流通渠道、流通环节和商品价格也由政府制定。现在,中国零售业已成为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领域,96%的消费品、95%的农副产品流通完全放开,企业自主采购、自主定价、自主经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大。
四是市场主体从单一到多元。1978年,国有和集体流通企业销售额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高达98%。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个体、私营、外资商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零售领域形成了多种投资主体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民营零售商和外资零售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2005年全国零售企业百强中,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商品销售额增长速度分别为48.3%和30.2%,大大快于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大型零售企业20.4%的商品销售额增长速度
五是商业利用外资快速增长。中国自1992年开始进行零售业对外开放试点。特别是从2004年12月11日起,中国商业领域取消了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的数量、地域和股权比例限制,外资进入中国零售市场的步伐加快。2005年,国内共设立外资商业企业1514家,世界500强中的46家商业企业已有11家进入我国,实现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3%左右,上海、北京、广东等十个沿海城市的比重平均为7%左右,比重最高的上海市达到13%左右。目前,世界排名前列的外国零售企业,包括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伊藤洋华堂等,都在中国开店经营,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中外零售业的差距
(一)零售业经营规模的差距
规模是衡量零售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因为规模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零售业的竞争力。进入我国零售市场的外资零售企业,大多数资金雄厚、实力强大、技术先进、连锁化程度高,在规模经营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以连锁经营发展最快的美国来说,其连锁经营已占全国零售额的80%以上,而我国这一比重仅为25%左右。世界500强企业之首的沃尔玛公司2005年全球销售额达3156.5亿美元,并在全球拥有近5000家连锁店,占美国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6%。相当于我国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7.6%。它拥有独立的卫星,可以实现世界范围内5000多个店铺的单店管理,有110个配送中心,85%以上的商品自己配送。
而我国本土零售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偏小,集约化程度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发挥成本优势。我国批发零售业前100家企业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仅为10%,我国最大的零售企业上海百联集团,2005年销售收入为1386亿元,只有沃尔玛的5.5%;如果仅计算商业连锁经营部分才720亿元,只有沃尔玛的2.9%。我国目前最大的连锁零售企业——上海联华超市有限公司为例,其经营规模仅仅属于区域连锁,还谈不上全国连锁,更达不到世界连锁了。以这样的经营规模与外资零售业进行竞争,往往是力不从心,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零售业态选择的差距
外资零售业在中国市场所涉足的业态涵盖了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会员店、便利店、专业店等几乎所有现代零售业态。在进入的外商零售企业中,有代表性的有大型综合超市(如法国的家乐福、美国的沃尔玛、泰国的易初莲花、法国的欧尚)、仓储式会员店(如德国的麦德龙)、便利店(如日本的7-eleven)、家居建材专业店(如英国的百安居、瑞典的宜家)等。外资在零售业态的选择上,尽量避开已经出现过度竞争的百货店,把目标主要集中在大型综合超市和仓储式会员店。外商在超级市场这一业态的发展模式选择上,又选择了大型综合超市这一模式。大型综合超市同时具备了食品超市和百货店的双重功能,能够为大众提供更多选择、更低价位、更优质量的商品。外资零售业选择大型综合超市,其主要战略意图是不与内资零售业在众多的普通超市领域拚杀,而是占据零售业发展的制高点。此外,近几年,外资在便利店和专业店上的投资也得到快速的发展。
相比之下,我国零售业态结构相对固化,改革开放以前是大中型百货商场加小型零售专业商店一统天下。而近年来各种新兴业态不断出现,超市、百货店、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等发展迅速,彻底改变了过去百货商店单一的经营模式,形成了行业内多层次、多业态、开放式、竞争型的新格局。专业店、大型综合性超市和仓储式商场,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零售新业态;而大型百货店虽然风光不再,但目前仍是中国零售市场的主要业态,正处于调整转型期,实现从传统百货向现代百货、从综合百货向主题百货、从单体经营向连锁经营的转变。
(三)零售业信息化水平的差距
外国零售商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支持,已经实现了商业活动的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其信息系统一般包括总部管理系统、系统配送系统、门店系统、POS系统、查询分析系统等。比如,沃尔玛的全球采购系统以及家乐福潜心打造的全国物流采购配送体系都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通过物流网络体系的高投入降低流通成本,可以提高平均利润率一至两个百分点,而这一至两个百分点足以形成其核心竞争力
国内零售企业长期以来误认为零售业是劳动密集型,所以重硬件、轻软件,片面追求豪华的购物环境,而忽视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近几年我国零售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才刚刚起步,许多零售企业仍在用人力方式进行。相对低效的采购销售、物流、财务处理等,一切都凭经验,随意性、主观性大,时效性、科学性差。即便有些企业拥有了一定的技术设备和技术手段,但由于管理机制及人为的因素,使计算机及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手段的功能无法充分有效发挥,相关的经营管理人才的缺乏已制约了我国零售的现代化进程。
(四)零售业经营效率的差距
外资零售企业的经营效益普遍好于国内企业。外资企业采用大批量买断方式进货,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成本,也可以保持稳定的进货渠道,使低价购进有长远的保证。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外资企业的低价位不仅来自于采购环节,而且还来自于管理和信息的综合性服务。这种既降低成本,又获得收益,并以收益冲减成本的双重策略,使外资企业的价格优势更为明显。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4年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业情况的数据显示:从销售额看,内资企业同比增长30.8%,外资企业同比增长27.4%;但从利润额看,内资企业同比增长了31.5%,外资企业同比增长了91%。由此可见外资零售企业经营效益要明显好于内资企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国近400家连锁超市的14000多个门店2003年的情况调查结果是:从每平方米平均销售额来看,外资企业为2.06万元,其中台湾地区的企业达到3.9万元,欧洲企业达到3万元;国内企业每平方米销售额仅为1.40万元,其中上海企业平均每平方米销售额为2.19万元,北京企业仅为1.7万元。近几年,我国零售企业平均毛利率水平在17%左右,而平均纯利水平不到2%。而国外大型跨国零售企业的毛利率一般都在20%左右,纯利在3.4%,其中,沃尔玛2004年的纯利水平在3.6%左右。国外零售企业尽管人工成本较高,但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却使其成本远远低于我国。“十五”期间我国国有商业企业流动资金年平均周转次数只有2-3次,而日本的非制造业(包括批发、零售业)流动资金年平均周转次数为15-18次,一些跨国零售集团如沃尔玛、麦德龙等流动资金周转次数年平均达到20-30次。商业周转次数慢,反映出流通效率低下,影响经济良性循环。
三、开放环境下中国零售业的发展途径
(一)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国内零售企业的规模
通过联合或股份制的形式,把分散的零售网点联合起来,以大型零售企业为骨干,在城市中心区域建立大型或超大型百货商场,以种类繁多,花色品种齐全,服务优质,现代化程度高,购物环境优美等有利条件开展市场竞争。
加大对国有零售业深层次改革的力度,探索现代化零售业经营的新模式,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兼并与重组的方式,或强强联合,或以强并弱,或优化组合,不断做大、做强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经营的商业企业集团,提高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抗衡的能力。
国内中小型零售企业可在不改变现有设施、不进行大量投入的条件下,以连锁经营的形式改造现有的零售组织形式,将分散弱小的商店组织起来实行横向一体化经营,冲破单体经营销售增长的极限,提高组织化程度,形成规模经营,产生规模效应。
(二)研究细分市场,采取灵活多样的零售业态
零售企业必须认真研究市场、进行市场细分,应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和我国国情,并考虑地域层次、消费层次、市场定位、价格竞争等因素,或适时调整自己的零售业态,或自主选择零售业态类型,使国内零售企业的零售业态趋于合理。改变过去大而全小而全的单一经营结构,综合发展百货店、专卖店、超级市场、购物中心、便利店、货仓商场、折扣商店及自动售货机等多种业态形式,适应目前我国消费水平、消费层次多元化的需要。面对外资的大量进入,我国零售业要想有生存空间,必须实现经营定位由雷同向差异的转变,找准市场定位,开展特色经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目前不少城市的零售业竞争激烈,企业经营效益不佳,而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成为很多企业的战略选择。
(三)提升管理水平,增加科技含量
目前,发达国家大型零售企业之所以能够对如此众多的分店实行有效的管理,正是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我国零售业必须加大技术投资的力度,在硬件方面加大信息技术改造的力度,积极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逐步实现零售市场信息传输的数字化、宽带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用现代化手段提升改造传统零售业,优化零售产业结构;在软件方面,实行业务流程重组,将业务流程进行合理安排,以实现零售企业最优化的管理和控制,进而提高国内零售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四)建设配套的物流中心,完善零售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就是对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组成的供应链网络中流动的商品、信息和资金进行管理。其基本的理念是: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业务上成为最优秀的企业,只有合作伙伴之间进行优势互补,才能共同增强竞争实力。供应链管理对于零售业的发展同样适用。现代零售业的竞争也不再只是单个零售企业间的竞争,而是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因此,优化企业供应链,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将会成为零售企业降低库存,提高经营效率的关键。
重点扶持连锁经营企业物流中心的建设,努力实现仓库立体化、装卸搬运机械化、商品配送电子化、管理科学化。重点整合社会物流资源,提高其社会化、组织化程度,形成一批具有现代化经营能力的物流企业,向具有多种商品大规模配送能力的物流中心发展。重点支持外国资本投资建设物流中心,扶持重点地区、重点企业的物流中心,促使物流中心做大做强,为零售业服务。
(五)加强人才培训和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人才缺乏是中国零售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据统计,我国商业系统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和各类专门人才只占3%左右。这严重制约了国内零售业的创新与变革。为与外商和国外零售业一争高下,我们应抓好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在培养人才方面,要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培养一大批熟悉我国零售市场情况,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丰富的专业知识、精通世贸组织事务和国际贸易、国际法的专门人才,并培养和壮大企业家队伍,使其成为国内零售企业乃至零售业改革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吸引人才方面,要采取更加灵活多样和有效的方式,放眼全球,广揽适用人才。在用好人才方面,要进一步增强市场观念,在坚持党管人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切实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