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若干问题_城市经济论文

深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若干问题_城市经济论文

深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若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圳论文,若干问题论文,实现现代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深圳作为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创立的全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成功实践了邓小平理论,展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江总书记1994年视察深圳时,希望深圳在新的历史时期,“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今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江总书记提出广东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最近,省委提出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要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深圳要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示范市的奋斗目标,这表明了党中央、省委对深圳经济特区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信,一定能够把深圳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示范市。

一、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改革开放20年来,深圳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率先基本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1.经济发展由数量扩张步入规模与质量并重阶段,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1980至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2.2%,1998年达1289亿元,占全省16.3%,占珠江三角洲的22%,居全国大中城市(下同)第6位;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65亿元,居第3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33289元(约合4010美元),居第1位。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保持了在改革开放中领先一步的态势。

2.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

以商品市场为基础、要素市场为支柱、法律法规为依托的市场体系基本形成,金融、价格、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综合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壮大,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大型国有企业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利润率、资本收益率、销售利润率和获利倍数等五项效益指标名列全国地方国有企业第1名;经过五次机构改革,政府经济管理实现了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的重大转变,1998年实施政府审批制度改革,政府部门(单位)审批事项由723项减少为305项,核准事项由368项减少为323项;特区地方立法稳步推进,自1992年取得立法权以来,至1999年初共制定法规135项,政府规章121项,依法治市力度明显加大,有力推动了体制创新和社会经济秩序的规范。

3.科技进步、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量,初步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998年,全市研究和开发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5.4%,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第一经济增长点。199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3:50:48.7,形成了二、三次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1998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至0.405吨标准煤,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到5.86万元/人,经济增长方式初步实现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4.经济外向度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初步形成高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外向型经济发展独具特色,1979~1998年累计进出口总额超过3000亿美元,年均增长43.4%,其中出口额累计超过1630亿美元,年均增长44.2%,连续六年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1998年出口额占全国14.4%,占全省34.9%,经济外向度达170%。1979~1998年,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22050个,实际利用外资173亿美元,占全省同期的18%。外商投资企业超过10000家,引入大型跨国公司150家,全球500强企业有37家在深投资。形成海陆空全方位开放的口岸体系,口岸出入境人员和车辆分别占全国的50%和80%。

5.城市枢纽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初步实现了由经济特区向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性转变。

建成区面积达310平方公里,基本建成了适合现代化城市需要的适度超前的供水、供电、通信、排污和交通网络,城市道路总长超过2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已通车100多公里,电力装机容量逾320万千瓦,本地电话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均超过100万户,城乡自来水普及率达96.5%。以现代化海港、空港为枢纽,以高速公路、铁路为骨架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初步形成,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居全国第二,机场旅客吞吐量居全国第四,成为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以金融、商贸、旅游、信息等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资金、商品、劳动力、人才、技术流动的聚集地,对内对外的辐射带动作用日趋显著。

6.人民生活达到宽裕的小康水平,经济、社会和环境基本实现协调发展。

居民收入水平、健康水平和文化水平大幅提高,199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9万元,恩格尔系数降至31.9%,平均预期寿命75.2岁,平均受教育年限11年,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超过1000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40万人。在“科教兴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下,形成了多层次、多学科的发达教育体系,兴建了一批国内一流的文化体育设施,实施了“人人都能享有基础医疗保健”目标,广播电视覆盖率超过99%,小学学生入学率为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6.7%,特区学生平均受教育年限达高中及以上,平均每千人拥有2.25张病床和3.79个卫生技术人员。人口自然增长得到严格控制,户籍人口计划生育率达96.4%,高出全省10个百分点。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保持了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特区内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4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城市美化、绿化、净化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园林式、花园式城市格局,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总体判断,深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4010美元,基本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4000~10000美元)水平,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城市化、人民生活水平等领域已处于广东省领先地位,正处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深圳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长期和短期制约因素相互交织,既面临着水、土地等资源的制约,也面临着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制约,在中国加入WTO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文化建设和体制创新等领域也面临着繁重任务。

迈向新的世纪,深圳将立足全国、放眼世界、加快现代化进程,力争在新世纪初叶达到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为广东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国实现“三步走”战略作出应有贡献。

二、深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规划蓝图

1.总体要求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江总书记“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指示统揽全局,加快建设区域经济中心城市,进一步壮大综合经济实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先行市,推进体制创新步伐;加快建设高科技城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园林式、花园式、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全面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城市,改善法制环境;加快建设现代文明城市,交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份答卷,继续增创体制创新、扩大开放、产业升级、城市功能、依法治市优势,把深圳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示范市。

2.发展蓝图

深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将形成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相适应的具有较强综合竞争能力的经济体系,有效发挥窗口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中心城市的极化、扩散功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城市,确立亚太地区新兴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地位。具体包括:

经济繁荣发达。加快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建设步伐,基本形成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规模和实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次前移。“十五”期间力争年均增长10%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05年达到7000美元左右,“十一五”期间力争年均递增9%以上,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0000美元左右。

结构优化合理。按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关联度、低能耗、低污染的原则,进一步实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绿色环保产业等四大产业群,形成“三、二、一”的产业格局,三次产业比例2005年调整为1:46:53,2010年调整为0.8:43.2:56,基本形成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2005年达到45%以上,2010年达50%以上。

社会文明进步。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体系,培育具有国际认同感的城市文化与环境氛围,实施文化名城战略,弘扬融现代人文特色和传统文化精华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居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大大提高。全面推进体制创新,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建设勤政、廉洁、高效的政府,推行依法治市战略,营造良好法制环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城市总人口2005年控制在480万人,2010年控制在520万人。

城市功能完备。基本形成功能完善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网络,适度超前发展城市供电、供水、交通、电讯、排污排洪体系,建成华南地区集装箱枢纽港,国际客货航空港和综合性、立体化、网络型的城市交通体系,加强供水规划和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供水保障。金融、商贸、运输、旅游、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信息化综合指数2005年达60%,区域物流中心基本建成。推进与珠江三角洲、港澳的区域经济合作步伐,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生态环境优良。加快建设园林式、花园式“生态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亚热带海滨城市形象。环境综合指数到2005年达85,到2010年达90;特区内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005年达16平方米,2010年达19平方米;特区内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005年达50%,2010年达55%。

人民生活富足。坚持以人为本,建成文化、教育、科技发达的服务体系和完善的城市生活体系,城乡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同步提高,人民生活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上水平。建成集医疗、养老、就业为一体的多功能社会保障体系。2005年,平均预期寿命77岁;适龄青年高等教育在学学生比重达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2005年达4000美元左右,到2010年达6000美元左右;恩格尔系数到2005年降到25%,到2010年降到22%;人均居住面积到2005年争取达18平方米,到2010年争取保持在19平方米左右。

3.发展阶段

深圳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在发展模式上将摆脱传统的依次推进的工业化阶段而实现向后工业化和知识经济阶段的跨越式发展,在时间跨度上将持续到新世纪前十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

按照“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9%,“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8%的设想,深圳实现现代化大体要经历三个阶段:

(1)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阶段的时限大体为2001~2005年。预计到200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2005年达到7000美元左右,同时经济、社会、环境各项评价指标全面达到省提出的十项指标,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

(2)实现中等发达的现代化。这一阶段的时限大体为2006~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望突破1万美元,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领先水平,逼近高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的“门槛”。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产业结构进一步向发达国家水平趋近,经济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确立,具备了全方位向现代化国际性城市迈进的基础条件。

(3)建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这一阶段的时限大体为2011~2015年乃至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201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5000美元左右,达到高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张,产业结构随国际分工的要求不断调整,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和国际化程度全面提高,崛起为亚太地区新兴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

三、深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主要任务

1.加速产业升级,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

以建设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和高科技城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三高两低”(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关联度、低能耗、低污染)为原则,以“三、二、一”产业发展次序为起点,通过实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实现产业结构从粗放型向集约化、低度化向高度化的转变,逐步形成高技术化、知识化、竞争力强、辐射面广的支柱产业群,即:以电子、生物技术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制造业;以金融、信息和新兴商贸业为支柱的现代服务业;以集装箱、航空、口岸过境运输为主体的现代物流业。

2.发展知识经济,实现科技创新先导化。

实施“科技产业化、产业知识化、知识资本化、资本股权化”工程,建成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高科技人才荟萃、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

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研究开发机制;通过实施知识资本化,形成发展高科技的人才积累机制,培育和延揽一批具国内一流水平的科技人才和企业家群体;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渠道科技投入机制,建立市场化的创业投资机制;进一步强化高新技术园区和孵化中心建设,坚持办好高交会,建立网上交易市场,形成技术创新扩散机制;完善配套服务,营造有利于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政策机制。

3.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城市功能综合化。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推进城市定位由特区向区域经济中心城市转变,城市功能由单一性生产流通功能向综合性服务辐射功能转变,城市发展由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转变,基础设施由被动适应的数量扩张型向适度超前的全面配套型转变,确立以特区为中心,以西、中、东三条放射轴为基本骨架,轴带结合、梯度推进的组团式总体地域结构。抓好中心区、次中心区、组团等三级中心体系的开发建设,协调开发建设时序和步骤,注重功能互补,初步形成具有较强极化、扩散功能、市域范围分工协作的功能组团;强化土地开发管理力度,建立供给引导需求的土地供应制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形成持续发展的城市地域结构。

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包括适度超前的城市电力生产和完善的供配电网络;满足城市发展和全方位开发需求的供排水网络;具有紧急应对和全面处置能力的防灾抗灾网络;以国际港口、国际机场、现代化客货运输口岸为枢纽,以公路、铁路、航运为骨架的对外交通运输网络;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快速轨道交通为主干,立体化、高效率的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内外通讯顺畅、覆盖全市的电讯网络。

4.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实现经济运行外向化。

面对我国即将加入WTO的挑战,要抓住机遇,按国际惯例规范经济行为。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领域,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拓展有效利用外资的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加强深、港、澳、珠三角的合作,互利互补,以充分发挥对内地的辐射带动作用。

5.加快体制创新,实现资源配置市场化。

加快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市场体系,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建立完善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运作机制;强化混乱所有制经济特色,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建立健全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保障项目齐全、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险体系;推行社会事业产业化政策,建立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机制。

6.美化城市形象,实现城市环境园林化。

营造青山绿水的城市风貌。加大城市绿化强度,到2005年水土流失面积要控制在30平方公里以下;塑造背山面海的优美城市景观体系。形成具有浓郁亚热带特色、融山海自然景观、工商、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现代滨海城市景象;提供与园林式、花园式城市相适应的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各种环境管理手段的效能,形成全社会促环保的运作机制,使深圳“山更青、天更蓝、地更绿、花更多、城更美”。

7.加强依法治市,实现社会管理法治化。

加快立法步伐,完善法规体系;实行政务分开,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司法改革,促进公正司法;建立社会监督体系,加强对行政执法和司法的监督;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社会稳定;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市区活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深圳建设成为法制健全、管理规范、秩序井然、社会安定的社会主义法治城市。

8.注重以人为本,实现居民生活高质化。

控制城市人口规模过度膨胀,为居民提供舒适生活空间。2005年常住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下,全市人口规模控制在480万人以内,其中户籍人口规模控制在160万人以内。

贯彻“科教兴市”战略,全面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到2005年每万人拥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人口达1500人以上,万人职工拥有专业技术人员4000人,全市青少年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十五年。

全面提高居民收入、就业和居住水平。到2005年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失业员工基本生活保障率达100%,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4000美元左右,恩格尔系数降到25%以下,人均住房面积达18平方米,95%以上常住人口拥有单元式住房,基本养老覆盖率达85%。

不断改善居民医疗、体育条件,提高居民健康素质。2005年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77岁,每千人拥有病床2.5张,卫生技术人员4.5名以上,婴儿死亡率低于8.5‰。

繁荣文化艺术,提高居民精神生活质量。2005年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图书馆藏书量300万册以上。

标签:;  ;  ;  ;  ;  ;  ;  ;  

深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若干问题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