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 徐州 221000)
【摘要】 目的:研究护士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24小时康复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7年—2018年收治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对症药物治疗、偏瘫肢体功能训练、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24小时康复管理,并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患者满意度调查,分析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改良Bathel指数、满意度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士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24小时康复管理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满意度,提升护理质量。
【关键词】 偏瘫肢体功能训练;24小时康复管理;ADL;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6-0166-01
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持续性、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其最常见、最严重的功能障碍是运动功能障碍,多表现为一侧肢体不同程度的瘫痪或无力,其中40%重度致残[1]。我们康复科团队针对患者的病情给予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而康复治疗离不开护士专业的康复管理,它以患者的最终需求和满意度为目标,在延续和保证患者治疗效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现将患者治疗效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7年—2018年收治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18~70岁,平均(50.3±7.1)岁;脑出血5例,脑梗死25例;坐位平衡0级9例,坐位平衡一级21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18~70岁,平均(50.0±7.2)岁;脑出血6例,脑梗死24例;坐位平衡0级9例,坐位平衡一级2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分组方法 两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药物对症治疗、常规康复护理、偏瘫肢体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24小时康复管理,并应用量表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治疗效果。
1.2.2管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药物对症治疗、常规康复护理、偏瘫肢体功能训练,观察组训练后进行24小时康复管理。具体如下:①成立24小时康复管理小组。由工作5年以上经验丰富且责任心强的护师、主管护师考核合格后入组,护士长任组长。②实施24小时康复管理。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进行常规入院评估和专科评估,并与管床医生和治疗师进行小组会议,确定康复治疗方案,治疗师将患者ADL活动中管理具体要求、注意事项交代给责任护士,并记录于患者管理单上,责任护士制定24小时康复管理计划单,并落实、记录,班班交接,做到24小时无间断的管理。具体包括患者的卧、坐、站、步行、转移、洗漱、进食、穿衣、如厕等内容以及环境对患者运动影响的管理,卧位时要预防患者肩下垂、肘屈曲,预防髋外展、外旋和足下垂。餐板、便器和坐椅、轮椅的高度均要为患者量身定做,避免激发异常模式。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
2.结果
观察组改良Bathel指数、满意度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表1 两组巴氏指数评定结果 (x-±s,分)
3.讨论
ADL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及适应生存环境而进行的最基本的具有共同性的身体动作群,而患者恢复生活信心和自尊,能够积极配合康复训练,往往就是从提升ADL的能力开始的,所以恢复患者ADL能力为首要重任。本研究通过护士对患者进行24小时康复管理观察组AD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4小时康复管理为延续和保障患者康复训练效果提供了连续性、完整性、专业化的护理服务,充分调动患者和家属的积极性和配合度,以最大程度提高患者ADL。在24小时康复管理强调充分发挥患者残存的功能,对患者持续动态管理,避免了患者因离开治疗师的指导和监督后恢复原有的异常运动模式、康复效果弱化的现象。
护士通过实施24小时康复管理,患者 ADL水平明显提高,心理障碍明显改善,护患关系好,应用康复科患者出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燕铁斌,尹安春.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8.
[2]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郑雪梅,苏音其梅,张虔.24小时康复管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的临床观察[J].新疆医学2017.47(6):612-615.
论文作者:盛井香,神敏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
标签:患者论文; 小时论文; 两组论文; 护士论文; 满意度论文; 对照组论文; 脑卒中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