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过度”现象_创设教学情境论文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过度”现象_创设教学情境论文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过度”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英语论文,课堂教学中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用课标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课堂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教学呈现出一派蓬勃的景象。然而,不少教师在努力实现课堂教学“脱胎换骨”的同时,却出现了一些事与愿违的“过度”现象。笔者在此点击并反思这些现象,与同行商榷。

现象一:课前预设过于严密

长期以来,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是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于是,教师的教案越来越详尽,预设的问题越来越精细,甚至对整个课堂来了个全面的“纸上约定”。表面看来,这似乎无可非议,但正是由于教师这种过于封闭的课前预设,导致教学过程机械化、程序化,不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扼杀了真实课堂的丰富性与生成性。

一位教师在执教“季节与服装”一内容时,在呈现单词coat时作了以下预设:

T:Do you wear a jacket in winter?

Ss:No,we don't wear a jacket in winter.

T:Do you wear a sweater in winter?

Ss:No,we don't wear a sweater in winter.

T:What do we wear in winter?

Ss:(用中文说出)我们穿大衣。

T:Yes,we wear a coat in winter.(边说边出示大衣的图片,学习coat一词。)

没想到这一看起来似乎天衣无缝的呈现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意外。教师一开始提问,马上就有学生说:“Yes,we do.”教师愣住了,于是往既定思路上引导学生:“Think it over!Yes or no?”但学生仍不买账,“Yes,I wear a jacket now.”这下教师更尴尬了,只得直接导入“我们这边冬天一般都不穿jacket,穿大衣更暖和。”其实,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只需换个方式,由“What do we wear in winter?”切入,让学生畅所欲言,“We wear a jacket/a pair of jeans/as weater/a scarf...”“对了,还可以穿大衣,但大衣怎么说呢?”这时,教师再顺理成章地出示coat,岂不更妙?

所以,教师在课前应好好钻研教材及学情,但不要因此而僵化了教学程序,应尽可能多留给学生思考、表达的空间,要“导而弗牵”。

现象二:情境创设过于花哨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已成为共识。自然的、真实的情境可以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1]然而,不少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对创设情境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所设置的教学情境牵强附会,价值不大,有效性不高,仅是一种花哨的摆设。

这是一节有关Jobs的评优课。课始,教师创设了一个“看照片猜人物”的猜猜看情境。先出示3张儿童照片:

T:There are 3 photos.Now,let's guess! Who are they?(点击鼠标,照片1放大,并前移)

Ss:或茫然状,或说出如范冰冰、章子怡等明星。

T:(无奈,自己揭底)Oh,this girl is me,and I was 8 years old at that time.

(师点击鼠标,出示第2张照片)

学生吸取了上一次教训,纷纷扭头看后面的听课教师,但可惜,仍无一人猜中,谜底揭晓,这是杨利伟小时候的照片。

第三张照片又缓缓前移,这下学生心中无底,无人敢猜,教师只得点击鼠标,其成年后的照片出现了,“周杰伦!”课件制作得很好,周杰伦(成年后)的照片一边放大,一边播放其歌曲《菊花台》。哇!这下气氛终于活跃起来,师生跟着旋律哼唱,教室一扫前面的沉闷。

教师创设这个情境的目的是什么呢?原来她是要由自己及周杰伦的照片引出新授单词teacher, singer。暂且不说创设这个情境只为呈现两个新词值不值,就情境本身而言,杨利伟的照片有什么用呢?这样的情境真实吗?有意义吗?须知,我们所追求的情境应是自然的、真实的、简单的、有效的,它不是装饰,不是为了观赏,更不是为了所谓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要知道,这时学生的兴趣、兴奋点在于明星,而非新单词和新句型。所以,情境创设如过于追求时髦及表面热闹,只会导致学生兴趣的转移,从而疏忽真正需要思考的英语元素及英语内涵,导致尴尬的低效。

现象三:课堂提问过于精细

课堂提问是英语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心志、培养思维的有效方法。[2]但是,在时下的一些课堂中,笔者发现教师的提问存在问题过小、过细的毛病,原因是教师担心提问过难,会让程度较差的学生感到不适应,结果导致问题过于精细、简单。本用心良苦设计的“引”反而成了“牵”,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

如There be句型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发现be动词及相应名词的变化规律上,两位教师设计了不同的提问方式:

教师A:①第一句There is 1 witch.中的is在第二句变成了什么?

②第一句是1 witch,第二句是3 witches,witch发生了什么变化?

③所以,当数量不止1个时,There is要变成什么?它后面所带的名词也要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B:Look at these two sentences.仔细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哪些单词发生了变化?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

不言而喻,教师A的问题过小,学生不用动脑就能回答;教师B的问题则比较开放、具有挑战性,让每位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发现规律、体验成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尽量给学生提供宽广的思维空间,从而有效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思有所悟。

现象四:课件使用过于频繁

多媒体技术视听结合、声像一体,给小学英语带来无限的生气和活力。但应明确的一点是多媒体仅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应结合教学内容合理使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无课件不成课,公开课必用多媒体”的错误观念,片面夸大了多媒体的作用。课件成了课堂的核心,教师成了“机器放映员”,教学在教师的一次次鼠标点击下完成,“师生交流”成了“人机对话”。

事实上,就目前大部分的教学内容而言,使用传统教学手段的效果并不逊色于多媒体技术,有时甚至优于多媒体。如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一课中,教师A制作了4段flash引出新授短语,时间花了近5分钟;教师B则用简笔画,边画边与学生展开交流。他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小男孩,“This is Jack.He feels bad.”然后在他的肚子里画一只小虫,“He eats some bad things.Now he has got a stomachache.”引出新单词stomachache,接着再将小虫画在他的牙齿上,“Jack often eats candy.Now he got a toothache.”引出新词toothache。这种呈现新词的方式,活泼、有趣、省时、形象,甚至比多媒体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所以,教师应辩证地看待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作用,不要为技术而技术,要遵循适时、适度、适效的原则,根据教学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该用什么用什么,什么有效用什么”,而不是唯“现代教学技术”是从。

现象五:表扬鼓励泛滥

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提倡鼓励性评价。[3]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走进时下的英语课堂,你会发现表扬早已成为评价的代名词。这边“Excellent!”“Very good!”的赞赏声刚落,那边“Good,good,you are good!”的喝彩声又起,贴纸等小礼品开始了大派送。即使面对学生的语言错误,教师也能做到视而不见。初衷良好的评价走向了反面,丧失了其应有的意义和功能,变得苍白、空洞。其实,我们并不反对表扬,但我们需要的是有真情,有理有据,恰到好处、客观的表扬;我们同样也倡导赞赏,但赞赏不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需注意赞赏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要把“鼓励赞赏”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学生发音正确,表达流利的,就理直气壮地给予表扬;学生发音不够到位的,就巧妙精当地进行点评;学生的表达出现错误的,就直言不讳地加以引导。当然,教师也要根据不同学习水平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况和课堂任务的难易程度,分层次进行评价:一个学习能力不很强的学生即使他的回答不很理想,教师也应对他的态度和努力加以表扬;而优秀学生则有必要严格要求,引导鼓励他将问题回答得更好。

总之,在教学中,有如上述“过度”的现象还有不少,如学科整合过于随意、活动设计过于形式化等,这些都值得教师反思。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务真求实,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从,“过,犹不及”。只有合理地把握好了教学的“度”,课堂教学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标签:;  ;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过度”现象_创设教学情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