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关系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是我国在新世纪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建议》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尤其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当前,我国尚未完成工业化任务,却又面临信息化的挑战。为什么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能否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如何带动工业化,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一、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人们对工业化理论与实践的认识,起源于经济学家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揭示。根据配第、克拉克、霍夫曼、钱纳里等人的研究成果,可以这样理解工业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工业逐渐取代农业而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力量,它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主要是工业逐渐取代农业,并对整个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生产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实现了机器化大生产,创造了空前的社会财富。工业化可以分为以生产工业消费品为主的“轻工业化”、以生产原材料为主的“重工业化”、以深加工为特征的“高加工度化”以及“知识技术集约化”等四个阶段。有人认为,工业化社会以后是“信息化”社会,也称“后工业化”社会。“信息化”一词发端于1967年的日本,其含义并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信息化就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中的作用不断加强的过程。通常,信息化包括信息基础结构(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人才和信息设备等)、信息技术(IT)产业(信息设备制造业、邮政和通讯业、大众传媒和文化娱乐业以及相关的各种IT服务业等)和信息社会环境(社会文化、法律、制度等)等三个方面的内容。人们常用IT产业在GDP中的贡献程度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水平。也就是说,IT产业在一国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中的作用越强越大,则该国或地区的信息化程度越高。但是信息化不能等同于信息产业。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现在还需要继续完成工业化的任务,而信息化则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工业化尚未完成,却又面临信息化的任务,我国应该怎样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呢?现在有两种流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而信息化又是在工业化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所以,我国当务之急是集中力量加速工业化进程,然后按照“自然演进规律”过渡到“信息化”阶段。否则,将有可能出现工业化的“补课问题”。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虽然两者有时序上的差异,但两者也具有极强的联系。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但信息化又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后进国家可以利用先进国家的技术和经验,实现跳跃式的发展,使两者同时推进,即以工业化培育、支撑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带动工业化。现在后一种观点已经得到了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的认可和肯定。当然,前一种观点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跳跃式发展”的确有可能导致“补课问题”。例如,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就没有遵循工业化演进的一般规律,而是在建国后先推行“重工业化”,到80年代再来补“轻工业化”的课。但是,如果考虑当时的历史情况,就会发现这种选择有其合理和必要的一面。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工业化之所以顺次演进,主要是受到当时知识技术创新与扩散的限制。而当今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发展速度极快,如半导体器件1998年的特征尺寸是0.25微米,2001年将缩小到0.18微米,2004年将缩小到0.12微米,2007年将缩小到0.10微米。每个芯片的晶体管数1998年为200万,2001年将达到500万,2004年将达到1000万,2007年将达到2000万。由于缩小了技术创新、应用与扩散的时滞,再加上国际经济合作交流的加强,使得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
《建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将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不能只重视工业化而忽视信息化,也不能只重视信息化而忽视工业化,而要把工业化和信息化很好地结合起来。许多发达国家虽然进入“后工业化”或“信息化”阶段,仍然非常重视工业化的基础——制造业。美国信息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已经相当高了, 但制造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直接贡献仍大于20%,拉动其他产业增长40%左右,而且制造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占全部研究开发经费的70%,推动美国科技进步高达40%。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信息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进而成为支柱产业,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产业就不重要了。相反,传统产业由于采用了先进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的成果,将会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同时也为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市场。例如,信息电子技术及其产业向汽车产业的渗透,不仅使汽车产业重焕生机,而且汽车电子部件市场也异常火爆。每辆汽车电子装置从1990年的1383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2000美元,仅此一项就为整个汽车电子业带来数千亿美元的产值。
无论是工业化,还是信息化,都是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与升级过程,目的在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国应该也可以利用工业化和信息化这两种手段,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非常必要的,这种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的需要
自从80年代以来,我国整体经济水平不断提高,GDP 总量及对外贸易总额都已经位居世界前10名,但也存在着严重的结构问题,如《建议》中所提到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经济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等。
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时间的推移,三次产业结构应该由“一、二、三”和“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而且在第二次产业内部,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其产值份额不断提高,即实现主导产业的更迭,也就是实现由劳动、资本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过渡。我国产业结构,在1978年,一、二、三次产业占GDP的份额分别为28.10%、48.16%、23.74%,转变为1988年的25.66%、44.13%、30.21%,到1998年为17.97%、49.21%、 32.81%。这一结构水平与国际平均水平尚有很大差距。根据《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全世界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相当于我国一、二、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1980年为7%、25%、56%,1998年为5%、20%和61%。由此可见,我国第三次产业水平较低,第一次产业比重过高,产业结构升级指向不明显。一般说来,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在GDP中占有的份额反映着产业结构现代化的程度。 我国该项指标从1993年到1997年基本保持在1.5-1.7%的水平,低于90年代美国3.1 %和日本4.6%的水平。而且反映工业“技术集约化”的指标之一——高技术产品占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我国也与国外有相当差距,该项指标虽然已从1991年的11.3%上升到1995年的13.6%,到1998年为17.6%,但仅相当于巴西、智利等国1996年的水平(18%),与韩国(39%)、泰国(36%)则有很大的差距。此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不断加大。
上述结构性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信息化和工业化程度低。这就需要通过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行发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内部结构的技术集约度,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缩小地区和城乡差距。
2.是加速完成工业化历史任务的需要
一般认为,我国已经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将要向后期阶段过渡。因此,《建议》提出“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信息化“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可是,我国的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正如《建议》所指出的那样:继续完成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我国现阶段的工业化,从某些指标看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总的看来还不发达,仍处于一种较低层次。尤其是我国工业结构升级缓慢,这不仅存在于制造业结构中,而且也存在于各个产业的内部结构,以及产品结构和品种结构中。例如,我国虽然能够生产2500多种金属切削机床,但代表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数控机床却仅占2.8%,分别低于日本和德国27.2和47.2个百分点。同时工装设备水平也相当落后,以造船行业为例,我国船舶国产设备装船率不足40%,而韩国和日本则分别高达85%和98%。由此可见,必须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提高传统工业的知识技术密集程度,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否则,将会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3.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工业化虽然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它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过分追求速度和数量,忽视效率和质量,长期走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道路。由此带来了不少问题,如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生产率低下、规模结构不合理等。1998年我国年销售收入为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有15.5万户,其中520 户国家重点企业的销售收入之和仅与世界500强的前二名大体相当。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则会促使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一方面,信息化的发展将会使生产要素综合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加速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是一种质量速度统一的集约型增长方式。信息技术将逐渐向工业扩散和渗透,从而加速工业化进程,优化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化的生产力是一种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它将使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以及劳动手段、劳动对象都发生重大变革,更加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为了适应和促进这种先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某些不适应因素和环节,也将进行相应调整,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变革。因此,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有助于推动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工业经济效益。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也将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需要实现人、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信息化是一种高附加值、高增长、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社会经济发展手段,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可以更好地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现在甚至可以这样说,离开了信息化的工业化,只能是一种资源浪费,生产率低下,经济效益不高,缺乏竞争力的低层次的工业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比较困难的。
4.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以及加入WTO步伐的加快, 我国的企业和产业将直接面对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双重挑战。这就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工业和其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最近,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了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国国际竞争力由1999年的第29位,下降为本年度的第31位,除科技投入与创新能力不强外,另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我国工业化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信息产业等高技术产业不发达。现在世界各国都纷纷推出各种“信息化”战略,以获得新世纪的竞争优势和先行优势,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的倍增性和渗透性积极改造传统产业,使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
我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更加迫切需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提升工业质量。目前我国95%以上的工农产品出现了相对过剩,是一种结构性的、阶段性的、暂时性的低水平过剩。例如,我国钢产量已连续4年居世界第一位,但轿车用钢板、冷轧薄板、镀锌板、家电板、造船板、不锈钢板及石油专用管等10多个品种的年进口量仍达400万吨。再从我国商品进出口结构上看,产品的竞争力是相当弱的,我国每年出口达1800亿美元,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却占相当大的比重,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低。1995年,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全世界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份额美、日、韩分别为19.2%、11.9%和4.1%,我国仅为1.8%,另一方面却花大量外汇来购买各种硬件设备。据统计,我国每年进口总额达1400亿美元,其中70%都是用来购买外国的生产线和机械化、自动化设备。由此可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这既关系到我国工业整体实力的提高,更关系到我国在世界未来竞争中的地位。
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可能性
我国当前是否已经具备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条件呢?我们认为已经具备了。
1.我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工业实力不断壮大,已经从农业大国转变成了工业大国,正向工业强国转变。1949年,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10%,到1999年已经上升到73%,90年代中期以来的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一直为40%左右,有力地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学者从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及工业结构等方面对我国工业化阶段进行综合研究,认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上半期,(注:周叔莲、郭克莎:《中国工业增长与结构变动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第64页。)正在向高级化演进,已经为产业的发展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做了坚实的准备。随着消费品工业由数量扩张为主转向改造升级为主,将会出现新一轮设备更新高潮。1999年增发的600亿国债中,有90亿元直接用于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到1999年底,我国已安排的647个技术项目中,其中冶金行业达75个,总投资达500亿元。这种巨大市场需求,也有利于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结合。
2.信息产业的发展,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面对世界信息化浪潮,我国政府积极应对。1993年成立了“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1994年开始推行“三金工程”,电信体制也进行了改革,这些措施促使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的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1999年我国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达7%,增长速度是GDP增长速度的3倍。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为10%左右。(注:也有人测算出,1998年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对GDP 增长的实际贡献率已经达到21%左右。参见秦海、李红升:《解析信息技术产业的经济影响》,载《经济活页文选》(理论版)2000年第11期,第17页。)信息产品出口总额已达390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2.6%。特别是90年代以来,作为信息化主要推动力量的信息产业迅猛发展。而信息产业中的支柱,电子信息产业从1992年到1997年,一直保持27.5%的年平均增长率,远远高于同期GDP及其他产业的增长速度; 而且其总体经济效益指标也不断提高(见表1)。
表1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经济效益情况
年份 1992年1997年1998年1999年
销售收入(亿元) 833 2500 3100 4300
利税总额(亿元)
62 185
230
330
出 口 额(美元) 22.7 250
270
390
资料来源:课题组,“信息产业发展态势及其战略对策”,《宏观经济研究》1999年第7期;http://www.mii.gov.cn/。
通信与信息服务业也快速增长。1999年全国电信业务收入达2433亿元,较上年增长24.1%;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13%,其中城市为28.4%,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达到79.8%。到2000年9月20日为止,电话用户总数已突破1亿户;通信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我国已研制成功32X2.5Gb/s波分复用设备,自主研制的TD—SDMA标准已进入国际电联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方案。互联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技术不断提高。据中国互联网信息统计,截止到2000年6月底,我国网民有1690万,上网计算机总数达到650万台,中文域名数为71727个,WWW站点数约为27289个,国际线路的总容量为1234M。从1998年到2000年, 中国网民数量二年翻四番。(注:http://tech.sina.com.cn/it/enterprise/2000- 09-28/38016.shtml。)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及信息网络规模的扩大,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奠定了技术和产业基础。
3.科技创新能力有所增强,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九五”期间,通过实施重点基础研究,863、科技攻关、火炬、星火等计划的成果推广以及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设和国家重点工业性实验室等一系列活动,我国科技工作基本形成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加强基础研究”三个层次的战略格局和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使整体科技水平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如国家经贸委所属的242个科研机构,有131个进入企业,40个转化为属地化的科技企业,18个成为中介机构,24个并入高校等部门,12个转为中央直属科技企业。企业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全国R&D经费中,企业所占比例已由1995年的32%,上升到1999年的48.3%,由于国家投入不断增加以及科研体制改革的深入,科技创新能力有很大提高,如1999年专利授权量较1995年增加了122.2%,高技术产品出口增加了144.8%。(见表2)。
表2 九五期间我国的科技创新指标
年份 1995 1996 199719981999
R&D经费(亿元)
384.69404.8
481.47
551.12 678.9
占GDP比重(% ) 0.6 0.6 0.640.69 0.83
技术市场成交额(亿元) 268.3300.2
351.4435.8
523.4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亿美元) 100.9
126.3
163.1202.5 247
三项专利授权量(万件) 4.5 4.4 5.1 6.8 10.0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
4.可以利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有利时机,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新一轮世界范围的经济结构调整给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机遇。50年代的经济结构调整,产生了日本、德国等经济强国;60、70年代的调整培育了亚洲“四小龙”及其他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开始于80年代的经济结构调整,以“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扩散”为典型特征。美国、日本、西欧及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纷纷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信息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经济增长更加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有资料显示,发达国家信息部门的贡献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65%,新兴工业化国家为25—40%,发展中国家低于25%,而且信息产业正在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群。据统计,1995年,全世界信息产业的销售额已达8500亿美元,1996年增加到1万亿美元,已经超过汽车、钢铁等传统产业部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正在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过渡,经济结构的“软化”趋势增强。在这种调整中,谁能抓住机会,谁就能实现超常规发展。韩国的经济腾飞,就是利用半导体、微电子等技术,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我们也应该利用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机会,跟踪和掌握先进信息技术,促进工业化进程。这就要求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也给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提供“跳跃”机会。传统产业积极引入和吸收先进技术,不仅能够促进工业化,而且能够促进信息化。WTO前总干事鲁杰罗指出,现在汽车工业已不像是传统制造业,更像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业,电子系统现在占到一辆高级轿车总成本的70%、普通汽车的1/3。所以, 我国完全可以利用世界范围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有利时机,发挥后发优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四、怎样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其核心是加速发展信息产业,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传统产业实现优化升级,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价值及核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加快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过渡的进程,实现主导产业群的更迭。例如,在工业内部,一些传统的主导行业让位于信息产业;在三次产业内部,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
1.加速发展信息产业
要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首先必须保证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这是前提。同时要利用信息技术产业的高成长性、高关联性和高渗透性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催生出一批“新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光学电子产业、汽车电子产业等等。辽宁省在这方面的表现就是一个例子。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辽宁在发展软件产业时,特别注意运用软件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创造了许多传统产业与软件技术结合的新方式。如软件与交通运输相结合,开发出基于全球定位系统的动态目标管理系统;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与机械制造业相结合,开发出数控机床,带动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注:参见《人民日报》,2000年10月5日,第1版。)
其次,要加强各地区各部门的协调,加速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速信息传输骨干网络和宽带高速计算机互联网;加强软件业、集成电路设计业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这是因为信息经济和信息化的无穷魅力是“由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的进步驱动的,而不是受自然的任何根本变化所驱使,甚至和信息本身的数量也没有很大的关系”。(注:卡尔·夏皮罗、哈尔·瓦里安:《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第7页)。
再次,要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科学进步,而后者又源于技术创新。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这个论断深刻地揭示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推进技术创新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研体制改革,加强产学研结合,还要重视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及技术改造相结合。结合得好,才能使工业化和信息化交融一起,降低成本,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2.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传统产业由于技术水平限制,常伴有低效率、高能耗、高污染的特点。例如,我国能源综合利用率仅为32%左右,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4倍多, 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比发达国家高30%—90%;工业排放污染物超过发达国家10倍以上。为此,需要用CAD/CAM、CIMS、柔性制造、 精益生产等先进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改造,同时要应用MIS,DSS、ERP等先进管理技术对企业施以信息化改造,提高管理水平。前者如中国轻骑集团,原先该集团新品开发的周期最快要30—45天,而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之后,其周期最短可缩至7天。后者如辽宁国能集团,在利用ERP进行企业信息化改造后, 使其精密机床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当前应该特别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装备制造业。(注:装备制造业,是指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配的工业行业,包括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参见本课题组“装备工业技术进步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报告》2000年第8期,第2页。)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工业体系的基础,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资料的提供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也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基础。就整体而言,目前我国装备工业综合实力只相当于美国50年代初、日本60年代初的水平,仅处于以机械化为主,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数控机床拥有量仅占机床总量的0.7%,产品技术平均落后15—20年。达到国外80年代、90年代初先进水平的机电产品只有40%左右。劳动生产率与国外差距更大。1996年,我国机械工业劳动生产率为0.22%万美元/人.年,仅为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还不如印度0.335万美元/人.年(1992年)的水平。为了更好地装备中国工业,需要对装备工业进行优先改造。
3.信息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一是传统产业进军相关信息技术产业,也就是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多元化战略来调整内部结构。例如,在“九五”初期首都钢铁公司就确定了限制钢铁业,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非钢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结构优化升级目标。现在首钢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软件研究开发、网络电脑、工业机器人、大容量光盘存储器等信息技术产业已初具规模。到2000年8月,首钢非钢产业销售收入超过了钢铁收入, 正在向“高科技首钢”的目标迈进。二是实现传统产业与信息产业的结合,这是一种“嵌入式”改造,其特点在于改造的目标直指传统产业的某些薄弱环节——企业信息化程度低,资本周转时期长等问题。例如红塔集团通过“企业信息化”来改善管理模式,并积极利用现代信息系统实现了“第一时间了解顾客需求,第一时间把握市场动态,第一时间对市场做出反应”的策略。宝钢集团针对“生产周期长”的问题,通过企业信息化改造,每年节约流动资金贷款利息1282万元,加快销售货款回收增加盈利1757万元。
4.因地制宜地选择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恰当途径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如用微电子技术改造老机床,开发数控机床,实现机电一体化;开发和运用新材料;在一些行业中利用机器人;在钢铁行业中发展连铸、炉外精炼技术;在建材工业中发展水泥窑外分解技术,平板玻璃浮法工艺技术等等。(注:周叔莲:《可持续的社会主义与中国经济》,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第257页。)各地区和各行业应该结合比较优势,寻求工业化与信息化的适宜结合点,集中力量在某些层面上获得突破。山东淄博老工业基地,按照“支柱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思路,着重抓陶瓷、石化、医药、机电、纺织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实施产业升级工程,到2000上半年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64.96亿元,同比增长33.31%;实现利税35.03亿元,同比增长13.81%。(注:参见《经济日报》2000年9月6日,第14版。)而深圳则以其灵活的体制、竞争的环境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从实际情况出发,集中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经济的第一增长点。到1999年,全市高新技术电子产品产值达819.7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0.5%。各地区各产业各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走出一条适合于自己的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之路。
五、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创造良好的制度和环境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创造一种良好的制度和环境,以保证发展过程的协调性和适宜性。
1.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无论是发展信息产业还是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都要求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增强企业活力,尤其是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为此,必须根据“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继续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合理确定国有企业的产业分布。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并有活力和创新能力的市场竞争主体。还要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以其灵活的组织形式,较强的创新能力,有利地推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
2.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应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以推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当务之急是要实现政企分开,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形式应由直接控制为主转变为间接控制为主,并强化服务与监督职能以及各种制度安排,以为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创造更加灵活的、规范有序的、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根据国外经验,政府在推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中常承担以下一些职能:一是制定国家信息化战略,如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日本的“研究信息流通新干线网”计划等引导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二是推行技术创新政策,大力扶持信息产业。主要的政策工具包括政府拨款、政府合同、政府资助、税收优惠和政府采购等。这些政策大多侧重技术创新的“需求”层面,而我国则更加偏重技术创新的“供给”。(注:据统计,在现有的技术创新政策中,供给方面的占50.75%,需求政策仅占7.5%,详见王昌林等《我国80年代以来技术创新政策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00年第5期。)三是重视产业标准制度。例如在高清晰度电视(HDTV)标准的竞争中,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在AT&T、汤姆森、通用仪器等5家公司厂内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美国市场的HDTV标准,从而确定了“标准领先”优势,并促使外围配套企业调整生产标准以求发展。四是调整信息产业组织结构,放松管制,促进竞争。如美国将AT&T——分为三,英国允许电信经营商(PIO)经营广播电视业务,韩国政府出售韩国电信股份1/3。五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3.积极推进城镇化。
抓住加快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有利时机,将工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大城市对周围的信息、技术辐射能力,带动周边地区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还要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发挥中小城市对小城镇发展的带动作用,使之成为地区的经济和信息资源中心。并要注意用信息技术改造农业,促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为企业家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企业家承担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具体指挥职能。企业家善于创新,从而使企业获得潜在的利润增值机会。他们具有创新精神,能够将科学和发明由潜在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以适应和创造市场,从而使企业进入良性的发展时期。企业家一方面可以通过创新促进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够发现传统产业中新的市场机会。现在我国还缺少一大批企业家。为此,需要为企业家的发育和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包括建立和完善企业家市场,让市场评价企业家,让企业和企业家实行双向选择。
5.重视开发人才资源和发展教育事业
实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必须与人才资源开发和发展教育相结合。要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以留住人,用好人,并积极采取措施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还要增加教育投资。如美国教育总投资已从1989年的3530亿美元增加至1999年的6350亿美元,占GDP比例高达7.7%,巴西的教育投资也占其GDP的4.6%,而我国教育支出占GNP的比重却不足3%。正如《第三次浪潮》作者托夫勒所说的那样,“中国能否从第一次浪潮跨到第三次浪潮, 关键在教育”。(注:http: //tech.sina.com.cn/internet/china/2000-10-20/39465. shtml。)
6.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
风险投资的主要功能是支撑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等一些有良好发展前途的高风险、高收益的产业。风险投资者根据产业的不同生命周期(种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1996年的一项统计:在风险投资所资助的628个项目中, 信息产业占65%以上。风险投资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加速创新成果的商品化,增强传统产业对新技术成果的吸纳能力,带动传统产业的技术和产品结构调整。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要拓展风险投资来源。在风险投资体系尚未建立的初期,可以先建立国家主导型的风险投资基金,由国家科技财政拨款和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资金等构成,采取契约式经营方式。当风险投资体系建立后,国家投资部分要适时退出,风险投资基金采取公司制形式动作,积极吸收其他各种类型基金,如养老保险金等参与。政府要采取措施促进风险投资的健康发展。根据国外经验,可以采取政府对R&D进行补贴,实行税收优惠,提供信息服务和信用担保等措施, 鼓励风险投资企业的发展。还要积极探索风险投资方式,建立二级市场,完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加强风险投资的立法工作。
7.重视解决信息安全问题
首先,要警惕和预防信息技术犯罪。由于信息网络的防护能力很弱,许多应用系统处于不设防状态,给黑客以可乘之机,信息技术犯罪案件增多。专家们把金融系统的某些网络称为“使用不加锁的储柜存放资金”和“使用公共汽车运送钞票”。最近出版的《国家信息安全报告》把信息技术领域的犯罪归纳为“信息窃取和盗用、信息欺诈和勒索、信息攻击和破坏,信息污染和滥用”等方面。不预防这些犯罪活动,将不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其次,要开发和拥有核心技术。我国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外贸依存度很高,达250 %左右,并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例如,移动电话的芯片及其他一些元器件如片式高频电感、电阻和电容等长期依赖进口;数字电视机中的核心技术、电子计算机的Intel芯片等也是如此, 这种情况造成了对外国技术的依附而受制于人。TCL集团今年6月就曾因某个元器件短缺而使手机生产线暂时停产,丧失了良好的市场机会和潜在利润。
又次,要警惕信息技术霸权。有的信息技术发达国,利用其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优势,推行文化殖民主义,宣传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干预别国内政。同时还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扼止竞争对手。如在金山公司推出WPS2000的前一天,微软先推出Office2000, 企图扼杀中国的软件产业,获得独占的市场地位。上述信息技术霸权现象都需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