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学术语境中的归纳法——回眸与反思论文_董涛

当下学术语境中的归纳法——回眸与反思论文_董涛

摘要:归纳逻辑从一开始作为探索自然奥秘、发现一般规律的工具,到现在成为检验假说的手段,历经了漫长的历史。休谟对归纳推理合理性的质疑、波普尔宣告归纳法的无可救药,使各界对归纳法的质疑从未停歇。人们一边摒弃归纳逻辑,一边又一刻不能离开它。大量事实证明,归纳逻辑在探索未知世界和对各学科的发展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归纳主义、现代归纳主义、语言学、归纳五法

1.传统归纳主义

人类在利用归纳方法来处理问题的历史由来已久。在东方,孔子的“闻一知十”就初步体现了归纳推理的思想。到后来的墨子等先贤虽没有正式提出归纳理念,但对归纳法的运用已较为熟练。同时在西方,最早接触归纳的是的德谟克利特。在他之后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也都使用归纳法来认识事物。

1.1 亚里士多德的归纳理论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科学方法的创始人,被称为“逻辑之父”,后人将他的逻辑思想和逻辑理论加以整理出版了《工具论》一书。书中提到逻辑史上第一个公理系统——三段论公理系统。以三段论为中心的演绎推理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主体。这个三段论系统是古代逻辑中建立得较为完整的系统,它“构成了词项逻辑的一个初等的,但是很重要的部分 [1]4”。同时,亚里士多德也对归纳逻辑和归纳方法做了研究,但他的归纳逻辑理论是与演绎逻辑理论联系在一起讨论的,并没有将他们区分开来。亚里士多德认为,认识是一个从观察开始,继而上升为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回归观察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是循环的。从具体到一般使用的是归纳法,从一般返回具体则用演绎法。他认为,各种推理,无论是三段式的还是归纳的都要依靠先已有的知识而进行。而关于这些第一原理的知识我们是通过归纳熟悉他们。归纳推理则根据每个具体事物的明显性质证明普遍[2]243.250。亚里士多德对归纳最重要的讨论体现在《工具论<后分析篇>》第二卷第19节,他认为归纳是从感官知觉产生的记忆出发,通过对同一事物的不断重复记忆形成对这一事物的经验,经验一旦稳定并被整体固定下来就具有普遍性,因此归纳是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知识、普遍概念的最初的办法。

相对于演绎来说,亚里士多德对于归纳的研究就显得较为表面、分散、没有构成一个严密的系统。他所讨论的归纳推理是最简单的枚举归纳推理。他仅将归纳法当成演绎法的必要工具,“他拿起少数已知的事实,就想马上得出最广泛的概括[3]”。但是,他的理论对于当时和后来人们深入地认识世界、进行科学研究、创立科学理论、预测未来,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4]。

1.2 弗兰西斯·培根的归纳理论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对古典归纳逻辑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古典归纳逻辑的创始人和奠基人。由于他的工作,使得归纳法成为一种真正的科学研究方法,并由此大大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为了与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有所区别,他写了《新工具》一书。书中培根对经院逻辑和亚里士多德的演绎逻辑进行了强烈的抨击。他指出,经院逻辑和演绎逻辑对追求真理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反而因为其自身的缺陷,如三段论式不能解决“自然的精微”,使得据此形成的错误被固定,弊大于利,或者说使研究没有深入到事物本身[5]10。

培根在开篇就提到归纳的问题,可见他是将归纳放在一个较高的位置来讨论的,他认为三段论式表达使用的概念的混乱或抽样的简单,不足以支撑以其研究为基础而形成的更加高深的研究,由此希望寻求真正的归纳法[5]10-11。培根虽然给与归纳法很高的地位,但也不是照单全收。他批判普通归纳法,。他认为通过普通归纳法获得的原理中有任意性和漫想性,从对象和感官到原理再到结论的整个过程中所使用的论证都是不称职和欺骗的;否定简单列举的归纳[5]82。在对前人的批判与继承中,培根系统的论述了他的归纳法,他认为真理是从具体感觉和特殊出发,找寻出公理,再不断加以提炼归纳,直至上升到到最普遍的公理。培根之所以创建归纳理论的目的是为科学认识寻找真正的方法[6]。他希望归纳法不仅用于发现原理,也要用于形成概念。他认为排除法和性质分解法就是这样的方法。于是,培根成功创建了以“三表法”和“排除法”为主要内容的归纳理论。三表法是综合整理、分析、寻求因果联系的一种方法,分为具有表、缺乏表、程度表或比较表。培根用“三表法”来整理经验材料,判明因果联系,但他并不简单把三表法定义为归纳法,而是把它当做归纳推理的准备方法,认为是归纳推理的一个环节[7]5。培根的归纳法是排除归纳法。他指出要以正当的排距和排除来对自然界进行分析,找到一定数量不同于一般现象的反例,再来对事物给予全面的结论[5]82。排除法可以帮助人们从大量现实材料中找到本质,找到事物内部固有的联系,从而对科学现象做出因果可能性的判断,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但培根的归纳法也是不全面的,他并没有对排除归纳法的逻辑形式进行研究,也没有处理统计推理。

1.3穆勒的归纳理论

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经济学家穆勒是古典归纳逻辑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和发展了培根的归纳理论,在1843年出版的《逻辑学体系》中提出了包括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共用法、共变法和剩余法在内的著名的五种归纳方法,“穆勒五法”。在处理归纳问题时,他认为在知识的获取上,除了直觉之外,都是源于归纳的。所以,归纳的定义以及产生作用的条件应该是逻辑科学的基础[8]。归纳法在穆勒眼中是一切经验科学的基本方法。但穆勒的研究方法还是有缺陷,赖德认为共变大和剩余法没有任何新东西,所以是不必要的;他不能识别有使用以探求原因的其他两个方法,所以是不完备的[9]84。并且穆勒方法忽视了理论的作用,理论在对原因的寻求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不能否认穆勒归纳五法的提出从而使归纳法、归纳推理成为传统逻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4休谟问题

事物的发展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各界对归纳问题讨论的如火如荼时,休谟的一个提问又让人们对归纳方法陷入沉思。他质疑道,为什么可以从单称陈述推论出该类事物的全称陈述?为什么可以以已观察到的个别事物推论出未被观察到的普遍性结论?即归纳方法得出的结论是否可靠,是否确定。休谟的这一问题引起了各界巨大的关注,后来学者将这一经典问题成为“休谟问题”或“归纳问题”。

休谟这一问题实际上是对归纳合理性的质疑。他认为经验概念之间所有的联系都是源于人的主观印象,所以本质上是不合理的、靠不住的。所以他认为归纳推理不可能辩护,归纳结论缺乏合理性。“因果之被人发现不是凭借于理性,乃是凭借于经验[10]5”,认为经验中只存在着发展变化的关系而没有因果和必然。但休谟作为一个经验论者,并不否认归纳在认识中的作用,它用“习惯”为归纳法做了心理学的辩护[7]7。如何证明归纳推理的合理性、如何处理归纳推理的或然性,以回答修模的质疑促使人们转变思维方式,从而促进了归纳逻辑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

2.现代归纳逻辑

数学概率与现代归纳逻辑的发展密不可分,现代归纳逻辑发展是在概率论的发展这个前提基础上实现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21年第一次将归纳和概率结合起来,创立了概率逻辑系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概率逻辑系统,标志了现代归纳逻辑的诞生。现代归纳逻辑和传统归纳逻辑有所不同:(1)它在归纳逻辑中引入了概率这个概念,使人们更加科学的认识到归纳推理的或然性;(2)归纳法被当作检验假说的一种验证方法;(3)吸收了数学逻辑、形式化、公理化的方法,由此产生了许多以不同方法为基础的多类型的归纳逻辑理论体系。

在众多现代归纳逻辑系统中,概率归纳逻辑占据主流系统的地位。概率逻辑根据对概率的不同理解形成不同的派别,主要有经验主义派和贝叶斯派,贝叶斯派又有逻辑贝叶斯派、主观贝叶斯派两支。逻辑贝叶斯派强调概率在前提的命题集合和结论的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凯恩斯、欣迪卡等是这一派别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观贝叶斯派认为概率是个人的实际置信度。置信度是某个主体X对事件A发生,或命题P真,或假说H被确证的实际相信程度[7]16。主要代表人物有萨维奇、杰费里等;经验主义学派认为概率是事件在无穷序列中某一事件或某一性质出现的相对频率的极限。代表人物主要有莱欣巴哈、冯·米塞斯等。

休谟对传统归纳逻辑提出了质疑,同样,现代归纳逻辑在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归纳悖论。其中亨佩尔悖论、古德曼悖论和凯伯格悖论是其中最著名的三个悖论。亨佩尔悖论又称“乌鸦悖论”“确证悖论”,是为了说明归纳法违反直觉而提出的一个悖论,并给出了一个“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论断。古德曼悖论又称“绿蓝悖论”,其本意是,根据同样的事例运用简单枚举法可以得到互不相容的结论。凯伯格悖论又称“彩票悖论”,其主要意思为,当一个假说获得令人满意的证据时,人们如何对待这个假说。这一悖论涉及部分信念和完整信念之间的关系。归纳逻辑在我们探索未知科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归纳逻辑研究也处于百家争鸣的阶段,新的理论和新的悖论层出不穷,如何解决归纳悖论问题是归纳逻辑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3.语言学中的归纳问题

语言学是一门科学,它有客观的研究对象,有自己的研究方法,有系统的理论并可以得到证实。语言学的不断进步,与研究方法的不同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语言学研究中就有田野调查法、语料分析法、共时分析法、历时分析法、归纳式分析法、演绎式分析法等诸多方法。本节仅就语言学研究中的归纳式分析法中最基本的几点展开浅析。

3.1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

完全归纳是通过对有限的对象进行完全无遗漏的观察后得到的必然性结论。使用完全归纳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即(1)所有的前提都是真的;(2)前提必须包含所有的研究对象,没有遗漏;(3)前提与结论之间必须有必然联系。如:S₁=A、S₂=A、S₃=A、……、Sn=A。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n是可数的,S₁,S₂,S₃是S类的全部对象。所以,所有的S都是A。

由于言语的个人性和言语产品的无穷性,人们不可能对所有语言现象进行研究,这时我们就可以运用不完全归纳来推论出普遍性。但是不完全归纳有很大的或然性,当有相反事例出现时原来的结论就会被推翻。例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人们无法观察到世界上所有的乌鸦的颜色,但仅所见到的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所以人们就推断乌鸦都是黑色的。但是在1987年日本出现了一只白色的乌鸦,“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个论断就被推翻了。虽然不完全归纳具有或然性,但我们不能因为它的这个特点就认为不完全归纳的推论都是错误的。没有永远正确的科学,科学就是在不断证明、推翻中前进的,我们能够做的是尽可能增加这个或然结论的可靠性[12]58。

归纳时要注意现象和本质的因果联系,归纳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就是没有看清现象和本质的因果联系,被表象欺骗而妄下定论。如,人们一般认为候鸟冬天向南方迁徙是因为南方气候温暖适宜过冬,但后经科学家证明,候鸟的迁徙不是受温度的原因,而是因为昼夜的长短。

3.2 归纳五法

归纳五法最初由穆勒提出,又称作“穆勒五法”。虽然是历史比较久远的归纳方法,但是对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是非常有帮助的。归纳五法是不完全归纳,所以它具有不完全归纳的或然性。其中包括: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法、共变法、剩余法。

3.3求同法

求同法是指,如果被研究对象出现在若干不同的场合里,有且只有一个共同因素,那么这个共同因素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求同法是在异中求同。例如:

小李的书。

小红的衣服。

小王的家。

小明的玩具。

其中“的”是常量,“名词+的+名词”,“的”表示所属。这个结论是具有或然性的,如果有新的语料证明它不符合这个结论,那么这个结论就需要修正。

3.4求异法

求异法是指,在被研究对象出现和不出现两个场合中,只有一种情况不同并且只出现在被研究现象存在的场合,那么,这个不同的情况就是被研究对象的原因或结果。求异法是在同中求异。例如:

这种身居两地进行创作的方式是比较罕见的。

这种身居两地进行创作的方式比较罕见。

欧洲面临着苏联日益增强的直接的军事威胁,局势仍然是紧张的。

欧洲面临着苏联日益增强的直接的军事威胁,局势仍然紧张。

这个战士是勇敢的。

这个战士勇敢。

从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是……的”起强调性质的作用。没有“……是……的”结构也能成句但是少了强调,只是单纯叙述。

3.5求同求异法

求同求异法是指,某一因素在被研究现象不存在或存在的场合中不出现或出现,那这一因素是被研究对象的原因或理由。例如:

雨が降っている。正在下雨。(动作的持续)

風が吹いている。正在刮风。(动作的持续)

父親は定年退職している。父亲已经退休了。(动作的完成)

北海道に三度行っている。北海道我已经去过3次了。(动作的完成)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自然现象+ている”构成了动作的持续。求同求异法不是单纯的求同法和求异法的相加,它得出的推论虽然比单独的求同法和求异法要可靠,但是它仍具有或然性。

3.6共变法

共变法的内容是,被研究现象的其它因素保持不变,在其发生变化的若干场合中,有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导致被研究现象发生变化,那么,这个唯一发生变化的因素就是被研究现象发生变化的原因或结果。共变发的特点是同中求变。例如:

他被坏人打死了。

受事+被+施事+V+补语 补语指向主语=合格

他被这本书读懂了。

受事+被+工具+V+补语 补语指向主语=不合格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总结出,句子合格与否在于“被”后名词与受事之间有因果关系。

3.7剩余法

剩余法是指,已知一复合的被研究现象中的部分是某情况作用的结果,那么这个符合现象的剩余部分就是其他情况作用的结果。其特点是余果求余因。例如下列变化:

①台上坐着主席团。→ 主席团坐在台上。

②台上摆着酒席。→ 酒席摆在台上。

③台上唱着戏。→ 戏唱在台上。

①②句在变化形式后句子成立,且变化后的句子主语和动词间表示静态的存在和状态的持续,③在按照①②做了变形后句子不成立。再来看③的动宾关系变为主谓关系后再加入表示动态持续的“在”句子变为“戏在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组例子的区别在于是否有动态持续。

4.现代归纳

现代归纳与数学和概率密不可分,虽然比上述几种方法更具有严谨性,但现代归纳也属于不完全归纳,其或然性的特点仍不能被忽视。

5.结语

从归纳逻辑的发展史来看,归纳已经成为人们用来检验假说的活动。有人认为用归纳的方法来推论事物之间的关系是过时的。因为,完全归纳只是观察所有现象就可以总结推论,不完全归纳又因其自身的或然性而不能保证推论结果的正确性。但我认为正是因为归纳的这些特性才使归纳在科学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语言学来说,当今世界各种学科的发展都与语言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不能狭隘地认为语言学只是用来研究说话方式和文章脉络。对各种语言、言语现象进行分析、设定假说、投入实践再形成普遍定理,最终运用于其他学科促使其发展是非常关键的。语言具有社会性,对所有同一集团的人来说是共同的,这就可以通过完全归纳找出其共性。我们可以研究集团中的每一个个体的言语从而归纳出这个集体的语言共同点。但言语是个人的,言语产品更是数不清的,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不完全归纳来推论言语行为和言语作品的合理性和适用性。所以,归纳法对语言学科的研究不仅不过时而且还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彭漪涟.逻辑学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亚里士多德.工具论【M】,余纪元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M】,舒炜光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4】李廉.亚里士多德的归纳逻辑【J】,学海,1996(3):47.

【5】培根.新工具【M】,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6】王太忠.归纳法的科学方法论渊源【J】,宜宾学院学报,2013,13(2):2.

【7】王雨田.吴炳荣.归纳逻辑与人工智能【M】,江苏: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5.

【8】李小五.现代归纳逻辑与概率逻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9】江天骥.归纳逻辑导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10】熊立文.现代归纳逻辑的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1】肖德武.从归纳法的兴衰看西方科学哲学的演变【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52(3):29.

【12】金立鑫.语言研究方法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董涛 (1990 07 11)女 汉族 甘肃 研究生在读 黑龙江大学 日语语言学方向

论文作者:董涛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8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1

标签:;  ;  ;  ;  ;  ;  ;  ;  

当下学术语境中的归纳法——回眸与反思论文_董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