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三段论(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段论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下面我们先讲默读能力培养的第一项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语言一经使用,便成了言语,便成了动态的语言,便成了处在环境中的言语,便与所处环境中的其他言语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便与其他言语构成了上下文的关系。由于词的上下文的关系、一词多义的现象、词的同义和反义的关系以及修辞的运用,言语的意义往往是由语境确定的,受到语境的制约,并得到语境的补充。也就是说,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与上下文的联系中,语言才能显示其具体的意义,才能确定其特定的意义。语言环境为确切理解语意提供了基础,还为语意提供补充信息。脱离语言环境,很多时候是无法理解具体言语的意思的。
比如《金色的草地》中的“蒲公英成了我们一种喜爱的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一句,如果不联系上文讲的蒲公英上午花开、傍晚花合的特点,这句话的意思是无法理解的。再如《秋天的雨》中的“秋天的雨,藏着很好闻的气味。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这两句话中的后面的一句的意思是对第一句意思的具体化和补充。以上所举之例说明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对于读懂课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既是理解文章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解文章的基本能力;对训练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在这样的理解中,还能悟出上下文之间的某些联系,这无疑时学生的表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课程标准在中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提出了“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的要求。何谓关键词句,眼下对其尚无明确的界定,一般是指那些在体现全文的题旨或段落的主要意思时,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词句。有的关键词句对文章内容的体现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有些词句对文章的篇章结构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样的词句应该算作关键词句。可以说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词句都应该算作关键词句。比如《秋天的雨》共有5个自然段。前4段的第一句话分别是:“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这四句话都概括了本自然段的意思,或者说体现了本段的主要意思,因此这几句话是课文关键的句子。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首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显然这一段的关键词语是“丰收的歌”“欢乐的歌”。比如,《赵州桥》中的“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在课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所以是关键句。
作为关键词句,自然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就非同寻常。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就是体会这些词句在课文中的某些重要的作用。这些关键词句究竟有哪些作用呢?
1.直接或含蓄地体现文章主旨的词句,对全文起到总结和概括的作用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句话在课文的末尾。对全文起到了总结和概括的作用。
2.能起到概括段落主要意思的作用
如《花钟》的“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这两句话分别在两个自然段的开头,体现了两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深化主题的作用
如《掌声》中的“几年以后,我们上了不同的中学,英子给我来信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这是课文在讲了掌声的故事之后,又以信的方式,继续讲掌声的特定含义。
4.对句意起到强调和突出的作用
《掌声》一文的“课前,她总是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一句,其中“早早”“总是”“最后”突出了英子与众不同之处,原因是英子不愿意让同学看到她跛腿走路的姿势,从中也可以看到英子自卑、孤独、苦闷的内心。
5.对所描写的环境、气氛起到烘托的作用
《翠鸟》中有“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样一句,通过对苇秆和水波的描写,进一步衬托翠鸟飞行的速度极快。
6.使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更富有感染力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的“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所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斧头”一句,表达了对破坏环境的愤懑之情。含蓄的语言更富有感染力和冲击力。
7.能起到使文章重点更为突出的作用
《花钟》中有这样一句:“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句话简单地介绍了不同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的原因,其中如“温度、湿度、光照”这些直接体现原因的词语可为关键词语外,副词“原来”也可以作为一个关键词语,它在这里对原因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8.使文章表达的顺序更加清晰、更有条理
《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作者在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每一个自然段的开头,分别用上了这样的词语,使文章的层次非常清楚。
先说到这里。关键词句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远不止这些。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文章,其关键词及其作用虽有相同之处,但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如议论文和小说,议论文中表达论点的句子自然是关键的句子,小说中对人物形象刻画的某些言语,则有可能成为关键词句,其作用也就不尽相同。中年级的课文多属记叙文,上面所讲的关键词句的作用大体如此。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是语文在阅读教学方面的独特要求。它对理解语言的要求既有内容层面的,又有形式层面的;它既要求理解作者写了什么,还要求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这样的理解,就不仅是读的问题了,还涉及到写、涉及到表达的问题,这样的理解融入了写作的训练,即引导学生从读中学写,从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中领悟一些基本的表达方法。当然,它肯定还会使学生不自觉地产生对语言的审美体验,但这不是中年级的教学要求,故不多谈。
上面所谈的是指在默读训练中对理解课文中具体言语的理解的目标要求。下面要说的是阅读要在理解文章具体的言语的基础上,完成对全文内容的把握。这也就是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方面所提出的又一项重要的目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读懂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要求。中年级提出这样的要求是适时的,因为此时的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在这转折的当口,如果提出适度的要求,采取适当的方法,既不急于求成,也不迟缓滞后,学生就有可能比较顺利地完成这样的过渡。
但是,也应冷静地看到,此时学生的思维虽然是从形象向抽象过渡,但是形象思维依然占主要成分,抽象思维的能力还非常弱,他们不可能独立地对事物进行抽象的概括,只能对简单的事物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综合,对事物整体性的关注仅仅是开始。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其内容涉及的仅是课文本身内容,而不直接体现读者对内容的感受、体验和评价。比如《荷花》一文的第二自然段,对其内容有着不同层次的概括:(1)介绍了荷叶、荷花的颜色、形状,生长密集以及蕴含在荷花内部蓬勃旺盛的生命力。(2)讲了荷花池里的荷叶很多、很大,荷叶的形状和颜色;还说了才开的、全开的、还没开的荷花的形状和颜色。
显然。第一种概括要高于第二种概括。中年级要的是第二种概括。第二种概括还带有更多的具体性,但是已经能从“挨挨挤挤”“碧绿”“圆盘”等具体形象的意义中概括出“多”“颜色”“形状”的抽象意义了,对荷花的概括亦是如此。能对课文内容概括到如此地步,对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足够了。甚至概括得再具体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对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训练仅是初步的。虽然是初步的,却是小学生在思维上的一次飞跃、一次质变、一次重大的转折。
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
阅读教学在培育学生美好情感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得天独厚的条件。理解语言离不开情感的参与,语言虽然是抽象的符号,却也是有情之物。情感属于文章内容的范畴,因此,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成为理解语言和理解文章内容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在理解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情感,可以达到一箭“几”雕的目的:一是培养了学生健康积极、美好向上、丰富细腻的情感;二是由于情感的参与,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更为敏锐、更为准确、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三是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过程中,学习了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法;四是在体会情感的过程中,增强对语言关的感受和体验。中年级小学生的情感同样正在发生着转折性的变化,由比较低级的、简单的向比较高级的、复杂的情感体验过渡和发展。抓住这样一个重要的、关键的过渡期,将理解语言和培育感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肯定会对学生从更高层次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是中年级阅读教学发展和继续,是通过中年级的过渡,并以中年级所形成的某些初步的阅读能力为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之形成比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与中年级阅读教学的区别和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默读能力的培养。中年级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默读能力,高年级要求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所谓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并非单指默读的快慢。快慢仅是现象,默读速度的快慢往往体现的是默读能力的强弱。默读速度的快应是以理解言语深刻为基础的,绝非是不求甚解、不知所云的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理解能力强了,理解有一定的深度了,自然也就有了一定的速度。高年级的课文篇幅显然长多了,内容复杂多了,语言的形式也丰富多了,文章的体裁和表达方法也多种多样。如果此时依然停留在出声或无声的短时间思考的阅读训练中,学生则无法面对和承受高年级的阅读学习的任务。此时的小学生已经进入无声语言开始占优势的阶段,如果不加大默读能力培养的力度,就会出现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滞后于学生语言发展的现象,就会错过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大好时机,就会对学生的语言发展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二是课程标准在高年级学段提出了体会词句表达效果的目标。
什么是言语的表达效果?一般是指言语的生动性、形象性、深刻性、有力性等。表达效果好的言语必定是那些内容和形式结合得比较完美的言语。仅内容好,形式不好;或仅形式好,内容不好的言语都谈不上表达效果好。体会言语的表达效果,自然就要顾及到言语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仅从内容上或仅从形式去体会都是片面的。
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提出体会言语表达效果的目标,应该说是一大进步。因为在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里,对语言,强调的是在意义、内容层面的理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讲思想教育、讲人文内涵、讲道德熏陶、讲对词语和句子意义的理解、讲分段、讲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讲体会课文的感情等方面很多,就是不讲或很少涉及言语的表达特点和表达方式,不讲或很少涉及文章的表达特点和表达方式。句子、词语的意思,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文章的情感都属于内容的范畴,除了内容之外,文章、言语还有形式呢!语文阅读教学只局限于理解言语表达的意思,只讲文章的内容,全面吗?过去的阅读教学,无论是从教学的指导思想还是教学的实践,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的评价,无论是所花费的精力还是所占用的教学时间,在引导理解内容方面,都占有绝对的比重。把理解课文的内容当作阅读教学的头等大事和第一要务,甚至当作阅读教学的全部,这在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和语文教师的意识里,已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从写作角度讲,内容决定形式,内容是第一位的,形式是第二位的;从一般意义的阅读看,文章的内容对读者来说是第一位的,是最重要的,形式则可以忽略,可以不去顾及。但是,从学语言角度讲,内容和形式,孰轻孰重,孰为伯仲,或是旗鼓相当,就需要研究了。如果阅读教学永远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学生就可能永远也理解不了语言的三味。
体会言语的表达效果,是中年级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的继续和提高。言语的表达效果和言语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从本质上来说基本上是一致的,无太大的区别。只是中年级限定在关键词句之内。另外,在高年级学段提出体会言语的表达效果的目标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年级课文中言语的意义和形式比低中年级的要复杂、丰富得多。低年级课文中言语语意简单,句型单纯,这是为了适应低年级小学生初学书面语言的需要和他们接受能力的可能·。但是小学生的语言训练不能永远停留在这样的简单的训练之中,随着年级的升高,训练也要逐步登上新的台阶。因此,体会言语的表达效果,正是适应高年级小学生理解那些形象、生动、富有艺术性、富有感染力、富有感情色彩、富有美感的言语需要而提出的。
表达效果虽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尚属第一次提出,但并非什么创新的概念。言语的表达效果在修辞学中已被研究了几十年。可见表达效果和修辞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人说,逻辑管言语的内容对不对,语法管用词造句通不通,修辞管言语表达得好不好。可以说修辞是言语的美容师、化妆师。修辞可以使言语更富有魅力。修辞是提高和加强言语表达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修辞可以成为研究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言语表达效果的重要依据。(未完待续)
本刊责任编辑注:《小学语文教学三段论(上)》转载于本刊2007年第5期,《小学语文教学三段论(下)》将载于本刊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