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论文_张仕华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论文_张仕华

张仕华

(四川省资中县龙江镇中心学校 资中 641200)

新课标对受教育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不仅要学到丰富的知识,更要掌握学习的方法,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是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为此,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一、让学生学会朗读

蒋仲仁在《略论朗读与背诵》中指出:“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朗读呢?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1)教师范读。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得好,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加以品味、体验、模仿, 久而久之,教师的范读能力会逐渐地转化成为学生自身的朗读能力。但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示范指导和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纠正、自我创新应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模仿朗读。教师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先看着书听读一遍,紧接着让学生跟着录音小声读一至二遍,尔后,关闭录音,让学生自由朗读(我要求学生根据文本的内容、情景和角色特点,敢于结合自己的理解,提倡有创意的朗读体验),最后抽学生朗读,大家评议和朗读感悟。

(3)表演式朗读。表演式朗读有两种方式:一是分角色表演式朗读。它能增添课堂教学情趣,加深学生对文本情境的体验。二是动作表演式朗读。即让学生边朗读边做动作,使一些简单易懂的课文不需教师过多地讲解就能理解。一些难理解的课文采用这种朗读方式也变得好理解了。

(4)竞赛式朗读。学生乐于参加竞赛,而且总希望在竞赛中获奖。因此,我们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尽量多开展一些带有奖励性质的朗读比赛,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这种朗读比赛还可以实行个人与小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5)配乐朗读。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强烈的审美共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景,播放些与文本内容相适应的背景音乐,以此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以情激情,感染学生。

2.朗读应与想象、联想紧密结合。想象和联想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让学生对作品内在意境美进行再创造,使文中描写的情景像电影、电视画面一样一幕幕地从学生脑海中映过。这样,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就会更加深入,对于文章语言表达形式就会更加深刻,从中受到真的启迪、善的教化、美的熏陶。

3.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也就是对语音、语速、语调、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在朗读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把音读准;然后做到“六不”,即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不重复、不颠倒、不破句。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把作者的感情融化在自己的感情之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让学生学会默读

顾名思义,默读就是无声的阅读。它是广泛获取语文知识,拓展信息容量的一种重要阅读途径,是我们平常运用最多的阅读方式。默读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三不三到”。即不出声、不动唇、不指划和眼到、心到、手到。默读又分浏览与精读。

1.浏览

浏览不仅能使人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快速得到一个总的印象,节省很多阅读时间,还可以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及时了解最新信息。拿到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教师应指导学生先了解作者,读篇名或书名;再看提要、序言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然后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这种训练要循序渐进,从短文到较长的文章。

2.精读

精读是培养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是便于学生深入思考、理解积累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方法。精读就是抓住重点词句,仔细品味,深入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评价人物和事件等,对书中的精华部分烂熟于心。凡是从语言到内容都必须全面把握、深入理解的文章,都要精读,如教科书和一些经典的文章。

三、让学生学会质疑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激发学生质疑的热情,使学生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需求。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质疑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合理、高效的质疑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1.根据学习过程,落实质疑时间。当学生刚接触一篇文章时,头脑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这时,我们应找准时机,让学生适时提出问题。如:学习《詹天佑》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说出读了课题后,你头脑中出现了哪些问题?你对詹天佑有哪些了解?以此激发学生质疑的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当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让学生在精读时再次质疑提出相应的问题去思考,去探究,去走进文本,走进人物。

2.寻找合适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对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及时质疑,我们如何解决?在实际教学中,最好的途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使问题得到解决。

3.养成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学会倾听既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习惯。养成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可以提高我们每一个人的质疑水平。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分享别人的劳动成果,反思自己的所得所缺,将受益无穷。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产生了问题,思考产生了答案,如何把自己的见解准确的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加强训练,让学生尽量能把心中的内容较为准确的表达出来,天长日久,一举两得,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让学生学会拓展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纵向拓展,就是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或追根溯源,探究事物的起因,或沿着原先的思维方向进一步探求,深入事物的发展变化。这样做,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他们的思维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向纵深发展。

如《狼和小羊》写了狼为了吃小羊三次找碴儿的过程。“三次找碴儿”就是作者写文章的思路和文章的线索。讲课时,我们可以依据这条线索有层次地设计几个思考题,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纵深阶段:①“碴儿”和“故意找碴儿”是什么意思?②狼一共找了哪几次碴儿?③狼为什么要故意找碴儿?④为什么狼不立刻吃掉小羊,而要先找碴儿呢?这说明了什么?经过这一个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会一步步弄明白狼找借口的实质,小羊反驳的理由,懂得对狼这样的坏家伙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为了进一步揭露狼狡猾凶残的丑恶本质,还启发学生思考:今后,狼再碰到别的小羊又会怎样做呢?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呢?学生们一定会作出各种各样的描述,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锻炼思维的深刻性。

独到的见解属于创造性思维,创造的实质就是标新立异。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他们“别出心裁”,用前所未有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之间的差异,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是培养思维独特性的有效方法。当学生已经会提问题以后,要鼓励他们展开争论,因为课堂上的争论,能激起思维活动的高峰,能导致新异的思维成果。对于能从新异的角度思考问题、敢于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和赞扬。

这样就可以激发出学生新的更高的创造情感和动机,从而使他们信心百倍去进行新的创造性活动。

论文作者:张仕华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10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2

标签:;  ;  ;  ;  ;  ;  ;  ;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论文_张仕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