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德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_儒家论文

儒家道德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_儒家论文

儒家道德与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儒家论文,修养论文,思想品德论文,当代大学生论文,道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儒家道德是我国传统道德的主干,它由春秋末期的孔子首创,后经历代儒家学者相继整理加工、丰富发展,早已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比较严密、完整的道德体系,对我国古代各民族的道德生活实践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家所确立的道德规范,曾长期成为我国先民调节人与人相互关系的重要准则。同时,儒家道德早已随着儒学走出国门,在东南亚乃至全世界都享有盛名。当今,“东南亚文化圈”的主要特色,就是以推行儒家道德文化而著称于世的。对于这样一个对中国和世界精神生活给予重大影响的重要遗产,我国当代的大学生们给予重视,并学习和借鉴其积极内容,是很有益处的。

儒家道德理论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只要我们大力加以发掘,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就可以实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例如,儒家所提倡的“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见利思义”的以义制利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威武不屈”的人格独立精神,“居安思危”的民族忧患精神、“仁者爱人”的泛爱大众精神等等,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都可以找到为现实服务的积极内容,成为培养高尚精神的源头活水。因此,当代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境界,不能不主动吸取和借鉴儒家道德中的优秀成果。

应当吸取和借鉴儒家哪些优秀道德成果呢?从当前现实来看,至少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第一,当代大学生学习或借鉴儒家的“刚健观”,可以培养自己的刚健有为的精神,以便在成才和献身未来事业的道路上,努力奋斗,自强不息。

儒家的“刚健观”,最先出自《周易大传》,《大有卦·彖传》曰:“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大畜卦·彖传》曰:“刚健笃实,辉光日新。”《乾卦·文言传》曰:“刚健中正,纯粹精也”。《乾卦·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些都集中表达了儒家积极进取、永不停息的刚健意识。儒家先哲曾身体力行地实践这一道德信条。从孔子“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勤奋治学精神,到孟子“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自觉修身实践,都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儒家的这种积极进取精神,曾经激励我们民族的无数志士仁人,在战胜自然灾害和改造社会恶劣环境的斗争中,勇往直前,敢攀高峰。今天,我们的大学生在成才的道路上,尤其需要用自强不息的精神来武装自己。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任务是很重的。怎样才能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呢?儒家先哲在这方面早有所论。《中庸》中有这样一段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辩这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然此道可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学习有五个环节,即:“学”、“问”、“思”、“辩”、“行”,对于这五个环节,要一个一个地认真抓好,“学”要达到“能”的程度,“问”要达到“知”的程度,“思”要达到有所“得”的程度,“辩”要达到“明”的程度,“行”要达到“笃”的程度,否则,决不放手。《中庸》的作者提倡在学习中,要舍得花力气,认为人家一次可以学会的,自己一百次总是可以学会吧;人们十次可以学会的,自己一千次总是可以学会吧!如果真有这种精神,那么,即使愚笨之人也会变得聪明起来;即使柔弱之人,也会变得刚强起来。这里讲的乃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当代的大学生,若能在学习和工作中真正做到“锲而不舍”,那还有什么事办不到呢?可见,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完全符合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应当努力学习,好好继承。

第二,当代大学生学习或借鉴儒家的“公忠观”,有助于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自觉以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为重,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公忠观”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提倡“天下为公”,二是提倡对国家尽职尽忠。“天下为公”一语,最先出自《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矜寡孤独残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这里讲的“天下为公”,贵在一个“公”字,其旨意在于提倡以公德战胜私欲,强调人们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义务。而要做到“公”,就必须具备“忠”的情怀,《荀子·臣道》所谓“出死无私,致忠而公”,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忠”指忠贞不渝。孔子曾提出“主忠信”,朱熹释曰:“人不忠信,则事皆无实,为恶则易,为善而难,故学者必以是为主焉。”(《四书集注〈论语·学而注〉》)“忠”,在古代有忠君的含义,也有忠于社稷、国家的含义,前者今天不可取,而后者则仍有积极意义,故古人曰:“忠,社稷之固也”(《左传·成公二年》),认为“忠”有利于国家的稳固。“公”与“忠”结合起来,就是人们常说的“公忠观”,其基本精神,就是提倡为维护整体利益而无私奉献。这正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它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挺起脊梁,维护民族大利。许多爱国志士的成长都与此不可分割。从贾谊的“国耳(而)忘家,公耳(而)忘私”,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当代大学生,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就是要彻底医治近百年来外国殖民主义者的侵略魔掌给我国造成的创伤。人所共知,鸦片战争以后,我们民族经历了长期的苦难。西方帝国主义借助洋枪洋炮共同演奏的侵略“大合唱”,曾使我们民族一次次地承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重负,民族尊严受到极大伤害。在这种情况下,无数爱国志士曾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为拯救民族危亡,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终于使多灾多难的民族在1949年站立起来了。经过解放后几十年的建设,特别是近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我们祖国的面貌日新月异。但是,我们振兴中华的大业远未完成。这不仅表现在过去殖民者造成的创伤尚未彻底得到医治,我们的国土尚未统一,海峡两岸骨肉分离的状况未能改变,还表现在国内一些人崇洋媚外的殖民心理尚水消除。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炎黄子孙尤其要自尊自强,热爱自己的祖国。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们,应当在这方面先知先觉。每个人都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才有青年人的美好前程。《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要教育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把个人利益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爱祖国、爱家乡、家集体、爱岗位,立足本职,为国家多作贡献。”这为大学生们指明了前进方向。为达到这一目标,大学生们应当自觉学习和吸收儒家的“天下为公”以及对国家尽忠的思想观念,真正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做“挺起中华民族脊梁”的新一代。

第三,当代大学生学习或借鉴儒家的“义利观”,有助于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在生活中正确处理道德与金钱的关系,自觉抵制拜金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成为“拒腐蚀,永不沾”的优秀人才。

儒家在义利之辩方面,主张“见利思义”。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所谓“见利思义”,就是主张以义制利,对于迎面而来的物质利益,合乎义则取,不合乎义则不取,《礼记·儒行》所谓“见利不亏其义”即指此意。孔子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孟子也说:“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孟子·滕文公下》)这都表达了儒家“见利思义”的原则。这一原则,对于当代大学生也是有其启迪意义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与金钱的关系问题明显地凸现出来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允许经营者在市场上追逐大利;另方面,在社会公德来说,又反对谋取不义之财。这就需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金钱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在处理这种关系问题上,儒家的“以义制利”原则是可供借鉴的。儒家的“义利观”,为我们今天反腐倡廉提供了思想借鉴。

大学生并非生活在世外桃园,社会上的腐败风气也会吹进学校,如果大学生缺乏抵抗力,也会成为金钱的俘虏。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据报载,山东有一位姓李的文学青年,很有才华,如果走正道,有可能成为文坛新秀。不幸的是,他被金钱迷了心窍,竟然“为金钱呐喊”,希望“金钱来得越来越猛烈”。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他惰落成为盗窃犯,断送了美好的前程。武汉有一名牌大学的学生,由于追求物质享受,利令智昏,竟走上越货的罪恶之路,终于被无情的法律送上了断头台。他们从反面告诉人们,处理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关系到做人、立身的大事,应当高度重视。

第四,当代大学生学习或借鉴儒家的“仁爱观”有助于培养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博爱情怀,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自觉为多数人谋利益。

儒家提倡“仁者爱人”,这一思想先由孔子提出,《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明确提出“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所谓“爱人”,就是主张关心、爱护他人。具体说来,就是“推已及人”。孔子所谓“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粱惠王上》)等,都是儒家爱人思想的具体表述。它体现了我们祖先在人与人相互关系方面所作的道德思考,对我们民族精神产生过积极影响。我们民族的“尊长爱幼”、“热情好客”、“成人之美”、“济困扶危”、“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等优良美德一代代相传,都可以看作是儒家仁爱思想的积极成果。

今天,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更应当发扬团结互助、济困扶危的博爱精神,对广大劳动人民献爱心。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的党提倡青年学生要培养“爱人民”的美德。青年学生能否做到“爱人民”,是检验他们道德情操高低的重要尺度。只有培养对广大劳动人民真挚的“爱”,才会产生无私奉献的精神,才会心甘情愿地为劳动人民解忧愁、谋幸福。而要达到这个高度,除了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人物的高尚品德外,学习和借鉴儒家道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按照儒家的仁爱观就是要做到自己想建立的,也帮助别人去建立;自己想达到的目标,也帮助别人去达到;自己不希望、不要求的东西,也不强加于人。这对于提高大学生以及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都是很有意义的。

第五,当代大学生学习或借鉴儒家的“气节观”,有助于培养主体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自觉地弘扬正气,抑制邪恶,为维护正义事业而斗争。

儒家注重陶冶理想人格,由此形成了重气节的高尚情操。“气节”,指的是志气和节操两个方面。“志气”,由“志”与“气”组成。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这说明立志的重要性。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这“浩然之气”即是“正气”,它是做人须臾不可少的。“志”与“气”关系密切,《左传·昭公九年》有“气以实志”之语,把“气”看作“志”的根本条件,离开了“气”,就无以成“志”。所以古人围绕“气”创造了许多词语:“气慨”、“气魄”、“气质”、“浩气长存”、“气冲斗牛”、“气贯长虹”、“一鼓作气”、“气可鼓不可泄”,等等,都表明我们的民族非常重视“气”。

节操,包括名节与操守两个方面。“名节”,即与忠义等大节相关的名誉;“操守”,指在志行方面的所持所守。“节操”一语,旨在提倡人格独立,主张为坚持真理和正义而斗争。故荀子曰:“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荀子·劝学》)所谓“生乎由是,死乎由是”,是说一个人,一旦认准了正确的目标或道德信仰,就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生与死均不能改变自己的信仰。这对于培养独立的人格,无疑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儒家的“气节观”,对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独立人格和高尚道德的形成,影响至深,曾陶冶出许许多多为真理和正义而献身的志士仁人,他们“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高尚情操,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外来侵略,抵制邪恶势力中,显示出了可贵的高风亮节。唐朝诗人孟郊写下了“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的壮志豪言;北宋诗人梅尧臣也写下了“势利压山岳,难曲志士肠;男儿自有守,可杀不可苟”的绝代名句;明代诗人于谦更将“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作为自己做人立身之本,吟出了“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千古绝唱。“诗言志”,从以上那此震人心扉的诗句中,我们可以想象出他们具有多么高尚的独立人格。

当代青年仍然需要培养无比高尚的人格独立精神。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还很重,社会上还有种种不正之风和丑恶现象,要清除它们,还要花很大的力气。在这种情况下,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带头弘扬正气,抑制邪恶,还特别需要发扬儒家重气节的观念,培养独立人格,做“出污泥而不染”的有志青年。

综上所述,儒家所提倡的“刚健观”、“公忠观”、“仁爱观”、“义利观”、“气节观”等一系列道德观念中,都包括许多积极的内容,只要我们善于提炼和发掘,就可以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精神食粮,促进大学生提高道德境界,陶冶高尚情操,建立高尚人格,使他们尽快成长为品学兼优的新型人才。

标签:;  ;  ;  ;  ;  

儒家道德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_儒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