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中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及措施论文_孙晶华

探索高中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及措施论文_孙晶华

(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黑龙江 青冈 151600)

摘要:现在高中生厌学现象非常普遍,形成的原因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学生自身因素等等,我们要从多方便一一攻破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考试制度;求知欲;习惯;心理素质;时间安排

因为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感到枯燥乏味而产生的不愿意学习的行为称之为厌学。学生一提到看书、学习就皱眉头等是厌学的具体表现现象。但是如果让他们看电视、玩游戏,却可以全神贯注,甚至一动不动的持续三四个小时。这是值得家长和老师深思的问题。严格意义来讲,他们并不是对一切都觉得乏味,只是不想把更多的精力和兴趣用在学习上。

现在的应试教育制度下,成绩无疑成了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衡量老师教学水平的标准。而现实社会的门槛也把成绩看得举足轻重。学生只能坐在板凳上,听课、背书、题海战术,无聊至极。而父母和老师却还在那里一味的督促,使学生更加没有耐心听下去。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考试评价制度要求严格

自文化大革命恢复高考以前,人们高度地重视文化知识对生产力的影响作用。因此,学习从娃娃抓起,对于各个年级的学生,成绩是评价他们的重要标准。尽管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教育改革,但是改革并没有动摇这种根深蒂固的旧观念。主要体现就是高考并没有动摇过,而且全国统一考试一直在进行,是大学甄别选拔人才的唯一手段。因此,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业压力过大,学校生活完全是为了高考各个学科,生活方式单一,活动甚少,必然会感到学习枯燥乏味,从而导致学生心理厌学。学生到校以后就是早自习,白天九节课,晚自习这样的节奏,而且周末或者其他休息时间很多孩子还参加各种辅导班,查缺补漏,回家就做作业,音乐、体育美术、劳动等课程多半已经被占用。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个性鲜明的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步入厌学系列。

2、教师教学和学生求知欲望

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更新加快,但是课本仍然没有多少变革,与现实严重脱节,学生因为在课堂上学的东西不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所以觉得没有多大意义。曾经我在实习时,听大学同学讲过这样一件小事儿,她是数学系的一名实习生,她在给一为学习兴趣比较低的孩子讲想死和全等三角形时,问孩子答案是想死还是不想死,孩子张嘴就说想死,他以为孩子是用定理证明出来的,便很高兴。一细问究竟时,孩子确说“这不一看就相似吗?为什么还要证明?以后工程设计中还要每次都先证明再去干活吗?”孩子的话激起了我们的深思,足以可见学生对这样的过时内容根本不感兴趣,而且这种缺乏兴趣的危害很严重。它也严重影响了许多有意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即使学生考试得了高分,那也是被动学习,对学习仍然是没有兴趣。老师教学的知识不广泛,教学方式无聊枯燥也是使学生产生厌学心里的原因之一。有一些教师知识单纯地传授知识,甚至是灌输知识,没有改变教学方法,适应现在的教学形势,导致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听不进去课。

3、学习习惯的养成

经过许多的文献查阅和经验咨询,我发现不光是孩子缺乏学习的动力,就算我们利用物质激励法激励孩子的时候,孩子有很多时候也坐不住板凳。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不佳,每次学五分钟就活动一会,或者吃一回东西或者出去玩一会儿,总之是没有坐在学习桌前。其次,不恰当的学习方法,就会降低学习效率。很多同学没有预习和复习巩固的习惯,只是学完就完事儿了,或者当时懂了也不加以总结,直接放在一遍了,不注重思考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没有及时的组块和结合,人们学习都是有遗忘曲线的,这种方法容易让原本会的东西也慢慢还给老师。再者,加上原来学习基础差,学习自觉性低,主动性弱,越不会就越不学,最后导致恶性循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

有些乏味性厌学是内在因素——学生的心里十分脆弱,学习劲头儿不足,就会形成厌学心理,这时候就要改善学习环境。这样的学生也不知道怎么寻求父母和老师的帮助,自己在精神上越来越苦闷,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厌学情绪愈发加重。

5、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并且建立严格的作息时间安排

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应该换位思考,不要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要从他们的角度出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要挖掘他们的特长,看到学生有进步,我们不要吝啬表扬,多表扬可以增加学生的信心,慢慢的孩子就会对学习感兴趣了。

通过对学生厌学现象原因的分析,现针对具体问题作出以下解决建议:

1、建立综合的选拔制度,改变单一的考试制度

针对现在单一的考试甄别选拔制度,国家教育部也作出了一定程度的完善,但是完善的程度还是不够彻底,很多政策到基层底部的时候就已经被大大打折了。针对这种现状,国家应该从根本上彻底改变或者进一步完善这种考试制度,加入其它的选拔方式和手段来选拔人才,从基础教育开始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能力,从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来丰富孩子,在基础课程方面入手,真正地将多种多样化的课程做好,做实。让孩子每天看课程表的时候不是仅仅看到数语外政史地等高考科目,比如现在我们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活动课就深深受到学生的喜爱,在活动课中让班级的团支书来组织,既融合了班会的特点又加入了团活的优势,鼓励学生多多参与,既可以增加团体的组织性又可以增加凝聚力。

2、完善教师教学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首先要从教师自身出发,增加教育培训,通过各个途径获取最新的知识,拓宽视野,学习最新最灵活的教学方式。现在我校就在进行“导学式”的教学模式,大多情况下,以学案导学为指导,以学案为学生上课的指导,实际上就是督促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并且明确课堂的重难点,跟住整个课堂的节奏。在预习的前提下,很多孩子就能很快地进入课堂的状态,紧紧地将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这来,教师讲的题学生都能跟的上,学生的自信心就自然而然树立起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促进课堂上各个环节更加有序的进展。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果说兴趣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那个习惯就是最佳辅导员。因为只有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效果落实到个人头上。很多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过于分散,这种做法一直持续下去,才导致了学习上一直养成这样那样的习惯,而且这些微小的变化又是在不经意间的。可能孩子和家长本身还没有过多地注意到,但是孩子的学习习惯已经养成,致使再也没有改变过。所以说,好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上课紧紧跟着老师的小鸟肯定能吃饱,相反,如果这只小鸟左顾右盼的话,那么等他要吃的时候,已经没有食物了。课堂时间只有40分钟,每一分钟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不能总是三心二意地玩会这玩会那。这句话一点都不过分,把握好课上的每一分钟是相当重要的。

4、加强和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很多学生有厌学的心理是因为在幼年时候,缺乏关注和关心程度,缺乏自信心,才导致没有成就感,没有学习的动力,不管是内在动力还是外在动力都难以激发他学习的兴趣。所以说,在初高中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不断增强和锻炼孩子的自身心理素质,树立自信,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独立完成一定的任务,从而建立自信,增强自信心,才能以后在更艰巨的学习任务下都不退缩。

总的来说学习是一种持久需要耐力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只有我们充分利用那些对我们有利的因素,克服对我们不利的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克服孩子的厌学心理,从根本上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

论文作者:孙晶华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

标签:;  ;  ;  ;  ;  ;  ;  ;  

探索高中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及措施论文_孙晶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