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项目无回答时的因子分析

存在项目无回答时的因子分析

杨晓萍[1]2003年在《存在项目无回答时的因子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进行因子分析时,调查数据常常存在项目无回答的情况,本文将诸因子作为隐含变量,建立无回答概率与诸因子的统计模型,并给出模型参数的两步估计方法,从而得到了存在项目无回答时的因子分析。实际计算结果说明了本文模型和方法的实践意义。

杨晓萍[2]2001年在《存在项目无回答时的因子分析》文中认为在处理无回答的模型方法中,对调查变量和回答机制作出一定的假设和建立概率模型是关键的问题。在进行因子分析时,调查数据常常存在项目无回答的情况,本文将诸因子作为隐含变量,建立无回答概率与诸因子的统计模型,并给出模型参数的两步估计方法,从而得到了存在项目无回答时的因子分析。实际计算结果说明了本文模型和方法的实践意义。

黄刚[3]2007年在《整合与互动》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以来,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已经对社会研究方法的进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互联网对社会研究方法的影响。许多研究者对于在互联网上移植传统研究方法的问题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但对于开发互联网自身独特优势与潜能以发展和创新研究方法却极少关注。与以往研究不同,本研究旨在探讨互联网对于发展和创新社会研究方法的意义,以便充分发掘互联网作为研究手段的价值。围绕这一目的,本文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探讨了以下叁个问题:首先,通过对社会研究方法相关文献的研究,本文探讨了现有的社会研究方法及其应用所存在的不足;其次,通过对互联网相关文献的研究及针对网络调查相关专家的深度访谈,本文探讨了互联网对发展和创新社会研究方法的可能贡献;最后,通过准实验研究,并结合针对网民的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本文论证了基于互联网的新型研究方法的可行性。通过对以上叁方面问题的探讨,本文提出了与以往研究不同的创新性观点,得到了如下叁点主要结论:首先,“整合”与“互动”的研究方法是互联网不同于以往研究工具的独特价值。以往关于网络调查方法的研究大多关注于如何在互联网上移植传统的研究方法,而本研究通过分析互联网相对于其他研究工具的特点,并结合方法论上的探讨,指出了利用互联网进行研究的独特方式。在这种研究方式中,研究者将整合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以及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的过程,并且可以创造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更加平等互动的研究关系。这就摆脱了现有网络调查方法照搬和移植传统研究方法的窠臼,为今后进一步挖掘互联网作为研究手段的潜力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方向。其次,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有助于推动实践取向的社会研究方法的发展。通过对社会科学实证精神内涵的解读,以及对现有研究方法及其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本研究改进了华莱士的“科学环”,并指出,实践取向的社会研究方法是当今社会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之一,它可以有效解决长期以来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相脱节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社会科学的实证精神。与此同时,本研究分析了互联网作为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的双重属性,并指出:互联网是实现实践取向的研究方法的有效工具之一。这就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从方法论的层次而不仅仅是具体操作方法的层次指出了互联网对社会研究方法的意义。最后,代价与回报的权衡是影响网民参与网络调查意愿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对以往研究中极少关注的网民参与网络调查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一方面证实了基于互联网的实践取向的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也证实了代价与回报的权衡是影响网络调查中网民参与意愿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本研究还提出了代价与回报因素的具体指标,并进行了有效验证。这就深化了以往有关社会调查中研究对象因素的研究,为今后进一步开展有关网络调查中的研究对象因素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刘慧[4]2011年在《基于PLS-SEM的中国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测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和保障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有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主体主要是政府、高等学校、学术权威以及用人单位,惟独学生的“消费者权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大学生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测评模式尚未建立。此外,尽管服务质量的内涵、特性及其顾客满意度的测评模型在商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关于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则显得十分薄弱。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本研究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论研究。通过对高等教育质量观发展的探讨,剖析了高等教育的服务属性、特征和顾客的特殊性,在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内涵与评价方法,深入探讨了高等教育学生满意的内涵以及学生满意度测评及其意义。第二部分,模型研究。借鉴国内外典型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构建了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服务特性的学生满意度指数模型和学生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第叁部分,对学生满意度概念模型进行预测试研究。通过对质量感知等变量进行探索性研究,对样本数据进行可靠性分析和多重共线性等检验,以验证影响质量感知等因素的结构模式是否与概念模型中的定义相吻合。第四部分,以江苏省10所高等学校的学生满意度数据为基础,开展学生满意度测评模型的实证研究。依据学生满意度数据呈偏态分布的特点,采用基于PLS技术的结构方程模型对学生满意度概念模型进行估计和检验,计算学生满意度指数并研究潜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潜变量与其显变量的关系,通过满意度重要性矩阵分析影响学生满意的主要因素,探讨了模型对各类学生的普遍适用性,最后利用均值结构模型分析学生个人基本属性对满意度模型的影响。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学校形象对学生期望具有直接影响、对质量感知具有直接影响、对价值感知的直接影响不显着但存在间接影响、对学生满意度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对学生抱怨存在间接的反向影响、对学生忠诚度的直接影响不显着但存在着间接影响;学生期望对质量感知具有直接影响、对价值感知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对学生满意度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质量感知对价值感知具有直接影响、对学生满意度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价值感知对学生满意度具有直接影响;学生满意度对学生抱怨具有反向的直接影响、对学生忠诚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学生期望、质量感知和价值感知均对学生抱怨具有反向的间接影响、对学生忠诚度具有正向的间接影响;在影响满意度的因素中,学校形象排第一位,其次是质量感知,接下来是价值感知。大学生个体基本属性对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模型中的各个潜变量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研究提出的概念模型对各类学生样本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根据本研究的结论,我们认为高等学校应该从构建重视学生满意度测评的制度环境、重视高等教育学生感知服务质量、加强高等学校形象建设与有形展示、进一步改革教学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入手,有效提高高等教育的学生满意度和忠诚度,增强高等学校办学的竞争力。

高健[5]2015年在《幼儿园教师健康教育胜任力研究》文中提出教育是健康及幸福生活的传递与表达。健康教育已成为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也是备受各国关注的政府行为。近些年我国幼儿园健康与安全事件频发,幼儿健康教育似乎也行走在学术视界的边缘。新时期健康理念呼唤着幼儿园教师身份的回归与更新。作为健康教育者,幼儿园教师何以胜任其专业角色?为回答上述问题,本研究采取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研究范式,首先从健康教育理论的梳理出发,提出了整合健康教育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教师健康教育胜任力相关文献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并运用访谈技术,编制了幼儿园教师健康教育胜任力初始问卷。进行两次问卷调查及探索性因素分析(主成分分析、主轴因素法、最大似然法等),完成了正式问卷的编制。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初步验证了幼儿园教师健康教育胜任力的二阶一因素一阶六因素结构模型(需求评估、教育规划、教育实施、教育评价、成为资源、沟通与支持)。在模型建构与验证完成后,本研究使用已编制完成的问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抽样调查。以中国大陆的东北地区、北部沿海、黄河中游、大西北、长江中游、东部沿海、西南地区、南部沿海等八大区域为抽样框,对4300名幼儿园教师进行施测。在问卷的回收及录审过程中,使用方圆嵌套模型监控数据质量,最终确定3100位调查对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Tukey、Scheff、Bonfferroni等多重检验的比较,方差分析揭示了幼儿园教师健康教育胜任力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利用阶层回归分析法进一步探究了影响现状的因素。现状调查表明:第一,幼儿园教师健康教育胜任力的实践能力优于认知能力。第二,胜任力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即东部沿海与南部沿海较为明显优于其他地区。第叁,城区幼儿园教师胜任成绩显着高于非城区;公办园教师显着高于民办园,集体办园或混合型幼儿园胜任成绩最高;幼儿园教师所带的班级种类越多,胜任成绩越高。第四,幼儿园教师健康教育胜任力的发展表现出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在人生的安居乐业期或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验和重估期,幼儿园教师健康教育胜任力表现最佳。第五,随着学历层次的提升,幼儿园教师从事健康教育活动的胜任成绩也显着提高。第六,已评职称的幼儿园教师胜任成绩显着高于未评职称者,但在已评职称中,胜任成绩并非随职称晋级而显着地提高。第七,当月收入水平在3000元以上时,似乎出现了“高原反应”,即幼儿园教师的健康教育胜任成绩不再随着收入增高而显着提高。第八,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幼儿园教师只在胜任力的某些方面表现出优势。基于现状的差异,进行因素的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年龄或教龄对胜任成绩的影响可能更多地通过其他因素间接发挥作用;学历、收入水平和班级种类是本研究中幼儿园教师健康教育胜任力最突出的影响因素。鉴于此,可以从宏观(国家方针)、中观(专业管理)、微观(个人规划)叁个层面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健康教育胜任水平。

周蓉[6]2012年在《基于物流产业集群的物流企业竞争优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该论文将集群视角和企业内部资源视角两者结合起来,全面考量物流产业集群内部的物流企业竞争要素,提出了物流企业竞争要素对于竞争优势影响的分析框架。该论文认为,物流产业集群内部的物流企业应该借助集群内部共享性资源以及自身的战略资源和独特能力,才能有效地赢得市场机遇,获得竞争优势。因而不仅企业内部战略资源和独特能力是竞争优势形成的源泉,集群内部可利用的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的共享性资源也是物流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源泉。物流企业的独特能力直接作用于企业的竞争优势,而物流企业的战略资源和物流产业集群的共享性资源通过独特能力间接作用于企业竞争优势。在提出的分析框架基础之上,围绕“物流产业集群内部的物流企业如何获得竞争优势”这一主题,该论文进行了以下内容的研究:(1)构建了物流产业集群内部的物流企业竞争要素体系该论文将集群视角和企业内部资源视角两者结合起来,全面考量物流产业集群内部的物流企业竞争要素。在整理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通过分析物流产业集群的组成结构以及物流企业的价值链结构,提炼出基于物流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物流企业战略资源、物流企业独特能力叁部分构成的竞争要素体系,并对各个具体要素进行了界定和分析。(2)构建了基于物流产业集群的物流企业竞争要素对竞争优势的影响机制理论模型该论文通过归纳演绎和逻辑推理,从纵观研究的角度分析了物流企业资源演化轨迹,并在分析物流企业竞争优势的种类基础之上,分析了基于物流产业集群的物流企业竞争要素对竞争优势的影响路径,由此构建了基于物流产业集群的物流企业竞争要素对竞争优势的影响机制理论模型,并提出了具体的研究假设。(3)进行了实证分析该论文构建了物流产业集群内部的物流企业竞争要素的量表,并通过专家学者、企业家访谈和小样本预调查加以修改和完善;再通过大范围的问卷调查,获得包括武汉、深圳、浙江等201家物流产业集群内物流企业的有效数据,运用SPSS for windows17.0、AMOS7.0软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对测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模型拟合检验,并通过剔除不显着路径和增加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路径方法获得两个比较模型,最终确定基于物流产业集群的物流企业竞争要素对竞争优势的影响机制结构模型。分析结果验证了独特能力对竞争优势的直接作用以及物流企业战略资源和物流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对竞争优势的间接作用;通过路径系数分析,验证了独特能力、战略资源、物流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对竞争优势的具体影响。

王克林[7]2011年在《基于多阶模型理论的非抽样误差研究》文中指出非抽样误差是统计调查中除抽样误差以外,由于各种原因而引起的误差,对调查结果的影响非常大。本文结合中国统计调查的实际,全面研究了概率抽样调查中非抽样误差产生的原因、测度方法及估计与调整方法。文章探讨了非抽样误差产生的制度、文化和应用等方面的原因,设计了非抽样误差在统计调查总误差中所占比重的测度方法,研究了定量测度非抽样误差的方法路径,应用多阶模型理论设计了概率抽样调查中出现测量误差和无回答误差时的估计量以及对传统估计结果的调整方法。本文的研究初步形成了研究概率抽样调查中非抽样误差的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在理论研究方面,本文以多阶模型为方法体系的核心,并辅以路径分析等其它研究方法。本文探索了将多阶模型应用于非抽样误差研究的思路。由多阶段抽样调查方式调查获得的数据具有多阶特征,适合采用多阶模型方法进行研究。当出现测量误差时,本文吸收了多阶模型中空模型的建模思想,设计了分层抽样层均值和总均值方差的估计量。这部分研究还引入了测量可靠性指标,研究了可靠性对估计结果的影响。对于多阶段调查数据中的多变量关系分析,本文讨论了利用多阶模型对存在测量误差时多变量关系的估计与调整方法。当出现无回答误差时,本文利用了多阶模型分析多阶段抽样调查数据的原理,采用经验加权方法估计分层抽样中各层均值的估计量。本文还尝试应用虚拟变量和多阶模型结合的方法研究出现无回答时的估计问题。同时,本文还采用了其它研究方法。如在研究基于设计的非抽样误差测度方法时,本文以均方误差的定义式为基础,论证了非抽样误差在统计调查总误差中所占比重的测度方法,得出了该比重所在区间的下限,并编制了该比重与回答率和测量可靠性不同取值的对应关系表;在研究基于模型的非抽样误差测度方法时,文章运用路径分析法从非抽样误差产生的根源入手研究了包括多指标和单指标统计调查中非抽样误差的测度。此外,本文还推导了测量误差方差的定量测度公式,设计了存在测量误差时分层抽样中各层均值的方差估计量。在应用研究方面,本文采用2007年广东省城镇住户调查的11市和7县、区的1600个家庭的消费数据对主要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形成了一套利用多阶模型研究非抽样误差的应用体系。实证结果表明:当组间差异显着时,应该运用多阶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在恰当设计的程序中,多阶模型能够比传统方法更好地“拟合”样本数据的特征,实现非抽样误差的测度与调整。实证分析展示了多阶模型视角下非抽样误差的研究路径,给出了定量测度非抽样误差的模拟案例。

廖镇[8]2006年在《铁路客运市场调查理论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客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铁路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根据市场的要求,合理配置运输资源,科学设计运输产品,不断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经营效益,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准确、动态地获取市场信息是解决该问题的前提,而既有理论和方法尚不足以指导铁路客运市场调查。基于此,本论文对适用于铁路客运市场调查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本论文共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及必要性;第二章简要地阐述了市场调查基础理论和方法;第叁章针对铁路客运市场特征,对适用于铁路客运市场调查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尤其对问卷设计技术、抽样技术、数据统计分析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第四章利用提出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客运专线旅客需求调查实例研究;第五章总结本论文成果,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论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①紧密结合铁路客运市场特点,较系统地研究了铁路客运市场调查的理论和方法,特别对问卷设计、抽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叁大难点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一套可操作的方法。②在实例研究中,针对制定客运专线和既有线综合运用方案的要求,进行了旅客需求调查,对调查数据做了深入的分析与挖掘,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特别是通过调查旅客支付意愿,为客运专线定价提供了参考。

刘林平, 毕先进, 刘昱君[9]2017年在《农民工为什么沉默?——对2010年珠叁角和长叁角问卷缺失值的分析》文中认为缺失值(项目无回答)现象是问卷调查中的"元问题",不只涉及问卷设计、数据收集方式、访员素质等因素,还有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通过分析2010年珠叁角和长叁角19城市进行的一次大型问卷调查所得数据,我们发现,与西方研究者认为经济社会地位较低的被访者具有较高的项目无回答率相反,在农民工群体中,显得更为弱势的女性、有宗教信仰者、蓝领、精神健康状态不佳人群和朋友数量较少者更能配合问卷调查。但遭受过权益侵害的人则可能保持沉默,有较高的缺失值。问卷调查不是简单的信息收集过程,还是涉及被访者回答能力、态度的社会互动过程。问卷回答者的沉默是社会生活中沉默的自然表现,具有深刻的涵义。如果将问卷调查看作一种社会关怀的形式,我们认为,农民工群体中弱势但不对社会绝望的人,更希望社会了解他们,更需要关怀。

杨澄[10]2014年在《基于ERG理论的我国服装业体面劳动激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际劳工组织前任总干事胡安·索马维亚在《Decent Work》报告中对“体面劳动”的含义作了详尽说明:通过促进就业、加强社会保障、维护劳动者基本权益以及开展政府、企业组织和工会叁方的协商对话等方法,保证广大劳动者在“自由、公正、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工作机会”,包括劳动者的权利得到保护、有足够收入、充分的社会保护和足够的工作岗位等。纺织服装业作为全球化背景下最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体面劳动在我国服装业中的实施与推进颇受关注。为顺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劳资双方需要找到互相平衡和评价的标准,政府和企业经营者只有共同努力,提高、落实和保护劳动者的正当权益,才能有望为劳资矛盾提供新的解决途径。本研究通过对我国若干服装加工企业和品牌企业中的生产一线员工、非生产一线员工、企业管理人员及企业主进行问卷调研、访谈及实地考察,结合ERG需要理论,建立了切实可行的体面劳动激励机制,为劳资矛盾的解决和体面劳动的实施推进提供科学依据及参考方案。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①体面劳动相关概念理论与国内外体面劳动发展现状通过文献查阅与案例分析,阐明体面劳动相关概念的理论、组织机构和标准;从国际、国内、我国服装业这叁个层面依次论述劳动力市场及体面劳动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对激励机制的相关理论以及体面劳动激励的必要性进行阐述,结合国情选定适合作为我国服装业体面劳动激励依据的ERG需要理论。②体面劳动的评价在缓解劳资矛盾时的机理及作用基于被调查的全体员工对体面劳动各指标的满意度和重视度数据,分别建立体面劳动满意度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及体面劳动激励需求模型。通过员工及企业管理者对于体面劳动的理解、评价和支持度等方面的调查,结合员工对体面劳动满意度和重视度解析以及企业管理者/企业主对员工的评估与期待,在明晰劳资双方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寻求缓解劳资矛盾的有效方法,以此提升员工满意度和提高企业效益间维持平衡,提升劳资关系稳定度。③不同类型劳动者的体面劳动评价与相应的激励机制对我国服装业从业人员中的生产一线员工与非生产一线员工进行界定,通过聚类分析并结合ERG需要理论的叁个需要方面,将被调查员工分为不同需要类型员工,结合体面劳动激励需求模型,根据“受挫-回归”原理,建立可转化的持续激励机制,为企业缓解劳资矛盾提供更具弹性的多元化解决方案。本论文将体面劳动概念从生产一线延伸至非生产一线,拓宽研究范畴,使定量体系适用细分度得到提升,研究结果更具针对性与普适性。针对不同需要层次的从业者建立了基于体面劳动的员工激励机制理论体系,在实际实施中,通过对员工的阶段性反馈调查判断员工类型和特征,有针对性地采取和不断调整激励措施,这种激励机制具有灵活性和持续性,力图为我国服装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理论和实施方法。

参考文献:

[1]. 存在项目无回答时的因子分析[J]. 杨晓萍. 应用概率统计. 2003

[2]. 存在项目无回答时的因子分析[D]. 杨晓萍. 华东师范大学. 2001

[3]. 整合与互动[D]. 黄刚. 中国传媒大学. 2007

[4]. 基于PLS-SEM的中国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测评研究[D]. 刘慧. 江苏大学. 2011

[5]. 幼儿园教师健康教育胜任力研究[D]. 高健. 南京师范大学. 2015

[6]. 基于物流产业集群的物流企业竞争优势研究[D]. 周蓉. 武汉理工大学. 2012

[7]. 基于多阶模型理论的非抽样误差研究[D]. 王克林. 暨南大学. 2011

[8]. 铁路客运市场调查理论及应用研究[D]. 廖镇. 北京交通大学. 2006

[9]. 农民工为什么沉默?——对2010年珠叁角和长叁角问卷缺失值的分析[J]. 刘林平, 毕先进, 刘昱君. 社会科学. 2017

[10]. 基于ERG理论的我国服装业体面劳动激励机制研究[D]. 杨澄. 东华大学. 2014

标签:;  ;  ;  ;  ;  

存在项目无回答时的因子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