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播新闻导论_新闻导语论文

浅谈广播新闻导论_新闻导语论文

广播新闻导语略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导语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广播是一种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体,它以现代科技手段,用最快的速度把信息传输给亿万听众。因此,广播新闻在各种新闻中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长盛不衰。多年来,广播新闻的写作一直受到新闻界的关注,优秀作品不断涌现,理论研究也逐步深入。笔者多年从事广播新闻的采访报导,对广播新闻写作的理论与实践常予关注。在此就广播新闻导语若干问题略抒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广播新闻的结构与报纸新闻的结构有所不同。最明显的是广播新闻稿一般没有标题,因此,它更重视导语。新闻的导语就是消息的开头,它选用一种凝炼的形式(可以是一、二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或几段话),简洁的文字,发挥纲举目张的作用,统率全文,吸引读者。广播新闻的导语和报纸新闻的标题一样重要,在新闻消息中用尽量简短的语言介绍最主要的内容,概括地揭示出主题,引导听众(读者)进一步倾听(阅读)整个消息。

对于新闻“导语”这一概念的定义,新闻学界至今仍在继续探讨,认识逐步深入。虽然各自有不同的表达,但最基本的内涵已有共识。对大多数新闻消息来说,其导语是用极其简明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揭示出新闻消息的中心思想,起到牵引全文、吸引受众(听众、读者、观众)的作用。在讨论导语的含义时,有的论者认为“金字塔式写作结构”的导语并非如此。我们细加观察就会发现,“金字塔式”也是把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放在消息的最前面,稍次要的放在第二位,依次类推,按材料主次排列。在这里我们可以把最前面的、最重要的事实视为导语。像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如报导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身死的消息,路透社达拉斯1963年11月22日电讯稿为:

急电:肯尼迪总统今天在这里遭到刺客枪击身死。

总统与夫人同乘一辆车,刺客发三枪,命中总统头部。

总统被紧急送入医院,并经输血,但不久身死。

官方消息说,总统下午一时逝世。

副总统约翰继任总统。

这则消息共五句话,是比较典型的“倒金字塔式结构”,第一句话即为导语。

新闻导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就新闻本身来说,导语能够以点睛之笔突出消息的核心,抓住要点,揭示主题,为下一步表述全文创造条件;好的导语可使整个消息纲举而目张,思路清晰,结构紧凑。

对受众(听众、观众、读者)来说,新闻消息必须有好的导语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是新闻传播中受众心理活动规律所决定的。人们接受新闻消息时的思维活动特点与欣赏小说、戏剧等艺术作品时是不同的。人们获取新闻信息,主要是想马上了解当天或近期发生的比较重要的事件,关心事件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参与的是什么人,有什么结果?这样,新闻消息就必须把人们最关心的上述内容尽快突出出来。如若不然,像写小说、编戏剧那样先是一层层的剥竹笋,把高潮放在后面,所谓“好戏在后边”,这样的新闻消息就很难抓住听众(或读者)。因为受众(听众或读者)接受新闻消息的规律是希望首先了解最重要的内容,或是大意。当他们对这一消息有兴趣时,也就是消息的要点或大意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并激起进一步了解的欲望时,他们才会有耐心更进一步了解过程或细节。如果新闻消息不能在一开始就将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事实突出出来,是很难引起受众的注意的。

一般新闻消息尚且如此,对广播新闻来说,导语更加重要。广播新闻与报纸新闻最大的不同在于:报纸新闻有可保存的载体,如果未能马上引起读者的注意,读者尚有机会再流览而产生兴趣。而广播新闻的载体为瞬间即逝的声波,如果当时未能引起听众的注意,事后就很难有机会再重复。所以,广播新闻更重视拟定导语,用极其简洁明了的语言,扼要叙述事实,揭示消息的主题和核心,以求尽可能先声夺人,抓住听众。好的广播新闻的导语,言简意赅,人们一听即可从中了解这条新闻所报道的事实要点或者报道内容里最重要、最新鲜的东西,从而激发起兴趣。

正因为广播新闻的导语如此重要,所以作为新闻工作者(不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必须把写好新闻导语作为极其重要的基本功认真对待,务求掌握其中三昧。

从大量的采访素材中抓住中心和主题,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成为富有概括力和吸引力的导语,这本身是极富创造性和超越性的活动。当然,这种创造和超越很难用某种静态的范式表述,它是基于对素材的翔实而全面的掌握,经过“众里寻它千百度”的思索和推敲,激起灵感的迸发和升华,才能形成字字珠玑的结晶。导语的创造是无定式,但是,我们从导语的本质特征和导语的重要性出发,提出写作的要求,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

第一,根据导语的本质特征——揭示主题,显示消息的核心与精华,我们撰写导语应当反复琢磨采访所得的材料,逐字推敲锤炼,用尽量精炼简短的语言,突出最重要、最精彩之处,把主题思想鲜明地标示出来。特别要注意,导语既是从消息中提炼出来,能提纲挈领,统帅全文,但又不能与下文重复。

所谓突出主题、抓住核心,就是明确而毫不含糊地或介绍某一事情,或表彰某一人物,或传播某一经验,来说明一个问题或宣传某一个观点,表明提倡或赞成什么,否定或反对什么。这是广播新闻的“灵魂”,体现着消息的质量与价值。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可以用来形象地比喻新闻消息的结构,消息的主题就是山上的“仙”、水中的“龙”,没有它,消息会变得含糊不清;有了它,消息才神彩飞扬。为了突出主题,写出好的导语,记者必须深入生活第一线,细心采访,掌握大量第一手生动素材。如若不然,不占有大量材料,或凭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或凭一鳞半爪,向壁虚构;或凭主观愿望,随意褒贬,都不会写出好的导语。

第二,成功的导语在于能发挥引导、诱导、前导的作用。这种“导”的作用是双重的:既是对导语后面消息主体的牵引与提挈,又是对受众(听众、读者)的吸引和诱导。所以,对导语不能仅仅要求能突出主题和中心,还必须要求能发挥双重“导”的作用。

从导语与消息主体的关系上看,好的导语必须能够引导新闻主体部分顺利展开,行文有广阔的余地,张弛开合,自然流畅。所以,我们在撰写导语时一定要瞻前顾后,举措得当,为后文的展开留下足够的空间。不能顾前不顾后,给后面的行文带来困难和障碍,这样的导语粗看尚可,实为败笔。

从导语与受众的关系上看,导语不能只满足于抓住主题,突出中心,还必须写得简短有力、生动有趣,充满“磁性”,能强烈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成功的导语会使受众一听就对新闻消息产生浓厚的兴趣,被紧紧抓住,激发出强烈的寻根问底的欲望。现代社会中,多种传播媒体各显神通,各种报纸、刊物、电台、电视,无时无刻不在争夺受众,所以对广播来说,只有以生动的、与众不同的导语一下子把受众抓住,人们才有可能听完这则消息。否则,听众的注意力会很快转移,或者在漫不经心的状态下听完而没有什么深刻印象。

由此可见,一篇消息从思想内容乃至谋篇布局都与导语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国内外新闻工作者对它都极为重视。对报纸新闻来说特别着意撰写好的标题;对广播新闻来说,最重要的则是撰写出成功的导语。

上文所论是撰写广播新闻导语的一般准则,另外还有更具体的撰写基本要求。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尤应引起注意。

第一,突出中心要点,精炼简要,要言不繁。

导语既然是新闻消息的“纲”,起着牵引“目”的作用,并且又必须能吸引听众,这就要求导语首先应抓住消息的中心,以尽量简洁精炼的语言来表达,让人们一听即可在瞬间了解主题,从而产生非听完整个消息不可的愿望。如若不然,则所写导语或担心顾及不周而内容包罗万象,繁杂冗长,淹没中心,掩盖主题;或拖泥带水,语言累赘,行文松散;或八股充塞,空话套话累牍连篇;或面面俱到,堆砌单位名称,罗列专业术语概念。这样的导语只能让听众口倒胃口,意乱心烦,哪有兴致再继续听下去?因此,撰写导语时,对什么应当写,什么不需要写,什么应详,什么应略,记者要善于选择和驾驭。

新闻消息固然靠事实说话,但导语不能罗列过多事实。列举事实过多,看似面面俱到,实则失去中心,同时也造成导语篇幅过长,文字累赘,从而失去吸引力。

在一则消息中细节固然必不可少,但不要尽往导语里塞,应当留到消息主体中去介绍。细节太多则导语容易失去中心和重点,变得支离破碎,杂乱无章。这样的导语只会使听众难得要领而头昏脑胀。

为了说明消息的真实性,导语中当然要涉及与事件有关的单位、人物名称,还有专门的术语概念。但切记不可多,多了会淹没和掩盖中心事实。凡是能够到后文消息主体中再交代的单位名称、专门术语,尽量不放在导语中。

由于多方面的要求和影响,记者在撰写新闻导语时往往要列出一些人名和他们的头衔。事实上,不论是国内外重大事件,还是一些地方性的活动,过多的人名和头衔会使听众兴味索然。

数字虽然能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但如果数字过多,则会使听众感到单调枯燥。所以,广播新闻的导语中保留非用不可的数字,而尽可能地把数字放在后面的消息中,免得一开始就失去听众。

在新闻消息中五要素固然重要,但在导语中不必一一具全,可抓住有特点的要素着重突出,其他要素在后面的消息中交代出来。

第二,抓住事物特点,新颖多样,务去陈言。

广播新闻导语要吸引听众,还必须注意语言新颖,避免陈词八股;表达形式多种多样,避免模仿别人而造成千篇一律。

生活中的事物是千姿百态、各有特点的。我们在采访中要注意挖掘、把握事物的自身特点,在素材、在导语中反映出来。为此,对事物要深入观察、细加体味。走马观花,蜻蜒点水,浮光掠影,只能泛泛而论,是无法抓住对象的本质特点的。只要能真正抓住事物特点,新闻导语无论是质朴无华,还是注重修辞而流光溢彩,都可写得新颖多样。

每天都有各种载体的大量的新闻消息与广大受众见面,一种新颖的导语写法一出来,容易群起而仿效,人云亦云,很快就会变成老套子。我们强调新颖多样,就是要摆脱仿效成法、人云亦云的“陈言”,以多变的风格,活泼的语言,把千姿百态的事物各具特色地表现出来。在我们接触的新闻消息的导语中,经常遇到文字呆板、空话连篇、彼此雷同的作品。我们不妨把这此导语记下来,试着予以改写,这样修改、对比,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撰写水平。有些老记者写一条广播新闻时,往往要写出几个甚至十几个导语加以比较,最后选出最新颖、最精彩、最有吸引力的一个。

撰写新闻导语,质朴无华是一种风格,但也有各种注重精致、亮丽、神彩的风格。中国古代论者说文章的起笔要象“凤头”,就是指文章的开头要写得精巧漂亮,神采飞扬。事实上,在强调真实性的前提下,记者在文字修辞技巧上下一些功夫,把导语写得错落有致、起伏多变,更能增强引人入胜的魅力。

我们又不能离开新闻的特点片面追求文字技巧。新闻是一种简约的文体,应当更多地依靠事实本身去吸引人。更何况有些严肃的题材必须文体质朴无华。对新闻来说,记者更应注意在平易中见新奇。

第三,必须具体实在,言之有物,力戒空泛。

事实是新闻的基础,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也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基本规律。所以,作为新闻消息的导语自然而然也是以事实为基础,言之有物。如辽宁省1985年夏天抗洪抢险报道一则广播新闻的导语是:

台安县为减轻下少游邻县的抗灾压力,宁可让本县四十万亩庄稼继续受

淹,昨天晚上七点,毅然决定柳河流域的44座排水站停止向下游排泄内水

,受到省防汛指挥部的称赞。

这样的广播新闻导语写得实实在在,没有一句空话,人们一听马上就知道告安县人民为减轻下游邻县的压力,牺牲自己的44万亩庄稼的壮举。这里一句话就把人物、地点、时间、事件、结果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与这样好的导语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新闻导语充塞满空泛的语言、抽象的概念、流行的口号。比如“纠正××××收到一定成效”,“开展××××活动蔚然成风”,“促进了××发展”,“使××走向深入”,“受到××的好评”,“在××传为佳话”。这样的导语最大的毛病就是“言之无物”,内容空泛、套话连篇,很难引起听众的兴趣。

广播新闻的导语因为所报道的事件不同,内容不同,可以有不同形式的写法。但是由于新闻消息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客观地叙述事实,所以新闻导语的最常用的写法是采用叙述的方式,陈述客观事实。此外还有描写式、评论式、结论式、提问式、对比式等不同形式的导语。

(一)叙述式导语

这种导语是直接地使用摘要叙述或归纳概括叙述最主要事实的方法,简明扼要地把主题突出出来。如美联社1945年8月14日电讯,全文500字,导语是一句话:

日本投降了!杜鲁门总统今晚7时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造成历史

上空前巨大破坏的战争随之结束。盟国陆、海军已停止攻势。这种导语写法是最基本、最常用、最广泛的方法,它有着许多明显的优点:本身就是用事实说话,与新闻消息的要求最贴近;行文简洁、明了,易于以尽量短的文字概括出事实;写法平易、朴实,容易掌握,运用方便;导语容易与消息的全文相协调。所以,对新闻工作者来说,这应是最先掌握的方法。

(二)描写式导语

所谓描写式导语指的是对消息报道的主要事实(或事实的某个侧面),以生动形象的笔法进行简练而有特色的描写,增加导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江苏人民广播电台1982年4月24日一则新闻导语是:

今天风和日丽,万里无云,两架民航飞机在苏北沛县,沿微山湖各地上

空盘旋、迂回、俯冲,这是江苏省农业林厅在举行航空喷肥实验。这种写法虽不如叙述式来得普遍,也属常用。与第一种方法相比,应该说各有千秋:概括叙述式的导语一般比较简练精悍,易于突出主题并牵引全文;形象描写式的导语则形象生动,易于增强消息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需要指出的是,形象描写式导语有着自己的适用情况,不要强用滥用。

(三)评论式导语

在导语中把叙述与议论结合起来,对所报道的新闻事实有叙有议地予以评论,这样的导语称为评论式导语。如中新社北京1988年9月17日电:

中国今天公布了一项很详细的规定,对有贪污贿赂行为的国家行政机关

工作人员将进行严厉的行政处分,以达到政风的清廉。此类导语旨在揭示新闻事实的意义,发挥指导作用。评论式导语可以夹叙夹议,也可以先叙述事实,然后予以评论;或是先发议论,再陈述事实。叙议的安排要自然贴切。

(四)提问式导语

这实际上是把设问修辞手法运用到叙述式导语中去,先用疑问句鲜明地提出问题,然后用事实给以回答。如1984年新华社播发的一则新闻的导语是:

1983年短篇小说评奖有什么特点?中国作协副主席冯牧引用两句诗

作答:“今年花胜去年红,雏凤清于老凤声。”这种导语易于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促使读者带着问题,倾听广播的全文,去追根求源。

(五)对比式导语

在导语中把两个有明显差别的事物放在一起,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事物的对比上来,通过对比而揭示出事物的特征,这就是对比式导语。如1978年7月2日合众国际社关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在沙漠中造林的消息的导语是:

在一个一桶洁净的水的价格比一桶石油还贵的国家里,要造一大片新树

林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种导语有着其他导语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比可以形成鲜明对照,显示出事物的特征和变化;可以使要报道的新闻事实的意义更加突出;可以突出矛盾,使听众形成悬念,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同时也可避免文字平直呆板,而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多姿。

因篇幅所限,在此难以对各种导语一一考察。进一步的研究容另文详述。

标签:;  

浅谈广播新闻导论_新闻导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