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_胡川霞

成飞医院 四川 成都610090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应用优化急诊相关护理流程救治效果、生活质量与满意度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急诊护理,研究组予以优化急诊相关护理流程,对比两组救治效果、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分诊评估(0.68±0.34)min、急诊心电图(3.36±2.51)min、急诊停留(9.63±2.13)min和急救时间(40.14±7.65)min,比对照组少(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及物质生活指标比对照组优(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55%,比对照组高82.22%(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疾病予以优化急诊相关护理流程干预,能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还能有效提升临床救治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效果;急救时间;满意度;生活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该疾病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高,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救治,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发生心律失常、心功能衰退等一系列并发症[1-2]。因此,加强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患者的急救护理效果非常重要,本研究主要针对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45例急性心肌梗死予以优化急诊相关护理流程方案分析,具体如下报告: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90例患者资料,按随机数表分两组,对照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34-79岁,平均年龄(56.51±12.79)岁,发病至入院0.5-12.0h,平均(3.66±2.38)h;研究组45例,男21例,女24例,年龄35-84岁,平均年龄(59.29±11.48)岁,发病至入院0.5-11.0h,平均(3.26±2.49)h。纳入标准: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自愿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认知功能障碍者;无法沟通交流者;伴其他严重脏器疾病者。两组年龄、性别等资料无统计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急诊相关护理,接诊:患者自行到医院接受治疗,医务人员耐心倾听患者主诉,进行分诊;接诊者立即通知科室值班医生开通绿色通道,给予心电图检查,明确患者病因及病情状况,开展相应的救治措施;抢救: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检查相关指标,遵医嘱给予针对性的抢救药。而研究组患者予以优化急诊相关护理流程:具体为:优化护理工作:科室定期开展关于优化急诊相关护理培训,科室护理人员需要专业、系统培训干预,培训内容主要有护理技术服务、优质服务和法律法规意识等,确保每个护理人员均掌握急诊护理流程,由护士长进行监督和检查;此外,定期开展急救模拟训练,由护士长、责任护士和护士一同参与,从而提高全部护理人员综合护理能力,同时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急救流程,规范其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接诊流程:院前接诊者,根据患者病情状况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简单急救,通过与家属交流,了解患者病情状况,对患者病情给予初步评估;自行就诊患者,检测各项体征和评估疾病状况,同时记录就诊患者的体征、症状和既往疾病史;接诊流程时间尽可能控制于5min内,接诊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疾病史、年龄等基本信息;接诊流程结束后,遵医嘱开展心电图、血气分析或胸片等检查;急诊:根据患者病情实际情况实施护理干预,使用早期预警评估表评估患者危险程度,将患者分为一般患者、重患者和重症患者,同时根据病情危险程度进行相应急救护理。

1.3观察指标和评定 对比两组患者救治效果、满意度及生活质量。采用本院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主要评价护理态度、护理质量和住院环境等,100分满分,分非常满意(>90分)、满意(60-90分)和不满意(<60分)三个级别[3-4]。

1.4统计学 研究数据选SPSS21.0软件处理,计量相关资料以标准差“±s”表示,以t比较检验,计数相关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以组间比较检验,当P<0.05表差异比较具统计意义。

2.结果

2.1两组救治效果对比 研究组患者分诊评估、急诊心电图、急诊停留和急救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研究组社会、躯体、心理及物质生活指标比对照组优(P<0.05),详见表2。

2.3两组患者满意度 干预后,研究组满意度95.555比对照组高(P<0.05,=4.0500),详见表3。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常见心血管病,其发病机制相对复杂,具有发病突然、发病迅速、死亡率高等特点。近几年,随社会不断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习惯发生改变,致使心肌梗死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威胁患者生命安全[5-6]。有相关研究表示,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争取一定的抢救时间对患者至关重要[7]。为提高患者临床效果,本研究对本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45例患者予以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干预的临床效果资料分析。

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分诊评估、急诊心电图、急诊停留和急救时间少于对照组;研究组社会、躯体、心理及物质生活指标比对照组优;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表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有效提升临床救治效果。分析原因:以往,急诊科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使用规急诊护理流程,这种护理虽有一定的护理效果,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因此已无法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护理人员在抢救过程中,仅遵医嘱对患者实施基础护理措施,但护理人员的护理目标不明确且专业能力不强,导致护理效果不大理想[8-9]。近几年,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急诊中,这是由于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能缩短医务人员出诊时间,让患者尽快获得专业性的救治,可有效提高临床救治效果[10]。在本次研究中,护理人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患者入院后,评估患者病情状况,对病情危重的患者优先进行救治,可有效挽救患者生命;分诊评估可让患者尽早获得专业诊疗,提高患者抢救效果;此外,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急诊护理,可减少其治疗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因此,护理人员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提高急诊护理及时性和有效性,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促进患者康复[11-13]。受样本量等影响,关于患者应用优化急诊相关护理流程干预的远期临床效果情况,有待再临床研究分析。

综上述,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患者予以优化急诊相关护理流程,能提高其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情况,还能有效提升临床救治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龙东阳,董淑娟,李静超,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早期左心室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9(04):356-359.

[2]朱梦莉,王智超,朱维芳,等.大面积心肌梗死合并心跳骤停患者实施EICU针对性护理干预模式与感染预防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04):504-507.

[3]谢华磊,冯泽瑞,吕振环,等.急诊溶栓治疗STEMI的疗效及对患者心功能、心肌细胞坏死指标和炎性指标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9,17(01):63-65+120.

[4]彭芳展,许朝祥,杜心清,等.在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水化预防造影剂肾病的作用[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8,26(12):1169-1172.

[5]孟晓琴,贾亚平,张旭,等.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抢救的效果[J].中华全科医学,2018,16(11):1950-1952.

[6]梁钟琴,吴月峰.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果的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9,17(04):682-685.

[7]蒋大伟,刘玉琪,滕云.红细胞分布宽度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心肌重构的预测价值[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8,20(05):378-381.

[8]郑霞飞,何丹丹,顾利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并发心室电风暴22例的救治及护理[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7,10(02):143-144.

[9]孟晓琴,贾亚平,张旭,等.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抢救的效果[J].中华全科医学,2018,16(11):1950-1952.

[10]刘永华,李铁,钟韶萍,等.对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院外多因素强化护理干预的研究[J].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2018,6(04):339-343.

[11]姜冬辉,宋振华.急诊护理流程应用于脑梗死溶栓患者评价其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的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11):1984-1986.

[12]刘君.整体全面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2018,6(03):179-181.

论文作者:胡川霞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1

标签:;  ;  ;  ;  ;  ;  ;  ;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_胡川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