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小麦产业竞争力分析及对策_小麦论文

河南省小麦产业竞争力分析及对策_小麦论文

河南小麦产业竞争力分析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南论文,小麦论文,对策论文,竞争力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麦是世界三大粮食品种之一。2001年全球小麦总产量大约为5.82亿吨。按贸易粮计算,小麦产量居第二位,仅次于玉米。由于小麦的主要经济用途是口粮,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是以小麦作为主要消费口粮,小麦作为口粮消费占总消费量的87%左右。所以,小麦总产量虽然位居第二,但是作为主食品种,小麦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品种,在食用总量上位居第一。

在我国这样一个占到世界20%以上的人口的国家里,小麦和大米的消费大约各占50%,小麦是仅次于稻谷的第二大粮食作物。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小麦产量平均达到1.07亿吨之多,大约占世界小麦总产量的16.3%。2000年,我国小麦产量甚至占到全球小麦总产量的19.69%,成为世界上小麦总产量最高的国家。由此可以见,我国小麦生产的稳定与否,对于世界小麦贸易将产生巨大影响。

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我国冬小麦的适宜种植区。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河南的小麦播种面积,已经稳定占到全国小麦播种面积的16.2%,产量则平均占到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7.9%。所以,河南小麦的生产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全国小麦市场的供求关系。

一、河南小麦生产和加工现状

河南省是我国小麦的主产区,常年种植面积7400万亩左右,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55%以上,其小麦种植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国小麦的1/6和1/5。近年来,随着小麦新品种的不断更新换代和栽培技术水平的提高,河南省小麦发展很快。全省小麦总产量由1978年的868万吨,提高到2000年的2236万吨,年均增长4.4%,单产由150公斤提高到303公斤,增长1.02倍。特别是“九五”以来,河南省小麦生产连年丰收,总产量自1996年连续6年超过2000万吨以上,1997年创历史最高纪录,总产达到2372万吨。

小麦在农民家庭收入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0年河南农村家庭经营人均现金收入为1267.99元,其中,出售种植业产品的现金收入为541.92元,占家庭经营现金收入的42.7%,出售粮食产品的金额为249.86元,占1/5,其中,出售小麦金额129.54元,占全部粮食产品出售金额的51.8%。对于小麦生产大县和低收入农户而言,这个比例更高。小麦收成的丰歉不仅关系着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农民的增收和城乡人民生活的改善,而且对全国的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也有很大影响。1997年河南省小麦增产348万吨,占当年全国小麦增长量的20.3%,1998年小麦减产量占全国减产量的20.8%,两年增减幅度上下相差达652万吨,相当于邻近的山西、陕西两省小麦总产之和。河南是我国小麦生产重要策源地,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小麦种植的中心地带,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也较好。特别是数量众多的农家品种,蕴藏着丰富的优良品质资源,建国后育成的新品种并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的达70多个,小麦的出粉率、湿面筋、蛋白质、角质率、赖氨酸等几个主要指标略高于全国平均值,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为以小麦为主的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近年来,随着小麦产量的不断提高,河南省小麦生产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供过于求现象,普通小麦大量库存积压,地方财政负担过重,价格持续低迷,农民种植效益偏低、增产不增收等。据调查,目前河南省库存小麦达240多亿公斤,大多为品质差的普通小麦。同时,市场和面粉、食品加工企业急需的专用优质小麦缺口十分严重。随着我国加入WTO将面临国际市场量大、质优、价廉和进口量逐步增加的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小麦“供过于求”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在此情况下亟待进行小麦品种和品质结构调整。

表1 小麦生产成本收益比较表公斤/亩、元/亩

美国中国 河南

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

1998年1999年1998年1999年1998年1999年

产量

185.62172.17

产量 245.87261.26259.08 309.06

1、副产品产值 155.68133.89

1、主副产品产值

351.25339.45360.8

390.79

2、总生产成本 225.05232.87

2、总生产成本 321.83321.12266.83 270.85

1)作业成本 78.21 74.94

1)作业成本170.49171.97161.67 170.76

种子10.37 8.69

种子

28.19 28.46 21.22

19.81

肥料25.35 23.09 肥料

74.95 74.68 77.89 81.72

农药10.03

9.84 农药、农膜 6.39 6.55 4.51 4.92

服务费用 9.22

8.96 畜力、机械作业 40.2

38.24 43.52 43.04

燃料、电力、润滑剂

8.36

8.98 燃料动力0.93

1.19 1.01 1.18

修理费 12.26 12.86 小农具购置修理费3.33

3.25 3.05 3.02

灌溉 0.79

0.80灌溉 13.52 17.3110.43 16.82

财务费用 1.83

1.72其它 2.98

2.29 0.04 0.25

2)间接分摊成本 146.84 157.93 2)间接分摊成本151.34149.15105.16100.09

非支付劳力机会成本 19.86 20.87 用工111.59110.35 80.11 75.88

机器、设备折旧 58.58 62.02

固定资产折旧6.7

7.56 10.28 9.08

土地机会成本51.12 57.91

税收、保险

5.04 5.05

税金 13.43 13.06 9.28.75

一般农场费用 8.98 9.11

期间费用 18.09 16.7 5.22

6.04

雇佣劳动力

2.89 2.96

其它分摊费 1.53

1.48 0.35

0.34

3、净收益 -69.37-98.98

3、净收益 29.42 18.33 93.97 81.71

#扣除土地机会成本 -18.26-41.06

#增加成本外负担54.61 39.64

4、每公斤成本1.21 1.35

4、每公斤成本 1.31

1.23 1.03

1.0

资料来源:美国和中国的数据,通过对美国农业部小麦生产成本数据和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整理,河南省的小麦生产成本数据由省价格成本调查队提供。汇率按1美元=8.27人民币元计算

从小麦的加工转化情况看,全省现有县级以上粮食系统加工面粉企业268家,县级以下粮食系统小面粉厂1228家,私营面粉厂6000多家,集体所有制面粉厂及股份制面粉厂1000家左右。另外,小机组加工面粉个体商户遍布全省各地。全省面粉年实际加工能力1000多万吨。主要产品是精粉和标粉,专用粉不足10%。

全省面粉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参差不齐,有5家全套引进国外生产线,有2家引进国外关键主机设备,近40家采用新型国产设备的面粉厂;绝大多数中、小规模的面粉厂和面粉加工小机组,制粉工艺落后,设备陈旧,面临技术改造。面粉加工企业中,日处理小麦200吨以下的占95.8%;200吨以上的仅占4.2%。在全国前75家特大型面粉加工企业中,河南只有6家,而盛产大米的江苏省却有13家,这与小麦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二、主要竞争力指标分析

1.小麦生产成本分析

小麦生产成本是衡量其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从1998—1999年河南省与全国及美国生产成本的比较(表1)可以看出,两年度河南省小麦亩生产成本比美国的高出41.78元(高18.6%)和37.98元(高16.3%),但由于河南省的小麦亩产量分别比美国高39.6%和79.5%,因此每公斤的生产成本比美国低0.02元和0.35元,美国小麦生产两年均亏损,如果没有美国政府的大量补贴,小麦以上到岸价格按配额内关税计算,美国西北太平洋离岸,以最低运费12.35美元/吨(美国小麦协会,2002)计算,增值税为13%,保险费为0.1003009%。生产难以维持,而河南省小麦的净收益两年都在80元/亩以上。与全国小麦的生产成本相比,1998、1999年,河南省每亩小麦成本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5元和50.27元,每公斤成本分别比全国低0.28元和0.23元。由此可见,从生产成本这一衡量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来看,河南省小麦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从生产成本构成看,1999年河南小麦亩作业成本占总成本的63%,比美国高出16.3%,主要是每亩种子费、肥料费、灌溉费等明显高于美国,但间接分摊成本比美国低36.6%。我国没有计算土地的机会成本,但有成本外负担,即村提留费、乡统筹费和其他成本外支出,1989年和1999年每亩小麦负担分别为39.36元、42.07元,考虑成本外负担,河南省的小麦生产净收益仍然高于美国。

表2 美国进口小麦与国产小麦价格变化比较元/吨

美软麦美硬麦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 厦门粮油批发市场服务中心

日期离岸价到岸价 离岸价到岸价优质麦 普通麦优质麦 普通麦

($/Ton)(税后)($/Ton) (税后)

2001.11.21

123

1348.791301414.93 1240 11101380

2001.11.27

119

1311.001281396.03 1240 111014001230

2001.12.05

119

1311.001281396.03 1227.5

0=1100

14001230

2001.12.12

120

1320.451261377.13 1240 0=1100

13801230

2001.12.19

121

1329.891261377.13 1240 0=1100

13801240

2001.12.27

121

1329.89

123 1348.79 1220 0=1100

13801240

2002.01.09

130

1414.93

134 1452.72 1220 0=1100

13801220

2002.01.15

130

1414.93

134 1452.72 1220 0=1100

13801220

2002.01.24

124

1358.24

131 1424.37 1220 0=1100

13601210

2002.01.30

122

1339.34

129 1405.48 1220 0=1100

13601200

注:完税价格(人民币元/吨)=(离岸价+运费)×关税×增值税×保险费×8.27+卸船费。

2.小麦价格比较

根据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承诺的农产品进口配额,2002年我国小麦承诺的进口配额为846.8万吨,配额内关税为1%,配额外关税为71%。从2001年11月至2002年1月的小麦进口价格数据分析(表2),近期美国出口小与我国小麦市场的价格比较,在关税配额内的进口小麦价格比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国产小麦价格高,与厦门粮油批发市场服务中心的国产小麦价格基本持平。因此,仅从价格对比来看,进口小麦在河南省并不具有优势,仅在沿海小麦主销区具有一定优势。

由于国产小麦与进口小麦在质量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我国的小麦品质差别大,质量不统一,而进口小麦质量稳定,杂质、水份远远低于国产小麦,粉色远胜于国产小麦。因此,从价格性能比来看,进口小麦具有一定优势。

可以看出,美国或加拿大等国的小麦进口对河南省的小麦生产不会产生多少直接影响,但是存在着明显的间接影响。由于沿海小麦主小区主销区有可能进口国外的优质小麦,从而减少对国内小麦的需求,而河南省又是国内优质小麦的主要产区,2001年优质小麦产量为335万吨,占全省小麦产量的14.6%,占全国优质小麦产量的20.3%,并且随着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质小麦的种植面积还将继续扩大,若国外高质量小麦的大量进口,势必会影响河南省小麦的外调和省内销售,增加省内小麦市场的压力,使小麦价格降低,对今后小麦品种、品种结构的调整产生较大影响,致使麦农收入增长受到限制。

3.小麦单产及品质分析

3.1单产对比

近年来,随着小麦新品种的不断更新换代和栽培新技术推广应用,我国小麦单产有很大提高。据对1992—2000年间几个主要小麦出口国家小麦单产的统计分析,中国小麦平均单产为3668.3公斤/公顷,美国2648.8公斤/公顷,加拿大2287.6公斤/公顷,澳大利亚1792.3公斤/公顷(注:根据FAO的统计数据计算。),即我国小麦单产分别比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高38.5%、60.4%和104.7%。与世界小麦平均单产相比,我国小麦平均单产比其高41%。河南作为我国小麦主产省份,其小麦单产平均比全国约高800公斤/公顷左右。

3.2品质对比

小麦品质决定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小麦主要出口国,历来十分重视小麦品质的改良研究,并结合本国自然生态条件,较早地进行了品质生态区划,逐步实现了优质小麦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同时注重小麦产品的精深加工转化,因此其小麦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一小麦生产大国,但长期以来为解决众多人口的温饱问题,把小麦科研与生产的目标主要定位在主攻产量上,忽视了对小麦品质的改良和优质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致使目前的商品小麦品质,特别是加工品质普遍较差。以稳定时间为例,美国商品小麦的面团稳定时间平均在9分钟以上,而我国只有2~3分钟。据国家粮食局2001年对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安徽5个小麦主产省153个县种植的122个优质小麦品种的化验分析结果,能真正达到优质小麦国家标准的品种只有6个,其中以河北的8901品质表现最为突出,与美国硬红冬麦、澳大利亚优级硬白麦相当;其次是山东的烟农17、河南的高优503、豫麦34和豫麦47,与加拿大硬红麦品质指标持平或接近;其余推广种植的优质小麦品种有些虽然达到优质小麦国家标准,但与国外优质小麦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所国家粮食局2001年所抽样测定的456份商品小麦样品中,各项指标都符合优质小麦国家标准的样品仅有79个,占全部样品的17.3%,其主要差距在于面筋数量和面筋质量(面团稳定时间)指标。

小麦品质性状受环境(包括土壤)、气候条件、栽培因子等影响较大。河南小麦地域分布广泛,生态条件及土壤类型各异,加上小麦品质生态区划及优质配套技术研究滞后,小麦生产规模小、管理方式不规范,不同地区间、年际间种植小麦品种的品质差异较大。据对河南省40多个小麦品种的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品质性状变异较大的是蛋白质含量、沉降值、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弱化度等。而与之相比,进口小麦因以大农场为单位进行规模化生产,小麦播种、施肥、浇水、收获、储藏、运输都是统一机械作业,确保了小麦品质质量的统一与稳定。因此某一进口小麦品种在使用前只进行一次品质指标测定,就可以按固定配方长期生产,而不必担心其面粉质量的变化。

在小麦面粉及面食加工方面,中国与一些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面包作为消费量很大的世界性食品,欧美国家人均年食用量47公斤,其中德国80公斤,法国64公斤,而我国仅0.4公斤。方便面作为全世界销售量最大的方便食品之一,预计年生产约700亿包,我国年生产量达120亿包,但人均只有10包,与韩国的88包,日本的58包和我国台湾省的38包相比数量还很小。饼干在大多数国家的食品消费中居首位,我国1999年的饼干产量为120亿公斤,人均年消费量1公斤左右,比发达国家的人均25~35公斤,中等发达国家12~18公斤差距很大。在研究开发品种方面,日本的专用面粉有面包、面条、糕点、饼干等各类食品专用粉60多种,英国的小麦专用面粉有70多种,美国有100多种。目前一些国家专用面粉产量占总面粉产量的98%,且品种繁多。而我国虽然利用小麦粉的历史悠久,但是专用粉的发展迟缓,从80年代初方便面生产线的引进开始,发展很快,至今已达1200条生产线,但其所用面粉仅占面粉总量的4%。面包粉、糕点粉、饺子粉等专用粉量所占比例更是微乎其微。目前在河南省有面粉加工企业4000多家,年加工能力1000万吨,但专用粉产量仅占5~10%。今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各种专用粉的品种和数量需求会迅速增加。

三、政策建议

提高小麦科技含量、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是提高河南小麦质量、增强竞争力的关键。因此,河南小麦要想在国内外市场上居于竞争优势,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强力支持,以及相应的制度创新。

1.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费力度。小麦生产对气候、水资源以及环境条件的依赖程度很大,要确保生产出高品质的小麦,就必须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和环境保护。况且,河南省近几年均不同程度地发生了旱灾,农民损失较大,需要进一步改善水利设施条件,增加旱涝保收田的面积。为此,政府财政应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改善小麦生产条件,以适应国内外市场对小麦品质的要求。

2.积极调整优化小麦品种结构、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首先应明确河南小麦产业发展的定位,减少低质麦的播种面积和生产量,增加市场适销对路的小麦品种生产量,做好优质专用小麦最适生态区域的区划工作,使优质专用小麦都能在其最适宜的生态区种植,充分发挥品种特性。其次,建立不同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和原料基地,逐步形成具有河南特色的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提高优质专用小麦的商品化率。

3.全力培育育种、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小麦产业化技术开发和运营体系。小麦的品种选育要面向市场、面向加工,根据市场和加工需求,有目标地选育小麦品种,改变过去单纯追求产量的传统做法,向追求质量和效益转变。对优质专用小麦不能仅仅考虑其营养指标,还要考虑其是否符合企业的加工要求,因为只有那些符合加工需要的小麦品种,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经济优势;在生产上,对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品种进行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尽快解决优质专用小麦社会化需求与分散经营的矛盾,改分散种植为区域化布局,改产品品质千差万别为标准化生产;小麦加工要以大中型面粉厂、食品加工企业为龙头,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结合,开展联合攻关,加快小麦加工转化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研制不同品种的食品配方和加工工艺,加强新型、高档面食制品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粮食收购企业应按品质实行优质优价和单收、单储和单销,从而使育种、生产、加工、销售多环节相协调,使小麦产业化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4.建立和完善小麦及其加工制成品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检测体系。国际市场上,一个缺乏健全质量标准和质量检测体系的产品,既难形成品牌,又难以在生产规模化、产品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国际竞争大市场竞争格局中取胜。目前,河南省小麦及其加工制成品的质量标准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应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小麦生产及其加工制成品的质量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绿色食品、卫生标准,促进小麦产业的专业化、标准化生产。

5.建立健全市场信息体系。充分利用河南省拥有全国最大期货市场的优势,培育全省现货市场,开展对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小麦育种、生产、加工、贸易等有关基础数据和信息的收集,建立小麦资料库、数据库;建立小麦鉴定、评价、测报网络,动态检测小麦品质;研究国内外小麦市场动态,沟通育种、生产、加工、贸易信息渠道;构建全省小麦咨询决策系统,及时为小麦品种选育、示范推广、收购贮运及加工转化和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为全省小麦资源的开发和转化服务,切实改变小麦产业发展中的盲目性、无序性。

6.制定种子育繁、推广环节补贴政策。小麦质量差的主要原因,是品种选育、繁殖及推广等环节没跟上。从良种选育来说,科研院所缺乏先进的仪器设备,政府应给予必要的财力支持。从良种繁殖来讲,由于许多基地苦于资金所限,没有办法进行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和经营,也就无法保障其所提供的品种都是实实在在的良种,只有通过资金扶持使其能够进行正规化的种子繁殖,才能保障其所繁殖的新品种不会走样。从良种推广来说,目前,由于良种价格相对较高,农民不愿意购买或愿意购买而买不起,使得优质专用小麦的推广应用工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只有政府部门通过财政支持,才能会加速优良品种的大面积应用。国内外的实践也已经证明,对优良品种推广进行补贴,是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的有效途径。

标签:;  ;  ;  ;  ;  

河南省小麦产业竞争力分析及对策_小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