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经济对义乌市场转型的影响力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义乌论文,影响力论文,总部论文,经济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二五”时期是义乌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国际商贸名城的关键时期。201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获批,将充分发挥义乌市场在全球市场分工体系中的独特作用,为该市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内外贸协调发展、全方位带动各领域改革、进一步争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增添活力。总部经济是总部企业聚集在一定的区域、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辐射和引领作用的经济形态。总部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竞争力和区域经济腾飞的重要标志。义乌市作为世界闻名的国际商贸城市,是全球小商品的生产和集散基地,具有发展总部经济的良好基础和比较优势。义乌市应该抓住机遇,大力培育和发展总部经济,助推义乌市场转型升级。
一、总部经济概述
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逐渐涌现出了总部经济的现象。2000年,法国阿尔卡特公司是最早将总部建在中国的跨国公司,此后总部经济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股热流。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总部经济现象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和思考。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总部经济研究中心赵弘主任指出;总部经济集中的区域一般都具有区位优势,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向该区域流动;总部企业在价值链中占据“高端”地位,不但能够补偿其较高的费用成本,获取更高的利润回报,而且能够提升该区域的产业水平,扩大该地区的经济总量,提高区域竞争力。林文俏提出: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总部经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经济效益的集聚性、扩延性、示范性、辐射性、吸引性方面。石琴、许国新则从产业集群和信息特征的角度来揭示总部经济的形成机理,认为总部经济是自然聚集的过程,是企业竞争博弈最佳均衡点的汇总,特点表现在企业总部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且伴随着精英人物、巨额资本和一流信息的集聚,对区域财富的增加会产生极大的催化作用。王凤洲、孔丰则从战略意义角度对总部经济的成本效益进行了研究,认为一个地区(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给所在地带来的成本和效益都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虽然有些成本和效益是无法用金钱来计量的,但成本效益原则是一条限制性判别标准,任何一个地区(城市)在发展总部经济过程中都必须要认真加以权衡。同时,发展总部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发展总部经济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成本效益观和系统观。
二、义乌发展总部经济的环境分析
综合判断国内外形势,义乌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世界经济继续恢复增长,国家实施扩大内需和保持物价稳定等调控措施,有利于商业模式创新,为义乌市场发展创造了巨大空间;“十二五”时期是世界经济变革期、创新和产业转型孕育期的发展阶段,为义乌市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在新的经济格局中抢占有利位置提供了更多机会;浙江省委省政府确定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为全省14个产业集聚区之一,为义乌市争取更多项目、拓展更大空间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实现建设国际商贸名城的目标,义乌市正着力打造“十大发展平台”,即“展示交易平台、工业产业发展平台、现代都市农业平台、‘义乌港’和现代物流平台、金融商务区平台、现代信用监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文化创意产业和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总部经济平台、行政管理服务和效能建设平台”。义乌市作为国家级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进入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期和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会展之都、物流之都、文博之都的美誉,以及以金华-义乌为主轴的浙中城市群建设,使得义乌市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特色鲜明的产业优势和先行先试的创新条件等优势。此外,义乌市近30年兴商建市、发展国际商贸城市的实践,确立了该市小商品专业市场在全球相关市场体系的中心地位,发展了十多个全国性产业基地,联接着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百万中小企业和家庭生产,形成了事实上的“义乌商圈”总部经济中心地位。
三、义乌发展总部经济的比较优势
(一)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优势
依托义乌国际小商品市场发展壮大起来的义乌中小企业,已经形成了一足规模的、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如饰品、袜业、箱包、玩具、吸管等,涌现出了新光、浪莎、巨龙、双童吸管等一些行业龙头企业,具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明显的竞争优势。随着义乌市场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境外或外地企业总部、营销总部或采购总部迁入义乌市具有明显加速的势头,义乌市完全有条件引入全国乃至世界上的行业龙头企业总部,形成总部经济产业集群。
(二)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物流优势
义乌市未来物流场站设施空间规划布局为“两园区四专业两站点一备用”,“两园”即义乌国际物流园区和义乌国内物流园区,由6个地块组成,用地总计约为7933亩;“四专业”即义乌市铁路物流中心、义乌夏迹塘物流中心、空港物流中心、义乌邮政速递中心;“两站点”即大陈物流站和佛堂物流站;“一备用”即义南物流中心。根据义乌市对外开放和国际物流发展的需要,规划还预留了义乌市综合保税区的用地,约5663亩。
交通运输是否便利、交通网络体系是否完善、信息交换是否充分是决定总部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义乌市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亚城市群”-“浙中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是浙中的商贸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号称“小商品海洋”的义乌市凭借贯通全球的贸易网络,在物流运输、信息交换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有利于公司总部与其他分部、子公司、加工基地之间的各种联系,能够使公司主要决策者掌握公司运营脉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独特的市场规模优势
专业市场仍是义乌市最为明显的优势。作为全球小商品之都,义乌市与全球小商品供应商、采购商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商品交易繁荣,市场潜力巨大。一个市场身后维系着20多万家企业、1000多万产业工人。目前,义乌市场的6.2万个商位在售商品有170多万种,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与义乌市场有贸易关系的达到215个。2010年,义乌市场全年共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31.2亿美元,同比增长32.7%,其中出口28.6亿美元,同比增长34.1%,高出全国增长水平2.8个百分点;进口2.6亿美元,同比增长19.2%。这一势头已经延续到“十二五”规划开局,2011年一季度,义乌市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6.88亿美元,同比增长21.88%,其中出口6.19亿美元,同比增长19.67%。
(四)良好的行政服务和投资环境
义乌市作为全国强县扩权的试点城市,在创建国际性商贸城市过程中,在开展城市功能基础建设、提高政府服务功能、优化市场经营主体、改变经营方式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为进一步促进市场繁荣和开放型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联合国难民署、家乐福等10多家国际零售集团在义乌市设立了采购信息中心,全球20强海运集团目前已有12家在义乌设立办事处,海关、商检局、外经贸局、公安局、工商局等部门的服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义乌市海关成立后,为扩大小商品通关能力做了大量工作。义乌市商检部门在为企业服务方面下了大力气,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在风险警示、优化服务、减少企业负担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义乌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是全国第一个在县级层面设立的出入境管理局,为外商出入境申请、签证提供了便利,提高了办事效率。义乌市外经贸局在市场经营主体中引进境外企业和保障市场经营、安全交易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创新。小商品城贸易信用保险险种的设立,对保障市场经营户经营风险起了巨大作用,2009年投保额达到1.02亿元人民币。国际贸促会共出具原产地认证56278份,为580多家企业提供了服务,涉及的出口目的国(地区)130多个。义乌市作为国家级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一直在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不断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为国内外投资商营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与此同时,义乌市的市场秩序、通关秩序、社会治安状况以及城市包容度都基本与国际接轨,为发展总部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四、发展总部经济、加快义乌市场转型的路径选择
(一)打造中国电子商务示范区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
在商业模式不断演变的今天,把中国小商品城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作为义乌市场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推动义乌市场及相关配套服务产业的繁荣发展,进一步提升义乌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形成并走出一条具有义乌特色的、基于专业市场基础上的电子商务新模式。利用义乌市场良好的品牌优势、市场资源和物流配送体系,为网上销售提供丰富的商品以及良好的信誉和优质的服务,以网上低成本、全天候的商品展示和交易渠道,有效促进实体市场扩大销售规模。通过无形市场渠道进一步提高有形市场的商业价值,最终实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互促共荣的一体化发展战略。
(二)引导总部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
进行自主技术、自主品牌的研发,带动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鼓励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企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微笑曲线”和产业链。
(三)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遵循“用文化引领发展,用智慧带来实惠,把创意变成生意”的发展理念,将“义乌销售”“义乌制造”转变为“义乌创造”,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促进义乌经济转型升级的另一个助推器。
五、加快义乌总部经济培育的对策、措施
(一)利用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机遇,创新国际贸易便利化
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形成高度开放、高效运作的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环境。加快“义乌港”建设。延伸口岸港口功能,使“义乌港”成为“始发港”和“目的港”。积极推动航空口岸由临时口岸向正式口岸开放,促进航空口岸人员出入境手续便利化。在物流场站建立保税区,发挥口岸功能,尽早规划空港保税物流园区,把义乌市建成陆、海、空三位一体的小商品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中心。尽早规划现代贸易服务区域,使区域内各种服务设施更加完善。
(二)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增强对外来企业的吸引力
政府应出台更多的鼓励政策,以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总部设立在义乌。比如:税费优惠政策、企业落户土地出让费优惠政策、加大科技研发支持力度政策、奖励出口型企业落户义乌市政策等等。对入驻总部经济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奖励,对总部中心的纳税大户,按照其对财政的贡献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返还。
(三)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发展总部经济更多的是依靠智力投入。2011年5月,义乌市出台了“义乌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义乌市2011年紧缺人才导向目录和薪酬指导价格”等政策文件,大力实施国际商贸名城“英才引进计划”,引进行业领军人物和培育创新创业团队。今后,义乌市还将依托“义乌工商学院”和“义乌市创意园”两大“蓄水池”,集聚各类创新创意创业人才。
(四)按照“创新创优、提质提效”的要求,强化服务体系建设
1.加快总部中心及配套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包括总部大楼用地、人才公寓用地、购物商场用地、生态用地和其他设施用地的规划要有超前意识,要体现“50年不落后”的理念;积极鼓励市内外成长性好又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规模以上企业和各种知识型、生产型服务机构总部入驻总部中心。
2.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为总部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义乌市作为一个县级市,受市域规划的限制,土地、水资源等环境承载力受到制约。需要按照建设国际商贸名城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示范区的要求,在交通设施、人居环境等方面增加投入,全力打造宜居、宜游、宜商城市。
3.制订企业绿色通道服务方法。为总部经济建设创造最宽松的政策环境,为入住的企业提供公开、透明、平等、完善的系统化服务。
4.加快城市功能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软硬件条件,深化“大通关”建设,强化资金汇兑效率,加强物流、会展、电子信息网络等领域建设,强化义乌市吸引国内外大企业总部的投资环境。
(五)加快国际贸易结算便利化建设步伐,为总部企业保驾护航
1.规范NRA账户。根据外汇管理局2009年7月13日发布的《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国内各家境内银行均可为境外机构开立NRA(境内银行为境外机构开立的境内外汇账户)账户,NRA账户有助于境内企业发展跨国业务,扩展海外投资,同时,通过境内外业务联动,可以提高资金清算效率,实现境内监管、境外运作的目的。该业务的合规发展,有助于推进国际贸易结算,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发展,也有助于监管层对部分灰色跨境资金流的监管。但从目前运行情况看,由于该政策项下未明确具体的业务收支范围及操作细则,各行根据自身实际营运情况,均各自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这样做的后果,会使得银行在客户准入、开户材料审核、外汇收支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因此,监管层有必要出台详细的规范性政策文件,在确保业务合规性的前提下,促进该项业务进一步发展。
2.贸易融资便利化。贸易融资是银行针对出口商或进口商在进出口贸易的各个阶段,根据出口商或进口商不同特点所提供的资金融通或信用便利。贸易融资为企业提供的是短期融资便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企业营运资金需求。各银行在国际贸易的各个阶段应为客户提供相适应的融资产品,基本形成完整的贸易链融资。完善的贸易融资产品既涵盖了信用证结算方式下的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福费廷、保理等传统贸易融资方式,更应包含结算方式更广泛的汇款项下融资产品,如订单融资、出口商票融资、信保融资等。针对企业的理财需求开发汇付通、贷付通、汇利通等产品。目前人民币汇率越来越市场化,同时汇率波动也越来越大,企业迫切需要规避汇率风险,出口商票融资可实现提前收汇、锁住汇率,从而规避汇率风险。福费廷业务虽然是传统融资产品,但因其具备了不占授信、基本无准入门槛、可提前结汇核销退税等优点,仍然受到各出口商尤其是远期信用证方式结算的出口商的青睐。各银行应努力与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加强联系,建立代理行关系,为更多的客户创造直接办理福费廷业务的机会,从而增加客户在高风险地区的贸易机会。
六、结论
义乌市凭借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吸引了大量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推动产业集群的建设及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经济的总量和竞争力,总部经济没有产业集群作支撑,单纯依靠企业总部的集聚并不会产生经济效益,甚至会助长地方政府非理性的政绩观。发展总部经济需要高端的资源投入、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信息处理人才,还需要一定集聚程度的服务业发展、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发达的现代交通体系作支撑。发展总部经济应该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以促进总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