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师古“古今字”观念论析论文

颜师古“古今字”观念论析

王秀丽

(四川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四川 雅安 625014)

摘要: “古今字”是汉字发展历程中一种重要的文字现象,在古今字从训诂学上的用字相异到文字学上孳乳分化的厘清过程中,颜师古的“古今字”观念兼具了训诂学的“用字变异”和文字学的“孳乳分化”两个方面。从文字训释条例看,颜师古一方面继承汉代训诂学家关于古今字“用字相异”的理念训释字体嬗变、构件变异、同音通假的不同用字,另一方面尝试从汉字形、音、义繁衍孳乳的角度解释同源分化字。

关键词: 颜师古;古今字;用字相异;孳乳分化

颜师古是唐初著名的语文学家,他注解《汉书》和《急就篇》,撰写《匡谬正俗》,编辑《字样》,参与校订《五经》,这些语文实践工作不仅表现了他在史学和训诂学方面的造诣,更是体现了其在文字学方面的实践与成就。尤其是颜师古从“用字变异”和“孳乳分化”两个角度训释“古今字”的观念具有历史继承性和开创性。从总体上看,颜氏基本是以唐初通行的文字为今字,以唐初不通行的、仅存于古籍中的文字为古字,体现了汉代正统古今字观念在唐代的延续,同时颜氏在训诂实践中又初步涉及字体孳乳、同源分化造成的古今字,这对后世学者,尤其是清代戴震、段玉裁、王筠等人从文字学角度系统探讨古今字有重要启示。本文以颜师古《汉书注》《急就篇注》《匡谬正俗》的注释材料为依据,从颜氏训释古今字的术语、训释古今字的类型及其在古今字研究上的贡献几方面探讨其古今字观念。

一 “古今字”概念的缘起及历史发展

“古今字”是传统训诂学的一个术语,这一术语出现在训诂学昌盛的汉代,当时汉儒在整理注解先秦典籍的训诂实践中提出的一条要例,即是“以今字释古字”。从现存传世文献看,东汉郑玄首先使用“古今字”这一术语,如《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郑注:“余、予古今字”。 又《礼记·礼运》:“古圣人耐以天下为家。 ”郑注:“耐,古能字”[1]。 郑玄在其训诂实践中明确了以今字释古字的训诂条例,并且为后世学者所沿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学者对古今字的认识多停留在术语的使用上,一般只是在随文注释中指出某字与某字是古今字,他们对古今字的理解,也因出于训诂的目的而一般局限为时间概念,认为是“随时异用”且古今相训的文字关系,并不是从汉字发展分化的角度来看待古今字。正如向光忠先生所说:“东汉经学家郑玄笺注典籍所用的‘古今字’的术语,尔后历代沿用,指称不尽相同,在训诂学中,‘古今字’原指古今用字相异现象。在文字学中‘古今字’则指古今造字的相承关系。”[2]直到唐初,颜师古对“古今字”的训释和解说突破了汉儒以来关于古今用字相异的拘囿,他开始从汉字孳乳分化的角度来解说文字的古今相承关系。《汉书·高帝纪》:“带河阻山,县隔千里”。颜注:“县,此本古悬字耳。后人转用为州县字,乃加心以别之,非当借音。”[3]将“县”和“悬”定为古今字关系,已经涉及形、音、义孳乳分化的文字发展层面,可惜的是颜师古并没有将他的这一卓识贯彻始终,而是在文字训释中将异体、通假等古今不同用字和文字孳乳分化形成的古今字交叉在一起,错综复杂。直到一千多年后的清代,经戴震、段玉裁、直到王筠,才跳出了对单个字的孤立的研究,开始从体系的角度去探求汉字发展孳乳的内在联系。王筠通过分析古今字之间形、音、义上的历史承袭关系,提出了分别文和累增字的概念,并论述了古今字产生的原因和途径,真正开始了从文字学的角度研究古今字的工作。

二 颜师古训释古今字的常用术语

颜师古在《汉书》注中训释古今字所用术语主要有“某,古某字”“某、今某字”“某、某古今字”,此外,颜氏运用较多的术语“某,读曰某”“某,读为某”,除了解释通假字关系,还涉及造字相承的古今字。颜师古训释古今字的术语虽然相对集中,但不够规范。具体有以下几种术语。

1.某,古某字

这一术语是颜师古厘定古今字关系时使用最多的术语。如:

(1)《汉书·礼乐志》:“海内安宁,兴文匽武。 ”师古曰:“匽,古偃字”。

按:《说文·匚部》:“匽,匿也。 ”[4]又《说文·人部》:“偃,僵也。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按僵谓仰倒……今人语言乃谓不动不朽为僵。”[5]“匽”本为隐藏之义,词义引申为仰倒、停止、停息之义,后另造今字“偃”承担部分引申义。《广韵·阮韵》:“偃,息也。 ”[6]“匽”与“偃”是造字相承的古今字。

(2)《汉书·郭解传》:“以躯耤友报仇,臧命作奸剽攻,休乃铸钱掘冢,不可胜数。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遇赦。”师古曰:“耤,古藉字。藉谓借助也”。

按:“耤”字作,象人持耒耜耕作之形。《说文·耒部》:“耤,帝耤千亩也。古者使民如借,故谓之耤。”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藉)引申为凡承藉、蕴藉之义,又为假借义。”意思是古代帝王亲耕之田,亲耕劝农之后,借民力耕种,古书中多写作“藉”。如《礼记·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税。 ”郑玄注:“藉之言借也。借力治公田,美恶取于此。不税民之所自治也。 ”[7]由此可知,“藉”是“耤”引申义和假借义的新造字。

需要说明的是,颜师古在运用“某,古某字”这一术语时,除了表明二字之间有产生先后、文字孳乳繁衍关系外,还涉及通假字、异体字、同源字等多种字际关系[8]

CT在骨与关节病变筛查中的适用人群,具体如下:①对于在X线检查中被骨皮质遮盖而无法清晰显示骨、肌肉内细小病变者;②脊椎、胸锁关节等结构相对较复杂的骨、关节存在病变;③对于X线检查显示因关节面细小骨折、髓内骨肿瘤等造成骨皮质破坏的疑似病变者,可通过CT检查进一步观察病变组织浸润情况。

颜师古在训诂实践中用“某,今某字”或“某,某古今字”这两个术语直接点明甲乙两字的古今关系。如:

(1)《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降及孝成,复加恤问,稍益衰微,不绝如线。”师古引晋灼曰:“线,今缕字也,音先战反”。

习近平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9]129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统筹推进各方面建设中,始终要以人民利益的实现为中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按:《说文·糸部》:“线,缕也。缐,古文线。”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汉功臣表》:‘不绝如线。 ’晋灼曰:‘线,今缐缕字。’盖晋时通行缐字。故云尔。许时古缐今线,晋时则为古线今缐,盖文字古今转移无定如此。”由此可知,东汉许慎时“线”为当时通行汉字,“缐”为古字;晋灼之时,“缐”为当时通行文字,“线”为古字。“线”与“缐”是不同历史时期用字的差异。

3.某,某古今字

(1)《汉书·高帝纪》:“已而有娠,遂产高祖。 ”师古引孟康曰:“娠音身,汉史身多作娠,古今字也”[13]

按:《说文·身部》:“身,躳也,象人之身。 ”甲骨文字形作,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云:“契文(身)从人而隆其腹,象人有身之形,当是身之象形初字,许君谓‘象人之身’其说是也。 ”[9]由此可知,“身”的本义为怀孕,引申出身体、自身等常用义,后来为“身”的古义分化出新字“娠”。 《说文·女部》:“娠,女妊身动也。”“娠”即怀孕之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妊而身动曰娠,别言也;浑言之则妊娠不别”。

从整体来看,这种由字体演变而形成的古今字,古字多是先秦文字,今字则多是汉代以后通行的隶楷文字,在产生和使用的时间存在先后,往往今字出现后古字就被废弃不用。

教师识知本身就是“前结构”所构成的教师个人“原视界”与他者视界不断融合,从而形成更高级别的“新视界”的过程。教师培训多种参与主体具有不同的“视界”,传统客观知识论强调知识的权威性,限制了教师“多元理解”的可能性,专家“一言堂”讲座式培训堵塞了不同主体之间“视界融合”的对话渠道,缺乏理解和对话的培训消解了教师培训的主体性,教师培训中的“失语”也无助于“新视界”的形成和素质的提升。因此,教师培训应允许、倡导和鼓励教师对于文本进行多元理解和对话,把文本作为一种工具,在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同伴、教师与专家等之间的“视界”从差异走向联结的融合过程中实现经验的碰撞和新意义的创生。

4.某读曰某、某读为某

“读曰”“读为”这两个术语在古书注解中通常用来说明通假关系。王力谓:“读曰、读为,这两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的”[10]。郭芹纳《训诂学》中亦云:“(读为)一般用于以本字解释假借字。 ”[11]但颜师古在《汉书注》中用“读曰”“读为”训释的字际关系除了通假之外,还有造字相承的古今字关系。如:

(1)《汉书·礼乐志》:“故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乡饮之礼废,则长幼之序乱,而争斗之狱蕃。”师古曰:“辟读曰僻”。

按:《说文·辟部》:“辟,法也,从卪,从辛,节制其罪也,从口,用法者也。”可见“辟”的本义是法度,进而引申为惩罚、治罪、开辟、邪僻不端之义,后因承担意义过多,分化出“僻”字表示偏僻、邪僻不端之义。 《尔雅》:“版版,荡荡,僻也。 ”郭璞注:“僻,邪僻”。

(2)《汉书·食货志》:“其后,上郡以西旱,复修卖爵令,而裁其贾以招民。”师古曰:“贾读曰價”。

按:《说文·贝部》:“贾,贾市也。一曰坐卖售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贾,凡卖者之所得,买者之所出皆贾,俗字又别其字作價,别其音,入祃韵,古无是也。”由此观之,“贾”的本义为做买卖,买卖过程中商品有售价,后为售价、价值造新字“價”,《类篇》:“價,售值也。 ”故“贾”与“價”是有造字相承关系的古今字。

通常情况下在数据监测的时候会对电流进行检测[14-16],但是在这里所搭建的电路模型中,负载的变化会对电流产生影响,而电压却不会变化,所以在这里选取了逆变器的三相输出电压作为检测对象。将三相输出电压经过Park变换后可变成二维信号Ud、Uq,然后再对其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

三 颜师古从用字相异角度厘定古今字

2.由字形构件变异形成的古今不同用字

1.由字体嬗变形成的古今不同用字

古今用字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历时层面上的字体变异,包括两种情况。

其一,大多是以古文、籀文、篆文为古字,而以当时唐初通行的隶楷文字为今字。如:

数据是计算机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网络的核心元素。在计算机网络运行的过程当中,数据会产生诸多漏洞,而不法分子则会利用这些数据漏洞来攻击计算机,致使计算机网络产生安全风险。如存在于计算机网络运行过程中的节点数据,其就极易遭到攻击,数据信息被窃取、篡改的现象时有发生,致数据完整性遭到破坏。部分不法分子还会在数据脆弱部分对其进行攻击,通过攻击此部分内容来窥探内网的数据信息,致内网数据遭到泄漏。此外,利用数据漏洞还可给计算机网络植入木马、病毒等,致系统瘫痪,无法运行。

《汉书·外戚恩泽侯表》:“又牧橐、昆蹏令丞皆属焉。”师古曰:“蹏,即古蹄字耳”。

(1)譱—善

《汉书·礼乐志》:“故孔子曰:安上治民,莫譱于礼;移风易俗,莫譱于乐。”师古曰:“此《孝经》载孔子之言也。譱,古善字”。

按:《说文·部》:“譱,吉也。此与义、美同义。,篆文善从言。”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据此则譱为古文可知矣,此亦上部之例。先古后篆也。譱字今唯见周礼。”“譱”是古文“”的隶变,从字形上看应当是源于金文(善夫克鼎)、(鬲比盨)[12]等字形,篆文“”的隶变为“善”。

(2)囏—艱

《汉书·韦贤传》:“玄成复作诗,自着复玷缺之囏难也。”师古曰:“囏,古艱字”。

按:《说文·堇部》:“艱,土难治也。囏,籀文艰从喜。”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必有喜悦之心,而后不畏其艰,而后无不治也,故从喜。此字见周礼。”“艱”金文作(毛公鼎)[13],为籀文“”之所本。古字“囏”是今字“艰”的籀文隶定。

(3)壄—野

《汉书·五行志》:“故尧舜举群贤而命之朝,远四佞而放诸野。”师古曰:“壄,古野字”。

按:《说文·里部》:“野,郊外也。壄,古文野,从里省,从林。 ”“壄”,秦简作,从埜,予声,大概为古文“”字形之所依。

2011年,水资源司启动了试点工作,印发了《关于开展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水资源〔2011〕369 号),明确了试点建设的总体要求、试点任务、时间安排、组织实施及工作要求,提出试点省市率先出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意见、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率先确立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将红线控制指标逐级分解到所辖市县;率先建成省级水资源管理系统,显著提高水资源统计、计量、监测能力;率先建立水资源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四个率先”总体要求。

(4)濅—浸

尽管此次事件可能只是在钻探工程中的一个小插曲,但对于具体的施工方却影响甚大,它关系到工程的连续性和安全性,也关系到一个队的建设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在公司的后续影响是很大的,甚至可能产生蝴蝶效应。

与常规组相比,双镜组手术时间、术后肠胃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P<0.05)。在常规组与双镜组中,小弯侧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肠胃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非小弯侧患者长,但两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按:《说文·水部》:“濅,水。出魏郡武安东北入呼沱水。从水,声。,籀文濅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沈浸、浸淫之字多用此,隶作浸。”由此可知“濅”是篆文写法,此字隶变之后省简为“浸”。

(5)墬—地

《汉书·郊祀志》:“《周官》天墬之祀,乐有别有合。 ”师古曰:“墬,古地字也”。

按:《说文·土部》:“地,元气初分,轻清杨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墬,籀文地从队。”金文“墬”作壶)[14],为籀文“”之所本。

(6)—侮

《汉书·五行志》:“君行于上,臣非于下。又三家已强,皆贱公行,慢之心生。”师古曰:“,古侮字”。

《汉书·成帝纪》:“冬,广汉郑躬等党与濅广,犯历四县,众且万人。”师古曰:“濅,古浸字。浸,渐也”。

按:《说文·人部》:“侮,伤也,从人每声。,古文从母。 ”金文“侮”作“”(中山王鼎)[15],隶定字形为“”。 《玄应音义》卷二十五:“蔑”注:“,古文侮同”[16]

(7)—要

《汉书·地理志》:“弋居,有盐官。大,廉。卑移山在西北。莽曰西河亭。”师古曰:“,古要字”。

按:《说文》:“要,身中也。象人要自臼形。从臼交省声。,古文要。 ”金文“要”作(是要簋)[17],与古文“”的并同。

(8)—禹

《汉书·艺文志》:“《大》三十七篇。传言禹所作,其文似后世语。”师古曰:“,古禹字”。

健身俱乐部的男女会员比例分别为得知23.2%和76.8%。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男性会员在潜意识里认为健身操是只有女性的练习,男会员多半倾向于器械练习或球类项目。通过调查得知:25-45岁的会员是参加锻炼的主要群体,这一年龄段的会员大多数已经成家立业,有相对稳定的收入。他们意识到只有拥有强壮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另外健身健美锻炼也有助于消除工作中的压力、缓解不良情绪,这些都是他们参加健身锻炼的动力。

孵化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创业辅导服务、基础设施服务、人才引进服务、市场推广服务、项目推介服务、管理咨询服务、交流培训服务和融资服务等方面。

按:《说文·禸部》:“禹,虫也。 从,象头部之形,,古文禹。 ”秦公簋“禹”作,与《说文》古文“”并同。

其二,有少数以古文、籀文为今字,以隶楷文字为古字的。如:

(9)—貌

《汉书·刑法志》:“夫人宵天地之,怀五常之性,聪明精粹,有生之最灵者。”师古曰:“宵义与肖同,应(劭)说是也。故庸妄之人谓之不肖,言其状

无所象似也。,古貌字”。

按:《说文·皃部》:“皃,颂仪也。从人,白象人面形。凡皃之属皆从皃。皃或从页,豹省声。貌,籀文皃,从豹省。”由此可知,“皃”的或体作“”,今字“貌”是“皃”的籀文隶定,今字籀文“貌”。

对于近期外界的一些质疑和误解,荣鹰指出,领保工作面临很多现实条件的制约,需要与当地政府沟通协调,按照国际惯例或有关协议进行处理,“但无论有多少困难,使馆人员一定是尽全力去协助中国公民的”。

在对古今字的认识和解说上,颜师古更多的是继承了汉儒以今字释古字的训诂传统,侧重从古今不同时期用字相异的角度来解说古今字。这种用字差异所形成的古今字关系是比较复杂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汉字系统发展过程中形体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是一个基本事实。颜师古训释的古今字中包含一类古字和今字只是在形体构件上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今字或在古字基础上减省笔画、部件而成,或改变古字的形符,或改变古字的声符,或更换古字形符、声符的位置。如:

(1)靁—雷

《汉书·郊祀志》:“是岁,雍县无云如靁者三,或如虹气苍黄,若飞鸟集木或阳宫南,声闻四百里。”师古曰:“靁,古雷字”。

按:《说文·雨部》:“靁,阴阳薄动,靁雨生物者也。从雨,畾象回转形。”“靁”在汉简中简化为“雷”。《玉篇·雨部》:“雷同靁。 ”[18]《文选马融〈长笛赋〉》:“靁叹颓息”李善注:“靁与雷,古今字也。”“靁”与“雷”是同一个字的繁化与简化形式。

(2)徧—遍

在构图上,画面下方主要以波浪状的水纹为主体,示意着海洋和沙滩,是为了表现一种惬意的状态,点缀在海洋上的海鸥成“s”型分布,稳固整个画面的平衡。为了避免两者的波纹雷同,我选择用不同幅度的波纹来表达,这样也就将画面分成了三个大的色块。画面上方则是花园,为了使画面中呈现疏密对比,我选择在花园这一部分这了一些更为细致的装饰。而为了保持画面的均衡,我也在画面下方做了零星的,遇上方呼应的装饰。整个画面呈现一种轻松、愉悦的活跃氛围,并且动静结合,十分生动。

《汉书·中山哀王刘竟传》:“赞曰:‘孝元之后,徧有天下,然而世绝于孙,岂非天哉!’”师古曰:“徧即古遍字”。

按:《说文·彳部》:“徧, 匝也。 ”《尔雅义疏》:“徧,俗作遍。”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云:“徧,谓周匝而行,引申为周币,字亦写作遍。”[19]汉字部首“彳”与“辶”相通。“徧”与“遍”是更换义符的异体字。

(3)詠—咏

《汉书·礼乐志》:“诗言志,歌詠言。”师古曰:“詠,古咏字”。

按:《说文·言部》:“詠,歌也。从言,永声。咏,詠或从口。 ”《广韵·映韵》:“咏同詠。 ”[20]部首“言”与“口”相通,“詠”与“咏”是异体字。?

(4)—鲸

《汉书·翟方进传》:“而下诏曰:‘盖闻古者伐不敬,取筑武库,封以为大戮,于是乎有京观以惩。”师古注曰:“,古鲸字。”

按:《说文·鱼部》:“,海大鱼也。 从鱼,畺声。《春秋传》曰:‘取其。鲸,或从京’。”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此海中鱼最大者,字亦作鲸。”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鱼部》:“鱼之者谓之鲸,犹今之疆者谓之倞,今唯用鲸而废矣。 ”[21]”与“鲸”是更换声符的异体字

(5)蹏—蹄

在前期对商品吸收液成功替换的基础上,取某地青菜样品,通过氧弹燃烧、碱液吸收等步骤制成碳酸钙沉淀。将沉淀分成两份,分别使用自配试剂(吸收液和闪烁液)和商品试剂(吸收液和闪烁液)配制出两个待测样品进行测量。测量结果表明,自配试剂和商品试剂的效果相似,二者可以互为替代。

2.某,今某字

按:《说文解字》中有“蹏”无“蹄”字。 《说文·足部》:“蹏,足也。 ”南朝时期《玉篇》收“蹄”字,曰:“蹄,同蹏。 ”[22]由此可知,先有“蹏”,后有“蹄”,二者是改换声符的异体字。

(6)饟—餉

《汉书·食货志》:“男子力耕不足粮饟,女子纺绩不足衣服。”师古曰:“饟,古餉字”。

按:《说文·食部》:“饟,周人谓餉曰饟。从食,襄声”又:“餉,饟也。从食,向声。”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餉实与饟字同,字亦作餉。 ”[23]故“饟”与“餉”是更换声符的异体字。

(7)紭—纮

《汉书·扬雄传》:“尽山穷,囊括其雌雄,沉沉容容,遥噱乎紭中。”师古曰:“紭,古纮字”。

按:《说文·糸部》:“纮,冠卷也。从糸,厷声。紭,纮或从弘。”由此可知,“紭”为“纮”是更换声符的异体字。

(8)崈—崇

《汉书·郊祀志》:“乃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毋伐其山木,以山下户凡三百封崈高,为之奉邑,独给祠,复无有所与。”师古曰:“崈,古崇字耳。以崇奉嵩高之山,故谓之崈高奉邑。奉音扶用反”。

按:《玉篇·山部》:“崇,土隆切,重也,尊也,众也,积也。 序立也。 ”“崈,同上(崇)。 ”[24]“崈”与“崇”是构件位置颠倒的异体字。

从文字发展的角度看,无论是由于字体嬗变还是字形构件变异形成的古今用字之别,其实质都属于广义的异体字。

3.由同音通假形成的古今不同用字

颜师古标注的这类古今字,只是在语音上相同或相近,字形与字义均不同,这类古今字实际上是同音通假字,由于在某个特定意义上长期通假借用,进而发展为通用字。如:

(1)攘—讓

《汉书·礼乐志》:刘向因是说上:“宜兴辟雍,设庠序,陈礼乐,隆雅颂之声,盛揖攘之容,以风化天下。 ”师古曰:“攘,古让字”。

按:《说文·手部》:“攘,推也。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推手使前也。古推讓字如此作。”邵瑛《群经音义》:“攘,此即推讓之本字,揖讓之讓亦作此。”[25]《说文·言部》:“讓,相责讓。”由此可知,“攘”与手的动作有关,推攘之义,“讓”与言语有关,责讓之义,引申为谦让。二者各有其本义,古音同属泥母阳部字,互为通假。王念孙《广雅疏证·释诂》:“诸字为责讓之讓,却为攘却之攘。古者讓攘同声,字亦通用”[26]

(2)僇—戮

《汉书·五行志》:“是月王戊初嗣立,后坐淫削国,与吴王谋反,刑僇谏者。”师古曰:“僇,古戮字”。

按:《说文·戈部》:“戮,杀也。 ”《说文·人部》:“僇,癡行僇僇也。读若雡。”二者各有其本义。“僇”“戮”古音同属来母幽部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僇,《大学》借为戮。 ”《墨子·明鬼下》:“是以赏于祖而僇于社。”孙贻让《墨子闲诂》:“僇、戮字通”。

(3)霸—魄

《汉书·律历志》:《周书武成篇》:“唯一月壬辰,旁死霸,若翌日癸巳,武王乃朝步自周,于征伐纣。”师古曰:“霸,古魄字同”。

按:《说文·鬼部》:“魄,阴神也。 ”又《说文·月部》:“霸,月始生,霸然也。 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 ”《玉篇·月部》:“霸,《书》哉生霸,今作魄。 ”[27]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云:“魄,假借为霸。 ”[28]“魄”“霸”同属铎部字。

四 颜师古从文字孳乳分化角度厘定古今字

颜师古虽然沿用了郑玄“古今字”术语,但他并不完全赞成郑玄关于古今字的解释,他在《匡谬正俗·卷三》中即对郑玄“余、予古今字”的说法提出不同看法,谓:“余、予既各有音义,本非古今字别。 ”[29]而从他的训释条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颜师古对古今字的认识开始突破汉代以来传统古今用字的窠臼,初步开始从汉字形、音、义繁衍分化角度训释古今字。

1.今字与古字形体上有关联

从汉字孳乳分化、字形相承角度看,这种古今字的字形之间有两种情况:其一,古字加偏旁形成今字,字义不变,也就是王筠在《说文释例》中所说的累增字,“字有不须偏旁而义已足者,则其偏旁为后人递加也。其加偏旁而义遂异者,是为分别文;其加偏旁而义仍不异者,是为累增字”[30]。这类古今字往往是今字行而古字废。如:

(1)厷—肱

《汉书·王莽传》:“日德元厷右,司徒、典致文瑞,考圜合规,主司人道,王教是辅,帅民承上,宣美风俗,王品乃训。”师古曰:“厷,古肱字”。

按:《说文·又部》:“厷,臂上也。从右从古文古文厷,象形。肱,厷或从肉。”由此可知,“厷”是象形字。“肱”是“厷”叠加义符“肉”形成的累增字。

(2)耑—端

《汉书·艺文志》:“传曰:不歌而颂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列为大夫。言感物造耑,材知深美,可与图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师古曰:“耑,古端字也。因物动志,则造辞义之端绪”。

按:《说文·耑部》:“耑,物初生之题也,上象生形,下象其根也。”“耑”的本义即为事物的开头、开始,引申为“末端”“小”的意思。后加义符为“端”字表示首、头、开始的意义,其后“端”字通行,“耑”弃而不用。

(3)尞—燎

《汉书·礼乐志》:“朝陇首,览西垠。雷电尞,获白麟。 ”师古曰:“尞,古燎字”。

按:《说文·火部》:“尞,柴祭天也。 ”尞,甲骨文作,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云:“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甲文)从木在火上,木旁诸点象火焰上腾之状’。小篆讹作尞,又相承增火旁作燎。”[31]由此可知,“尞”本义为焚烧,后叠加义符 “火”为“燎”。

(4)来—徕

《汉书·武帝纪》:“海外肃,北发渠搜,氐羌徕服。”师古曰:“徕,古往来之字也”。

按:《说文·来部》:“来,周所受瑞麦来麰,一来二缝。象芒刺之形。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由此可知,“来”的本义为麰麦,假借为往来之“来”。“徕”是“来”增加义符“彳”,表往来之义。 《玉篇·彳部》:“徕,今为来。 ”[32]后因造新字“麥”表麰麦之义,“来”即被长期借用表往来之义。

其二,古字添加或改变偏旁形成今字,意义有了分化,即王筠在 《说文释例》中所说的分别文。“(分别文)其种有二:一则正义为借义所夺,因加偏旁以别之者也;一则本字义多,既加偏旁则只分其一义也”[33]。从使用功能上看,今字或承担古字的意义,古字用来表假借义;或因古字义多,造今字分担古字某一义项。如:

(1)娄—屡

《汉书·食货志》:“然娄敕有司以农为务,民遂乐业。 ”师古曰:“娄,古屡字”。

按:《说文·女部》:“娄,空也。从毋中女,空之意也。一曰:娄务也。古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凡中空曰娄,今俗语尚如是。凡一实一虚层见叠出曰娄……娄之义又为数也。此正如窗牖、丽屡之多孔也,而转其音为力住切。俗乃加尸旁为屡。古有娄无屡也。”由此可知,“娄”本义为空,又引申为“屡次”“多次”,后起俗字加尸旁作“屡”分担部分引申义。

(2)县—悬

《汉书·高帝纪》:“秦,形胜之国也,带河阻山,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师古曰:“此本古之悬字耳,后人转用为州县字,乃更加心以别之,非当借音”。

按:在这里,颜师古指出“县”本是“悬”之本字,后因“县”借用为“州县”字,新造区别字“悬”表示本义“悬挂”,不是语音假借通假关系。颜氏的解说已经初步涉及了古今字产生的原因、方式、作用及其与通假字的区别。《说文解字》:“县,系也。”段玉裁曰:“县,自专以县为州县字,乃别制从心之悬挂,别其音,县去悬平。”可见“县”本义即悬挂,后专为表示州县义,遂造今字“悬”以取代古字“县”的意义。又“县”去声,“悬”平声,更从音变构新词的角度进一步区别二字。《说文解字》中有“县”无“悬”,可见“悬”是后起字。

(3)顇—悴

《汉书·扬雄传》:“愍告累之众芳兮,扬烨之芳苓,遭季下之凝霜兮,庆天顇而丧荣兮。师古曰:“顇,古悴字”。

按:《说文·页部》:“顇,顦顇也。 ”《说文·心部》:“悴,忧也。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云:“顇者,面容枯槁;悴者,心思劳愁,两义两相转注。 ”[34]据此可知,“顇”偏重指容貌失色,“悴”偏重指内心愁苦。意义有细微差别,但音近义通,故王力先生说:“悴”是“顇”的分别文[35]

(4)北—背

《汉书·高帝纪》:“田荣归,沛公、项羽追北,至城阳,攻屠其城。”师古引韦昭注:“北,古背字也,背去而走也”。

按:《说文·北部》云:“北,乖也。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北、背古今字……人身背在后,故从二人相背,会意。古者宫室皆南向,因以所背为北,久而昧其本义。《左传·桓公九年传》:‘以战而北。’《释文》云:‘北,嵇康音胸背。 ’”[36]《国语·吴语》:“吴师大北。”韦昭注曰:“军败奔走曰北,北,古背字也。”古时称军队败走为北,因败走时背向敌人;称方向为南北,因古建筑面南,背后即北。北,即古“背”字。因“北”有败北、向北、脊背等多个义项,后加义符“肉”旁,新造一个“背”字,用来分担其脊背义项。《说文解字》收有“背”字,解释为“脊背”。

2.今字与古字形体迥异

形体迥异的古今字从字形上看不出它们之间的关联,但古字和今字在语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属于同源。如:

(1)靖—静

《汉书·叙传》:“靖潜处以永思兮,经日月而弥远,匪党人之敢拾兮,庶斯言之不玷。”师古曰:“靖,古静字”。

按:《说文·立部》:“靖,竫立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立容安竫也。”又《说文·青部》:“静,寀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采色详寀得其宜,谓之静。《考工记》言画绘之事是也。分布五色,疏密有章。则虽绚烂之极,而无淟涊不鲜。是曰静人心寀度得宜,一言一事必求理义之必然。则虽劳之极,而无纷乱,亦曰静。引申假借之义也。”由此可见,“静”由采色详寀得其宜引申出安详、无纷乱之义,与“靖”之“立容安详”义同源相近。因此,在安静的意义上,静、靖实同一词。

(2)楙—茂

《汉书·律历志》:“林钟:林,君也。言阴气受任,助蕤宾君主种物使长大楙盛也。”师古曰:“楙,古茂字也”。

按:《说文·木部》:“楙,木盛也。从林,矛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此与艸部‘茂’音义皆同。分艸木耳。 ”《说文·艸部》:“茂,艸丰盛。 ”语音上,“楙”“茂”均是明帮旁妞、幽部字,意义上“楙”专指木盛,“茂”专指草盛,都有茂盛之义,因此王力先生认为:“茂、楙实同一词”[37]。 汉字简化后,“茂”行“楙”废。

(3)仄—侧

《汉书·五行志》:“视近臣在国中处旁仄及贵而不正者,忍而诛之,如吾燔高园殿乃可。”师古曰:“仄,古侧字”。

按:《说文·厂部》:“仄,侧倾也。”段玉裁谓:“古与侧昃字相假借。 ”《说文·人部》:“侧,旁也。 ”段玉裁注:“不正曰仄,不中曰侧,二义有别,而经传多通用。”段氏揭示了仄、侧同源的关系。仄,精母,职部;侧,清母,支部。二者音近义通,都表示旁侧、不正中。 《周礼·考工记·车人》:“行山者仄”注曰:“故书仄为侧”。

五 颜师古“古今字”观念的价值

从以上颜师古对古今字的训释中可以看出,颜氏所认为的古今字包含因字体嬗变和字形结构变异造成的音义完全相同的古今异体字、因语音相同或相近而形成的通用假借字,以及由文字孳乳分化形成的有造字相承关系的分化字和累增字。这样的实践已经突破了汉儒训释古今字的拘囿,并且有新的认识,特别是关于形体孳乳分化形成的古今字的训释,已经从文字学角度初步涉及了古今字产生的原因、方式、作用的区别。他的这种古今字观,较之郑玄单指用字上的古今字更全面、更客观,因为它全面地概括了古今字所反映的客观实际。尽管在理论上还是模糊的、粗浅的,但这些关于古今字的零星分析,隐约透露出颜师古对古今字的初步的理性认识,对后世学者从文字学的角度研究古今字有所启发。因此,有学者指出“从汉字分化的角度接触古今字的论述,始见于唐代的颜师古。”[38]然而,颜师古这些可贵的观点并没有得到他自己的贯彻而形成更系统的认识,也没有引起时人的重视。直到一千多年后的清代,经戴震、段玉裁到王筠,才跳出了古今“用字不同”的范畴,开始从汉字孳乳分化的角度去探求古今“造字相承”,从而实现了由对单个汉字的孤立研究到从体系上探求汉字发展孳乳的内在联系。尽管颜师古对于古今字的认识还不十分清楚,其中他标出的古今字中,有部分我们也不敢苟同,但他毕竟在大胆地实践。同时,颜师古在《汉书注》中保存了大量古今字的注解,有助于我们了解东汉、唐初汉字的使用情况,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汉字的历史发展演变提供了丰富的文字资料,也为我们正确释读《汉书》等典籍提供了依据。尤其是关于古今字字体变异方面的材料,对汉字流变的研究有重要的价值。有些今人读不懂的字需要依靠颜注来解读,或者依靠他所提供的线索再推求之。

参考文献:

[1]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422.

[2]向光忠.古汉语文字学研究述评[M]//刘坚,侯精一.中国语文研究四十年纪念文集.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379.

[3]班固.汉书[M].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60.

[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2:267.

[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80.

[6]宋本广韵[M].北京:中国书店,1982:260.

[7]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423.

[8]王秀丽,别敏鸽.颜师古《汉书注》“X,古某字”作用类析

[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7(3):70.

[9]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7:1125.

[10]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617.

[11]郭芹纳.训诂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8.

[12]容庚.金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152.

[13]容庚.金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889.

[14]容庚.金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887.

[15]容庚.金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568.

[16]宗福邦.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09.

[17]容庚.金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167.

[18]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7:98.

[19]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7:268.

[20]宋本广韵[M].北京:中国书店,1982:269.

[21]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889.

[22]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7:33.

[23]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897.

[24]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7:98.

[25]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7:1689.

[26]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3:58.

[27]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7:96.

[28]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465.

[29]颜师古.匡谬正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24.

[30]王筠.说文释例[M].武汉: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327.

[31]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7:1371.

[32]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7:71.

[33]王筠.说文释例[M].武汉: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327.

[34]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630.

[35]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64.

[36]徐灏.说文解字注笺[M]//续修四库全书本:卷十五.

[37]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43.

[38]龚嘉镇.古今字说[M]//向光忠.文字学论丛:第一辑.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195.

中图分类号: H1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5744(2019)02-0010-06

收稿日期: 2018-11-19

基金项目: 四川农业大学博士科研专项基金;四川农业大学社科专项研究项目“《汉书》颜师古注征引文献研究”(17YB09)

作者简介: 王秀丽(1980—),女,山东青岛人,四川农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古代汉语文字研究。

【责任编校 王 涛】

标签:;  ;  ;  ;  ;  

颜师古“古今字”观念论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