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与上海浦东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浦东论文,天津论文,产业结构论文,新区论文,滨海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362(2009)03-0031-05
产业结构演进是一个资源配置并追求经济总体水平提高的过程[1],产业结构随经济增长而变动,并且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增长。钱纳里[2]等(1986)和麦迪森[3](1996)的实证分析证明了产业结构变化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变量。近二十年来,我国学者有关产业结构演进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如刘志彪[4]、石磊[5]和周振华[6]等人对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和演进机制进行了探讨,汪斌[7]对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和演进规律作了探讨。
学者们对天津滨海新区①(以下简称滨海新区)与上海浦东新区(以下简称浦东新区)产业结构演进问题的研究角度不尽相同。陆萍萍[8]对浦东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作了回顾和分析。白仲林和李军[9]对滨海新区和浦东新区的产业结构特征及变迁进行了比较。张晨光和孙占芳[10]对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的基础条件的差异、改革进程进行了比较和分析。郎东和王述英[11]从现代服务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角度分析了现代服务业对滨海新区一、二产业的重要性。周桂荣和叶新利[12]对深圳、浦东和滨海新区的产业结构的现状和特点比较,归纳出滨海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总起来看,学者们的研究偏重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少,深度有待挖掘,分析问题的角度也较为单一。
从演进路径看,滨海新区产业结构演进也是一个优化和高级化的过程。2007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为2 364.08亿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构成比为0.3∶71.7∶28,②初步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良性互动的现代产业体系,但滨海新区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仍然存在第三产业比例过低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滨海新区的发展。
浦东新区的产业结构演进则经历了重化工业化、高度加工化再到高技术化和产业结构软化(服务业)的过程。1990年,浦东被确立为国家级开发区,浦东新区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0.2亿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构成比为3.7∶76.2∶20.1;2007年,浦东新区国内生产总值2 480.76亿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构成比为0.2∶47.5∶52.3。③
浦东新区被确立为国家级开发区时间上较早,其产业结构的演进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滨海新区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合理与否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滨海新区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并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模型,以浦东新区为基准,对滨海新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偏离情况进行测度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和提出政策性建议。
1 偏离-份额分析模型(SSM)的设定和分析方法
偏离-份额分析模型(Shift-share Method)是一种在西方区域经济研究中应用广泛、注重实效的方法,它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于1942年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成为现在学术界普遍采用的形式。
本文主要以浦东新区为基准,对滨海新区产业结构演进进行比较。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模型,以一定时期浦东新区的年生产总值为基准,分别测算滨海新区经济按浦东新区平均增长率可能形成的假定份额,将这一假定份额与滨海新区经济实际增长量进行比较,分析滨海新区经济增长相对于浦东新区地区平均水平的偏离情况。
把滨海新区经济变化看作一个动态过程,于是,滨海新区的经济增长量可以分解为3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偏离分量,地区经济增长出现的偏离(快于或慢于浦东新区平均水平),可以从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两个方面加以分析说明。如产业结构是否由快速增长型产业构成,可以解释滨海新区经济增长偏离的结构份额;如果滨海新区产业结构演进与浦东新区各产业增长同步,这种偏离则要用区域产业竞争份额来解释,竞争份额包括了区位因素等不能细分的影响因素。
2 数据处理
分别选取1996-2000年(“九五”)、2001-2005年(“十五”)和2006-2007年三个阶段浦东新区的数据,对滨海新区同期三个阶段的产业结构演进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发现滨海新区产业结构演进中的问题。由于资料的限制,“十一五”的资料计算到2007年末。通过数据的对比可以弥补偏离-份额静态模型分析的局限性。
根据统计资料,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模型,经计算得到表1至表3所示的结果。
3 滨海新区与浦东新区三次产业演进的比较分析
3.1 滨海新区与浦东新区二、三产业的对比分析
观察表1、表2和表3。就总体而言,滨海新区在“九五”期间,经济以低于浦东新区经济增长水平3%(-8.68亿元)的速度发展;“十五”期间,滨海新区经济相对于浦东新区有了长足的发展,比浦东新区平均水平多完成42%(289.659亿元);在2006-2007年期间,虽然增长速度较“十五”期间有所减缓,但仍比浦东新区平均水平多完成16%(307.9亿元)。
从第二、三产业看,在“九五”期间,滨海新区第二产业产值高于浦东新区平均增长水平26%,而第三产业则低于浦东新区平均水平76%,从而带来了-68.14亿元的总偏离量;在“十五”期间,滨海新区第二产业高于浦东新区平均增长水平71%,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九五”期间有所提高,但仍低于浦东新区平均增长水平16%,从而带来-36.00亿元的总偏离量。可以看出,从“九五”到“十五”再到2006-2007年期间,第二产业发展迅速,在2006-2007年间,总偏离量高达-146.6亿元。这也说明了滨海新区的产业结构在演进中的问题,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生产总值主要靠第二产业拉动。
从增长的相对偏离情况来看,滨海新区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所占比例不断下降,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下面从产业结构偏离和竞争偏离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从产业结构偏离情况来看,“九五”期间,滨海新区产业结构偏离量为-18.14亿元,而“十五”期间则下降到-11.821亿元,而2006-2007年期间更是大幅下降,为-140.20亿元,较“十五”期间降低率高达109%。其中第二产业在“九五”期间结构偏离分量为7.33亿元,“十五”期间,结构偏离分量提高到86.70亿元,而2006-2007年期间大幅下降至-50.36亿元。第二产业发展速度减缓已严重影响到整个滨海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从第三产业看,滨海新区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全为负值,其中“九五”期间为-25.96亿元,而“十五”期间结构偏离分量降至-98.53亿元,2006-2007年间,结构偏离分量为-89.92亿元,说明滨海新区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低于浦东新区平均水平并且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将影响到整个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
从竞争偏离分量来看,滨海新区竞争偏离分量在“九五”期间为9.56亿元,即滨海新区竞争分量高于浦东新区平均水平9.56亿元;“十五”期间竞争偏离分量有了大幅提高,高出浦东新区平均水平301.48亿元;2006-2007年间,竞争偏离分量又有所提高,高出浦东新区平均水平448.10亿元。这主要是由于第二产业竞争力迅速提升所导致。
但总体而言,滨海新区经济还是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并且主要来自第二产业。从表1、表2和表3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竞争偏离分量增长率在“九五”期间为23%,“十五”期间为52%,从而实现了竞争偏离分量从52.60亿元到237.37亿元的飞跃;到了2006-2007年间,虽然增长速度较“十五”期间有所减缓,降至37%,但这一时期滨海新区第二产业得到了很快发展,相对于浦东新区,滨海新区的第二产业更具有竞争力。
通过分析表明,滨海新区的支柱产业是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发展的好坏会直接制约滨海新区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竞争偏离分量从“九五”到“十五”期间增长率由低于浦东新区平均增长率的47%升高到了高出浦东新区平均水平28%,从而带来了62.53亿元的竞争偏离分量;但2006-2007年期间竞争偏离分量增长率降低到-10%,竞争偏离分量更是降低到-56.68亿元,说明在这一时期滨海新区第三产业相对于浦东新区的第三产业的竞争力明显下降。
3.2 滨海新区与浦东新区第一产业的对比分析
滨海新区总面积达2 200多平方公里,有1 200多平方公里盐碱地,其中大部分为不适宜耕种的重度盐碱地,发展农业的空间相对较小,而且国家致力于将滨海新区发展成为环渤海乃至于整个北方的重要经济增长极,这个定位也决定了新区农业必定不是主要发展对象。2007年滨海新区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所占比例为0.3%,而浦东新区农业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建设之初就将建设中心城市作为战略目标,浦东新区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所占比例2007年仅为0.2%。
从表1、表2、表3可以看出,滨海新区第一产业与浦东新区第一产业总偏离度不大,其中“九五”期间总偏离量为-0.47亿元,“十五”期间总偏离量为1.589亿元,2006-2007年期间总偏离量为-0.51亿元,从中可以看出滨海新区农业发展速度除“十五”期间快于浦东新区以外,其他两个时期均低于浦东新区。
从结构偏离分量来看,三个时期呈下降趋势,从“九五”的0.49亿元到“十五”的0.009亿元,再到2006-2007年的0.08亿元;从竞争偏离分量来看,“九五”期间,与浦东新区偏离量为-0.86亿元,“十五”期间为1.58亿元,2006-2007年期间为-0.59亿元。由此可见,滨海新区农业无论从对经济的贡献率来说还是从竞争力来说都不如浦东新区,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反映出滨海新区在建设之初的十几年间对二、三产业的投入不断加大,而第一产业发展相对落后。
4 问题与建议
第一,与浦东新区相比,滨海新区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竞争力较弱,应该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从表3的总偏离量数据可以看出,2006-2007年期间,滨海新区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十五”期间大幅降低,这主要是由于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偏离分量不断减少。说明滨海新区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和竞争力与浦东新区的第三产业相比都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已经影响了滨海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其中2006-2007年期间滨海新区经济总增长率为21%,虽然从绝对数字上看似乎并不低,但相比于“九五”期间和“十五”期间的高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有了明显的下降。2007年滨海新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3∶71.7∶28,而浦东新区为0.2∶47.5∶52.3,从这些数据的对比就可以看出滨海新区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比重过大,服务业缺乏竞争力,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
由此可见,滨海新区要加快完善配套制度,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而现代服务业涉及面非常广,一定时期内要有所侧重,滨海新区要结合自身优势,以强大的制造业为基础,不断拓宽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空间;积极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服务企业,以充分利用港口优势,而且发展过程中要重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否则服务业发展的滞后不仅会影响滨海新区制造业水平的提高,而且也会制约整个经济的发展。
第二,滨海新区第二产业产值在三次产业中比重最大,内部结构有待优化。
从1996年至今,滨海新区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始终超过70%。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滨海新区第二产业产值已完成了从1996年的224.78亿元到2007年的1 694.84亿元的飞跃,第二产业已经成为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从结构偏离分量来看,滨海新区从“九五”期间的7.33亿元到“十五”期间的86.70亿元,然而到2006-2007年这个数据降至-50.36亿元,低于浦东新区平均水平4%。这说明滨海新区第二产业在高速发展中内部结构存在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第二产业这种高速发展将难以持续。第二产业结构内部调整应注重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壮大优势产业,不断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同时还应该加强第二、第三产业的联动效应,实现第二产业在新区经济中的真正主导作用。
第三,滨海新区农业应进行提升优化和保护式发展。
在滨海新区的建设中,应该注意现代农业对于整个经济发展以及整个产业结构合理性的重要性。虽然农业对与滨海新区经济贡献率不大,但滨海新区的农业对新区的意义远不只是提供产品和剩余劳动力、增加GDP那么简单,农业是地区生态良好的环境标志,乡村是城市的均衡点。[13]相对于二、三产业,农业总处于劣势地位,工业占用了农业发展的空间资源、劳动力资源,而且农业对于环境的要求(如水源,土壤,污染等)刚性较强,这些都决定了农业异地性非常脆弱,所以滨海新区农业更需要保护。滨海新区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新区的海洋、土地等农业资源,建立新型农业示范区,发展捕捞养殖和优质农产品种植,建立一批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增强为城市服务功能。
注释:
①根据天津滨海新区网站资料(http://www.bh.gov.cn/zjbh/system/2008/05/26/010015502.shtml),天津滨海新区包括三个功能区天津港、开发区和保税区,三个行政区塘沽区、汉沽区和大港区城区部分,以及海河下游冶金工业区东丽区无瑕街和津南区葛沽镇。
②天津统计局滨海统计分局数据。
③上海浦东新区政府网http://www pudong.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