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 321300)
摘要:目的 探究临床分级护理对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90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现观察组两组,每组患者各45例,遵循随机分配的分组原则,为对照组患者提供常规护理,为观察组患者提供临床分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在BRS在出血评分、血尿素氮以及血红蛋白等方面的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在护理依从性、护理满意度以及出血发生率三个方面的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在护理依从性、护理满意度以及在数学发生率三个指标方面去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为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提供临床分级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对在出血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控制,提高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水平,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临床分级护理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干预效果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是当前我国临床医学中比较常见的疾病种类之一,指的是由非静脉曲张性疾病所引发的屈氏韧带以上部位消化道出血。该疾病的致病机理十分复杂,消化性溃疡、上消肿瘤、应激性溃疡以及上消化道黏膜炎症均可能引发该疾病。本次实验研究选取90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为其提供护理,对比不同护理方法下患者的护理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本次实验研究的90例患者均接受内镜检查、粪便隐血试验、RBC、Hct、Hb以及临床特征,确认患有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疾病。将其分为对照组现观察组两组,每组患者各45例,遵循随机分配的分组原则。观察组包含女性患者22例,男性患者23例,年龄最大70岁,年龄最小23岁,平均年龄41.5±1.3岁;对照组包含女性患者22例,男性患者23例,年龄最大70岁,年龄最小23岁,平均年龄41.4±1.4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指标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观察组
1.2.1.1心理干预
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使患者出现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详细阐述各个治疗环节的重要意义,将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有关事项介绍给患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外,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家属一起鼓励患者,与新入院的患者进行积极主动的沟通与交流,帮助患者树立对于治疗的信心,了解患者的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最大程度上争取患者提供治疗与护理工作的配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加强患者的饮食指导与用药指导工作。
1.2.1.2健康宣教
在健康宣传教育方面,护理人员需要叮嘱患者多食用维生素含量较高的新鲜水果与蔬菜,提高患者自身的机体免疫能力,避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感染症状。在用药护理指导方面,护理人员需要将药物治疗的有关禁忌详细介绍给患者,重点阐述药物服用时间、服用剂量,为了确保患者能够按照、按量服药,护理人员需要将药物治疗的作用机制以及预期的治疗效果介绍给患者,巩固患者的各个治疗环节效果。
1.2.1.3预见性护理
(1)出血期护理
对于处于初学期的患者,医护人员需要指导患者冷静对待,配合主治医师对患者进行抢救,要求患者保持绝对卧床休息,保持情绪平稳,配合患者在床上大小便;对患者出血量进行持续的记录,严格观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生命体征指标方面的变化,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休克则需要立即采取治疗措施;
(2)识别休克早期状态
若患者出现心跳加速、血压不稳、恶心、呕吐以及焦虑等方面的情况则可以断定患者处于休克早期状态;若患者出现无尿、情绪焦躁、血压下降以及脉压差降低等方面的症状,医护人员需要立即与主治医生取得联系,及时制定治疗方案;
1.2.2对照组
为对照组患者提供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在BRS在出血评分、血尿素氮以及血红蛋白等方面的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在护理依从性、护理满意度以及出血发生率三个方面的指标。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中统计学分析所采用的分析软件为SPSS14.0版本,在计量资料方面,(χ±s)代表标准差,±代表平均值,以t检验的方式进行比较分析,以(%)对比例数值进行表示,当P<0.05时,代表各项指标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具有充分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纳入本次实验研究的45例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前血红蛋白指标110.3±4.5g/L,血尿素氮指标15.6±6.8g/L,BRS评分7.4±1.7g/L。
接受护理后血红蛋白指标130.4±8.6g/L,血尿素氮指标3.6±1.3g/L,BRS评分2.4±0.7g/L;
纳入本次实验研究的45例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前血红蛋白指标110.4±4.6g/L,血尿素氮指标15.8±6.7g/L,BRS评分7.3±1.8g/L。
接受护理后血红蛋白指标120.5±5.7g/L,血尿素氮指标8.9±3.1g/L,BRS评分5.2±1.0g/L。
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在血红蛋白指标、血尿素氮指标以及BRS评分三个方面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经调查研究发现,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与疾病症状相关的各项指标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为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提供临床分级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水平,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袁芳,拾以春.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再出血危险评估和临床分级护理干预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04):33-36.
[2]刘兰芹,叶丽,黄燕君.层次化护理对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BR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7,(03):287-292.
[3]常秀萍.临床分级护理对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干预效果[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6,(02):350-351.
论文作者:徐佳佳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7月上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6
标签:患者论文; 消化道论文; 静脉曲张论文; 指标论文; 血红蛋白论文; 两组论文; 血尿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7月上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