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一定要回家_语言学习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一定要回家_语言学习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回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语文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或者经历这样的事:认认真真忙碌,辛辛苦苦奔波,到最后听到有人问“你在干什么”时,却惘然不知如何作答,因为在目标的不断转换中,那个最初的目标早已渐渐模糊以至消失了。

这也是当下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们忙,我们苦,可是我们丢失了自己,没有了语文的方向感,我们忘了当初的目标。在人生的过程中,那个“最初的目标”便是我们语文课存在的意义和根据。

2002年秋季,福建部分地区进入课改。三年多来,笔者听了两百多节课,感慨良多。一些教师断言:“对课改的课我不感兴趣,那是作秀!”我不敢苟同!毕竟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在默默地、虔诚地、有效地耕种自己的实验田,教师素质的提高、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效益的提高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的确要看到,现实中有一种令人忧虑的甚至是可怕的倾向:在追求丰富、求新求变的过程中,我们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失去了语文自己的“家”即那个“最初的目标”。

各种培训会上,专家名流曾给我们这样那样的理论,可对一线教师而言,理论常常是“灰色的”。只有当我们沉浸在语文课堂上,去听、去看、去体验、去思考,才会更真切地理解理论,才会更敏锐地发现问题,才会更有效地探寻改进的方法,我们的教学之树才会长青。

课例1(随堂听课):课外阅读练习讲评(初三上学期)

教师就第1篇文章内容讲解一遍,耗时10分钟,开始对答案,6题中有1 题是开放性题目,5题答案是参考答案的重复,开放性题学生空着,讲评时仍无范例, 学生继续混沌。1节课共讲评3篇,方式一样。

此课的教学背景是:教师布置每晚课外阅读题做10页(16开本,10页有八九篇),学生手中均有答案,教师讲评前并未检查学生答题情况。

点评:1.教师布置每晚课外阅读题做10页,对功课不轻松的初三学生而言,量太大,从实际情况看,相当数量的学生多数篇目是空着的,教学的目的无从落实。2.练习本后的答案均留在学生手中,学生几乎都毫不犹豫地选择“抄”,仅个别同学略做语言变化。练习本后的答案控制欠科学。3.每篇阅读文均设有开放性题。学生能解决的、有参考答案的,教师讲评了;学生不会的、答案也没有的,教师没有讲评。结果是教师足足讲了一节课,学生的疑惑仍是疑惑。教学时间当用在刀刃上,应有强烈的有效教学意识,选择学生需要教师帮助的问题展开教学。

这节阅读讲评课的目标是什么?要学生如何学语言?要通过什么途径实现?这些问题并不明确。

课例2(校级公开课):列夫·托尔斯泰《七颗钻石》(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安排1课时。程序是:

1.导入后简介作者、童话知识。

2.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

3.解决三个问题:① 文章写了水罐的几次变化?② 每次的爱心行动使水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③ 文章的结尾表达了怎样的美好愿望?

4.听《爱的奉献》,谈阅读本文的感受。

5.想象能力培养:续写结尾。

点评:所有的程序都围绕内容理解进行,而不是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达这些内容。为了得出“爱能改变一切”的主旨,耗时26分钟。实际按初中生每分钟500 字的速读要求,文章阅读只需2分钟,得出“爱能改变一切”的主旨也很容易。

课例3(县级公开课):叶圣陶《苏州园林》(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程序如下:

1.在音乐声中,由有关苏州园林幻灯片导入。(给人视听美感)

2.学生介绍作者,念查阅的关于作者的资料。(近5分钟)

3.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说说文章给人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整体感知“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学生很轻松地解决)

4.探究:假如你是园林的设计者,你会怎么设计让游客有“如在画图中”的感受?(约8分钟,学生说不出道道来)

5.讨论四个“讲究”的顺序能否对换。

6.除了四个“讲究”外,文章还注意了哪些细节?

7.探究:假如你来介绍苏州园林,还有别的思路吗?

8.布置作业:我们的校园(150字)。

点评:这么多程序,想解决什么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目标不集中,火力当然不足。有限的时间又被“非语文事件”挤占,那么学生学习语言的效度还能有多少?

学生念网上查阅的资料5分钟,对学习《苏州园林》毫无意义(最该说明的写作背景——叶圣陶为相册作序反而未说)。如果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对查阅的资料进行处理,才是真正盯准了语言学习的目标——有效筛选和处理信息。花8 分钟时间探究怎么设计园林,超出了学生的经验与能力,与语言学习无关。

应有明确集中的目标,且集中作好语言学习这篇文章。

课例4(省级公开课):都德《最后一课》(苏教版八上册)

安排1课时。

点评:上的虽是老篇目,切入却很有新意。教师从人教版和苏教版的插图不同导入,让学生找插图与文字不协调处,从而理解小说人物及刻画方法。整堂课对学生的引导老到而精当。

但是,课文的插图本身对课文的理解无甚作用,探讨它有何意义?学生围绕着插图少画了韩麦尔先生的帽子的问题,要不要补上画眉、小弗郎士、村民的问题展开讨论,是不是挂一漏万?如果仅就插图比较绘画与语言的不协调,是不是狭隘了?语言文字的表现力远远大于绘画,特写式的插图难以表现丰富的人物情感变化。如果能在利用插图导入后,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如何表现特定环境下普通人的爱国情怀,才是语文课的正事、大事。

福州八中丘实真老师曾在《福建教育》中学版2005年第7 期撰文《思路梳理:现代文教学的重要抓手》指出:文章最精彩的地方在于作者善于表现普通人情感的变化,爱国美好的情感可以在瞬间照亮人心,使普通人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村民闪现出奕奕神采。这是有道理的。作者要表现法国遭受侵略这样的话题,如何通过人物情感变化表现文章的主旨,当是此课语言学习的重点。

从平时的随堂听课,到各级各类的有准备的公开课,从练习评讲到文本教学,都可怕地出现“语言学习”方向的迷失,不能不令我们思考:中学语文教学,该教什么?

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课改面临的严重问题,不是别的,而是至今根本没有解决“教的是什么”。

“教的是什么”,具体落实到每篇文章,就是明确的语言教学目标。“语言教学”是家,“学习语言”是语文课的归宿,当然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旨归。没有家,语文课就没了语文味,变成功能多多而无一特色的杂烩,语文课就落空、落虚了。思想、情感、形象、人文性都是语言的派生,不能为追求教学内容的花哨,追求教学形式的新颖而忘了“学习语言”的根本。

以《七颗钻石》为例,《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第11期曾刊登余映潮老师的教学实录。余老师的教学过程大致是:

1.进入录音棚(朗读,既熟悉文本,又在声音的世界里营造气氛)

2.畅游智慧泉(自由选择话题思考:① 不写第一段不行吗?② 不写小狗与过路人不行吗?③ 不写水罐的“变”不行吗?④ 文章结尾不出现“七颗钻石”不行吗?)

3.来到创作室(① 想一想,轻轻地描述一个好梦。② 试一试,快乐地描述一个场景)

前文所述的教师汇报课《七颗钻石》也设计了想象延伸环节,课堂效果不错。

余老师的精彩在于解读文本实在,从朗读至思考四个问题、到学以致用,都紧扣语言学习这一点进行,即作者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表达。

语文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旅行,他的作用是让学生走最短的路程,欣赏到更多更美的风景,引导学生最有效学习如何用母语表达思想、情感、观点。《中学语文教学》曾于前几年专门就语文姓什么做过讨论,栏目主持人余彤辉曾说:以快速有效地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为目的,这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惟一特性。

标签:;  

中学语文教学,一定要回家_语言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