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必要的灌输_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必要的灌输_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必要的灌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理论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285(2008)12-0134-02

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已经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指导方针。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遭到了更多的质疑,我们究竟该怎么看待灌输式教学模式呢?它真的要被弃之如敝履吗?

一、灌输是各国统治阶级占领思想阵地的普遍现象

灌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常用方法,是政治教育的普遍现象,是各国统治阶级占领思想阵地的普遍现象。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都需要将本阶级的意识形态灌输到人民群众的头脑中去,都需要对其社会成员进行政治价值观、政治信念、政治态度以及政治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教化,使社会成员能够自觉地接受社会的价值标准,并使之转化为人们的一种共同信念,进而引领社会行为的一种方式。这是社会政治体系存在的基础,也是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前提。可以想象,如果社会成员所接受和认可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与现有政治体系不一致,甚至离心离德,导致的后果必然是主流政治文化影响的丧失,甚至是统治阶级自身存在的合法性丧失,对社会政治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对于“灌输”的非议,最多的指责来自价值中立思想。该思想认为,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对自我的人生负责;个人选择自己生活道路的权利神圣不可剥夺;现实的生活环境千差万别,适合一些人的生活方式可能并不适合另一些人,适合大多数人的也可能不适合极个别的人。社会的教育作用是教会人生存的方法和知识,而不是要去引导甚至强迫人们怎样生活。必须坚持价值中立,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念或某种价值观念强加给别人。让个人自主的决定自己的一切,才是真正的尊重人。在他们看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是漠视教育对象,进行强制性灌输,搞权威主义,应当受到批判。

事实上,教育对个人的尊重不能是无限的。法国著名社会学家与教育学家埃米尔·涂尔干说:“强迫学生去接受道德事实、道德价值和行为确实不好,但我们别无选择。因为,我们要成为的那种人是未来社会所要求的人,而由社会所需要的这种人与我们与生俱来的那些潜能之间存在的距离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不按社会所要求去限制、规范我们的行为、欲望,我们就不能形成一种社会人格,甚至不能成为真正的人。所以这一过程虽然痛苦,却是必要的。如果说这就是灌输,那么灌输就是不可避免的。”[1]因此,不能妄言灌输不尊重学生就拒绝灌输。对灌输的曲解,甚至是种种义愤和牢骚,都是非常有害的,它貌似坚持真理,尊重人性,其实质是对主流政治文化的离心离德,其后果于国于民都危害甚深。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治的延伸,作为政治文化的传播方式,必然与政治相始终。而事实上,无论学生有什么样的自主人格和权利,至少在政治文化这个层面上来说,他们显然是无知的,对政治文化不可能有多深的了解,无论他们愿不愿意,都必须接受社会认可的政治文化灌输,以提高他们的政治自觉性,保证他们与统治阶级政治意识的一致性。

二、灌输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坚持向青年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灌输社会主义思想,同样是我们党占领社会意识形态主阵地的需要,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因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不可能在大学生中自发实现。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2]对当代大学生而言,灌输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这是一个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现象普遍存在,人民内部矛盾处于多发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科技甚至军事等方面的优势,竭力地输出他们的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和生活方式,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西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中国不可能完全置身于外,同样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意识形态的斗争。事实上,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政治图谋一点也没有改变,如果我们忽视了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思想的灌输,资本主义思想就会乘隙而入。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教训证明,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就意味着放弃了社会主义的思想阵地,其后果不堪设想。

在繁荣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有忧患意识,理直气壮地向青年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大学生的头脑,才能使他们成长为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必须将党的政治目标和历史任务,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灌输到青年学生中去,把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灌输给当代大学生,使他们增强共产主义信念,在思想认识上、政治价值取向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一致。

三、坚持对象化的主导性灌输是改进灌输方法的基本方向

在灌输的过程中,所以出现种种令人不满的情况,致使灌输背负着种种恶名和被责骂,其很大原因是灌输方法不当造成的。人们一提到灌输,就想到自外而内地“强硬塞进”。而事实上,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也采取简单的“强制性灌输”的方式,即不分对象、内容、场合,采取“命令”或“填鸭”的方式,“粗暴”地将外在的思想理论输入受教育者中。在他们看来,灌输的内容是绝对的金科玉律,无需思考,不容置疑,只要全盘接受即可,最好是死记硬背。在考试或考核的时候也要求严格按照“标准答案”来作答,不允许有任何的发挥。正是这种做法,引起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与反感,并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鉴于此,有必要正本清源,让思想政治教育回到对象化的主导性灌输之中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向性作用,不把学生当作简单的接受机器,不把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对立起来,努力在理论的科学性、严谨性、时代性上体现权威而不是在态度上、在气势上去体现权威。在教育中把灌输的原则性与方法的灵活性统一起来,把教育者的主导性与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统一起来,把课堂教育的单向性与课外教育的多向性统一起来。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独立意识,真诚地与学生相处,平等地与学生对话,充分地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注意研究并改进灌输方法。

首先,教育者要树立面向学生的思想。缺乏对学生现实的思想与困惑的基本了解,往往容易陷入简单与盲目,不可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能起到指导、解惑的作用,从而使学生甚至是教育者本身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价值、作用产生疑问,难以实现预想的教育目标。所以,教师在未进课堂之前,要先进学生之中,了解现在的学生关注什么,喜欢什么,究竟在想什么,注重研究学生的各方面特点,学会面对而不是回避学生针对本门课程提出的问题,围绕学生的问题展开教学内容。

其次,教育者要注意方法的启发性和互动性。必须抛弃简单的、全程的、单一的、单向式的灌输方法,注意方法的启发性和互动性。不能低估大学生的鉴别能力,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内容陈旧,脱离社会实际,死气沉沉,缺乏活力。要在教育内容丰富上下功夫,真正做到旁征博引,以精取胜,上呼下应,讲出课程自身的道理。

第三,教育者要增强灌输手段的科技含量。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青年人接受信息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渠道,也为更好地实施灌输提供了新的手段。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顺应新潮流,学会运用现代信息理论和网络技术,使得灌输更为通畅有效。

当然,倡导对象化的主导性灌输,并不是要在课堂上去迎合学生的胃口,而是要去引导学生而不是要附和学生,是要去吸引学生而不是去取悦学生,是要看学生的素质,而不是学生的脸色。只要教育者用心去做,因材施教,以理服人,完全可以找到学生认可的灌输方法的。

[收稿日期]2008-10-10

标签:;  ;  ;  ;  

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必要的灌输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