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弧线”与普京外交战略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弧线论文,外交论文,稳定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普京入主克里姆林宫两年多以来,在总结俄罗斯以往外交政策得失的基础上,不断调 整着俄罗斯的对外政策构想和活动原则。在对叶利钦时期外交定位进行反思之后,普京 外交改变了叶利钦时期“做秀式”的“积极参与”,转而实行收缩战线、构筑防御,其 核心是突出强调国家要集中精力于国内的转轨和发展,外交工作的核心是为国内建设赢 得时间,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9·11”事件后,俄罗 斯依据新形势,进一步加大了政策调整的力度。
一
普京的外交调整在“9·11”事件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俄罗斯力图利用新的战略 利益契合点,建立稳定和可预见的大国关系,以便尽可能地赢得国内发展的时间、营造 发展的外部环境。在走过10年的风风雨雨后,俄罗斯特别深切地体会到“发展才是硬道 理”的含义。
为此,普京在2002年4月提出了建立“稳定弧线”的构想,即俄罗斯要充分利用与北约 、独联体集体安全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关系,在俄罗斯的西、南、东三个战略方 面建立起一条和平、稳定的地带。可以说,“稳定弧线”的构想集中体现了新的外交政 策的基本精神和战略意图。
首先,通过近十年的实践,俄罗斯意识到,无论是“一边倒”地投入西方怀抱,还是 不切实际地空喊民族主义口号,都不能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在社会转型没有彻底摆 脱危机的情况下,在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手段维护自己利益的情况下,俄罗斯要想争取发 展的时间,就必须学会在逆境中工作。有人把目前俄罗斯的境地与1856年克里木战争后 的俄国联系在一起。俄外长伊万诺夫也指出,克里木战争后俄国外交的等待精神对国家 目前的状况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正如当时的俄国外交大臣阿·科尔查科夫所说:“俄 罗斯不生气,它在养精蓄锐。”作为解决国内问题的首要方针,这必然要求俄罗斯处理 国际问题要灵活变通,善于妥协,争取与所有国家合作,避免与任何国家对抗。由此就 不难理解,何以普京把与长期视为主要对手的北约当作建立“稳定弧线”的重要一环, 何以普京在削减核武器、反导条约和美国军队进入独联体境内等一系列问题上“忍气吞 声”,何以普京竭力修补因北约东扩和科索沃危机而遭重创的与北约的关系。显然,俄 罗斯领导人认为,不能与西方理顺关系,国家就很难在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偿还外债 、市场准入等一系列问题上获得可靠的帮助,更不用说缓解安全压力、谋求更大战略回 旋余地了。面对北约的步步紧逼,在莫斯科看来,处在困难时期的俄罗斯最好的办法不 是与之对着干,而是摆出低姿态,在合作中寻求机会。
其次,虽然冷战已结束了10年,但是在促进国家发展、提升国际地位等方面,俄罗斯 的综合性安全指标仍然比较脆弱。在以军事安全等为核心的“传统性安全”问题未彻底 缓解之时,包括恐怖主义、民族分裂和跨国犯罪等在内的“非传统性安全”问题却在明 显上升。由于近年来极端势力在中亚和俄南部活动猖獗,严重威胁了俄领土完整和内部 的稳定,因而普京执政后俄官方的一系列文件和讲话对安全问题的看法有了某种调整, 即俄罗斯目前更关注南部极端势力的威胁,将其视为最直接、最现实的威胁根源,而来 自西方集团的西部威胁则被归为“潜在的威胁”。普京特别强调,俄罗斯军事建设要根 据对国家安全的新威胁调整重点,这种对安全威胁主要根源的判断使得俄在“9·11” 事件后作出了“两害取其轻”、“先打击主要的和当前的敌人”的选择。从这个角度看 ,“稳定弧线”构想正是针对国际社会共同的敌人,为不同国家和集团共同构筑合作和 集体安全寻求利益结合点。
再次,俄罗斯与独联体的关系直接涉及到俄罗斯改革的命运,关系到克服危机的前景 和国民的正常生活,当然更关系到俄罗斯作为一个有分量的大国的力量基础。因此,苏 联解体后,俄罗斯一直把独联体地区视为自家的“后院”,是“天然的特殊利益中心地 带”。虽然俄美两国元首表示,在独联体地区并不存在双方竞争的问题,但华丽的外交 辞令掩盖不了双方利益的重要差异。俄罗斯在外部势力进入独联体问题上态度的变化, 并不意味着它在这里实行彻底的战略收缩,独联体依然是普京外交的首要活动方向。事 实上,俄罗斯并未放弃在独联体关键地带投棋布子,今年5月由独联体6国参加的集体安 全条约改组为集体安全组织决非偶然。在美国逐步扩大对独联体渗透的形势下,它明显 反映出俄罗斯力图巩固自己在独联体地区主导地位、提高集体安全防御体系工作效率的 意图。按俄罗斯的意图,独联体集体安全组织将构成“稳定弧线”的骨架。一方面,这 个集团的出现有利于形成莫斯科设想已久的东欧方面、高加索方面和中亚方面的防御体 系,共同抵御破坏成员国安全的因素,并可藉此强化俄罗斯在独联体内的核心作用;另 一方面,独联体集体安全组织是普京勾勒的俄罗斯地缘战略安全的重点。它好似挑着担 子的扁担,西面联系着北约,东面联系着上海合作组织,俄罗斯在其中扮演杠杆的角色 。
第四,在普京的“稳定弧线”构想中,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扮演着十分重要的 角色。普京指出,莫斯科不仅在西方,而且在东方积极推动新的多边合作机制。上海机 制并不是为了迎合“普遍联合”的世界趋势而搭建的临时机构。事实上,它面临着完全 具体的任务:确保相互间的良好关系,确保成员国和邻近地区的安全,促进每个成员国 的发展,发展互利的经贸关系。上海合作组织包括了两个核大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涵盖了欧亚大陆的核心,因而为俄罗斯保持地区力量均衡、推动多极化提供了战略依托 ,有助于提高俄罗斯的国际地位、维持其在欧亚地区的影响。上海合作组织在地缘上对 三种极端势力的新活动区域构成了围堵和遏制态势,这不仅有助于独联体南部的稳定, 也在相当程度上会缓解俄罗斯的安全压力。同时,俄罗斯认为,与中国在更广泛地区的 多边合作会为两国伙伴关系注入新的活力。此外,上海合作组织可以加强与独联体成员 国的联系,特别是对乌兹别克斯坦这样对独联体一体化不感兴趣的国家,俄罗斯可通过 上海合作组织与它们扩大合作渠道。正因为上海合作组织如此重要,俄罗斯外长伊万诺 夫特别强调,俄罗斯打算使上海合作组织这个大有希望的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稳定作 用。
第五,虽然“稳定弧线”构想的主旨是针对俄罗斯的周边地区,普京也具体指出了构 成“稳定弧线”的三个组成部分,但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稳定弧线”所涵区域的大跨 度,使得俄罗斯构想中的影响范围实际上将涉及到几乎整个欧亚大陆。“稳定弧线”虽 不是针对美国的“邪恶轴心”的——无论是俄罗斯外交政策的总原则,还是普京欲与美 国合作的计划都决定了这点——但莫斯科不同意华盛顿霸权主义的思想,它坚持和平与 稳定有赖于合作与对话,而不是以某种好恶划线。俄罗斯清楚,只有在国际舞台其它方 面的积极活动,才可能加强其在世界政治与经济中的分量,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越牢 固,莫斯科在同西方打交道时的底气才越足,与西方建立“平等关系”的可能性才越大 。“稳定弧线”的南面是伊朗和伊拉克,东面有美国“黑名单”上的另一个重要国家朝 鲜。近来俄罗斯与这几个国家双边关系的进展与它建立“稳定弧线”的构想有着某种联 系。它表现出俄罗斯依然打算在国际地缘中心发挥重要作用的雄心。莫斯科试图证明, “稳定弧线”实际上在更广泛的地域内都是可以具有建设性意义的。
二
在建立“稳定弧线”的构想中,如何处理与北约的关系,对俄罗斯是至关重要也是最 困难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虽然冷战结束了,但是围绕着北约与俄罗斯各自的核心战 略利益的地缘政治竞争却并没有结束。自1993年北约提出东扩计划以来,俄罗斯与北约 在此问题上的争吵就一直未中断过,东扩问题成了严重影响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障碍。 莫斯科认为,北约的扩大虽不至于对俄罗斯的安全构成直接的威胁,但只要北约仍然保 存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就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危险。北约东扩带来的政治上的麻烦还表现 在,北约逐步变为几乎囊括整个欧洲、涉及各个问题领域的组织,被排斥在外的俄罗斯 其政治地位必然会被削弱。事实上,双方斗争的焦点已不是是否要东扩的问题,而是俄 罗斯在未来欧洲安全格局中的作用,以及东扩后的北约军事机制如何运作。
经过数年与西方的较量,俄罗斯感到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试图加入北约的东欧国家 的“人质”,结果是既未能阻止北约的行动,又影响了自己与西方的关系。况且它在相 当的时间里既没有反对东扩的手段,也没有反对东扩的法律依据。因此,普京执政后, 俄罗斯在此问题上采取了新的政策,即“跳开”东扩问题与北约发展关系。它希望在与 北约建立良好关系的情况下,东扩即使进行也不会对自己构成太大的压力。莫斯科认为 ,解决双方在欧洲安全问题上一系列矛盾的方法是,俄罗斯积极参与北约的内部进程, 或者与之建立起特别紧密的关系。
另一方面,西方也发现,在即将开始的下一步向东推进之前,如果与俄罗斯的关系不 能有所改善,欧洲安全与稳定的局势就可能有大麻烦。考虑到三个波罗的海国家已列入 东扩的名单,这一点就特别重要,而且“9·11”事件进一步证明了俄罗斯在参与处理 某些地区安全问题方面的价值。北约的欧洲成员意识到,目前联盟成员首先作出决定, 然后与俄罗斯磋商的“19 + 1”的关系既不能使俄罗斯满意,也无助于解决共同关心的 问题。
北约和俄罗斯都是影响欧洲安全与稳定、关系未来欧洲安全结构的核心因素。双方都 在努力解开构造欧洲新格局中利益差异的“死结”,寻找既能满足自己需要,又能安抚 对方的良策。它们之间关系的调整、合作态势的推进,使得弥合欧洲分裂的鸿沟、重新 安排地区安全结构、相互创造良好和平环境有了可能,其结果也将大大缓和双方在东扩 问题上的矛盾。
不过,认为俄罗斯与北约的合作、乃至前者融入后者将一帆风顺也是缺乏根据的。双 方因反对某个共同敌人而进行的合作只是暂时掩盖了在根本利益上的差异,并不意味着 已有矛盾的彻底消除。俄罗斯与西方无论在加强相互信任方面,还是建立合作机制方面 都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正如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盖·伊万诺夫所说,20国机制还仅是“ 俄罗斯与北约建立真正的伙伴关系道路上的第一步”。事实上,俄罗斯与北约在一系列 问题上的矛盾就像是一个俄罗斯套娃,环环相扣,难解难分。首先,北约将成为一个什 么样的组织?其次,北约能够允许俄罗斯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自己的决策?最后,如何消除 双方在东扩问题上的分歧?说到底,俄罗斯与北约关系的核心是双方在如何处理冷战后 国际关系格局,以及俄罗斯在新形势下处于何种地位。最近十年的一系列情况说明,双 方在这个战略性问题上本质的差异是导致它们之间不断出现麻烦的根源,而目前达成的 协议并没有在这个实质性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
保持在欧洲安全与防务方面的核心地位、加强西方在处理地区问题时的主导作用是北 约一致的战略。俄罗斯更关心的是改造北约的冷战性质和职能,也就是北约与俄罗斯共 同负责欧洲的安全与稳定,共同构建新欧洲合作机制。既然北约坚持其军事同盟性质, 并试图强化在欧洲的中心地位,它也就不可能与俄罗斯分享权利。它在解决反恐、防止 武器扩散、维和以及人道救援等“功能性问题(function issues)”上给俄罗斯的某些 “优惠”,并不能导致后者获得参与北约原则问题决策的席位。布热津斯基的担心反映 了西方对此的看法:俄罗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北约决策过程,将大大削弱西方联盟的统 一。而基辛格坚持认为,北约必须保持军事同盟的性质,其任务之一就是防止俄罗斯帝 国的重现。不仅俄罗斯仍然不能影响北约的核心政策(包括东扩进程),欧洲安全与政治 事务仍然保持着“19 + 1”的态势,而且即使是目前形成的“平等”的20国机制,北约 也保留了一手,即任何北约成员国如果感到“必要”,都可以阻止合作议题与俄罗斯讨 论。1997年5月北约首轮东扩时,为了缓和双方的分歧,曾经签署了一个性质含混的《 俄罗斯与北约关系基本文件》,当时被西方炒得沸沸扬扬,似乎就此欧洲安全框架一劳 永逸。仅过了两年,这种臆想就被科索沃战争的炮声击得粉碎。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 不能不怀疑,新的合作理事会是否会重蹈旧的联合国常设理事会的覆辙。
三
在建立“稳定弧线”构想中,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占有重要的位置。普京多次强调, 中国是俄罗斯对外政策优先方向之一。
中俄关系的发展有它自己的历史逻辑。两国从过去对抗的历史中吸取了经验和教训, 发挥了足够的智慧使它们的关系在全新的条件下顺利地发展。同时,这两个国家在发展 相互关系时所追求的国家利益,更是推动这种关系不断前进的最重要的因素,这些利益 同样也是探讨未来两国关系的参照系。可以说,中国和俄罗斯之所以能够成为它们各自 对外政策中的优先对象,两国之所以能够对它们关系的未来充满信心,就是因为它们在 这种关系中试图获得的利益基本上是并行不悖的,甚至是吻合的。
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中,中俄两国几乎面临着同样的四个基本问题:(一)如何保持本国 和本地区的安全。(二)如何拓展本国的经济发展空间。(三)如何建立世界政治和经济新 秩序和新规则。(四)如何联手解决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和障碍。无疑,这些问 题将成为中俄各自处理与其他大国、当然也包括与对方关系时的出发点。从这个意义上 说,中俄关系的发展有两个层次,即保证安全和稳定的基本层次和确保两国关系长期发 展、实现战略合作的高层次。实际上,在具体运作中,这两个层次的任务是互相配合、 互相交叉的。双边安全领域的问题解决得越好,它们在更广泛问题上的合作就越能深入 ,而越是能将全方位合作纳入制度化轨道,双边的安全就越有保证。
首先,两国在各自保证边界安全方面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两国互为陆地边界是其 安全与稳定的直接作用因素。在两国4300多公里的边界建立互不侵犯、互相信任的机制 ,进而推动边界地区的经贸、人员、文化往来,使这个广大的地域成为睦邻友好互利地 带,为两国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提供了充分的保证。如果考虑到俄罗斯在独联体中的“ 特殊”地位,与中亚国家有着特殊的关系,其辐射面还不仅是中俄两国的范围。
其次,在加强两国的国际地位方面,中国和俄罗斯是世界格局重组中的重要力量,在 构筑地区和全球新秩序中有大量互为可借用的资源。双方明确表示,愿就建立世界新秩 序、亚太地区的安全与合作等全球性和地区性问题协调立场,加强协作。这说明,两国 并未将它们的关系仅局限于单纯的双边合作范畴,而是开始从更广阔的空间来看待这种 关系在自己外交战略中的价值,并要使这种关系构成整个外交战略布局中的一个重要环 节,决心将这种关系发展成为对构筑新的世界秩序和实现全球力量结构平衡有利的建设 性的推动力。换句话说,中俄关系的发展将对两国在国际舞台的状况发挥良性影响。
这样看来,某些人关于俄美关系改善将使中俄关系和两国在上海合作组织内的合作毫 无前途的“担心”是多余的,西方媒体就俄美接近使中国不安的讨论也是缺乏根据的。 这样一个命题最大的问题是它既不了解中俄合作的真正价值和合作深度,也不了解中国 外交的基本原则,还不了解今天国际关系新的活动方式——它依旧停留在冷战时期“非 友即敌”的思维模式上。
事实上,中俄两国在发展双边关系时早就把“不结盟”视为相互协调和互利合作最基 本的原则之一,上海合作组织更不是与某个集团对抗的“中心”。这样一个原则既是对 过去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建立在现实国际环境和两国各自对外政策总基调基础上的。 在国际格局重组的进程中,在各国、特别是主要国家致力于建立合作关系的时期,冷战 时期那种“不结盟,即对抗”的思维模式早已过时,不能认为两个国家在许多原则问题 上立场的相似,就必定是反对某些国家或集团的“盟友”。中国和俄罗斯都将发展自己 、创造和平环境作为首要任务,将反对对抗、争取和平作为外交活动的指导方针,认为 平衡的、全方位的外交符合各自的利益。事实上,双方主张的国际关系民主化是反对逆 时代潮流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而不是试图对现有的国际体系和基本规则实行彻底的 “革命”,更谈不上重温20世纪50年代封闭的“同盟鸳梦”。作为两个大国,中国和俄 罗斯都有着各自的任务和外交活动舞台,也有自己外交活动的方针和方式,它们不愿也 不会以任何结盟的方式来束缚自己外交活动的灵活性。
中俄两国关系正处在不断加深的最好时机。两国在双边和国际范围内有着许多共同的 利益,两国的外交战略目标、原则有着几乎一致的取向,这是推动两国关系的最好动力 。对于俄罗斯和中国来说,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霸权主义和各种破坏安全与稳定的势 力仍然是可能对其构成威胁的首要的潜在因素。一方面,这将驱使双方为对付共同的潜 在威胁而实行合作;另一方面,这将使双方减轻对对方的担心和防范心理。可以相信, 无论是进一步强化稳定还是预防危机,中俄之间的战略磋商和协作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 都会进一步深化。
当然,中国和俄罗斯是有着自己利益和战略意图的大国,它们之间不可能没有差异、 甚至矛盾。我们也不能认为两国关系已固定在既有轨道上“自动”地行驶,两国关系的 基础仍有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的必要。
四
普京建立“稳定弧线”的对外政策能否成功,俄罗斯外交是否能避免过去10年的摇摆 、实现自己的构想依然有待实践的考验。
外交从来就不是“单行线”,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作为一个重要的大国,一方面, 其外交政策对世界产生着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它采取何种政策又是对外部世界状态 的一种反应,是与其外部环境密不可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俄罗斯外部环境的发展趋 势在其政策选择方面起着重要的影响,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美国的对俄政策和美 国的整个外交政策。这里的关键是俄罗斯能否获得它想从西方得到的东西。普京对未来 局势的发展比较清醒地指出,俄罗斯的西方外交虽然取得了实际的效果,但是不应该抱 幻想,不应该期望值过高。
影响俄罗斯外交成效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国家内部的发展。事实上,对俄罗斯安全威 胁最大的根源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今天,俄罗斯所面临的绝大多数传统的和非传统的 威胁都来自同一个源头,即国内的混乱和国力的衰微。实践证明,内部问题是一国生存 和发展的根源,外部问题在更多时间只是一种条件。外部威胁最终都要通过内部的社会 结构才能发挥作用。正如普京所说:“一个被软弱和贫穷所主宰的地方是不可能有大国 的威力的。该明白了,我们在世界上的地位、我们的富裕程度以及我们新的权利全都直 接取决于我们能否成功地解决自己的内部问题。”[1]因此,欲消除对国家安全各个方 面的威胁,巩固和加强自己在国际舞台的地位,包括要实现对外政策构想的诸个目标, 最关键的是俄罗斯尽快摆脱危机,推动进一步改革,建立并有效运行能够整合其所有潜 力的制度体系。
标签: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论文; 北约成员国论文; 时政外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