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伟1杨纶砥2王洋3
重庆市南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04100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鸣玉镇某小学风疹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寻找本次暴发的危险因素,探索预防控制风疹暴发疫情的对策。 方法:采用统一调查表,收集病例临床、流行病学可疑危险因素和实验室检测信息,开展病例对照研究,查找危险因素和传播途径。 结果:2015年3月23日-4月17日,共发生风疹病例41例,罹患率3.56%。首发病例发病前15天内有暴露史。病例对照显示暴露于与风疹病例接触、暴露于家庭有风疹病例、班中接触的病例已隔离、有良好的洗手习惯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暴露于与风疹病例接触、暴露于家庭有风疹病例可能是风疹暴发的危险因素,而班中接触的病例已隔离、有良好的洗手习惯可能是风疹的保护因素。加强医疗机构和学校传染病报告,做好病例隔离,是预防控制风疹暴发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风疹;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病例对照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全身皮疹为主要特征,常伴有结膜炎、耳后及枕部淋巴结大,部分病例可发生关节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脑炎等并发症。2015年4月,南川区鸣玉镇某小学发生了1起风疹暴发疫情,对该起疫情的血清学监测与疫情处置过程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15年3月23日-4月17日,鸣玉镇某小学发生了一起风疹暴发疫情。南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对所有病例进行了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和统计分析,并对17例病例采样监测麻疹IgM和风疹IgM。
1.2 诊断标准 依据2010年5月卫生部颁布的《现行法定报告管理传染病诊断标准中风疹诊断标准》。
1.3 实验室检测 先后采集病例血清17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法检测麻疹、风疹抗体IgM,检测试剂由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提供。
1.4 研究方法
所有风疹病例为病例组,选择与病例同一年级的健康学生为对照组,按照1:2群组匹配。统一制作风疹危险因素个案调查表,分病例组和对照组,采取一对一问卷方式,调查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发病日期、确诊日期、主要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可疑危险因素及实验室诊断等。
1.5资料整理和分析
原始调查表经复核校对、填补缺项,结果采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进行双录入,并用BMI 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该小学位于鸣玉镇中心区域,全校学生1153人,共23个班级,学生1153人,全校教职工44人。整个发病过程历时26天,共发病41例,罹患率3.56%(41/1153)。
2.2 首发病例
首发病例2015年3月23日出现发热、头痛、全身皮肤出现淡红色充血性斑丘疹等症状,3月25日在鸣玉镇中心卫生院临床诊断为风疹。首发病例发病前15天内与风疹患者(母亲)有接触史,未采取任何隔离措施。
2.3流行病学特征
2.3.1班级分布 全校共计23个班,有病例的班级占60.87%(14/23)。除初中2、3年级外,其余班级均有发病;其中六.3班发病最多(9例),罹患率为18.37%(9/49)。
2.3.2性别分布 该小学1153名学生中,男生罹患率3.26%,女生罹患率3.90%,男生和女生发病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0.342,P>0.05)。
2.3.3时间分布 首发病例发病时间为3月23日,末例病例在4月17日,共发病41例,持续26天。于4月11-12日出现发病高峰,占病例总数的34.15%(14/41)。发病时间分布如图1。
图1 2015年南川区鸣玉镇某小学风疹暴发疫情时间分布
2.4实验室检测情况 本次疫情于4月12日共采集17份病例血清标本进行麻疹、风疹病毒IgM抗体检测,结果麻疹抗体全部阴性,9份风疹抗体阳性,阳性率为52.94%。
2.5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从与风疹病例接触史、家庭是否有风疹病例、班中接触的病例是否隔离,是否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等可疑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比较,各组均有统计学差异。详见表1。
2.6 处置过程及效果 传染病流行的预防控制措施是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所以我们在学校做好对病例隔离、落实晨检、因病缺课追踪以及加强健康教育的同时,启动疫情零报告制度,密切注意疫情动态,疫情得以迅速控制。说明风疹病例的隔离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
3讨论
风疹是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极易在学校等人群聚集场所形成暴发疫情,由于麻腮风三联疫苗的普及,风疹高发年龄逐渐增大,中小学学生成为风疹的高危人群,中小学校是暴发疫苗的高危场所。
病例对照研究发现,风疹病例接触史、家庭有风疹病例是风疹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4.5、6.4,说明学校、家庭空间的相对密闭性与人员的聚集性增加了风疹传播的可能。其中,家庭中有风疹病例续发感染的OR最高,可能与亲人间接触时间长、接触空间小及房屋通气不畅等因素有关,这与风疹是一种以呼吸系统传播为主、以病例为传染源的急性传染病相符合。
研究中发现,班中接触的病例已隔离、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是风疹的保护因素。说明加强对风疹病例的隔离,有助于防控续发病例的出现;加强对风疹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提高防病意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以减少学生风疹发病。提示今后风疹防控工作中,要加强学生风疹知识教育,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加强风疹病例隔离,以减少学生续发感染,有效控制风疹流行。
参考文献
[1]许青,徐爱强,宋立志,等. 山东省实施儿童风疹疫苗免疫后风疹发病年龄变化趋势的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11):861-863.
[2]杨峰,李晓帆,林鹏,等. 青岛市某小学1 起风疹暴发疫情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14):2645-2646.
[3]霍哲,高秀媛,崔海洋. 风疹IgM 抗体检测中“即刻法”和“双质控法”的应用[J]. 首都公共卫生,2013,7(4):187-189.
[4]王纯明,赵成新,闫秋. 一起学校风疹暴发疫情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13,29(6):931-932.
论文作者:郑伟1杨纶砥2王洋3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4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1
标签:风疹论文; 病例论文; 疫情论文; 因素论文; 南川论文; 流行病学论文; 危险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4月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