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十思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发式论文,十思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教学法,名目繁多。然而,似乎人们共同承认,语文教学法的关键是启发式,倘将许多“法”的内容仔细分析进去,多归之于“启发”二字。然而,什么叫启发式,似乎目前研究得不深。翻开《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教育》卷以及形形色色的教育辞典,多以为启发式教学法就是谈话法、问答法,有的就叫启发谈话法。这种见解实在难免失之简单化。面对这样一个重要问题,有必要研究明白,分辩清楚。
一、启发式的说法源于孔子。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友,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正义》曰:“此章言诲人之法。言人若不待其人心愤愤,则不为开说:若不口悱悱,则不为发明。”(《十三经法疏·论语》)。“开说”是开启阐述;“发明”是“闻耳目之明”(见文选·风赋[吕延济注])。可见都是指先生,不是指学生。不是一般理解的先生“启”,学生“发”。
杨伯峻先生译文作:“……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这个译文极准确。看来,主要不是让学生说,而是让学生想。而且可以断言:想是主要的,说不说无关大旨。可见,谈话法、问答法之说失之浅陋。
二、《正义》说:“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记发为说之。如此则识思之深也。”(《诸子集成·论语》)“为说”,是“为之说”,还是先生说,不是学生说。同时,所谓“思之深”者却必是学生,这一点是无疑的。可见,启发的是启发思考,而不是启发说话,这与谈话法、问答法又不能契合。
三、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又说:“仁者其言也讷。”可见,孔子最讨厌眉飞色舞式的夸夸其谈,主张人应言辞谨慎。颜回三思而开口,子路轻易下结论,孔子态度十分鲜明。不加思索地回答问题,正是孔子所反对的。我们今天的问答式教学法多是学过的知识,已知的知识,很少有研究的知识,探索的知识。
四、思与言,即思维与语言,本质上是一回事,思维是无声的语言,语言是有声的思维。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有自己的思维。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有自己的思维(和语言)与别人的思维(和语言)的重要区别。叔本华说:“我们的头脑经常是别人的思想的跑马场。”于是,我们的口也往往是人家的语言的留声机。这种关于已知知识的问答式教法恰恰不是启发式教学,乃是注入式教学,因为“把现成的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就叫注入式教学法(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所不同的是,我们把灌输给学生的现成的知识结论(生怕没有灌输进去)再让他们说一遍而已。这样,人们却认为是启而“发”之,而不是“启而不发”。
五、一部《论语》显示,孔子教学多是讨论式的,似乎是谈话法、问答法,然而,这里有本质的不同。其一,孔子与学生讨论的是从生活中来的活生生的道理。比如:颜渊问仁、仲弓问仁、司马牛问仁、樊迟问仁;我们课堂上问答的往往是死板的教条原则。其二,孔子与学生研究的是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件的看法。比如,秀氏伐颛臾、阳货归孔子豚、孔子游匡、颜回死、司马牛身世等;我们今天课堂问答的多是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多是定论了的“知识结论”。其三,孔子与学生讨论的多是现实的行为准则。比如:子夏问孝、樊迟问稼、子贡问友、子张问干禄等;我们今日课堂上问答的往往是定型的道德准则。这里有一个从实践到理论与从书本到书本(口头)的区别,是哲学认识论的根本的区别。
六、文革以后,人们对讲深讲透派大兴讨伐之师,虽然人们在听课者走后也常常是一讲到底的。讲授法没有启发式,这是人们不约而同的共识,其实这与问答法都是启发式一样失之浅薄。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给抗大讲课时,人们手上的纸烟经常是点了又灭,灭了又点。讲授者触动听者心灵翻滚,思绪盎然,虽然听讲者口上不说,也是启发式,也是启而“发”之,因为他们正思考。
七、孔子的启发式产生在书院式教育体制中,今日则是学堂式教育体制,运用起来多有不便。孔子是随时随地交谈,对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因材施教。孔子的交谈是在学习之后,即学生读书观察之后,我们则是五六十学生的课堂,很难因材施教(交谈),我们的问答是在学生学习之前。这一点非同小可,它说明启发式教学与学堂式体制的不能“合榫”。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归谬式启发教学法也在带有书院式性质的场合,而且多是辨论,与后代学堂形式不同。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很难,改革机械式问答教法虽也很难,但却是可以的。
八、《论语·子路、公西华侍坐》是典型的讨论课。学生“各言尔志”,先生总结却是分别的、各异的、含蓄的。这一点我们很难做到。作文教学似乎可以推行它,但作文考试又否定了它。这也是学堂制教育体制难以推行真正启发式教学的一个证据。
九、孔子弟子中年龄最大的子路小孔子9岁;年龄最小的公孙龙小孔子53岁。此二人年龄相差44岁。孔子的弟子有的是学问大家,如曾参加颜回;有的做过高官,如冉有和季路;有的是经商的能手,如子贡,等等。这就是说,孔子办学目的是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所以他的“六艺”(六门课程)中将射箭与驾车也列入其中,是为了培养武将。这个教育目的与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是基本不同的。这话的意思倒不是说我们今天不适宜搞启发式,而是说我们的启发式与孔子的不同,尤其我们不应自己认为我们的做法已经是正统的启发式了。而实际上我们的做法只是问答式、提问式,不一定是启发式。
十、启发式教学法之所以重要,为古今有识之士所重视,因为它决定教育的实质,是学死知识还是学活知识,我们的中学文科教材多是记忆性的知识,充其量是记忆了的知识的运用,与创造思维的关系不大。作文教学应该有创造性思维,但我们的应试作文又淡化了它。可见,要想根本改造我们的教学方法,首先应该根本改造我们的教材,这一问题是根本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孔子六门课程就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我们的教材与孔子的教材比较起来,实在有自愧弗如的地方。
以上就启发式教学法略述十条思索实录,唯望语文界同仁与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