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致病期的管理_食用菌论文

食用菌致病期的管理_食用菌论文

食用菌发菌期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食用菌论文,发菌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食用菌发菌管理

      1.菌丝培养期堆垛有讲究 装好的菌袋可一层层堆积在地面或架子上。气温低时,地面应铺上一层塑料薄膜或麦秸或稻草,以免下层温度太低,菌丝生长不良,一般堆放10~12层;气温高时,堆放2~3层即可,并摆放成品字形垛。夏秋季节(8月下旬至9月下旬)气温高时,垛与垛间应留出宽35~40厘米的人行道,单层摆放,以利通风换气,还要留出一定的空地,以便翻垛用。如果垛温超过30℃,应及时翻垛降温:冬季或早春(11月至翌年2月)堆垛发菌时,可利用堆积菌袋的方法发热保温,促进菌丝发育。方法:堆积菌袋时,垛与垛间只留少许空隙或不留但也不紧挨,每4垛为一堆(垛长为4米左右),然后用塑料布和草苫盖好,堆放在半地下式塑料棚、温室和空屋内均可。另外在棚内或室内应安放一个干湿温度计,以观察棚内或室内温度、相对湿度的变化(温度应控制在20℃~25℃,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70%),及时调控,以利菌丝健壮生长。

      翻垛是菌丝培养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一般每5~7天翻一次(上、下、里外翻均匀),以使菌丝受温一致,发菌整齐。在翻垛时要注意检查有无杂菌污染,有杂菌污染的可单独放置或处理,不可乱扔乱放。若发现菌丝不吃料,应查明原因(是培养料含水量过大,还是原料发霉变质,或是室温太低、菌种老化等),及时采取措施,妥善处理。冬季棚内或室内需生火,要注意通风换气排出废气。

      2.发菌管理中应注意的事项 (1)首先,在发菌阶段,应特别注意发菌室的温度,室内温度指标应体现在菌袋上。在菌袋温度最高的地方,于两袋之间插上温度计,架式培养的应放在架子的最上层。垛式培养的应放在堆放的中心位置。所应控制的袋温因品种不同而异。平菇、香菇、木耳应控制温度于28℃以下,金针菇、杏鲍菇应控温于26℃以下,如温度超标,应于早晚通风并延长通风时间,还应时刻注意疏袋降温。(2)其次,随着气温的升高,各种害虫也开始活动,发菌期间应坚持每周喷洒一次高效低毒农药,彻底杜绝虫害滋生。

      二、发好菌迟迟不出菇

      造成菌丝发好后迟迟不出菇的原因有很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一排查,寻找具体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1.了解菌株特性和质量 若菌株退化、出菇能力弱,稍受外界因素影响即会迟迟不出菇,减产甚至绝收。另外,要考虑食用菌品种的特性,早熟型品种在发菌完成后即可以开袋出菇,中熟型和后熟型品种有一段后熟期,需静置一段时间,等原基出来后方可开袋出菇。

      2.品种对温度的敏感性 有些品种需要一定的温差刺激或者搔菌刺激,如有些香菇、秀珍菇需要低温刺激才能出菇,蛹虫草栽培过程中一般需要搔菌处理才会出草旺盛。对于需要温差处理的品种应在发满菌后进行温差刺激,促使出菇。

      3.温度不适 菌丝在培养料内长透之后,如室温是在平菇品种适宜的温度范围之内,便很快出现菇蕾。如温度过高、过低都会抑制原基形成。处理方法:(1)针对各品种对温度的要求,适时播种;(2)破块灌水,即菌丝长满料后,破块灌水3~5天后,在缝隙处有大量原基形成;(3)加压。当菌丝生长到一定程度,在菌床表面放若干小鹅卵石,平菇很快从石头缝隙处长出;(4)曝光。利用平菇的光效应,适时进行光照,可促进子实体形成。

      4.菌床湿度 菌床通风不良,或不适当施用氮素营养,都会造成菌丝徒长,料面出现大量气生菌丝,倒伏后形成厚菌被一菌膜,会影响到原基的分化。处理方法是:搔菌,即在菌膜出现后,应用铁器在培养料表面全面或打方格进行耙动,除去老菌丝(膜),再压实,同时注意保温保湿,刺激子实体形成。

      5.氧气 食用菌菇房内要有适宜的氧气含量,氧气含量太低不利于子实体的生长,容易造成不出菇或者畸形菇现象。必要时在菇房安装排气扇,定时换风,促使出菇。

      三、菌丝体脱水

      菌筒脱水的表现是:表面粗糙,手摸有刺手感,质量明显下降。

      1.主要原因 (1)发菌期菌袋受强光曝晒,或接种穴胶布脱落,袋内水分蒸发;(2)脱袋时遇干热风袭击,菌丝断裂,营养基质外流,菌筒表层干燥;(3)培养场地与菌丝体干湿反差大,多发生在旱地菇场,因其湿度小,菌筒水分反被地面吸收:(4)菌床薄膜保湿条件差,如采用旧薄膜有破洞,或罩膜不严密,造成菇床内气流过畅失水;(5)通风不当,揭膜时间长,受干热风影响。

      2.采取的措施 (1)出现脱水应加大喷水量于菌筒上,连续2天,达到手摸不刺手有柔软感为度;(2)罩严薄膜,缩短通风时间,保持相对湿度为90%;(3)可采取灌“跑马水”于菇床的两旁沟内,增加地面湿度。

      四、菌丝稀疏,生长不旺

      栽培平菇、鸡腿菇等食用菌,在原种接种后常常出现长势不旺、菌丝稀疏的不正常情况,个别的甚至接种块不萌发,这不仅影响栽培食用菌的产量,也使其品质大大下降,效益受到极大影响。

      1.原因分析 (1)基料pH值偏高。食用菌菌丝的生长发育,大多喜微酸或弱碱条件,一般pH值应在5.5~7.5范围;(2)基料含水率偏高。一般原种基料含水率应调至65%左右,最高可达70%左右,超过75%时造成通透性差,严重者菌瓶下部呈水渍状或有积水,菌丝在该环境下无法正常生长,呈束头延伸是不得已而为之,严重者还将发生菌丝自溶现象;(3)基料酸败。根据长期实践经验,菌种生长出现异常(非污染现象),基料酸败是主要原因之一;(4)基料营养不丰富。大多数菇农喜欢从营养投放方面找原因,其实不然。即使使用纯棉籽壳甚至是纯玉米芯、纯木屑基料,只要正常操作,菌丝也会正常生长,只是速度有所下降,绝不会出现上述现象,该原因可予排除。

      2.采取的措施 (1)适当调配基料的pH值。平菇、鸡腿菇等原种的基料,可参考下述基本配方:棉籽壳95公斤、麦麸5公斤、过磷酸钙2公斤、石灰粉2~3公斤,尿素0.30公斤,水150~160公斤。平菇原种可在拌料后随即装瓶,鸡腿菇基料应堆放发酵5天左右再装瓶,因此可适量增加石灰粉用量。但进行装瓶时基料应调pH值至8,经过灭菌后,pH可降至7~7.5,正好适合菌丝生长;(2)掌握合适的含水率。生产中一般应掌握料水比在1:1.50~1:1.60之间,但如经堆放发酵处理时,可适量增加用水量,以补充发酵过程散失的水分。生产中大多采用手握法来测水分,可根据经验判断。但基料则无法测出水分,应当根据加水量和水分的流失以及补充情况灵活掌握,备有水分测定设备当然更好;(3)及时进行灭菌处理,以杀死料内微生物。掌握好装瓶(袋)的操作与灭菌处理问的时间距离,可有效地防止基料酸败。一般要求是:装瓶时应集中人力,最好使用机械操作,在离结束装瓶前约1小时,将灭菌锅进行加温,使之产生蒸气,灭菌室内温度达到80℃左右。尤其是在5~9月份高温季节,更要严格。此后一边继续装瓶,一边装锅,两项工作基本同步结束,加大火力,使瓶内温度尽快达到规定的100℃,此后小火维持沸腾即可。使用高压灭菌设备时,也应使灭菌室预热,以避免基料在达到规定温度前产生酸败。常压灭菌应维持6~12小时,高压灭菌压力达0.15公斤力后维持2小时。

      五、接种后菌丝“不吃料”

      食用菌接种有时出现“不吃料”现象。所谓菌丝“不吃料”就是接入菌种瓶内的一级菌种或二级菌种块的菌丝不生长:有些菌种块上的菌丝虽然生长,但不往料内生长,以后逐渐萎缩变黄。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及防止方法是:(1)培养料过于,菌丝不能长入料内。防止的办法是补加水分;(2)接种箱内消毒时,熏蒸药量过多或温度过高,致使菌丝因药害而死亡。要求消毒用药必须按规定量使用,防止过量:接种箱在连续接种中,必须有一个通风冷却的间歇时间,防止箱内温度过高和氧气缺乏;(3)高压灭菌以后,菌种瓶内温度尚未冷却即接种,致使菌种块菌丝遇高温而死亡。防止办法是:高压灭菌后,菌种瓶必须在室内自然冷却,接种前要注意瓶温是否过高;(4)接种铲(钩)未冷却或菌种块靠酒精灯火焰太近,种菌丝被烫死或烧死。防止办法是:在接种时,接种铲(钩)在火焰上灼烧后在管壁或瓶壁上冷却后,再去铲菌种。铲出的菌种块不要靠火焰太近,要迅速通过火焰的上方送入菌瓶内,以免菌丝烧伤;(5)培育基配方不合理,配制不科学。例如碳氮比不合理、pH值不适、有不良气味等,致使菌种块不萌发或不吃料。因此,要选择科学配方,原料要新鲜无霉变,调整适宜的pH值;(6)接入一级菌种或二级菌种的菌丝体,因在不良环境下长期贮藏,已经衰老,生活力极差,因而失去生长能力。接种前要必须选择菌丝生长正常、生活力旺盛的菌种;(7)菌种瓶内潜入螨类,咬食菌种块,致使菌丝消失。防止办法是:应仔细检查菌种瓶内是否有螨类滋生并及时采取杀螨措施。

      六、菌丝未发透就零星出菇

      正常的情况是菌丝发透以后,恢复几天就开始出菇。而有时菌丝只发了菌筒的2/3,甚至1/2就出现子实体,是不正常现象。有的宣传自己的菌种未发透就出菇是优良的“早熟丰产菌种”,那是骗人的鬼话,实际出现这种情况,是菌种退化的一种表现。也有的属外界因素,如:(1)使用菌种量太大,老菌种块出菇;(2)装料时装得太紧,栽培袋袋口打开过早;(3)低温期太长,含水量偏高等。防止方法:有退化表现的菌种决不能用,选择优质、生活力强的菌种栽培:菌种的使用量控制在20%以内,将菌种块掰成胡桃大小;配料时严格掌握65%的水分,低温季节要采取升温措施:菌丝发透后,袋子的任何部位发现小菌蕾,证明菌丝生长阶段已告成熟,下一步是出菇期,此时应打开袋口进行出菇管理。

      七、退菌、不发菌或菌丝生长十分缓慢

      1.退菌 (1)在发菌期间,菌丝生长不旺,以后逐渐萎蔫,平贴于料面,最后完全消失。此时,培养料很潮湿,呈腐烂状,为线虫污染所引起。用0.1%的碘化钾喷雾,并及时开窗通风,降低菇房相对湿度。为防止线虫发生,播种前可用20%甲醛喷射墙壁及床架,或用等量甲醛和敌敌畏熏蒸,每立方米空间用混合液40毫升,拌料时,含水量不可太重;(2)菌丝发育正常,以后逐渐消失,并伴随有死菇现象,是螨类危害所引起。多发生在温度高、湿度大的6~8月或9月上旬、中旬,以棉壳上较常见,严重时,创面出现一层白色粉状物。发现后,立即用0.1%的三氯杀螨矾防除,平时注意菇房清洁,及时清除床面死菇及碎片。

      2.不发菌或菌丝生长十分缓慢 主要原因是培养料过于或过湿。如果室温正常,培养料没有酸味、臭味、不发粘,大部分是水分不适所造成,可以适当补充水分或揭膜通风,以调整水分。此外,在10℃以下播种,菌丝也不会萌动,要采取保温措施。也不要在28℃以上播种,菌丝很快衰老死亡,难以定植。

      八、菌种出现菌丝徒长

      食用菌制种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菌丝徒长现象,具体表现为:培养料表面生长过旺,形成一层粗壮菌束网并且在培养料表面形成菌被。菌种出现菌丝徒长与培养料的营养。菌种的特性和环境条件有关。

      1.培养料营养过剩 营养过剩是指培养料中含氮量偏高。食用菌菌种制种时经常会用到麸皮、米糠、蛋白胨、酵母膏、尿素、生长素等氮素营养物质。菌丝生长阶段对氮素的营养需求量偏高,但是,实际调研中,我发现,有一些菇农总片面地认为培养料中营养物质越多越好,总喜欢在拌料时加入过量的营养物质,致使麸皮或尿素等氮素物质营养过多就会造成碳氮比例失调,从而导致菌丝徒长。所以要根据所栽培品种的特点,来选择适宜的培养料配方。

      2.培养管理不当 如养菌室温度偏高。多数食用菌菌丝的生长温度为5℃~33℃。除草菇外,大多数的食用菌菌丝体生长的适宜温度一般在20℃~30℃。培养温度的不同,对菌丝体的生长速度和健壮程度都有很大的影响。一般说,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菌丝的生长速度会逐渐加快,菌丝生长最快的温度就是菌丝生长最合适的温度,但是并不是菌丝健壮生长的温度。实际生产中,我们为了培育健壮的菌丝常常将养菌室温度调至比菌丝最快生长温度低2℃~3℃。如果养菌室温度偏高,则菌丝徒长,但菌丝会稀疏无力,不健壮。此外,通风不良、空气湿度过大也会引起菌丝徒长。所以,要求我们在制种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加强通风,适当降温降湿,以抑制菌丝的徒长现象。

      联系电话:0931-8826844

标签:;  

食用菌致病期的管理_食用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